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2: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

第一篇: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

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

摘要: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课前预习就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关键词:

预习方法、可操作性、点拨性、差异性、全局性 正文:

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本期,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一共进行了八次集中探讨学习,本次活动着重于课堂预习的研究,我也参与了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然后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对此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由此得到一些启示,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我也在思考,虽然数学课同样需要课前预习,但课前预习策略是否根据课的类型来定比较好?如果是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预习好,甚至把习题全部做好,教师对课后的习题只要难的题目讲一下,其他都可以校对而过,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补充一些较难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如果是较难的概念课,也要预习,不过这个预习不能让学生做后面的练习题了,只要把新授的内容多读几遍就行,预防学生的预习作业全错,对错误的概念反而记得牢了,不利于教学。

那么怎样开展预习呢?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呢?在此谈谈自己初步的想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如四年级的《年,月,日》这一课时,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自学书上第1页至第3页。(1)调查自己的生日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在2005年的日历上找出来。(2)看了2005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3)通过看书,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又有哪些问题?可以把它写下来。

让学生在看书预习的基础上,来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能力。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

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阅读理解法。

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阅读下一节课的内容,关注文中的知识点,关键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型教材一般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

2、实验探究法。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预习提纲,让学生联系预习提纲尝试探究实验。几何内容一般适合采用实验探究法预习,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仅采用阅读预习,学生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必然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去重新思考,这样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给学生递进式的预习提纲,让他们学会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概括。

3、查找咨询法。

通过查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学习材料。

4、尝试练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课,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 ”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再看一看书上是怎么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

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该怎么组织呢?这是教师最担忧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预习后的数学课堂,首先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努力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即他们通过自己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模糊”的,还是“未知”的。

总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预习是要花时间的,预习时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进行,做好了预习,学生上课就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

2、《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翟郁成著

P1)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本》(主编

莫雄光

P69)

4、《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邱学华

P138)

5、《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总主编

冯周卓

彭剑飞

P30)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学的效果怎样,而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使得一节课,学生学的热闹,教师教的轻松,而课的效果却在下降。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在《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读到了张奠宙教授的《当心“去数学化” 》一文中的一段话“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由此联想到,对于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应该得到提醒。这些数学课堂上,教者对于“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内容本身的关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将如何使一堂课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就要看它是否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学习教材,钻研教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备课的有效。备课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的已有知识点和未知的知识点。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要做到读通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读准教学意图,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读透教材的内涵。针对本课的教学,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最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主人翁的姿态,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提高。

二、注重数学语言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谈,关注学生在出示问题后的反映。教师要应用多种方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不同的交谈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数学书面语言来表达他们对题目的理解,能够完整的讲述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述,得到教材上所得不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后面的教学找到较好的切入点。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取消了以往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和运算定律。学生没有了对概念、法则和定律的解读,单凭教师的说教,板书的算式,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概念、法则和定律,阐述自己的算理,阐述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一方面,借助学生的讲述,让学生在解读中,加深自己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数学上,同样适用。另一方面,学生在阐述中,自己组织语言,做到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让每个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活动,要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获得发展。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点,以学生熟悉的数学事例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建构数学模型,达到解释应用的目的。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每册中,都安排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这些内容,无不体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思想。教师只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学生的学习内容时说“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在确保学生具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确定挑战性的行为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遨游在富有挑战的数学世界中。让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之上理解习题,从而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的挑战,发展其认知技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反馈。

五、重视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组织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教师单独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味的进行满堂灌,而是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注意倾听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曾经说过,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并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而是教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表扬、鼓励;也可以是师生在对话中,生命与生命的呼唤和交融。师生间的交流,一方面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想的更多,做的更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第三篇: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

“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发现难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的标准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有效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我校外来务工的子女比较多,他们的居住环境较复杂,这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行为习惯具有多变性: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我校学生预习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课前预习缺乏指导。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预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去应付,他们的预习不细致,而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对于数学新课的学习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课堂上老师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些预习不好的同学表现为独立思考能力不强,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数学科组在去年设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主要研究:

1、适合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效果。

2、研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预习其实事学生的一种主动自学,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广东省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陈永林教授倡导的“引探教学法”,其基本结构能有效地设置思考题以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进行补讲,包括补讲学生的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学习。“引”与“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在我们现在,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是可以的,学生可自主学习,有的时候可以学的更好。

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是我国的教育家魏书生,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常常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培养自学能力的信心,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也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所以他总结了一套专门的教学方法六部教学法。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 现在,山东省杜郎口采用的三、三、六或10+35教学模式就突出了学生预习,自主探索的特点,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这其中,无论是它的三个特点的突出,六个环节的完成,还是两个时间的实现,都取决于学生预习的效果。本课题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预习习惯、方法、能力展开研究,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起良好的预习习惯,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课题设计

(一)具体研究内容

(1)初中生预习现状的分析研究

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当还是学生自身的习惯、态度等原因,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

(2)初中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3)初中生自主的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4)各学段布置预习作业和检查预习作业的有效形式以及评价预习的研究。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抓好预习要落实四个方面:一是设计预习练习题。二是保证预习时间。三是做好预习检查。四是抓好预习评价

(二)具体的做法

(1)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方法进行比较,找出新的突破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学生、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还有,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对实验班班级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贯穿于行动的过程中。对于所采取的策略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所采取的方法更合理有效。

(4)个案分析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学生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预习时需要家长的指导。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三)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尝试阶段

宣传发动,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对课题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建立研究制度,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有效预习策略的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分析研究课题和学生情况,全面实施方案,定期研究、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住典型。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群研方式,广泛收集预习练习题,认真分析、反思、交流。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3---4节课题研讨课并且及时分析研讨学案的时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段设计最好的预习学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第四阶段:经验推广阶段: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五)效果检测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预习练习题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同时,各年段按研究计划达到如下成效:

低年级: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长的配合下,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

中年级: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第四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 题阶 段 报 告

自开展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发现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研究工作于2016年9月了。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步骤的安排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高效课堂在我校已经试行快一学期了,在实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带来的变化。它对学生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及转变学习方式等都很有好处。不过,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言权基本上掌握在一些优生手中,其他学生成了“听众”。这部分“听众”之所以很难有发言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课前对要学的内容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课前的预习做得不理想,让他们很难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拥有发言权。事实上,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中,“预习”环节被单独列了出来,并有明确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能上!预习的作用可见一斑。可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基本上仅仅停留在完成“预习”环节中的填空、问答上,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致使一堂课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难实现课堂的高效。可以说,要实现课堂高效这一目标,学生预习与否,预习效果的好坏起着很关键的因素。反思我们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我们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在指导上,我们做到位了吗?教给学生方法了吗?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学生对预习的重视不够,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不到位,导致高效课堂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即使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如果已经有所预习,就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会争取到发言的机会,才能融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中,才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注意力会很集中,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力争探讨出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

二、本阶段研究所解决的问题

1、预习收效不大的问题。

2、如何学生预习,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对象:

本校三年级学生、六年级三班学生、四年级二班学生。

四、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理论的学习

从2016年的9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利用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预习指导、教育科研有关的文章,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字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与研究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调查问卷显示:(1)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预习数学,也在预习数学,但是预习的次数还不多;(2)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预习后容易掌握新知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3)同学们预习数学的方法看似都选择了比较有效的,但从日常的各种反馈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完全起效。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

2、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查找各种资料,根据研究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收到了一定效果。

(1)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教师通过细心钻研教材,将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设计问题时,多设计一些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新旧知识的链接,通过温习以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将新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兴趣。(2)保证学生预习时间

丰富预习形式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开始就把预习布置在课下的话,学生很难认真去预习,这样不仅起不到预习的效果,更难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在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将预习任务放在课内进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预习。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合作探究交流—当堂检测——预习下一节新知识”的模式,让预习任务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待学生形成习惯后,再放手让学生课下预习。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预习方式:单独预习、小组成员间共同预习、小组集体预习等,丰富的形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个新知识点学习的导学案的“预习任务”中设计“质疑问难”环节,引导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学习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然后在导学案后设计一个问题解决汇总,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这项要求应该持之以恒,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特别是当他们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时,他们会很自豪地写在导学案后的“我解决了:”一栏中。(3)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才能用到实践中去。

(4)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针对预习要求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检测,检测后,对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口头表扬、作业展示等,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下次预习充满期待。同时,我们还开展了“预习作业大PK”、“我是小小发现家”(看谁在“质疑问难”环节中发现的问题有价值)、“我的预习心得”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他们对预习充满了期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了对于数学预习的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态度。

以往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总是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四年级的一位学生在关于预习心得体会中写到:“ 以前我觉得数学预习就是写完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但老师为啥要叫我们做这些,我并不清楚。但是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叫我们做这些了,老师叫我们做的,和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当老师表扬我的预习作业做得好时,当我通过预习能很快学懂新知识时,我心里特别开心。而且现在我觉得听课越来越轻松了,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学生们对预习的态度已经开始明确了。2.学生学会了一些预习数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预习导学案中,我们注意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分类。在分类预习中,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课本标记预习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些预习方法后,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了。

我们在预习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力求通过各种活动,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因此,学生不仅预习的兴趣浓了,而且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了。

如:在预习《千克和克》单元时,布置学生去附近的商店,找找生活中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的物体,掂一掂,让学生感受到千克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体,而克这个单位很小,通常一般重量的物体都要几百克。在预习《24时记时法》单元时,要多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包括钟面上的时间,电视机上的时间表示,电子表上的时间表示等等,从生活中感受不同的计时方法。在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时,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观察比较各自的特点。在研究周长时可以搜集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树叶等,并准备好绳子和尺,借助这些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在预习《观察物体》单元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物体去观察,如家里的橱柜、椅子等等,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的变化。在预习《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时,可以通过做游戏进行预习,如玩抛硬币的游戏,感受可能性的相等。

正是因为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和观念和态度有了重大的转变,才使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有了实现的可能,再加上给予了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随着学生预习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准确的回答。

(二)教师方面

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教师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组的老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认识,用理论指导课题的开展。在这一年里,我们学习过《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教育科学论坛》《高效课堂22条》《教育走向生本》等,我们用学到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

2、总结出了较为有效的预习导学案的编制。

课题组老师根据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教材说明,根据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征,总结出了不同的预习导学案模式。如: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尝试解题类的预习模式;空间与图形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动手操作类预习模式;实践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调查类预习模式等等。

3、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对教材的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把握更准了,对科研的认识也更清晰了。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初探》获得了上一届论文评选一等奖。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预习的时间有时得不到保证,有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少的预习效果不是很好。

2、预习布置得多,指导不够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致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努力的方向

1、加强预习的指导,争取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预习的时间,保证预习效果。

2、让预习效果的检查、评比常态化,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预习的兴趣。

第五篇: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策略之我见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策略之我见

清凉城小学张志尊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但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内容有些“枯燥”,毕业复习时学生会越感无味,总复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成绩,更是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毕业复习是对小学的全部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复习效果的好坏,复习质量的高低,与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对复习方法的选择和复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复习的兴趣有关。为把好小学数学最后一关,我结合今年任教小学毕业班数学的点滴体会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乐学

到了毕业总复习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思想混乱,厌学情绪。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由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及社会和电视的一些影响,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开始有了变化,集中不了精力学习。

2、认为所复习的内容都是新授时已学会的知识,不必再听。

3、认为自己笨,学习基础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人,所以便得过且过,无心学习。

4、不明确学习目的,认为自己是为别人读书,抱着读成什么算什么的态度学习。一旦学生有了厌学情绪,学习就会下降,学不好知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消除不良思想,树立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努力学习。怎样使学生乐学呢?“乐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与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感到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学习的最好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大胆尝试等学习活动中去。但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面对教师严肃神情,不敢说出自己在解题上的见解,怕说错了会遭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所以,要让学生乐学,必须想办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能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学习环境,这是学好数的前提。

二、抓好课堂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课程改革提倡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倡合作学习,但不是不要纪律的学习。如:一堂课上由于某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并与张三说说笑笑,与李四打打闹闹,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甚至慢慢会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说笑中,使得想学的同学也集中不了注意力听课。这样,任凭再有水平,再有经验的老师讲得再精彩,这堂课是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类似的问题,我们做老师的没见过也听说过一些。所以,我认为,不管教学时间多么紧,当课堂纪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把纪律放在首位,多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保证同学们有一个不受别人影响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能好好听课,同时把这些闹、笑、捣乱课堂学生的精力引到学习上来,把学习学好。

三、结合实际有计划、有侧重点的进行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

1、结合实际制定总复习计划

合理的总复习计划能保证总复习的顺利进行,让学生通过这次复习更好的掌握小学数学知识。所以,计划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合理制定。制定的计划要有重、难点及侧重点,并要根据学生情况去设计,基础好、优生多的可以增加复习的难度和加快复习进度,基础不好、差生稍多的要放慢进度,以基础知识为复习重点,从易到难。如:基础差的,可从概念知识入手,弄清法则、性质,会进行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会根据关系式、性质解方程,解比例,会解简单的应用题和一般的复合应用题,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何面积、体积的计算,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再复习难度稍大的知识。基础好的:对于基础性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简单的应用题可少花时间,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稍有难度的知识上,比如:简算,稍复习应用题,有关几何知识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及有关应用题等要多花时间。

2、抓住复习重点,突出难点。

复习时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不搞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各部分知识复习时要让学生先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等,并且熟记数量关系、法则、公式、计量单位的进率。小学所学数学知识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重点,突破这两个重点,坚持每日进行计算的练习,提高速度和准确率。其中简算是重点中的一个重点,必须通过多接触多练,提高技能。应用题要归类复习,数量关系是基础,结合线段图、分析法等帮助解答,并进行专项训练。几何知识和应用题是复习的难点,几何知识注重公式的熟练和运用。

3、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有侧重点。

复习时,要注意复习重点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需注重让学生多练习什么。例如:四则运算的复习,先让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后,侧重于口算和简算的训练;几何形体知识,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后,主要侧重训练口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复合应用题的复习,要侧重于审题,抓关键,分析和列式的训练,而计算过程不必每题都进行。

4、对常考易错题需多讲多练。

常考易错题多是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而往往又是学生一不细心就错的题,从实际考虑,这类题的失误、丢分,都会让人感到太可惜、不应该。所以,在总复习时,我们不能忽略此类题的复习,只有通过复习,才能让学生学会细心抓住关键之处正确解题。具体说:有些题,不细看会认为是一模一样的题,但细看后,并不一样,并且解题的方法完全不同;有些题,看内容和形式不同,但解题方法却完全相同。解题时,由于学生不认真读题、不认真分析,常会解错题。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提高学生的鉴别和分析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灵活运用合理算法的能力。

五、教师要注意归纳方法,交给学生一些巧妙的方法。

复习时,总有一些学生不会用最好的方法快速、正确的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复习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归纳方法交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用最好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以上是我对把好小学数学最后一关(即对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指正。

下载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优秀范文五篇)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蒲广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1、基于学生对语文预习的现状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知识与科技的日益更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改革,并逐渐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的问......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城南小学 朱美芬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教学点 周龙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