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 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目标。
课标是引领教师正确施教的方向舵,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白课标中的每一个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来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目标,从而让课标中的每一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试验上,每一节课上,每一个试题上,达到对教学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 “模拟制作细胞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具,使课程资源优化使用。
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如实物,模型,挂图,投影片,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但如何才能让课程资源发挥最大效果呢?教学中我根据讲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上生物结构类的内容,我会选择实物,模型,挂图,投影片,课件等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会显得很直观,同学们会有一目了然的感觉,学习起来很轻松。但若上生命活动类的内容,我会选择录像片,多媒体等课程资源,使复杂的难理解的教学内容,也变的易与掌握。试验与课外活动类的内容,我会尽可能的用鲜活的生物体,课堂学习氛围浓,效果明显。
四要学会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不断补充新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会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资源。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恰恰是自己知识生长的基础。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很早就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甚至参与田间劳作,开始春耕秋收;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他们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的嬉戏,下河洗澡、抓鱼,上树捉蝉、逮鸟,所有这些都给他们提供了 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新知识的获取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生物学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五要有克服课程资源开发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决心
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有责任感,事业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感
悟。这样就可以学会收集,整理,筛选与加工课程资源。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
第二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作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发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三、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附近的农场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
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效率阿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
应。
第三篇: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
在本次国培学习过程中,认真收看了谭家蓉老师所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讲座,对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曾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俗语、谚语、古诗等,如“一山不容二虎”、“鹜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应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作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这些呢?
一、开篇引题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导课,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他们愉悦的心境,便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考虑用一个朴素而又喜闻乐见的俗语、谚语或古诗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欲望,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例如,讲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我们就可先列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的一些俗语,并设疑:“这些俗语分别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种现象?”然后集体讨论分析:龙的后代仍然是龙,凤的后代仍然是凤,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亲本打洞的特性„„这实际上都生动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通过这样的一些俗语,就把深奥、抽象、难于理解的遗传变异现象,化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歌诀,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系数,并能迅速把学生的思绪顺畅地领入新课,有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课中适时切入,帮助理解
新知的落实,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目标所指,而有些新知难度较大,这时不妨在讲授新知时,适时切入一些俗语、谚语或古诗。这样不仅有形象感、亲切感,缩短新知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还能降低知识难度,有助于学生迅速牢固地理解新知。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时,例举:“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一俗语,形象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又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为了形象说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并可补充宋朝欧阳修的《答丁元珍》中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激活学生的思维,解释诗句反映的现象。这样可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悦,以鼓励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课收尾印证,巩固新知
一堂优质课,还应有好的收尾。若能在课堂小结时运用一些俗语、谚语或古诗并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归纳它们,往往能进一步印证新知,巩固新知,余味无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收到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后,不妨利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及“鹜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一些俗语或谚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并绘制相应的食物链,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讲授《激素调节》时,可在结课时引导学生分析“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这一俗语,通过分析,学生就能顺畅、彻底地掌握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突破这一重点、难点。
我国的俗语、谚语、古诗等资源非常丰富,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并把它们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俗语、谚语、古诗开展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轻松牢固地掌握新知!
第四篇:浅谈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心得体会
浅谈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心得体会
----巫山县龙溪中学 伍建军
历史的潮流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每件事物的传承和发扬都在不断的更新和转换,而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从“夏商周”的“世袭制”至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到魏晋南北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清末的科举制,每一次教学改革的发展,都必然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也不断凸现。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 新教材是学本而不是教本,是教学的平台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提供给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和师生在课内外实践、共同探究的导向。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用好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学生生活的环境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生物学。因为初中的生物学中好多的知识都贴近生活,这就需要看教师如何来将课本和生活相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了。
比如说,在教学细菌和真菌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些病例来加以说明。如:猪的五号病,红眼病,痢疾,非典,艾滋病等等。在向学生介绍细胞膜的作用时,可以就学校校门的门卫为例,门卫只让学生和老师进入,而不允许社会上的闲杂人员进入,向学生进行讲解。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就我们龙溪镇的华山村的煤厂对周围环境和居民所造成的影响加以说明。
其实对于农村中学的教育来说,身边的课程资源非常的丰富,特别是我们学校坐落在大宁河边上,可供我们利用的课程资源太多太多。
加以我们学校正在施行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经过了思考,提出各具特色,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课堂里呈现着浓浓的学习气氛,如今我常常被学生们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充满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吸引,我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总之,“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第五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静宁县第四中学
张文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铁路医院、电机厂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佳木斯大学遗传实验室了解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到市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