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伟大意义
论述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伟大意义
中国在改革三十年的变化中,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从经济体制转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实际上与对改革方向的始终坚持,与对改革路径的不断探索,与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把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历经了改革向何处去的三次思想上的大交锋和大解放,它们分别是真理标准讨论、姓资姓社讨论以及最近几年关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讨论,都是由于经济和社会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而发生的。这就形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三个特征鲜明而逻辑一致的发展阶段:第一个13年(1978-1991年)是拨乱反正和商品经济阶段;第二个13年(1992-2005)是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每一次交锋及其带来的思想大解放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时期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一方面,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保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变革,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像十七大报告所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园艺技术102
10213225 袁秀萍
第二篇:论述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论述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追求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把握有利时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使之适应建设和谐和平的新形势,对构建和谐城区,加快和平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发展文明城区的客观需要
努力建设和谐城区,抓好人的素质是核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抓好社区是基础。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建设和谐社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新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区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
(三)建设和谐社区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区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政府加快和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抓手。社区基层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协调各方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合力,有利于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具有开创性的新尝试,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而改革开放理论又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交替作用下,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一、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回望历史,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关键抉择: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实行改革开放。老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再走下去就危险了,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邓小平同志这样评价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倒数第2位,是印度的2/3,日本的1/20,美国的1/30。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城镇失业青年多达2000万,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评价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建国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巨大损失,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革错误,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抓住机遇、扶摇而上,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大陆的周边出现了“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实现了经济腾飞。在“内忧外压”之中,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当时,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被搞得手忙脚乱。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邓小平代表全党发出呼吁:“我们要赶上时代”。为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点正是推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期,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可见,改革开放是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的正确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没有动摇的理由。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即使是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仍然创造了GDP增长8.7%的世界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和处于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相差无几。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跨越。30年前的“后发展国家”如今被国际社会誉为“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好评。
改革开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住了、站稳了。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挫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其实实在在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同,但在前进中也有一些杂音,有怀疑和责难的声音。有人说“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改向资本主义了”。这是怀疑改革的正确方向,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与实与理都严重不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变,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不变,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不变。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这些“不变”,才使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邓小平同志说,搞改革当然要改变很多东西,但“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老祖宗不能丢!”可见,改革开放绝不会改向资本主义,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会更加巩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更进一步增强。
还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的。这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等同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成是对立的对立论,这种论调是不对的。事实上,英国、法国、日本等都有经济计划,都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就是自称经济最自由的美国,为应对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亦频频出面对银行、保险、汽车等行业施以援手。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当然可以有市场。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基础、分配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上,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根本区别。我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不是搞资本主义,而且是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势。
三、坚持改革开放决不走回头路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走回头路,就会使中国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就会丧失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宝贵发展机遇,就会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就会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很显然,这样做人民不高兴,人民不赞成,人民不答应。
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
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发展陷于停滞。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不能忘记,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停滞不前。3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大好局面。抚今追昔,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走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
走回头中,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及富足安康的人民生活。人们常说,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进步,实实在在体现在人民的生活中。回首30多年,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越来越殷实的生活:从吃得饱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从穿得暖穿得美再到穿出个性,从筒子楼棚户区到现代化住宅区,老百姓的期待从满足温饱变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解决生存问题变为追求全面发展。这些历史性变化从何而来?来自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登山时曾对陪同人员说过一句寓意深远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对于我们当时及现在乃至于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都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不走回头路,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不是没有争论,不是没有困惑,但无论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无论遇到什么风险和考验,我们党都始终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关头路。我们从不断的试错之中找到的道路,应当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应当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开拓,坚持到底。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针对怀疑改革开放的错误意见和主张指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要长期保持稳定,不要受任何干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他又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世纪之交,当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时,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日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惟有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才会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第四篇:坚持改革开放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保持全党全国人民良好精神状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无数历史事实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它就是形象、就是意志、就是力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
改革开放,强调的是把握路径和增强动力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全方位、各领域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等等。开放也是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党在新时期的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是动力,是兴国、强国之路。3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和最鲜明的特点。
当前,我们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要破解难题必须继续依靠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舍此别无选择、别无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的部署,保持改革开放的良好精神状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进一步扩大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17
第五篇:论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论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开宗明义溯本追源,想要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受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分支。医疗保险作为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和经济管理措施,又是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维护社会经济运行秩序,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了解了医疗保险制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论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3.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改革将会引发的后果
1.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建国初期及建党初期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还是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慢慢的适应和完善之中。
就我国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73亿比2008年增长了48.8%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非常快,增长速度之高。我国新闻部发言人胡晓义说,今后一个时期,医疗保险工作要以“提升全民医保质量”为主线,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医疗保险由扩大范围向提升质量转变。他说,“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立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切实降低群众实际医疗费用负担,完善门诊统筹,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2.4.19 6时55分
新华社)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不规则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切的经济活动都遵循价值规律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但是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属于国家计划经济宏观调控范围内发展起来,并逐渐建立的。国家对医疗资源实行高度控制和占有,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资源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
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异性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问题就包括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作为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医疗保险制度来说也是一样,城乡之间的差异很大。许多城镇享有的政策乡村并不享有,这也直接说明了医疗保险制度的非市场化和不平等性。
医疗保险制度的分配不均现象
在城镇的职工和在城镇打工的非城镇人员以及在城镇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及其子女所享用的医疗保险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公费报销和国家报销的差额很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分配不均的现象。
医疗保险制度的广泛性,实用性,利民性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史比较漫长,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医疗事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的,它的收益人数逐年增多,群体逐年增加,政策逐年增多,力度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可以说是改善民生的利民之举。
3.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治理引发的后果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是相吻合的。
(一)缺乏有效机制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使其不能更有效的实行资源优势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长久发展会导致医疗市场的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和运用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价格机制的不稳定和市场运作的不健全。
(二)城乡分配不均势必导致人民对政府满意程度的失衡,小则引发系列社会问题激起民众不满情绪,大则不利于民生的持久发展。更加的加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拉大贫富差距。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三)城乡人员享受的医保不一致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和单位滥用医保。无论购买日常用品还是奢侈商品均可刷卡,其并没有达到国家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用意,使得部分人以非法的暴力手段获取国家的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医药用品的流失。真正有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有效的救治。
(四)医疗服务管理的落后,因为我国的医院大部分属于国家控股的形式或者是政府持有的形式,所以较之私人企业而言,消费者并不一定会的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服务。甚至有一些医院会给患者使用高价但是并无实际成效的药品来使得本医院增加治疗量和消费量。谋取最大的福利和效益。
(五)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还是不够广泛,虽然我国2010年的投保人数达到了4.73亿,但是对于一个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只是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全民普及全民享有的程度。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来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逐年增加以便达到全民享有的水平。
(六)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参保。在我国的4.73亿以投保的情况下。我们来进行一个对比。没有投保的人数大概有9亿左右。那么这9亿人为什么没有投保?这9亿人口都是什么样的人群?在这9亿中有一大部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和收入来源。他们不满足投保的基本要求,那么谁能过保证他们的利益? 纵观中国的历史,现在的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进步。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进步的大国,还有一部分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没有接收到来源于社会,国家的保障。它们艰苦的生活着,奋斗者。9亿于收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于输出更是一个强大的数字。谁保证国家资源的最有利的配置?谁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谁保证那9亿没有投保的人民的基本利益?谁又来保障投保人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地运用?民生不仅仅是一个话题!
学院:
班级: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