第一篇: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推荐]
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
题记:作为21世纪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得很好方式,因此改革开放与我们大学生休戚相关
一:一篇来自某大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伟人邓小平的真实感言想起一位老人
——谨以此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自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一位矮个子老人
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
设计了一幅强国蓝图
然后 站在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上
把手一挥
封闭已久的国门便敞开了
刚毅沉稳的姿势
恢宏的战略构想
给贫瘠的中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令华夏子孙精神大振
同时世界的目光一起聚焦
开始正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
秋去春来 左搏右击
三十年风风雨雨
三十年坎坷磨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中国人增长了胆识
古老的中华民族
抓住了富强的时机
三十年岁月匆匆 仿佛一闪而过
然而在这历史的瞬间里
一群共产党的优秀分子
却带领有志的中国人
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倾注了满腔沸腾的激情
让历代伟人的灵魂悄然站立
注视这人间的奇迹
在今天 在生活的馥郁中
我写下这三十四行纪念的文字
以表达对一位老人的敬仰之情
并真诚的道一声——
谢谢您 我们的总设计师——小平
青春广东
——谨以此诗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的青年
二:大学生论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实习生、西北大学常洁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五月份我进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实习。自此,我对于知识产权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的完善的重视和所做
出的巨大努力。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随着世界科学
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历史性提升,对
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
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诞生于80年代初,它是在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起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可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正是伴随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运而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
有中国今天的知识产权事业。
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制定了较
为完备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今年6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拥有量持续快速
增长。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竞争能
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与国家同步,陕西的知识产权工作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立了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机构,连续四次向社会公众发布了《陕西省知识
产权保护状况》,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全省
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开展了知识产权特派员、知识产权企业服务小分队等特色工作,完成了《陕西省知识
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工作、即将发布等等具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将会按照立足原创、优化机制,服务先导,重在运用的方针,努力建成西部知识产权强省。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国家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知识产权立法进
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取得了令人
骄傲的成就。我国于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专利法》到2008年6月,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突破
400万件。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用了近15年的时间;第二个100万件,用了4年多
一点的时间;第三个100万件,只用了2年零3个月的时间;第四个100万件更是仅在两年内就达到了。
而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发明专利受理国。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改革开放旗帜的指导之下,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飞速且重大的进展。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相对落后和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建立起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知识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完善知识
产权制度,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已经成为关
系我们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必然选择。
值得我欣喜的是,我的母校就建成了一个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地——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而作
为一名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走向为我们国家和社会服务道路的学生,我深知,国家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也
即将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的前辈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巨大努力、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日
益强盛的大国,而我们的任务,则是要在前辈们的基础下,勇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
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者,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统一运用,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的爱情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爱情观栉风沐雨几经变迁。从羞羞答答面红耳赤的对视、牵手,到大庭广
众下“我爱你”的表白,人们的爱情观也悄悄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而改变。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恰恰印证
了这一点。
80年代:牵手谈恋爱
在80年代初,有种夸张的说法:“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的歌”。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飘扬在人们耳际。具有颠覆效果,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新。如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倾诉个人
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唤醒了,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温柔与忆旧的情调。
1977年后恢复了高考,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关键词。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
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知识、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
最重要的条件。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90年代初:让你亲个够
1994那一年间出来了三首歌,《牵挂你的人是我》、《爱情鸟》和《纤夫的爱》,分别捧红了高林生、林依轮、尹相杰和于文华。
《牵挂你的人是我》迅速火起来,并不是靠广大学生传唱,而是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甚广。这是一首情
歌,老百姓长久以来在这方面的听觉都是空白。中国人向来在感情方面含蓄内敛,突然听到一首直抒胸臆的歌,顿时觉得畅快,压抑了很久的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得以释放。这首歌的诞生,极大满足了中国老百
姓对情歌的渴求,自然也就火了。
和《牵挂你的人是我》同一时期的《爱情鸟》,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词兼容了直白和含蓄。尽
管歌名只有三个字,但将这是一首情歌的信息传递得清楚无误。这是中国第一首把“爱”和“情”直接用在歌
名里的歌。歌词更是紧扣“爱的脉搏”,一共十二行,出现了六个“爱”字,平均每两行一个,再傻的人也能
听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但是再细琢磨,就会有点儿乱,一会儿这只鸟呼呼叫,一会儿又静悄悄。人们或
许没弄清楚树上到底有几只鸟,却记住了林依轮这个人,估计林依轮自己也不知道有几只。
和前两首歌相比,《纤夫的爱》不仅够通俗,同时充满挑逗性,特别是“只盼日头它落西山沟哇,让你
亲个够”这句词,在男欢女爱方面超越了心理描写的局限,开始出现动作,在中国史无前例。中国人基本都
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这首歌的明目张胆,无异于一管强心剂,让国人敞开了心扉。尹相杰和纤夫哥哥的形象,除了眼镜,基本吻合,于文华长得也像小妹妹,人歌互捧,一夜成名。随后二人演唱的《天不下雨
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等歌曲也持续走红。可能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2000年后,“小妹妹”于文华抛开情
爱,转型走亲情歌曲的路线。她的《想起老妈妈》等感人至深的歌曲让她当之无愧地拥有了“亲情歌者”的美誉。2008年,于文华又紧随改革开放30年怀旧热的脚步,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歌曲《我生在1978》,这潮流一点都没落下。
这三首歌,对于中国听众,就像甘露降临在久旱的土地上,很快便被吸收了,中国人知道了爱不仅要
说出口,也要唱出口了,于是开始堂而皇之地歌唱情和爱了。
90年代中后期:移情别恋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了,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婚姻制度仍奉行一夫一妻制,但这丝毫不会阻碍一
些人吃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这一年歌坛上出现了悲情情歌,光看歌名,就知道出什么事儿了:《移情
别恋》。就是这样一首让人“出轨”的歌曲在那时也小红了起来。《心太软》也是对情感背叛的哭诉,任贤
齐因为这首歌一夜之间从台湾三线歌手跃升为亚洲人气天王,尽管这首歌被很多玩摇滚的人所不齿,但它
还是不可阻挡地红遍全国,成为一个时期KTV里的主打歌。虽然这是一首口水歌,却道出爱情的真谛,其
实,爱情就那么回事儿,别苦着自己就完了。
新世纪:网络里的爱情
新的纪元,网络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004年,网络歌曲盛行,凡
是和动物沾上边儿的,都火了,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前两个是跟爱情有关的。
对于《老鼠爱大米》,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歌词空洞,苍白,没有任何真实的能唤起人们记忆的细节,通篇是永远陪你、永远对你好,永远爱着你这种口号式的话,和初中生的作文套路差不多,如果情书写成这样,肯定会被人看不起,不打光棍儿才怪。但是这首歌确确实实的火了,火得都上春晚了,让那些以音
乐为理想的人极其愤慨,对大陆的音乐环境倍加失望。
《两只蝴蝶》的流行也是偶然,一个从中国有流行音乐就开始唱歌的歌手,终于靠这首歌成了歌星。
这首歌最初是一部电视剧的插曲,艺术总监和制片人是刘晓庆,她觉得庞龙行,就用了,结果电视剧没火,歌和人火了,看来中老年妇女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这首歌师承了《梁祝》,人家是人变成了两只蝴蝶,这个是两只蝴蝶拟了人,只是人家没这么煽情、矫情。这首歌宣扬的爱情观,和《老鼠爱大米》异曲同工,都是不切实际地缠缠绵绵,恩恩爱爱。
四:总结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有着意义重大的影响。我们要融入到改革春风中
来,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i
第二篇:大学生眼中的改革开放30周年
前言
中国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
本编我们通过对三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名大学生的访问,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35周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改革的意义。
陈思雨,浙江宁波人,父母是上班族。
小时候因为是女生,我在家里不受长辈们喜欢的,尤其是爷爷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现在这种情况在我们家有了很大的转变,去年刚刚结婚的表哥表嫂都想生女儿了。现在年轻一辈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从以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变成一朋友的方式和我们沟通相处,我和妈妈的关系也更亲密,更多话题聊了。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大家业余活动也从在家看电视的单一形式转变成上网看看新闻,刷微博,买衣服等。科技的进步真正造福了人民,但是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最近被雾霾笼罩的天气是我长这么大从没遇见过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李有鹏,福建宁德人,父母为农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村里的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前几年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留下一群留守老人和小孩。近来家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有不少年轻人选择毕业后回到家乡来工作。我是学师范专业的,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只有三个平房主成的,老师更是不够用,初中高中还要到县里去上。好在现在条件好了,我打算毕业后回家乡教书,照顾父母。
牛业成山东临西人
记得小时侯,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祖孙三代挤在不到十几平方的泥草房里,吃的是玉米面粗粮,那时如果在大年三十能吃上肉馅饺子,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米饭和馒头以成为家常便饭,而吃窝头和粗粮成为了今天的健康时尚饮食;衣服更是五彩缤纷,各式各样;而出门就有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会带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在生活闲暇之余人们还可以参加跑步健身、户外爬山、外出旅游等项活动;可以说人们已经不在满足过去的吃饱、住暖、行好,而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30年前,我们城区面积很小,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一条马路走到头,一个喇叭全市听,一个公园一只猴”。如今我市城区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整洁,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饮水思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使党的面貌、社会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如今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在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际,我国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步入正轨。通过1977年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传统的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绝对服从社会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此时的大学生在年龄、文化等方而都参差不齐,但他们的思想枷锁已经被打破,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迷信、绝对服从,而是开始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走上了价值观自我发展的道路。同时,面对我国落后的现实,他们明确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渴望通过努力学习成长来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迅速转向城市,鼓励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允许高等学校招收委培生、自费生和保送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出现物价上涨、贪污腐败、政治**等严重问题,围际上出现苏东剧变的重大转折,这些重大变化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许多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天之骄子”、“时代精英”自居,参与社会改造的意识非常强烈,但当这一切与现实发生矛盾、无法实现以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又从盲目冲动走向失落,许多学生失去人生支点,对前途感到失望。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开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走向市场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向着实用化、功利化方向发展,人生追求目标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找一份好工作、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美满幸福的生活成为许多大学生最现实的目标。
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此时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其价值观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积极投身于改革与建设的社会实践,注重实学、实干;另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和观念,关注个人利益、个人需要、个人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既要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又要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同时还要体现大学生自身的糕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个人服从社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被高度强化,个人受到普遍束缚,人们的价值追求统一面向国家、面向社会,不提倡或压抑了人们价值追求的差异性和个体性。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自主观念不断增强,在肯定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向个体化的价值主体转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视并积极谋求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利益。但价值主体偏向个体化,也滋长了部分大学生的极端个人主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全国上下的最高价值规范。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大学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价值目标非常理想化,有的甚至非常虚幻、不切实际,当他们看到我国落后的现实之后,都竭力要求参与改革和发展,愿意为国家的 繁荣富强、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学习、辛勤劳动以致贡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开始减弱,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太远、太空、太大、不现实,于是价值目标的追求越来越注重现实,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淡薄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淡薄了。
改革开放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价值的评价更多的是强调精神的满足而忽视物质的需求,提倡社会利益而不提倡个人利益,主张社会公平而不主张个体差异,个人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大小成为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更多的转向功利化、实用化,物质利益的多少、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成为很多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他们优先方向的研究,可以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保障,并在连续教育体系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
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思想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三十年的种种变化让很多人感慨多多。我们中国利用30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page_break]!”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作为一名交通海事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如此贴近水的脉搏;我是骄傲的,我的工作,纵然平凡如万顷太湖的一滴水珠,却可以汇聚成河托起船只;我更是自豪的,我看到了水运事业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看到了交通海事行业自信负责的一面,我坚信,这湾和谐的天堂之水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
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乡,再添上一页页的辉煌,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演绎得轰轰烈烈。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在海中,他舒展双臂,劈波斩浪,遨游向前。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一位诗人说过:“我知道,在当今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邓小平,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果断结束“十年浩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史无前例的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84年,伟人行走珠江两岸,欣然面对正一步步走向繁荣的经济特区,开心地笑了。他挥毫题词,他用“不走回头路”的睿语,预示着我们的道路将越走越执着。
尤其难忘1992年,春暖潮涌,东方风来,伟人再次来到南海边,拨云见日,掀起新一轮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快也更坚实了。他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是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新城;是他行走珠江两岸,托起了南粤腾飞的翅膀;是他用一个个睿智而振聋发聩的论断、一声声亲切而催人奋进的鼓励,把中国的教育带上了崭新的航程。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从受教育到教育人的过程。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改浪潮,使教育领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追求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这就是新课改的新精髓,新亮点。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继承,学会了取舍,更学会了创新!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他——邓小平,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个永远演绎春天故事的不朽传奇。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