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阶段性总结
赵中铺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执笔者:刘晓闯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是唐河县2015年度课题,本课题共分三个阶段,即:
一、准备阶段(2015.3----2015.4)
1、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设计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唐河县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课题小组,选取毛秋旭为组长,刘晓闯,邓洪娟,司万生为组员进行课题研究。
3、学习文献,组织学习文献资料
在组长的带领下,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4、选取实验群体
在我校150余名学生当中,基本全部是农村孩子,我们课题组确定了我校每个班级10名孩子作为实验群体,进行调查研究。
5、拟定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并且与城镇小学生各方面进行比对。此次调查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2015.5----2015.10)
1、调查我校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四个年级40名学生抽样调查,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由爷奶照顾,而爷爷奶奶能够对孩子学习严格要求的占37.5%,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仅占12.5%,并且在这被调查的40名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的有8人,中等的12人,较差的20人。
2、组织实施研究,在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中进行综合试验、分析和论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业是非常重要的。而农村孩子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城镇孩子。
3、分学期制定计划并具体实施。
主要任务是:培训实验教师,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动宣传动员,在学校和村上张贴宣传标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设立爱心电话和师生谈心薄,走访被调查孩子家庭,了解孩子在家心理状况,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召开课题工作研究会和参会人员经验交流会,组织撰写研究论文、实验小结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整理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5、进行阶段性总结,接受阶段性验收。
三、结题阶段(2015.11----2015.12)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进行经验总结,对原始材料、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类;
2、在梳理、归纳、提高的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并推广成果。召开课题结题工作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有关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统一安排课题结题准备工作日程和具体分工,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协作,由课题组长执笔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3、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对所完成的关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对,之后,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通过研究,我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该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具体如下:①孩子的心理更健康了,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班主任和家长的反映中了解到: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有所提高,与人交往的态度明显好转,能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学习态度好转。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总结阶段研究工作计划(第三阶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总结阶段研究工作计划(第三阶段)
宾阳县宾州镇六和完小课题研究组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向前迈进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出务工的人数与日俱增,留守儿童一族日益庞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书育人,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2、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3、建立关爱档案。
通过问卷,走访串户等,对本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 “问题留守儿童”、“困难留守儿童”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4、构建关爱网络。
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5、搭建关爱平台。
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班级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利用节假日,组织各种有益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文体娱乐活动。
6、开展关爱活动。
通过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资助,积极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临时爸爸”等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购买书包、文具、衣服、食品等学习生活用品,尽力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让留守儿童在帮扶和关爱下快乐健康成长。
7、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8、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学校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办春蕾班、“社会妈妈”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9、不断总结,促进“关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学校要不断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以利于今后更深入、更高效地开展“关爱”工作。
第三篇: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威信县高田小学罗光毅
二OO二年十月,笔者有幸被选拔参加了云南省第三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其间,参与了考察“华东五市”教育之行。在上海育童小学进行教学考察时,一间上面写有“心理咨询室”几个醒目大字的办公室深深吸引了笔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及了相关教师才知是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专门设计的一个教育场所。这给了在场的老师们一个惊天动地的警醒。可见,在“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浪潮中,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切实得到了关注。那么,农村小学又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由此而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小结于此,诚望与各位同仁一同探讨。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是人人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关于健康的含义,人们众说纷云。有人认为,身体强健无疾病即为健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心理健康。何为“心理健康”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道:“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个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难怪人们常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了,他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倘若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心理困惑,忧虑或者
苦闷,焦虑乃至厌学,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可见,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二、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的许多心理素质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即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在多方面已有了质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起来。然而,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育者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甚至理解偏颇,误认为学生只要身体好,学习棒就是好学生;其次,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内容缺乏针对性、现实性,大都通过对一些大道理、大口号去说服学生,强压给学生,使学生茫然而从之,因而形同虚设;再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比较单一,一般仅通过各科的课堂教学去完成,收效甚微;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小学缺乏一支心理合格的教师队伍,不能很好的面对现实,正视社会。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部分学生自卑、怯懦、急躁、焦虑,部分学生抑郁、消沉,甚至孤僻、自傲等。诚然这与我们时下培育人才的标准是相距甚远的。
三、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这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概貌。因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举步唯坚,任重而道远。现结合本校实际,谈谈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将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这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途径,因而要求教师们在各科的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倾向,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其健康的个性爱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活动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因此,我们坚持在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诸如班会、少先队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工作的开展,利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坚持育人育心原则。
(三)开通心理健康教育之路。这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其排忧解难的最佳途径。农村小学学生大部分胆小怕事,孤僻害羞,即使有事也难于启齿。对此,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组,具体人员由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德育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组成,设置了以下机构:
1、设立“心理咨询室。”专门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忧愁,使师生能面对面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败兴而来,乘兴而去;
2、悬挂“心之语信箱”。这是专门为胆小而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学生开通的,自此,学生们有了诉说心里话的地方,道出了他们不曾向老师提出的问题。来信必复是我们工作的原则;
3、成立“红领巾广播站。”结合学校实际,每周一、三、五开通,向学生宣传学校或社会上涌现的好人好事等道德新风尚,新成绩,新作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教师的心理健康基础上的,为此要求全校教师必须树立“心理辅导,人人有责”的意识。根据我校教师的结构现状,要求广大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如今,已完成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专题的学习,同时,教师们还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去收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以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以更好的去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始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长中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他们适应社会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在“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指导下,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不再是一道不可愈越的鸿沟。
第四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沈晓芳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有10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21名教职工。日前,我们对一至六年级的400多名学生小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90%,其小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嫉妒(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二是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三是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四是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8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小,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小;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小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小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小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小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小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
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总结: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经过这次调查,更加让我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希望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可以对小学生的父母以及小学教师有些许帮助。最后,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指出,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体验全部的教育过程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很难落到实处的,许多突出成绩的获得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而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与发展,这是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的认识和实践,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张扬,完全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与呵护。这些教育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不尊重生命。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象“隐性暴力”一样,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将会极大地破坏和感染周围的人。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孩子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除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偏差等因素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学生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孩子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家长,他们把学习当作了孩子唯一的出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学习外什么事也不要小孩做,一旦孩子的学习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他们就对孩子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放任自流。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自变量: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一些活动。
2、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氛围。
3、在各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因变量:
1、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存的技能。
3、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2、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掌握技能。
3、建立起学校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
4、教师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真正地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和呵护学生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和态度的现状调查。
2、如何在学科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从了解和肯定生命的意义,珍惜个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到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3、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制。
4、开设心理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5、教师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6、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生命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生命。
7、基于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对他的成长的过程做好记录。随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文献法:广泛学习国内外有关射干那么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研究。
五、研究目标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04—05)
(1)组建课题组;
(2)选择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6.09—2008.06)
(1)进行有关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孙金虎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朱燕、许建桃
(3)在各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徐艳娟、张云
(4)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徐卫平
(5)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张玉振
孔文
(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研究。
朱燕
(7)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全体课题组成员
(8)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制。
全体课题组成员
(9)邀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08.09—2008.10)
(1)撰写结题报告;
(2)教师撰写论文,出论文集
(3)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研究现状 1、问卷调查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很少,为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我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题。我们分别对三至六年级的
使得《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有所依托,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现状有的放矢,调整、改善现有的研究模式。我们在2006年12月份对大路中心小学三到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问卷共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定案型即封闭型问卷,对问题的答案作了限定,这样便于数量化统计,但也可能损失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另外,小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旺,在接受调查时可能不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这也是本次调查的弊端之一。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约有55%的学生表示家庭教育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有重要关系,40%的学生表示与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只有5%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天性有关。由此可见,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五(天)加二(天)等于零!”折射出学校教育的脆弱。抵御消极因素方式是教育社会化,让社会、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生命教育提倡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同时生命教育也提倡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当问到“身心健康、学习优良、游戏活动三者之间你看中哪一个”时,35%的学生选择身心健康,25%的学生选择学习优良,15%的学生选择游戏活动,还有25%的学生选择三者都重要。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你经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15%的学生选择“是”,55%的学生选择“不是”,30%的学生选择“有时觉得”。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体验个人生命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所增强,但近些年来,一些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身心脆弱、自制力差、不珍惜个人生命,或因玩水、玩火、不守交通规则等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失去幼小的生命,我们深感痛惜。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生命教育”这个重任,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环境教育、营造氛围
1、学校环境。
环境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努力从校园环境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为了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学校这着力在环境布置上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学校就在努力营造倡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校门口的醒目处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校园文化主题“关爱生命
快乐成长”,靠南边的墙壁上写着“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的标语,以及张贴着很多张运动的宣传画,教学楼的墙壁上也有一些激励学生成长的人生格言。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都张贴着古诗词,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打上了亮丽的底色。
2、课题组经常利用学校的橱窗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比如:生命的起源图片展;安全教育你我他,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征文,防艾滋病宣传、毒品图片展等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实验班也要求利用晨周会积极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激励学生了解生命,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的教育,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社会、家庭环境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目前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分渴求,再度引发人们深埋心中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功利主义替代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使得一些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放弃教育对生命的引导,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对生命精神的关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一个各种思想充斥、各种观念斗争的熔炉,全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起对年轻一代生命教育的责任。
(三)积极探索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课题组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
1、学科教学渗透
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这些课的好坏,不是单纯任课教师的理论灌输,也不是单纯的说教,它需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教授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真正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无疑是现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构筑的连绵画卷,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徜徉在如此美妙的画卷中,让久困于城市、教室之间的学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中,享受自然、社会的和谐之景,放飞心灵,体验生命存在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美丽,挖掘学生潜在的对生命的热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等,不同的国界、不同的时代,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相同的执着追求,而他们各自的生命的价值因他们的执着得以体现,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中不断完善。在向学生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用对真理、正义、事业和理想的不断追求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坚韧,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得到升华;个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和无垠的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柔弱甚至残缺,但是就是这样有限和脆弱的生命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却能显现去无比强大和光辉的生命力量。《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等几篇从不同角度诠释生命及其意义的文章引领学生叩问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初步的哲学之思。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数学学科中也能进行生命教育。比如对有些反映比较慢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尽可能的呵护。给他们多一点爱,如:我们班的张继伟同学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要在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压抑和自卑。我了解他的心情,鼓励他回答问题,每次我都注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然后激励他,没有多久他就增强了自信心,慢慢地他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上来了。这是老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儿童有学习、探究的天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基质,教育的责任应当是激励、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圆的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多形式、多途径地去认识圆。学生自学探究热情很高: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争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表明其积极学习意向的产生,正是这种活动,智慧得以生成。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体验才会真正得以形成。
体育课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之一。体育是学生身体锻炼和技能技术形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的完善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如:集合时的“快、静、齐”、队列训练中的“齐步走”等经常性的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明组织纪律的渗透教育。体育老师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参与,如拔河比赛、班级篮球比赛等等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各项比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
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让世界充满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无不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专题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个人的自然生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课地方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让学生通过《生命教育》学习、主题阅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主题讲解,活动延伸和生动的电化教学,了解个人生命的来历,知道生命的成长规律,认识生命的个体差异,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消除了学习基础薄弱、身体矮小同学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细节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提升自我生存价值。教学中,教师还十分注重网络资源,通过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个人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的理解。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家长对学生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要倾听孩子说话,宽容与约束并重,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2)开设各种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们课题组邀请交警大队的人员为学生做了交通安全的讲座,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学生通过讲座,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还邀请了派出所的民警和政府的法制宣传员为学生做《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毒品》等法制讲座,听讲座的学生纷纷在我愿做守法小公民上以及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条幅上签字,不仅自己懂得了这些常识,还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其中许洁茹、戴晨阳等同学还写了的心得体会。另外学校还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
(3)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
3、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一次“珍爱生命、健康发展”图片展宣传,利用学校橱窗向学生多次展出了安全教育图片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图片展等。
全校各班都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队活动。分别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讲诚信”、“生命的起源”……这些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价值
少先队结合争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次以“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
4、课外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如老师通过播放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从飞的生命历程,帮助同学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热情,唤起了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胚胎发育、出生过程,体验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实验班老师组织学生参观从胚胎到出生,再到婴儿的哺育的录像,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的艰辛和父母养育的艰难,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呵护个人生命,提升个人的生命品质。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以外,也要锻炼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课题组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时间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心情。如春天外出远足,爬圌山、放风筝等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组织学生为全镇的孤寡老人捐钱捐物,并为老人们去打扫卫生,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添光彩活动”“我也来当一天家”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恩。
课题组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一期“珍爱生命、健康发展”的专题辅导讲座,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七、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首先,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加强,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各种讲座和主题班队会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思,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已经蔚然成风。学生也养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大的张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设计了各种的小型比赛,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小白灵歌咏比赛、手制小报比赛、跳绳、踢毽子比赛等等,这种非知识内容的比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立项,我们学校基本确立了以“关爱生命 关注成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氛围,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课题组所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教师知道,生命教育通常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共同得到发展。其中,龚舒英老师参加品德与社会基本功大赛获得了镇江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张玉振老师体育课获得了镇江市一等奖。多人次参加论文交流和比赛,其中获省等级奖3篇,市级奖
篇。
阳光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