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国学文化意义
振兴国学文化意义心得体会
班级:B1105 学号:1311110502 姓名:迟文浩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重振国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恢复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振兴国学要在创新的基础上重建,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
国学,就形式而言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如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就是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的。它就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家所倡导的德治,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简单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研究国学,充分挖掘其优秀成分,重振国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中华国学必谈老子和孔子,以前人们常说的“老庄学说”为道教,“孔孟学说”为儒教,还有诸子百家等,这种分类方法实质上是生硬地把国学支解了,非常不利于人们对国学的深刻理解与心悦诚服地接受。笔者在《仁义礼智信之逻辑层次》中阐明老子和孔子学说是一体的,老子学说核心是回答一个自然人如何做到“以人合天”,孔子学说核心是回答一个社会人如何做到“以人合天”,把“老孔学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国学体系会得到实质性升华,因此中华国学应以“老孔学说”贯之,有机地重建中华文明长河中沉淀的一切有利于个人、自然、社会和谐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在物质时代构建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国学较好地把自然终极真理“道”与生命、人、社会等无缝连接,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系,可以指导人类在现世中、在人世间自我修行,实现健康、善良、友爱、自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就是健康长寿的人生,因此对个人而言中华国学是健康、幸福、自由之源。
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在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 纪校长说,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现在要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激活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都需要重振国学。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这种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影响是复杂的,人文学术普遍面临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破解的文化难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失去了固有的人文学术支撑,便不免照抄照搬西方人文学术及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忽略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中国人文学术若要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我国的人文学术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好学科制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真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本文摘自“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国学复兴之路该如何走”)
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我们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冷静地考察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就能够发现,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简单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为资源,否则便是数典忘祖,而所谓“建设新文明”云云,也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高度重视国学,揭示其价值并按照现代理念进行改造与重建,乃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
中华国学是全人类的珍宝,在当前极度物质时代,她正在脱去尘埃,逐渐露出她那畅通无阻、往而无害、用而无尽的和谐之光!
第二篇:振兴国学文化意义的心得体会
振兴国学文化意义的心得体会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通过听国学讲座,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体会:
一、听国学讲座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听国学讲座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国学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国学讲座,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学习,要多读书,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要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好相关知识,如管理理论、经济理论等,同时还要学习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知识,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能力,在面对纷乱复杂的世界有一种清醒的认识。通常一个人做错了事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盗窃、抢劫、贪污等行为,一种是无知违犯,他自己说错了,做错了却不知道,正如我们经常大声念错别字一样,他不以为自己在错。怎样减少出错,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现代人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现在真的幸福吗?我想答案时否定的。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接连出现,自杀,猝死,抑郁症,吸毒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现代人,中国每年有25万人的自杀更加让人触目惊心。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一个国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一片荒芜,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中央也提出和谐社会,这个和也是来自古老的论语。只有大家都有了统一的为人处事的准则,这时候人们的心才会安静下来,不被社会上各种现象和问题所困扰,中国也才能真正的达到和谐。
国学很简单,就象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要有信心,确信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传世名篇,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们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第三篇: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须确认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和否定。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则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势必缺乏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一一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要在新要在新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二二二二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发展先发展先发展先进文化进文化进文化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意义意义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首先首先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设设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其次其次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再次再次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中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第四第四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就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文文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化的作用越来越
大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三三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挑战新挑战新挑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从方法论上看,,中中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
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
第四篇:文化意义
文化建设系列谈之:现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媒体评论: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的布局无疑显示了中央领导层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文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世界大国,其文化更应当随着自己的国力强盛而影响全世界。要想实现我们道德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齐头并进,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前列,紧迫的任务就是需要复兴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我们从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中都不难看出,当整个信仰发生了雪崩以后,新的信仰没有建立,对民族的信仰不能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不能建立,对人与人的信任不能建立,那么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愚昧的时代。有一段时间大家在网络上呼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可能也就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原因。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一种信任;有毒食品屡打不禁,是最基本的道德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只顾着经济建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忽视了文化建设,以至于导致“腰包鼓了,思想空了:钱袋子鼓了,脑子却被掏空了”的现象,远离了现代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
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主动地购置文化商品,如看戏、看电视、逛书店、卡拉OK等,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等也萌生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着文化价值。
文化不仅可以以“文化商品”、“商品文化”的形式唤起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必须以公共物品的身份在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去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他们的娱乐、抒情、审美、学习提供丰富的载体,因而政府必须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经济反哺文化,经济成果向文化成果转换,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而展示的;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又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动力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模式在科学发展的语境中被具体表达为二者互为条件、手段和目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背景、手段和内在动力,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单独或与商品的实用价值一起满足着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时地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安徽省紧跟中央的部署,深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发展的生产力,就是让文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迅猛的发展。
第五篇: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范文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摘要: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在国家发展强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深厚的底蕴文化,丰富的国学对于现在急速发展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种推力,国学经典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外化而内不化的给国家以及华夏的每一个子孙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国家 文化 儒家 内心 思想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在渊源的历史积淀中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有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大多数是通过诵读经典文献,感受文化魅力,秉承中华的博大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浮,我们把古人生生不息传递下来的文化冠以国学的称号,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赋予它时代的意义,将历史的精华不断的传承。而“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高旭在其〈南社启〉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
一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中华几千年早就积淀了深厚的民族魂,但是对于当今社会,国学该怎样内化与现当代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是我们学习国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之始,我们多从器物上,抑或制度上迫切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向西方靠近。而博大精深的国学却被我们无视的扫进了故纸堆。不禁一声叹息,不禁黯然神伤。
而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强势的侵蚀国人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资产阶级猛烈的打到孔家店,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救国治国的根本之法。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各个阶级都在寻找救国道路,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日益侵占人们牢固的思想根基。而现今国学的复兴,正挽救着人们渐渐衰老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我们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时期的实践证明,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更需要相应的精神和道德体系来和谐整个国家社会的永久发展。“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挽救中国发展遇到的思想瓶颈,它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持久并强大发展的重要支撑。所谓“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
《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
儒家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的思想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积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多元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呈多极发展。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以儒家包容的心态去接收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提倡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兼爱非攻,避免战争,相互促进。经济上要讲究调均,政治上要讲究道义这种思想被世界所认同,从而成为世界的共同思想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国学正以一种强势感染着西方,乃至世界人们的思想。国学能带领着中华文化慢慢东学西渐。
在人与自然上,国学精神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当今的世界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更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将答案告诉我们了。归纳起来即“取之有制,用之以时”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宋朝哲学家张载说:“民胞物与”的说法也给当今治理国学社会自然提供了指导。
国学在国家社会层面给我们提供思想的帮助,对于个人学习国学思考国学,更是对自己思想内涵,人生境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国学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个学习的人都为之感到幸福。
儒家的仁爱,老子的辩证,庄子的想象力,都给我们一种诗意的生活。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内圣则是一种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的要求,已到达至仁至贤德境界。外王则是一种社会教化的要求,以达到仁政,王道的目标。更多的告诉当今的人要注意培养个人内心修养而来追寻外在功利。而往往我们则是迫切的最其外在而忽略了修养,而导致素质修养的退化。
而我认为庄子的思想更对现代人的精神具借鉴性。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幽默诙谐,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发人生醒,他的寓言故事现象神奇,寓意悠长,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金钱权利等物欲功利性很强的东西,而渐渐的忽视了内心的精神。人们疾走在经济的仕途,来不及停下来品一杯茶,读一本陶冶精神的书,来不及思考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
而庄子告诉我们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他在《知北游》中说到:“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告诉我们,在纷繁物饶的社会,我们面对外界的很多诱惑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内心,强调内心的力量。在面度金钱的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职责与道德底线,在面对权利的威胁时要做正人生,做正自己的灵魂。
“小人则以身徇利益,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他告诉我们世人的所追求。天下熙熙攘攘,人们都在急功近利的追求他们所谓的幸福种种,但有多少人在黑夜里醒着,不断思考追求的真正意义。世俗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应该来一场国学的洗礼!
庄子“乘物以遨游”“独与天地精神来往”而最后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大道合乎自然”只要不违心,内心的修养生活的所求一切都可以安然。
刘军宁先生在《南方周末》撰文说呼唤一场文艺复兴也就成为自然。他说:“中国一直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可是直到今天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发生文艺复兴的条件。今天的条件也许不是绝对成熟,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成熟。……文艺复兴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
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如今国学的现当代意义,则是在进行一场国学的复兴,一种对国学的扬弃,让国学支撑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继续恢弘。
我们坚信,只要秉持开放且包容的心态,那么国学一定可以起到振衰起弊之功效。并且和平崛起的文化内涵呼唤国学的研究发展与之相互呼应。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学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不仅期待着,同时也在为之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