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工 作 报 告
芍药山小学数学课题组 ××× ×× ×× ×× 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预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的调整,形成一定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模式,从而改进和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更新数学老师的教学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数学课题组积极投入到“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的探索研究中。下面就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总结。
1、根据学生情况和不同的课型,合理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并初步形成作业的布置方式。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三年级小学生,对于他们而言,自主预习的能力较差,而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内容涵盖多,有数学概念的掌握、计算能力的训练、空间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不同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主要采用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做,阅读课本例题与做前置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预习。
前置作业的布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家庭作业的形式,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第二种布置方式。
2、更新数学老师的教学习惯,提高数学老师的课前预习意识。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很多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大都按照以往的教学习惯进行教学,很少安排学生预习。所以我们经常举行课题会议,不断向老师们灌输预习对课堂教学的帮助,同时也提供各种预习方法以及前置作业的设计方法等等,让老师在提高预习意识的同时,又能很快很便捷的掌握预习的教法。从而加快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习惯的改变。
3、改变家长的教育观,提高家长对孩子预习习惯的关注意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会学习的习惯。而这各种好习惯的养成只靠老师在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有效的监督。所以我们举行了几次家长会,让家长明确预习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让家长明确对孩子预习习惯的监督必须持之以恒。
4、提高学生的数学预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了,才会积极的进行预习,才能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将预习的前置作业进行合理设置,既能连贯前面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新知的重点,让学生不会知难而退。另外,我们合理安排复习的方式,在家自主预习、课前3分钟预习、课上教师带领预习等相结合,不让学生有预习的负担。
二、取得的成效。
1、学生的预习习惯初步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在实验班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实验班57人,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6人,是总人数的10.5%。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和坚持,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预习的学生有25人,是总人数的43.8%。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讨论交流、质疑,教师再补讲,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慢慢学会学习。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当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疑难问题也已经明确,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的讲解等,学生能够很轻松的掌握当节课的重点知识。而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知识是学生主动获取的,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3、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的这两年,我们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养成了精心布置预习,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次调整教学预设,找准学生思维的困惑;课上尽量做到抓住预习中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质疑,教师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补讲的预习操作模式。通过预习的有效性探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教学能力。
4、家长的教育意识得到改观,开始重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培养。实验班的考试成绩在实验前的平均分为81.4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44.1%。实验一学期之后的平均分达到了89分,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63.5%。成绩的明显提高是说服家长的有力证据,我们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们展示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前后对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家长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前置作业要发挥充分的作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前置作业的设计上,预习的教学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的,可是预习的效果却没能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后来我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发现要想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必须有合理的评价跟进,与前置作业相呼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会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数学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为更好的深入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教材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预习的评价方法。
有效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前置作业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保障。完善评价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3、预习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应对。
如何把有效预习与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学生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作为下一步教改方向。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数学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预习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预习的习惯,使他们善于运用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中期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中 期 工 作 报 告
芍药山小学数学课题组 ××× ×× ×× ×× 2014年12月我校数学教研组向山东省费县教育局申报了《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并于2015年4月20日经教育局教研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予以立项,正式批准为教育教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立项编号为×××××,预计于2016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渐渐发现由于所处的环境、物质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课外主动预习数学的学生占5%,偶尔会预习的约占9%,有86%的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并且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也只是看看书,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国内很多数学教师都在积极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探索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一些现有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不能顺利实行。另外,由于教学条件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力求使我校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内容,合理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
2、指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有了解,能读懂书本例题,理解相关知识并能举例说明,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批注,能通过实践调查、实验探究、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前置学习要求。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内容涵盖多,有数学概念的掌握、计算能力的训练、空间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不同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其方法、策略的指导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前置学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4、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课上组织学生或提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使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2、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谈、开座谈会等手段,调查了解我校学生预习意识和能力,了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
从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并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加深对怎样有效进行合作交流的认识,获得具体操作办法。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将研究预习基础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对某一些典型学生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及时总结现有经验,不断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实施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6月 1.组建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2、申报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6年5月
1、通过开展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研究问题的成因,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2、根据人教版第二学段数学课程按照课程进度确定助学单。
3、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举行公开课和示范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和探讨,找出助学单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成功与不足,初步形成对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认识。
3.针对助学单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师交流会、学生座谈会等,对课题进行研讨,反馈助学单的不足。
4.通过对比分析,反思其实际效果,撰写阶段性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提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0月
1、结合本课题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课堂实践中,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验证和提高,并不断巩固和完善。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本阶段工作总结。
(四)结题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召集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2、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的这两年,我们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养成了精心布置预习,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次调整教学预设,找准学生思维的困惑;课上尽量做到抓住预习中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质疑,教师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补讲的预习操作模式。通过预习的有效性探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教学能力。
2、学生的预习习惯初步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在实验班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实验班57人,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6人,是总人数的10.5%。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和坚持,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预习的学生有25人,是总人数的43.8%。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讨论交流、质疑,教师再补讲,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慢慢学会学习。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3、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当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疑难问题也已经明确,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的讲解等,学生能够很轻松的掌握当节课的重点知识。而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都是主动的参与,知识是学生主动获取的,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4、家长的教育意识得到改观,开始重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培养。实验班的考试成绩在实验前的平均分为81.4分,及格率为90%,优秀率为44.1%。实验一学期之后的平均分达到了89分,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63.5%。成绩的明显提高是说服家长的有力证据,我们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们展示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前后对比,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家长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前置作业要发挥充分的作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前置作业的设计上,预习的教学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的,可是预习的效果却没能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后来我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发现要想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必须有合理的评价跟进,与前置作业相呼应,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会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数学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为更好的深入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教材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预习的评价方法。
有效的评价方法,是促进前置作业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保障。完善评价方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3、预习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应对。
如何把有效预习与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学生预习的结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把学生的预习情况生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作为下一步教改方向。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数学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预习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预习的习惯,使他们善于运用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研究的。
第三篇: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研究》
开 题 报 告 费县芍药山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多年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渐渐发现由于所处的环境、物质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课外主动预习数学的学生占5%,偶尔会预习的约占9%,有86%的学生课后根本不预习。并且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也只是看看书,提前熟悉要学的内容,没能真正理解预习的内涵,使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国内很多数学教师都在积极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探索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一些现有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不能顺利实行。另外,由于教学条件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1、以教育科研为平台,推动学校的“校本研究”。
2、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更新数学老师的教学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2、动机原则。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预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反馈原则。在教育理论上,为掌握某个课题,学生必须获得反馈,知道效果如何。而“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合适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时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这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情况,更能反映出教师的预习方法的使用与否。
4、预习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系,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法去观察、理解、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小学数学不同课型中前置作业的合理设计。
2、通过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力求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养成预习的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内容,合理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
2、指导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有了解,能读懂书本例题,理解相关知识并能举例说明,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批注,能通过实践调查、实验探究、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前置学习要求。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内容涵盖多,有数学概念的掌握、计算能力的训练、空间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等不同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其方法、策略的指导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前置学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4、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课上组织学生或提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使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2、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谈、开座谈会等手段,调查了解我校学生预习意识和能力,了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
从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并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加深对怎样有效进行合作交流的认识,获得具体操作办法。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将研究预习基础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对某一些典型学生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及时总结现有经验,不断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查阅大量资料,加强理论学习,给课题的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3、利用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研讨,对如何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进行研究。
4、对个案进行分析。
5、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6月 1.组建课题组,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2、申报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6年5月
1、通过开展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研究问题的成因,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2、根据人教版第二学段数学课程分类确定助学单。
3、各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举行公开课和示范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和探讨,找出助学单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成功与不足,初步形成对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认识。
3.针对预习方法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师交流会、学生座谈会等,对课题进行研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的方法。
4.归类整合研究材料,撰写本阶段工作总结,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提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0月
1、结合本课题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课堂实践中,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验证和提高,并不断巩固和完善。
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本阶段工作总结。
(四)结题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召集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2、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闫玲玲,负责课题的总规划与实施工作。课题成员:闻霜,丁丽丽,杨丽,刘其良,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九、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1、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教学案例。
2、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研究论文等。
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结题报告。
十、参考文献
1、仲广群,《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2014年版。
2、孙云晓《习惯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人生》,漓江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
3、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高洪亮,李秀华《数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山东教育2001年第29期。
5、高劲松,《浅谈小学数学的预习作业》,《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14期。
6、胡爱玉,《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月刊社,2005年12月上。
7、《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孙企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基础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谨就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W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幅较短,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小孩巧妙应答的故事,这篇文章选编的目的是让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印象与认知,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九岁孩童的机智与幽默。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加以分解:第一,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并查字典;第二,通读全文,大致体会文章含义,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幽默与巧妙之处;第三,收集相同类型、描写小孩子机智应答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诸葛恪得驴》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目标分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并且通过资料收集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正确的方法,往往做了很多预习工作,最后却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资料的搜索、查询、收集与整理,并对预习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确定有益的知识点与预习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全文,进而思考以往所了解的诸葛亮的故事,对比其他故事中诸葛亮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形象有没有不同,查找《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思考,明确收集到的资料是否与课文有较强的关联性,明确是否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加以分享,以此判断资料的价值,养成对预习资料独立取舍的能力。
四、采取小组合作课前预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可能会存在由于课程难度较高、预习资料来源复杂或者预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难以独立完成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同时,由于每一组的预习任务与预习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在课堂分享中,通过不同小组的预习资料共享,学生就能够实现资源交互,共同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查找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享,但由于这类型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以以不同朝代进行小组划分,如唐诗小组、宋词小组、元曲小组等,每一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朝代进行相同类型的古诗词查找,在确保预习效率与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视野的进一步开拓。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眼界,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打开思维与视野。
参考文献:
[1]戴兴玲.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61.[2]陈甜.把好窗口关 重在预习时:摭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的构建与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0):33.编辑 赵飞飞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阶段总结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2箱热水瓶,每箱4个。一共有多少热水瓶?教学时先以故事导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熊商店开张了,小猴子开着汽车来送货。它送来了2个箱子,每箱热水瓶4个,。这时小熊问小猴:“你带来的热水瓶一共可给多少个朋友?”小猴子犯了愁,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位智慧爷爷说:“不要急,小猴子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就可以算出来了。”要知道总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就是要先知道每个箱子可装多少个?多少个箱子,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
三、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当老师张贴出主题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并有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十减九得一,十减八得二...”。面对此景,我虽一愣,但是并没有抑制学生的个性,一带而过。而是,及时调整预设的程序,有效地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我说:“老师已经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会了,但还有少数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学生:“我们教他们。”我又说:“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老师很高兴!但我们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是吧?下面我们准备一下,看谁有办法帮助这些同学来发现“十几减几的规律”„„”一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带着神圣的使命忙了起来。几分钟的交流后,学生不但把十几减几的规律总结出来,而且方式各异,有画草图的,有用小棒的,有用连加算式倒算的„„ 课堂实践证明,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当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2011年0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