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幼专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的含义Microsoft Word 文档
广西幼专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的含义
陈振桂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炼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治学精神、育人目标,彰显办学特色,优化校园风气,营造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提升内涵、树立形象的作用,学校决定建设“一训三风”,弘扬优良传统。组织有关写作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具体由我负责撰写。我查阅了中外180多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参照名校的校训校风模式和取材思路,根据高职高专和幼专的特点、传统,博采众长,四易其稿,拟写出初稿。经学校领导和关写作人员多次研究修改,最后由学校领导审定,并提交学校教代会于2012年元月7日通过,隆重推出广西幼专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现将广西幼专的“一训三风一传统”解释以下:
校训:“知行合一,见贤思齐”内涵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一条好的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
学,首次提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科学知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加之陶行知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相结合,学习的知识要和今后的工作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应用”,因此,要求高职人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学习。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主动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明德励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不贤之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古人在一千多字的《三字经》里,就树立二十几种类型的榜样。今天的学校更要根据不同的系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主题,树立各种类型的榜样,形成“见贤思齐”的操作流程,即树贤→学贤→践贤→成贤。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个个争做贤人。让“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袁旭校长把“知行合一”和“ 见贤思齐”有机地结合起来,她的一个工作报告题目就是《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于是便把这两句话定为广西幼专的校训。
校风:“尊师爱生,谦和向上”内涵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校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所学校中积极文化成分的长久沉淀。校风的形成也不是行政干预拍板决定的,它是一代代师生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筛选而逐渐认可的。校风是无形的管理者,是一种来自集体内部的精神力量。校风一旦形成,便有一种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它所特有的方式对人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使人能从校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关于“尊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尊师”是对学生而言的,“尊”当然是毕恭毕敬。尊师应该是每位同学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按时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是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中,文明的举止,遵规守纪,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行为,见到老师一声问候,让老师先行,体现了教师的教导和培育。
“爱生”是对老师而言的,爱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爱生是教师的天职,爱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学生只有得到了关爱、尊重和理解,才能学会自尊、自重和自信。爱生如爱子,则必会倾其所有以增其智,掘其能,使之成才。只有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快乐。教师应该感谢和热爱学生,正是他们的天真和幼稚,显示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需要;正是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显示了教师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谦和”,有两种意义:一是谦虚平和,善与人交。语出《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谦和是一种态度,谦和是一种品格。谦和,是伟人广阔的胸怀,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是智者广袤的心怀,是成功者胜利的感怀。二是提倡谦虚,倡导和谐。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理念。谦虚是一种美德。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和谐,就是以人为本,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和谐共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和谐发展。“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和”是社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祀〃中庸》)。“和”是社会协调的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校园和谐,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新理念。“向上”,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追求上进,力争上游;志向高远,胸怀博大;奋发图强、勇攀高峰。
教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内涵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执教的集中反映,是体现学校教师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课堂观的整体行为,同时反映教师整体队伍师德水平、协作意识的自觉行为。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臶。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先范。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意义的“因材施教”应包括因性别不同而教、因年龄大小不同而教、因性格不同而教、因能力的差异而教。幼专的老师,尤其要根据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教。
“教学相长”是指: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
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我们现在实行“因材施教”,也一定能培养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人才来。同时老师也会从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学风:“好学善思,学以致用”内涵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不仅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会影响一代一代人的成长。
“好学善思”就是喜欢学习,追求学问,善于思考。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学风里的“好学”,也包含有“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就充分的说明了乐学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道理。
“乐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追求唯学是进的学习风尚。乐学并不排除苦学,俗话说“苦中有乐,忙里偷闲”就是这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终身的事情。时代需要我们学习,人生的美好需要我们学习。学校是一个个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空间,唯有好学,才能夯实生活的底子。
“善思”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爱动脑筋,追求自主探究的思维惯性。“善思”是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思考才可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有思考才会产生智慧的选择,有思考才可能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好学善思”是努力进步的不竭动力。
“学以致用”是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它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体现了“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专业技能实用顶用”的高职教育理念。培养和弘扬“好学善思,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味学习的艰辛,领悟学习的真谛,享受成功的快乐。
传统:“艰苦奋斗,诚实做人”内涵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 的优良传统,也是幼专的传统。建校之初,教职工用锄头挖地基,用肩膀扛水泥;建校之后,自筹资金建校舍,美化校园。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也有不少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例如:比尔〃盖茨:“一切只能靠艰苦奋斗赢得”。李嘉诚:“诚实守信做人,艰苦奋斗做事”。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本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改革开放后,有人把这种美德丢了,至使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风气,现在很有必要重提并继承这种美德。
第二篇:校风 学风 教风 校训
校风: 文明 求实 勤奋 成才
教风: 学风:
校训:
严谨
厚德
育人
笃行
奉献
敬业 乐群
旅游部 一年四班 宋广琛
团结勤学进取
校训:知学无涯
行健有成
知学无涯:知识浩瀚,学海无涯,致知的过程长路漫漫,困难重重。我们需要虚心静心,除去浮躁,为学以恒,并做到活学活用,用实践检验知识,去伪存真。因此,全体师生应当重视日常的学识积累,提升文化涵养,为实践、超越奠定坚实的知识积淀。
行健有成: 行健,揭示了人作为主体积极努力的重要性,说明只有刚毅坚卓,勤奋不辍,才能有所成就。作为职业学校,应重点鼓励师生学有所得,勤于践行,不空谈、重落实,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最终成就自我,成就人生。
校风:
文行致广大
巧技尽精微
文行致广大:文行,出自《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学校从宏观境界方面对师生提出的要求,有助于其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弘扬了高远的教育思想。它立意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旨在通过养成教育和国学教育的推行,让师生操行雅正,规范有仪。
巧技尽精微:学贵专精,技求精湛。任何一种技能,只有勤加练习,精益求精,才能尽得其中奥妙,于细节之处彰显完美。它以精、严、熟、通为标准,着眼于师生的实践能力,寓意师生只有勤学苦练,习得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做到强技立身、事业有成
旅游部 一年四班 宋广琛
第三篇:校风、校训、学风、教风
办学目标:启迪心智,言行合一,润泽学生未来。
释义:启迪学生之心智,乃立校之魂。通过教授者之言传身教,使学生言行合一,获得立足之技能,成为栋梁之人才,乃学校之本。心智已启,言行统一,学校之教授将相伴学生至未来,润泽人生。校训:砥砺风节,厚德雄毅,兼容并包,创新于理
释义:学校以技能教授为主,多为热血男子。砥砺风节,意为磨炼品格、节操,磨练学生之人格。厚德雄毅,则意为学校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刚强雄毅。兼容并包,创新于理则在学校办学理念上树立楷模,即吸收诸子百家家之长处,又踏实进取,不断创新。校风:明德善学,身体力行,达观博爱,寸阴是惜
释义:为学者,明事理,讲品德,善学之际身体力行。眼际达观,心爱万物,珍惜寸阴,搏击长空。
学风:善思则通,善行则得,思行交融,以学为用
释义:我校以技能教授为主,随思与行不可分割,行中有思,思中有行,学成均为报效国家之用。
教风: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皆成才
释义:教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只有不合格之老师,没有不合格之学生。启迪心智,因材施教,乃我校教育之本。
第四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范文模版]
办学理念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自信 和谐 严谨 善思 自立 拼搏 协作 互助
自尊
自强文明
奉献踏实
创新乐学
探索
第五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办学思想: 全面发展
提升内涵
打拼质量
办学目标: 学校有特色
教师有特点
学生有特长
校训:
求真
向善
尚美
校风:
团结
教风:
严谨
学风:
乐学
一切为了学生 和谐
务实
创新 奉献
探索
求精 扎实
善思
有恒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