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课程资源开发(节)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得展现有的狭窄的教育内容,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
3.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新的发展。
三、我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况
四、课程资源的种类
1.历史教材。
2.学校图书馆。
3.社区历史课程资源。
4.历史音像资料。
5.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五、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的状况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1.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
2.城市与农村。
3.同一地区条件好的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
第二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1、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素材
3、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一览表
4、校外课程资源利用学生实践活动剪影
5、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
6、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7、家长会资料
8、民间艺人进校活动
第三篇: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玉山镇黄峪完小
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012.2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也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发挥家庭优势和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的不同,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实践活动。
4.在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不同之处还在于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在劳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巧,也可以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上,对促进学生的能
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知识。
2.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参加农村特有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给烈士扫墓,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
3.参加社会生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工厂,村办工厂的劳动实践,也可以参与技术改造和实行社会调查,获得分析和认知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四篇: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心得体会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作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认识到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大胆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还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等许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获取有关生物结构、功能知识,学会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时应体现探究的特点。学生先后探究了:“光对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等,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对照、选择材料和用具,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二、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学生展示交流,经过讨论得出叶的形态知识;再制成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总结出叶的结构;最后学生亲手制作一枚叶脉书签,伴随自己学习和成长。还有如校园艺术节花展时,学生看花赏花的同时学习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及花的结构;收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带到课堂上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观察家中粗树干制成的菜板,学习茎的结构;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发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三、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心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附近的农场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还将有多年急救经验的学
生家长请到学校,让他运用急救模型给学生上急救知识课:开放性创口的包扎、骨折处理、煤气中毒处理、溺水紧急处理、人工呼吸的方法、120急救电话的拨打等。再进行急救演习,小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患者、医生、救护队员。通过急救演习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几种简单的救助生命方法,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效率阿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还可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感冒时要注射青霉素,收集弗来明及青霉素的发现资料;通过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收集班廷及胰岛素的发现资料;通过探究人类的起源,收集达尔文及进化论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
应。
第五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视角、新的焦点。通过 年的课改实验工作,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经过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专题研究,特制定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供校本课程开发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和运用本校的课程。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努力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及意义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教师、提高教师、发展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发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兴趣,能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工作。国家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概念的论述
1、什么是“校本”及校本研究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来看,大意可以解释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大教育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
一切为了学校,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课程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宗旨和主题。一切在学校中,是指树立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一切基于学校,是指在课程改革中,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有存在的种种潜力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源收集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的一种活动。
2、什么是课程及校本课程
“课程即教学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进程的总和”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北师大教育博士肖川认为:“课程是指我们将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能体验和经历到的客观世界”。校本课程主要指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校长领导下,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3、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属于 条件性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能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4、什么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校长为主导的由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的,充分挖掘利用校本资源的活动。
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是随意而行的,它需要遵循如下八条原则:
(1)优选性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应用。
(2)适应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同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使所有学生都能适应。
(3)开发性原则:
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4)经济性原则: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用最小的开支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5)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 不同的课程目标应开发与利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6)个性原则:
不同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突出个性。
(7)因地制宜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做到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与其它教育内容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实现可行性。
(8)趣味性原则:
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中,要结合所开发的课程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从而带动相关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五、六个小组十八个专题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构想(一)学生资源(1)学困生(2)问题学生(3)学生心理健康(4)模范学生、小组长
(5)学生作业、日记、学习方法(二)教师资源(1)教师思想素质、师德(2)师能、特长(3)教法、学生管理(4)师生关系(三)学校管理(1)制度(2)会议(3)机构(四)家长资源
(五)社区资源(1)电影院(2)文化广场(3)典型事例
(六)校园文化(1)环境设施文化(2)活动形态文化
以上十八个专题的调研时间主要可以安排在两个假期和节假日内进行。十八个专题又可以下设子专题。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来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和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作用,鼓励工作认真、优先完成任务、形成报告材料和发表论文的师生。
六、校本资源开发的前景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以提高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将步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我们坚定地相信:随着校本课程资源探索的推进和发展。随着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资金的到位。随着不断提高现代教育信息中心网站的应用率。明天的什字中心小学一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走在各兄弟学校的前列,成为现代化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