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1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生物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那么何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学科课程资源有什么作用?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等课程资源。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校园中的生物或学校的生物园,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生物园的栽培管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会更丰富、更深刻。实际上,学校的生物园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相互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适当利用学生家庭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家长就是生物学或生物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往往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提供学生做探究试验使用的材料用具等,有的家庭养
花、养宠物;在农村学校、学生家里有田地、果园、家畜、家禽等更是普遍现象,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病虫害的防治等事宜,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这也给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加家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在家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应定期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关于动物或人体免疫的知识。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经验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学生普遍感受到传染病的痛苦。对身边的动植物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体验过饲养动物的经历,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无形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整合。以促进生物课程能更好的完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第二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作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发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三、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附近的农场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
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效率阿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
应。
第三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静宁县第四中学
张文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铁路医院、电机厂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佳木斯大学遗传实验室了解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到市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四篇: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
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心得体会
(梁河县 芒东中学 赵兴飞)
在本次“国培”学习过程中,我认真收看了谭家蓉老师所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讲座,对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程资源就是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生活经验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经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下是我对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体会。
一、灵活运用学生自己的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农村地区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多都是生在农村,都做过农活,从小接触鸡、鸭、鹅、猪、牛、马等动物,也熟悉水稻、小麦、甘蔗、烟草等农作物,甚至有些还懂得他们的生活习性,懂得怎样播种,怎样松土,怎样防治病虫害。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某些方面有特殊经验的学生,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上来。例如,在讲“扦插材料的处理”时,同学们给我介绍了甘蔗的种植和杨柳的扦插。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甘蔗的种植不属于扦插,我抓住机会让他们比较两者的异同,最后我们一起得出:甘蔗的种植方式也属于扦插。
学生中有很多的生物实验材料可以利用。例如,我在讲“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时同学们就从家里带来了好几种种子,有菜豆种子、玉米种子、黄瓜种子、水稻种子等等观察起来大家也很感兴趣。在讲到鸟类的特征时,有位同学还带来了一只家养的小鸡,许多同学对家鸽也很熟悉,所以同学们很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二、生物实验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发觉好多学生喜爱生物,是从喜欢生物实验开始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生物实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拓展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微观结构细胞时,采用实验法让学生把自己的口腔上皮制作成装片进行观察,绘制出细胞的形态结构图,这样直观的认识细胞使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他们感受到细胞的真实存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如,在学习鸟卵的结构时,让学生每人自带一颗鸡蛋,在课上边观察、边学习鸟卵的内部结构,鸡蛋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但没有几个学生认真观察过它内部复杂的结构,课上学生亲自观察后不禁感叹:仅仅一颗小小的鸡蛋都有如此多的奥秘,尤其是卵黄上不起眼的胚盘,尽然是可以发育成雏鸟,这样在不经意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让同学们观察课前准备的全家福照片,然后畅谈一下自己的外貌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然后再问:“妈妈是不是吧自己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的?”在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通过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的贴近实际生活,不但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又很自然地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放飞学生心灵。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五、因地制宜,加强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已构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提出,使学校能够真正参与课程管理,拥有课程管理的自主权,学校居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校本课程最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
总之,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肯动脑筋,肯想办法,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以积极乐观上进的主观态度对待生物教学,用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克难求进,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完全能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缩小同城市学校的差距,逐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013.11.04
第五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 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目标。
课标是引领教师正确施教的方向舵,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白课标中的每一个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来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目标,从而让课标中的每一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试验上,每一节课上,每一个试题上,达到对教学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 “模拟制作细胞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具,使课程资源优化使用。
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如实物,模型,挂图,投影片,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但如何才能让课程资源发挥最大效果呢?教学中我根据讲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如上生物结构类的内容,我会选择实物,模型,挂图,投影片,课件等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会显得很直观,同学们会有一目了然的感觉,学习起来很轻松。但若上生命活动类的内容,我会选择录像片,多媒体等课程资源,使复杂的难理解的教学内容,也变的易与掌握。试验与课外活动类的内容,我会尽可能的用鲜活的生物体,课堂学习氛围浓,效果明显。
四要学会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不断补充新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会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资源。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恰恰是自己知识生长的基础。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很早就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甚至参与田间劳作,开始春耕秋收;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他们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的嬉戏,下河洗澡、抓鱼,上树捉蝉、逮鸟,所有这些都给他们提供了 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新知识的获取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生物学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五要有克服课程资源开发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决心
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有责任感,事业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感
悟。这样就可以学会收集,整理,筛选与加工课程资源。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