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照市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范文
(4)
中共日照市委政策研究室
★
2008年6月4日
日照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
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市委政研室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地级日照市设立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始终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好局面。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日照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差、底子薄、—1— 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城市、全国领先的生态宜居城市和海内外知名的水上运动之都。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629.58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98亿元,年均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从65.6:15.5:18.9调整为13.7:50.9:3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230元增长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67元增长到5319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1.5%。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世界清洁能源奖等荣誉称号。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简要历程和辉煌成就 日照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岸线100公里,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人口280万。1982年2月日照港开工建设,1986年5月正式投产,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8年3月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1989年6月设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
—2— 1995年7月,国家确定日照为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并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把日照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日照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萌芽起步、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萌芽起步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全市改革开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改革由农村开始向城市逐步推开,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恢复、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以港口、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82年国家“六五”重点工程日照港的开工建设和1988年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为全市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8亿元增长到1989年的28.74亿元,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由2.39亿元增长到26.7亿元,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由0.3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5.6:15.5:18.9,调整为54.5:23.1:22.4。以1988年3月国务院将日照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1986年进出口总值1564万美元,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
—3— 1159万美元,均实现了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发展阶段(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2003年4月市十次党代会召开)。随着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发展的体制制约问题,全市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面展开,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5.6%的速度递增,1989—2003年累计完成固定投资额689.84亿元,2003年达到131.24亿元。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1.43亿元,年均增长17.4%,1993年和1994年超过20%,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顶
—4— 峰。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16.6%。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5亿元,比1989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9年的54.5:23.1:22.4调整为18.5:44.6:3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23元、3121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2.1%。
以农村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健全完善农村内部经营机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开始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股份合作制经济、农村合作基金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进展,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市委、市政府注重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破解“三农”问题,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如农业开发建设方面,推广“五莲精神”大搞山区开发经验,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推广东港区涛雒镇探索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民质询会议制度、选举党支部书记、新发展党员两票制“三项制度”建设和“抓三基、兴三农”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5— 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财税、金融、投资、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贯彻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企业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拍卖、租赁、公有民营、破产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的有效途径,一批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市自1992年开始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资产重组,坚持“攀大靠大”与放小扶小同步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原有52家市属企业完成改革改制,全市472家县及县以上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乡镇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90年代末发展到了顶峰,1998年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158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28%。
—6— 城市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瓶颈”制约基本解决。菏日铁路复线和日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同三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日照段竣工,日照至北京、日照至郑州直达旅客列车先后开通。港口建设成就显著,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506.5万吨,是1993年的3.2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由不到1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特色初步显现。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沿海开放前沿的优势,对外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三个突破。对内,坚持实施北上、南下、西进战略,开展广泛的横向联合,加大对新亚欧大陆桥及腹地的内联力度,吸纳内地资金、技术、人才。2003年底来我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5个,2003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项目67个,合同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23.5%,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先后与29个省市的100余个城
—7— 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发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20个,吸引资金8.6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03年我市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18个,进出口总值12.91亿美元,年均增长29.2%,外贸依存度已达34.3%,比1999年高出13.6个百分点。来日照旅游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2.87万人次,比1993年增长17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从2003年4月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有力地推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日照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日照的城乡从未像今天这样美丽,日照的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日照正在崛起。
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压减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心建成使用,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2家公司成功上市,体制
—8— 机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取向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自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党政机关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以机关工作创新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和实施了用直补的方式运作经济适用房的政策,通过“用地市场化、审批程序化、补贴货币化、购房自主化、监管规范化”,实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三满意,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用开发安臵的方式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大型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放形成新格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对外主攻日韩、扩大港台、拓展欧美,对内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对接江浙沪粤”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开放、抓招商、促发展。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7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在我市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韩国现代、锦湖集团、新加坡金鹰集团和青岛啤酒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相继落户。进出口总值由9.23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外贸依存度由29%提高到66%。成功承
—9— 办了第六次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中意企业合作高层论坛等重要活动,开通了至韩国平泽的客箱班轮航线,日照口岸落地签证获得国务院批准,与国外5个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出入境外国人数从3.9万人增加到24.3万人。充分利用连接山东东部沿海与鲁南地区的区位条件,扩大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接轨青岛全面启动,与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带和沿亚欧大陆桥地区各市的合作取得新的成果。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开工建设。青岛流亭机场在我市设立了虚拟空港,日照港与青岛港合资成立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比上一个五年提高5.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是2002年的2.79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6.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1倍。日照港的快速度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跨越发展的一个突出典型,开港20年跨越许多港口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功跻身“亿吨大港俱乐部”,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3805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3063万吨,跃升为我国大陆沿海第九个亿吨综合枢纽大港。全市的经济政治形势越来越好,展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形成—10— 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事关我市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领改革开放发展思路创新。市委始终把推动思想的大解放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着力破除落后思想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革除体制机制约束,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干事创业的氛围空前浓厚。建市之初,集中开展了以转变思维、生活、活动三种方式,增强商品、开放、竞争、服务四种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讨论活动。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开展了以破除“左、旧、小”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设区带县后,面对市域扩大、任务加重、要求
—11— 更高的新形势,又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发展、市场、赶超、创业四种意识为重点,大力倡导“自我加压、负重奋进、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精神。2003年,以全省“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为契机,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革除障碍、跨越发展”主题教育,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05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领导同志对日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启动了“周边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和“立足新起点、推动新跨越”等解放思想活动,引导各级准确把握省委的决策部署,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加科学完善的发展思路,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日照的殷切期望,对照先进找差距,清醒地看待我们取得的成绩,清醒地认识差距和困难,清醒地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责任意识。通过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全市上下改革开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市情的判断把握更加准确全面,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不断提升,发展目标
—12— 思路更加明确。今年,市委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作出“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部署。2003年以来,市委在承接和发扬历届领导班子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创新改革发展思路,形成了围绕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日照“一个总目标”,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努力建设富裕日照、文明日照、平安日照、生态日照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解放教育活动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砺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眼界更加宽广、思路更加开阔、措施更加扎实,以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开拓创新的办法措施,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为全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抓住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突破。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13—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引导县乡明确追赶目标,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进位争先。全市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36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8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以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5319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编制完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40%的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全市53个乡镇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市级领导帮扶责任制,强化试点示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公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而迈上现代化的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对外
—14— 开放,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钢铁、能源、机械制造、浆纸、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迅速崛起,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33家增加到81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31家发展到1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920亿元、235亿元、105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45.7%、40.7%和58.2%。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7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在我市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进出口总值由9.23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外贸依存度由29%提高到66%。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发挥生态环境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体育经济、大学经济、旅游经济和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着眼于打造“水上运动之都”,规划建设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成功举办了国际欧洲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等30余项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2007年首届中国水上运动
—15— 会,获得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热身赛和2009年全运会水上运动项目的承办权。加快发展大学经济,大学科技园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入园高校6所,在校大学生达到5.5万人。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快引进高科技企业和国内外先进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02年的7倍。培育壮大旅游经济,2007年旅游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5%和29.7%,“渔家乐”民俗游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了专业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物流企业,日照港与中远物流公司、中燃船供公司、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港口物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改革开放物质支撑。按照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要求,精心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强力推进港口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载体功能,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35.4%提高到去年的43.7%。一是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增强规划指导功能。把城乡规划作为“政府的—16— 第一资源和最重要的发展政策”,用规划统领城市发展、产业培植和园区开发,严格规划实施,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用高水平规划打造硬环境优势,汇集发展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城市燃气、绿地系统、综合交通体系等专业规划,市区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坚持城市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对经济园区进行空间调整,增设3个省级开发区,拓展了日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空间;争取设立岚山区,搭起了“双城一区、轴向拓展”的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岚北工业基地,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二是精心建设和管理城市,增强城市载体功能。五年城市建设累计投资近80亿元,新增城市道路29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2002年的12.43平方米提高到20.4平方米,建成灯塔广场、水上运动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载体功能得到增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胶新铁路、兖石铁路和日东、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建成通车,构建起适应跨越发展的交通新格局;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北水南调、—17— 西水东调工程顺利实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人居和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扎实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建设大港强港,增强港口竞争力。牢固树立“港城一体、港兴市荣”观念,把港口作为全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战略资源,努力在“大、快、特、新、精”上作文章,港口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港口下放以来,开工建设重点工程30余项,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30亿元,是整个“九五”时期的25倍,是开港至下放前十六年累计投资的5.3倍。生产泊位由开港时的2个10万吨级煤炭输出码头,发展到33个生产性泊位。港口年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2500万吨,达到目前的8900万吨。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亿吨,位居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九位。港口资本运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10月,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募集资金10.81亿元。
(四)坚持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
—18—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到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利益上,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紧密联系日照实际,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建设“富裕日照、平安日照、文明日照、生态日照”,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一是建设“富裕日照”,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注重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到财政增加、农民增收、就业增长上来,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58万人,帮助4.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健全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3.5%。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和廉租房补贴政策,五年拨付1.64亿元为3654户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积极实施“为民工程”,自2004年以来,每年通过公开征集的办法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五年完成市办实事重点项目58件,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和困难群体生活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等切身利
—19— 益问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建设“平安日照”,保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新变化,善于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持了全市政治社会持续安定。全市刑事发案率、犯罪率、破案率和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指标一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社会治安较好的市之一;去省进京上访、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是全省最少的市之一。我市两区两县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县”称号。日照市坚持重心下移、工作前移,建立基层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联席会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被国家信访局称为“日照模式”,并专门下发文件推广。三是建设“文明日照”,促进社会全
—20— 面进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7%,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目标管理一等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和展示日照“求新思进、文明开放、诚实守信、团结实干”的新形象。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广泛深入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被评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建设“生态日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制定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严格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
—21— GDP能耗、水耗均明显降低,保持并发展了生态环境优势。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城市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第六。近岸海域水质稳定在国家一类标准,城市生活饮用水达标率保持在100%。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被国家环保总局和清华大学专家称为“日照模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给予集中宣传报道,成为全国第二个循环经济试点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先进集体”。
(五)始终坚持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执政能力明显提高,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坚决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积极选拔使用各个层面的优秀干部,一批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认真落
—22— 实干部培训要求,开创了干部培训工作新局面。认真落实省委“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制定和完善了考核办法,实行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社会评估与领导评价相结合,激励争先,鞭策后进,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压力、有责任、有目标,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推进机制,促进了工作任务落实。二是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关键在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超过99%。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市乡镇实行集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制度,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六个长效机制之一;莒县夏庄镇创造的基础工作法得到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实施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包联责任制,加强乡镇和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后进
—23— 乡村转化,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调整工作,企业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市421家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杜绝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认真落实包联责任制,市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现场解决问题;建立市级领导分线工作制,加强绩效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市长固定接听热线电话日制度,在电台开通“行风在线”节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现场解答问题,促进部门作风转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性修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提高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大治本抓源头力度。对全市重点工程实施派驻监察
—24— 员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这一做法得到了中纪委的高度评价。加强行风评议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体会至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努力形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市委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指示精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每一个阶段的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中,都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把有效革除体制障碍作为检验思想解放成果的重要依据,着眼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商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程序、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等
—25— 问题,从改革审批制度入手,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行政投诉监察“110”,实行明察暗访,对影响发展的典型事例及时公开曝光。在广播、电视开设“行风在线”直播节目,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群众直接对话沟通,有效推动行业作风转变和服务环境优化。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党内外思想的大解放和认识的新飞跃,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树立起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同老区人民长期恪守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变为推动日照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保障了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着力优化了改革
—26— 开放的发展软环境,提升了工作标杆,党员干部勇争一流、拼搏进取的意识明显提高,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我们的工作永葆生机的法宝。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革除影响发展的观念障碍和机制弊端,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跨越。
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结合”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同日照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日照发展的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本着有利于工作、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先后顺利完成了县改市、设区带县等重要区划调整和机构设臵,明确了市同区县、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理顺了对内对外关系,尽快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在载体建设上,设立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园区,并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经济工作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的“抓改革、促开放,抓开放、促开发,抓开发、促发展”,实施外向带动、—27— 工业带动、港口带动、科教兴市和基础设施推动五大发展战略,到五年来坚持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把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位臵,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关注民生,走生态文明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治本为目标,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细胞工程”,近几年又通过总结推广“三位一体”联动建设、“基础工作法”、“网底工程”等做法,构筑起了基层基础工作的新格局,以“四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信访工作机制,被国家信访总局作为“日照模式”在全国推广,村务公决制度荣获首届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奖。这些都认真贯彻了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日照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实说明,做好“结合”文章,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础,抓住了这一环节,就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求实务实,真抓实干。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
—28— 这个中心,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我们面对经济环境趋紧和设区带县后万事待理的双重困难,提出了“困难不是困境,更不是绝境”、“干有困难、不干更困难,不如在干中克服困难”、“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等观念,引导干部群众把困难当机遇,抓住机遇不放松,真抓实干求发展。2002年,正确分析日照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港路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快速度、高质量的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日照。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针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引导各级在更高起点上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招商引资、港口建设、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工作重点,定出目标,落实责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的突破,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干部群
—29— 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直接推动了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是硬道理,只有迎难而上,硬碰硬地真抓实干,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活动和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总结树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全民的整体素质和全市的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实践证明,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我们顺利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正确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五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
—30— 提,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从满足多数人的迫切需要出发推进改革,做到一切重大改革都要力求惠及多数群众,既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听意见、真商量,力求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讲究改革的“节奏”、把握改革的“分寸”。同时,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增强了全民的法制观念;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净化了社会环境;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始终保持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是全省最低的市之一,为改革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践证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巩固和发展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是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
—31— 党要管党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在思想建设上,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做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充实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大“包联”工作力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塑造了良好形象。实践证明,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是党肩负起历史重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可靠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与先进城市相
—32— 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程度不够,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人均占有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利用率较低,节能减排降耗压力增大;对外开放水平与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县域经济仍较薄弱,县乡财政还比较困难,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压力增大,部分群众在生活、就业、就医、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
四、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部署和“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
—33— 的新要求,始终坚持学赶先进、跨越发展、早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任务目标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抓住机遇,根本改变沿海欠发达状况,为早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不断加快,国内产业布局新一轮调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精品钢基地、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文化强省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崛起,后来居上,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要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对事关全市长远和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形势和规律,切实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对市情和民情的认识,始终咬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放松;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机遇的认识,敏锐地发现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全力用好机遇;进一步深化对争创新优势的认识,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认真研究如何加快培育和发挥日照
—34— 的港口优势、开放优势、先进制造业优势、自主创新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文化优势,努力增创发展新动力、新优势;进一步深化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认识,按照市委“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的新要求,扎实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努力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指导转变的认识,积极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开创全市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做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一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立足现有产业
—35— 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二要全力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第三代港口,坚定不移地实行“港城一体化、港带一体化、港桥一体化、陆海一体化”,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大项目的争引和建设,加快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着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加快培植特色鲜明、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临港工业体系。发挥港口对县域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联动发展。三要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培育旅游、体育、大学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创新服务、金融证券服务,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四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好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水上运动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精品工程建设。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
—36— 设,积极构建城市大交通体系、大生态环保体系,改善硬件设施条件。
(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增强跨越发展动力。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37— 首要战略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抓好在谈在建项目的推进落实。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发挥和放大区位、港口优势,围绕鲁南经济带以及周边、港口腹地城市相互交流与合作,以临港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导,加快配臵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在积极服务鲁南、深入接轨青岛、融入半岛等方面有大的作为。
(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员锻造成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二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执政能力上,着重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协调利益
—38— 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三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党建工作。创新载体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改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务公开等制度,以党内民主引领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牢记“两个务必”,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在务求实效、推动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把反腐倡廉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努力形成有效防治腐败的新机制。
本期报:市级领导同志,各区县委、工委书记,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39—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沧桑巨变:从支流小河到高等级航道网,从水泥船到标准化船型,从简易码头到亿吨港口,从人挑肩扛到现代化桥吊……有些是我经历的故事,有些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都将作为交通水运行业的财富被深刻铭记。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天津。从小,我就爱在苍凉的塘沽炮台上,眺望无际的渤海和隐约的白舟。“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水和船,在我看来,象征着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并且,越是古老的地方,这种精神越富有生命力。大学毕业后,我便来到这座钟情已久、历史厚重的苏州城,光荣地成为交通系统的一名普通的海事工作者。
自从肩膀扛起了“铁锚”,汗流在甲板上、工作在风浪中,眼下景色尽波涛。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鲜花的氛围,然而,我却如此执着和自豪!船舶搁浅,是我们一次次合理调度将其脱浅航行;轮队迷航,是我们一次次指点迷津将其引入航路;水下障碍,是我们一次次现场勘查将其清理排除。多少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巡航;多少回以理说法、耐心疏导劝阻;多少回生死度外、风口浪尖搜救。从整顿通航秩序到处置违章运输,从维护渡运安全到整治桥梁隐患,从开展船舶检验到组织船员培训,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身影。水运企业称我们是水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船民朋友们赞扬我们为“水上卫士”。这就是我为之执着的海事事业!这就是我为之自豪的交通海事人!
这30年,我们保障了一条经济畅通的运河道。这里,百舸争流、秩序井然,但你可知道,数年前,这条美丽的运河曾失去它应有的光彩,那时,苏州及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大规模生产及建设全面展开,70%以上的原材料通过水运供给,苏南运河船舶日流量达6万艘次,年运输量达5.4亿吨,相当于设计通过能力的3.1倍。搁浅、触损、沉船等事故随着拥堵纷至沓来,12家厂矿企业联名上书政府迫切要求改善通航环境。身处“四面楚歌”的我们,痛定思痛,以高度的责任感探索应对良策:排堵保畅预案完善起来了,所点布局合理起来了,24小时巡航制度建立起来了,报港措施实行起来了,大功率排挡艇添置起来了,视频监控系统铺设起来了……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预防,从粗放型步入集约型,创造了干线航道5年来无一堵航事故的奇迹,令效益节节攀升的业主和船民拍手称快,发挥出“交通海事”的巨大能量。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江南暴雪,封山截路,路运全线告急,煤电企业忧心忡忡、市民的菜篮子“翘首以盼”,我们临危受命,严寒中,走访企业码头,掌握第一手影响交通安全的资料,日夜巡航守护,开辟重点物资“绿色通道”,22万吨电煤和农业生产物资无惊无险地穿过这片水道,流入千家万户。
这30年,我们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曲。经历了太湖上生死一线噩梦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救他们脱离险境的铁铮铮的面孔。2004年7月,强热带风暴“蒲公英”席卷古城,太湖水面12级的风力远超过海巡艇的抗风等级,然而30名船员命悬一线,我们舍身一搏又有何惧?!一排排水墙横过来,驾驶台进水了、机舱进水了,搜救人员的身上全湿了,甚至受巨浪的长时间挤压,海巡艇的快慢控制档失灵了,退缩,不是没想过,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然而,怀着对船民兄弟强烈的爱,凭着长期搜救工作中练就的驾驶技巧,海巡艇的船头无数次被巨浪这回,又无数次顽强前行,很快,一双双救援之手伸了出去,一双双渴望生命的手又接了过来,10余小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营救行动圆满结束,船民们悉数获救无一伤亡。也许你会庆幸生命的奇迹,会钦佩海事人员过人的胆识,我却深深了解这背后的辛劳和苦乐,这仅仅是我们无数次出生入死的一个剪影。曾经,莫测的太湖让船民谈之色变,消逝的生命让我们扼腕叹息,如今,我们通过探索、实践,已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湖区安全监管体系,搜救成功率连年来都维持在100%。我们的故事,汇成荡气回肠的歌声,随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传颂到四面八方。
这30年,我们开启了一扇繁花似锦的文明窗。“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优”,这是上级领导对交通海事人的要求,我们时刻不忘嘱托。在我们心中,“想船户所想、急船户所急”绝不是一句空话,安全监管到位了、水运有序畅通了、地方经济促进了、海事效益起来了,才能让船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海事文明。我们有这样的干部,他的对讲机永远是开着的,无论何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尊敬他、跟随他;我们有这样的职工,他业务精通、守责有方,一腔热情、两袖清风,耐住逆境的寂寞、经住顺境的考验,我们信赖他、学习他。我们这支以太湖海事所为代表的交通海事执法队伍在船民和社会各界中出了名,“竖起了一面在太湖边高扬的旗帜”,成为“海事人的方向,海事人的骄傲[page_break]!”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作为一名交通海事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如此贴近水的脉搏;我是骄傲的,我的工作,纵然平凡如万顷太湖的一滴水珠,却可以汇聚成河托起船只;我更是自豪的,我看到了水运事业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看到了交通海事行业自信负责的一面,我坚信,这湾和谐的天堂之水会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美丽!。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
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乡,再添上一页页的辉煌,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演绎得轰轰烈烈。
邓小平一生迷恋大海,与波峰浪谷有着不解之缘。在海中,他舒展双臂,劈波斩浪,遨游向前。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风险,但他始终百折不挠,总是能一次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在沧海横流中显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英雄本色。
一位诗人说过:“我知道,在当今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邓小平,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78年12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果断结束“十年浩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史无前例的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一首歌颂小平同志的诗所写:“于是才有了凤阳花鼓,敲响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才有了深圳神话,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1984年,伟人行走珠江两岸,欣然面对正一步步走向繁荣的经济特区,开心地笑了。他挥毫题词,他用“不走回头路”的睿语,预示着我们的道路将越走越执着。
尤其难忘1992年,春暖潮涌,东方风来,伟人再次来到南海边,拨云见日,掀起新一轮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快也更坚实了。他像一位舵手,又一次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航程。
——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是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奇迹般地崛起一座座新城;是他行走珠江两岸,托起了南粤腾飞的翅膀;是他用一个个睿智而振聋发聩的论断、一声声亲切而催人奋进的鼓励,把中国的教育带上了崭新的航程。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从受教育到教育人的过程。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改浪潮,使教育领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追求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这就是新课改的新精髓,新亮点。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继承,学会了取舍,更学会了创新!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他——邓小平,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个永远演绎春天故事的不朽传奇。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行政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以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改革
xx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改革要向三个领域拓展: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向行政治理领域拓展,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改善行政治理。这是我省今年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
――认清形势,提高熟悉,奠定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政府行政治理体制上。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治理者所处的非凡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权力正确行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腐败问题,增强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要害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难解忧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监督的法制政府。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事权,把不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果断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治理方式,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项目最少”迈向“时效最快”;尽快贯彻落实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非凡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
――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发展完善资本、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治理等的重构,实现社会转型,这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制保证。重点是重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彻底解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垄断、政府包办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
以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不仅将遭遇由于部门利益受损而产生的内部巨大阻力,而且面临着由于备受民众和投资者关注与期待而形成的外部社会压力,成败关乎全局,将考验改革者革命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检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魄力和执政的能力。深入推进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一直并不平坦,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要害时期。面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推动社会的新发展。
――树立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制度有好有坏,形成好的制度要靠改革。因此改革是对发展贡献最大的因素,即“第一生产力”。只要坚定这个熟悉,我们就能树立起深化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就否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信改革是燕赵大地焕发生气活力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为时代要求的河北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增强改革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
――保持深化改革的恒心。改革必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改革进入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全面改革阶段,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恒心与韧劲,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必须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碰到的困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研究制定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发挥政府改革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