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现代史总结大全
19世纪30年代(鸦片战争背景)1839年6月 1840-1842年 1840.6 1842.8
1843年
1844年
1844年冬
19世纪40-50年代 1851年 1856年 19世纪50年代 1856-1860年
1856年秋 1857年
1858年
1860年
1861年 1864年
19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 1858年 1860年 1864年
19世纪80年代
新思想萌发
19世纪60-70年代
60-90年代
7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 1883-1885年 1894.7-1895年初
1895年4月
19世纪90年代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标志事件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从18世纪中期起,英为中国对外首位贸易国,中国出超,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向中国走私鸦片 虎门销烟 湖广总督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鸦片110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鸦片战争(近代史开始)
开始 英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挑衅
结束 英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列队架炮,扬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香港;2.赔款2100万银元;3.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4.协定关税 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中美《望厦条约》: 美享有英除割地、赔款以外一切特权,另,美兵船可任意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有权在通商口岸设医院、教堂等 中法《黄埔条约》:法享有美取得的一切特权,另,允许法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 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矛盾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取代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的任务由反对封建统治转化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天王:洪秀全
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但未真正实行过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
开始 英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出兵,美、俄中立“调停”
英法军队到达中国,组成联军。年底,攻陷广州城,成立联军委员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 《天津条约》(英、法、俄、美):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5清政府赔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掠,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英、法):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给英;4.准许华工出国;5.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
总理衙门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
俄侵吞我国北方150+Wkm
2领土
《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Wkm2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Wkm2
《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60《北京条约》)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Wkm
2《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Wkm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畬《瀛环志略》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洋务运动
前期旗号“自强”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州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旗号“求富”兴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筹划海防,重要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威海卫失守)1894年 1895年春
1898年
6.11~9.21 1898年秋 1900年
1901年9月
1905年8月 1911年4月
10月10日1912(民国元年)
1月1日
春
2月12日
3月
1913年
1915年5月9日
1916年 1917年
1912-1919 1919年5月4日 1920年秋
1921年7月23日
1922年7月
1923年2月7日
1924年初 5月
1925年3月12日
1926年7月 1927年3月
4月12日
7月15日
秋 中日《马关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2.赔日军费二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
公车上书:康、梁领导数千举人联名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广州起义 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已同清政府彻底决裂,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第一步 戊戌变法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仅京师大学堂保留,其余被废除 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德、法、美、日、意、奥)11国(8+3)《辛丑条约》(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使馆被焚毁))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让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6.修订商约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
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纪年 定都南京 五色旗为国旗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年的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1.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4.广泛影响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彻底改变
二次革命 宋教仁在上海被刺,孙中山黄兴召南方各省讨袁
五九国耻 袁接受日本“二十一条”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之外全部要求 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李大钊、鲁迅、胡适 蔡元培任校长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宣传十月革命(1917.11.7)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辛亥革命创造有利条件2.一战(1914.8-1918.11)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大主要内容:1.规定党名2.奋斗目标: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3.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组织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中心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1.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2.当前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3.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二七惨案 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暴露了军阀的残暴,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 此事件后,中共认识到,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 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合作方针:1.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3.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三大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仍有局限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中国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党内合作)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发展新三民主义 8月1日 8月7日 汉口
9月
10月
12月11日 1928年4月
5月
12月29日 1929年1月 4月
12.28~12.29
1930年5月
6月
9月 1931年1月
春
9月18日
11月7日 1930年冬~1931.9 1932年1月28日
底 1933年春
1月
2月
10月
11月
1934年10月10日 1935年 月
<何梅协定> 8月1日
10月
12月9日
12.17~12.25
1936年1月28日
10月
12月12日
1937年7 月7日
8月13日
8.22~8.25 9月22日 黄埔军校建立 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孙中山逝世
上海五卅惨案: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影响最大:省港大罢工(粤、港罢工16个月)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对象:吴佩孚(直系)、孙传芳(直系)、张作霖(奉系)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先后被捕牺牲;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就义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试,正式同中共决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国民革命失败
“七一五”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主要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主观上,年幼的中共缺乏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党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宁汉合流” 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南昌起义 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
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思想
内容:1.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提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本路线3.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 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湘赣边秋收起义 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秋收起义部队抵井冈山 毛泽东领导军民打游击,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用近半年时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1.开创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2.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广州起义
井冈山会师 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
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中国的经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井冈山的斗争》(1928.11.2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5)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标志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内,土地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田会议 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龙岩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其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照搬照抄 形成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他们的主张在中共内受到抵制 共产国际派周恩来回国,纠正了上述错误
王明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占据了中共的领导地位、,并执行更“左”的路线,错误特点是教条主义 毛泽东总结经验,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调动了广大贫雇农积极性
九一八事变 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开始 全国抗日运动兴起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中央苏区接连三次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 一·二八事变,日军挑衅, 由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战 伪满洲国成立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宋庆龄主席,蔡元培副主席,杨杏佛总干事 争取抗日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 由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共同组织
在上海的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第四次“围剿”,当时王明博古掌权,“左”倾错误占党内统治地位,毛被剥夺领导权,周、朱用毛方法第四次成功反围剿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 博古、李德先是冒险主义,进攻,受挫后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境地极其危险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成立,由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成立,不到两个月失败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国民政府改革币制 法币政策 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 作用 正面抗战 遵义会议 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1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12月
华北事变 日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蓄意制造一连串事件,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9.29~11.6 1938年春
1937.7.7~1938.10 1938.10以后
1939.10~1940.1
1940年
下半年 1941年1月6日 3月19日
12月8日 1941春~1942冬
1942年春
1944.5.21~1945.4.20 1943年~1944年 1943年2月
7月 11.22~26 11月 1944年初 1945年4.23~6.11
5月7日
8月15日
8月
10月10日
12月1日 1946年1月
6月 7月20日 8月 1946.2~1947.2 1947年3月~6月
5月4日
1947年6月
要矛盾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奠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一二·九运动 北平学生游行示威,国民党当局镇压,此运动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 此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为全民族的抗战作了重要准备 中共中央召开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要形成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3.统一战线须由中共领导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 长征结束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长征)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逼其抗日 周恩来赴西安谈判,蒋被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卢沟桥事变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八一三事变 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中共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共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坚持党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批判了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本会基本纠正了王明右倾错误,再次强调中共独立自主原则,肯定了毛的领导地位,统一全党的思想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为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边激战三个月 上海失守 淞沪会战结束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 南京大屠杀 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害者30万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了战时的陪都 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在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否定“亡国论”和“速胜论”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系统论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抗战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在正面阻止日寇的进攻 抗战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不足,中共敌后抗战广泛发展威胁其后方,停止进攻 日本对国民党转变政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转而重视打击共产党 国民党内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提明确提出新主主义革命概念)《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党的建设;还深刻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中共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百团大战 彭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对日作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中共.八路军威望,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皖南事变 蒋强令新四军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包围袭击,大部分牺牲.中共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部,揭露国民党阴谋 中国民主政团在上重庆成立 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 1944.9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即民盟 它的成立,有利于民主力量的发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偷袭珍珠港,半年之内日军攻占太平洋,在长达1万公里的战线上与美展开激烈争夺 多国对日
1948年4月
5月
秋
9.12~11.2 1948.11.6~1949.1.10 1948.12.5~1949.1.31 宣战
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中共制定和贯彻了十大基本政策: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抗战物质基础).整顿三风(整风运动.抗战思想基础).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加强党内团结 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 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强调要争取中国革命的更大胜利,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为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1949年
3.5~3.13
4月21日
4月23日
6月30日
9月21日
10月1日 外交
1950年2月14日
3月 4月~5月
6.6~9月
6月30日
10月19日 1950.10~1952年底 1951年5月 1月~10月
1952年底 1953年1月
6月
7月27日
12月
1954年4月~7月
9.15~9.28 1956年4月
9.15~9.27
1957年2月
1958年
国际反法西斯形势改变,转入反攻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二战转折点
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
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切特权被废除,是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是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八个月.国民党战场溃败 中共七大 延安 毛《论联合政府》 工作方针:团结一致,争取胜利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内容:1.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总路线2.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统一;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概括三大作风(共产党员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德国宣布投降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日本宣布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八年抗战的意义:1.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双十协定签字 国民党被迫同意和平建国方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 是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
协定规定:1.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2.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3.召开政治协商会议4.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蒋介石当局制造了镇压和平民主运动的“一二·一”惨案 进一步暴露其反人民,反和平的真实面目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1.改组国民政府2.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4.整编全国军队5.制定宪法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正确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毛在与美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人民解放军共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集中约70万人的兵力分别向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中共土地改革的标志 随后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内.外线)这一年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是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点
外线:1.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2.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3.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成品字型,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
内线:1.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连结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2.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迫使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城市3.彭得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五大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连续发动了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歼敌47万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先攻占锦州,卡敌人咽喉,然后围困长春,最后乘胜攻下沈阳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歼敌55万 刘邓中原野战军.陈粟华东野战军主力以徐州为中心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
平津战役歼敌52万 辽沈战役后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聂荣臻领导的华北野战军发动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1959年夏 1960年
冬 1959~1961 1962年
1964年10月16日 1965年
冬 1966年
1967年6月17日 1970年4月24日 1971年9月13日
10月 1972年2月
1974年
1976年
10月 1977年1月
底
1978年12.18~12.22
1979年元旦
3月30日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4年
12月 1987年4月
10月
1988年 1991年 1992年
1995年9月 1997年7月1日
9月
1999年12月20日 2000年2月25日 解放
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伟大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 毛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向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会议的报告和决议是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伟大纲领
毛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亡 毛《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和论述中共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纲领和主要观点,明确回答国家性质外交发展前途等问题
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是建立新国家的伟大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政协)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形式,政权属于人民.改北平为北京,新中国首都.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由》,采用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3苏联首先建交,同年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建交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周恩来 对保障中苏两国安全和保卫世界和平事业都有重大意义
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三个统一”,统一全国财政支出,全国物资调度,全国现金管理 解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历时4年的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 提出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要经费 会议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彭德怀为司令员 镇压反革命运动 西藏和平解放
“三反”: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在私营企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情报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工商业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一大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正式公布
毛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三大社会主义改造9月正式公布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任务: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2.有步骤地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美国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
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对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际正义和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是现在的国际关系准则
中.美.苏.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出席的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大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五四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毛《论十大关系》强调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定“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了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为八大的召开在方针政策上作了准备,为以后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 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提出了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人民内部矛盾的诊断2.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方法:团结-批评-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被错误扩大化)全党重新进行普遍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高指标.2002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6年3月4日
2007年年10月 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夸大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 “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中共庐山会议后“反右倾”斗争 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制导弹
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三年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中共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五大自治区建立完毕:1947内蒙古自治区,19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西藏自治区
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成为导火索
“文化大革命”开始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两国邦交正常华协定 附后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那次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毛提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年**)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意见: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高考制度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全会从根本上清除了“左”的指导及其一切表现,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 内容: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4.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设置四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诀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以及这些事件所以产生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中共十二大 提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首次提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 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通过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7.7.1对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12.20对澳恢复行使主权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形成,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国才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是上海市的一个副省级市辖区
邓小平南巡讲话 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提出判断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强调要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中共十四大
天津市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规划提出滨海新区最终向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 香港回归
中共十五大 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澳门回归
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共十六大 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提出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 “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共十七大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总结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标,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110年的历史中,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彻底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界标,之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部分内容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原料和市场的大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割地、赔款的增加。英国割占香港地区,俄国割占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中国领土完整的破坏不断加深。赔款数额不断增长,加剧了中国的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政治上,从“领事裁判权”发展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经济上,从“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发展到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自由通商、贸易;军事上,从外国兵船巡行沿海通商口岸发展到深入长江腹地。便利了西方国家控制中国政府和政治、经济势力的渗透。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发展到沿海全线,并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实际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为西方工业品打开了市场,并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渗透的基地。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列强由在通商口岸建教堂传教发展到内地自由传教。
(二)中国社会的初步变化
1.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日益遭到破坏,这表现在两方面: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一情况加剧了社会矛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间接统治中国,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形式上保留了中国政府;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半封建,经济上表现为在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政治上表现为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继续维持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的反动统治,以及新阶级力量的出现。由于本阶段自然经济解体有限,民族资本主义因素还没有出现,所以,社会形态主要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3.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各阶级先进人物掀起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本阶段,无产阶级刚刚产生,资产阶级还没有出现,抗争与探索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旧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身上。
1.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的倡导者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他们学习西方的内容局限在军事技术,看不到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先进,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国挨打落后的根源。在当时,他们的主张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并未能改变清朝统治集团盲目排外的局面,其主张未能得到实施。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其主张才被洋务派付诸实施。
2.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积累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迅速激化的产物。洪秀全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与中国农民的反清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太平天国的斗争分为两个阶段。自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至1856年东征胜利,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至全盛的时期。这一阶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形成了与清朝统治对峙的局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愿望;军事上取得西征和东征的全盛局面。但军事上的全盛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支撑基础。1856年天京变乱至1864年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衰败的时期。这一阶段,太平天国的力量由于天京变乱遭到严重削弱;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虽然颁布了《资政新篇》作为振兴政权的纲领,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归于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仍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但有新时代的特点。《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资政新篇》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
本部分内容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厉。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一)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1.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列强的侵华要求暂时得到满足,清政府政策也出现适应列强侵略需要的调整。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2.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分割世界领土和进行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主要目标。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并突出地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侵略的要求:开埠通商,帝国主义势力深入西南腹地和长江上游;大片领土割让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领土野心;巨额赔款造成清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取得在中国设厂、进行资本输出的特权;完全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操纵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3.瓜分中国的狂潮
对中国资本输出。主要形式有对华进行政治性贷款、开办银行、抢夺路矿权、开设工厂等。通过资本输出,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强了对华政治控制的地位;直接利用中国原料和剥削廉价劳动力: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压制中华民族工业发展;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分割中国的领土。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被瓜分亡国的现实威胁,“租借地”使列强获得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权利。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内政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维护了各国在华经济侵略的利益,同时也增强了各国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实力。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相应,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美国企图与列强共享侵略利益,并在“机会均等”的幌子下,利用美国经济优势排挤他国,赚取政治优势,进而谋求在远东的霸权。“门户开放”政策在维护共同侵华利益的前提下,形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同盟。此后,美国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增长。
(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成为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此后,又先后任用外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外交使节(蒲安臣),使外国势力直接进入中国的政府机构,便利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内政外交的直接控制。与此同时,一些得到外国势力支持、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的中央和地方官僚(如李鸿章等)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为外国势力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提供了条件。
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列强取得海关管理权后,西方国家对华商品输出的数量猛增,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独立自主地位逐步丧失,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日益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中国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特征加深。
2.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由此而引起的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在对外政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对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分化出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排斥外来事物,代表了传统的闭关自守的倾向。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代表了与外国势力接触较多的满汉地主的势力。二者在维护清政府的手段上有较大的分歧,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现有封建统治秩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予以排斥。洋务派的出现标志着汉族实力派官僚在晚清政局中的崛起。
3.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伴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作为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采用大机器生产和近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资本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发展地区狭窄,主要局限在沿海的通商口岸;发展环境恶劣,对外国企业和官办企业有着较强的依赖性。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为此进行革命斗争。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他们无法彻底实现这些主张,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西学”思潮的发展: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冲击了传统的旧观念。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90年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1.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在内忧外患局面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总理衙门是推行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洋务派势力在中央和地方增长,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内部条件。19世纪60、70年代,中外关系相对稳定,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外部条件。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但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主。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的,民用工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客观上对增强中国的国力,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运动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所以运动不能使中国达到“强”和“富”。
2.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维新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主张。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是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政变”是运动失败的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特点在于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和1895年广州起义,表明资产阶级中下层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推翻清王朝、争取民主共和的革命斗争。
3.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晚期以来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在民族危机突然加剧的条件下总汇集和总爆发。义和团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英勇的斗争气概,但又有严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本部分内容涉及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这一阶段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入谷底和出现上升趋势的时期。本阶段涉及的史事包括: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1.“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
经过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列强完全确立了在华的统治秩序,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统治工具。在直接瓜分不可取的形势下,列强转而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其表现是,先共同扶植清王朝,后扶植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失去共同代理人,列强扶植各自代理人,“分而治之”,争夺对华控制权。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是对中国实行政治分割的新形式,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和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矛盾,加剧了军阀割据的动荡局面,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日本侵华势力的膨胀和美日对华争夺
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日本侵华势力迅速增长。“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大力拓展侵华势力,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二十一条”是其独霸中国野心的暴露。美国是这一时期日本侵华的有力竞争对手。“府院之争”反映了日美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美、日矛盾逐渐成为20世纪上半期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其核心是对中国的争夺。
3.俄、英侵华
辛亥革命造成中国政局的动荡。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特点是:利用中国政局不稳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以满足其侵略新要求;笼络中国边疆地区的上层分裂势力,以图分裂中国。这样就出现了俄国策动中国外蒙古独立,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制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等现象。
(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成为中国的“太上皇”。此后,列强挟制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或废或立,或支持或抛弃,一切以维护其侵略利益为转移。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门户开放”政策和《辛丑条约》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联合侵华的局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争夺焦点是中国东北地区,由此发生日俄战争,日本势力扩展到中国东北。辛亥革命前十年,列强侵华主要是利用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政治经济特权,利用清政府这个工具来达到目的。辛亥革命后,欧洲列强忙于准备战争,暂时放松侵略,而日本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图谋独霸中国,中国再次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社会矛盾的变化
20世纪初,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逐渐汇流,相继以中国人民与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中国人民的首要斗争就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斗争同时也具有打击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作用。
3.政局的变化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封建帝制的终结。《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兴起,清政府内部要求改革、立宪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清政府被迫先后于1901年和1906年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内容假维新中有真改革,其加重人民负担措施激化社会矛盾。“预备立宪”建立起满洲贵族控制的“皇族内阁”,导致清政府统治集团在政治上的进一步孤立。“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促进民主革命的发展,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中国政局的动荡。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在形式上打着“共和”的旗号,实质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代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与清政府并无不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各派军阀为争夺对中央政府和地方的控制权进行混战。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操纵中国政局,军阀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割据一方。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4.社会新因素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投资近代企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战”期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但好景不长,随着一战的结束和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被打断。这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继续进行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形成了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新思潮的发展。伴随西方殖民侵略的炮声,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活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借鉴。近代中国前期政治思想的演变,走过了一条“器物之变”——“制度之变” ——“观念之变”的轨迹。与之相应的历史活动,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维新派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派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运动;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后两种思想的共同特点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在中国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民主革命新因素的出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资本主义救国真理的唯一途径,为中国人的救国探索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途径。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酝酿着新的转变。
(三)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政治: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兴起。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成为中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目标。1905年中国同盟会建立,标志着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出现,并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的发动作了政治和组织准备。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奠定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同盟会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四川保路运动成为革命发动的导火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进入高潮。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破坏,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旧官僚作梗,革命派涣散,孙中山被迫妥协,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走不通。
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独裁复辟,对外卖国。继起的段祺瑞政权独裁卖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先后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段的“护法运动”,但终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力量的软弱归于失败。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同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局限性使其在革命纲领、革命组织、群众基础、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直接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2.经济:“实业救国”的探索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收回利权的斗争和保路运动。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并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与活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中国近代化的政治、思想探索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但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排挤、压制,这就决定了“实业救国”的方案同样无法实现。
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批判过封建顽固思想,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都没有能彻底摧毁封建思想。北洋军阀建立起统治后,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进化论为武器,掀起了思想领域内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前期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宣传新道德和新文学。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人民探索新的救国之路提供了条件。但这时期的运动未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缺乏群众基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片面,不能对当时的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主流也逐渐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转向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民主革命方向的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部分内容涉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后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内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领导是无产阶级,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1.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1922-1931年)
争夺对中国的支配权: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日本的扩张受到压制。美英与日本各自支持军阀集团进行混战,中国政局更加动荡。帝国主义协同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浪潮,国民大革命兴起。帝国主义镇压五卅运动、干涉中国北伐战争,扶植各地军阀,借此维护在华利益。
扶植代理人:国民革命的浪潮基本摧毁了北佯军阀的统治。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更换新的代理人,支持革命阵营内部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增长。
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使中华民族工业陷于萧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美日两国对中国市场争夺激烈,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大肆在华倾销“过剩商品”,转嫁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九·一八”事变与华盛顿体系的破坏。1931年,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夺取亚洲霸权,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动摇了华盛顿体系。中日民族矛盾急剧激化。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表明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图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采取了纵容、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排斥英美,独霸中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制定了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将国民政府作为打击主要目标。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挫败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迷梦,日本开始深陷中国战场。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集中兵力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把中国作为其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在军事上,日本集中主要兵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扫荡”,造成根据地严重困难;同时对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施加压力,发动枣宜战役、打通浙赣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在政治上,强化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政策,疯狂掠夺沦陷区的工业、农业、金融和劳动力资源。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奴化教育,以实现其同化政策,图谋长久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中国军民举行大反攻,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3.美国独霸中国野心的破产(1945-1949年)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二战”后,美国企图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优势谋求世界霸权,争霸远东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点目标。但是战后,世界进步力量增长,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不利于美国独霸中国图谋的实现。因此,美国制定了扶蒋反共,建立亲美政权的政策。
美国的侵略活动。抗战胜利后初期,美国帮助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提供武器、金钱帮助国民党完成内战部署。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美国一方面积极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援助”国民党集团,另一方面借机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攫取各方面侵华特权,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美国独霸中国图谋的破产。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局的变化
北洋军阀统治的延续与结束(1919-192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继续控制北京政府,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为争夺统治权和地盘,连续发生了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战争,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日本在华势力遭到削弱。国民大革命兴起后,直、奉军阀联手对抗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势力。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奉系军阀退回关外。经“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和结束(1927一1949年)。①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经过宁汉合流,建立起统一的、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此后,经过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巩固了蒋介石的独裁地位;通过财政金融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在外交上取得帝国主义承认和支持,加深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英美帝国主义的依附。
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方针。全国抗战开始以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实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了几次大规模会战,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日本在一年多时间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导致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亲英美派集团内外政策重心发生转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在国统区,国民党政治上强化独裁统治,压制民主力量;经济上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民主,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内战初期,国民党处于军事优势。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国民党的统治陷于全面危机:军事上,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相继被粉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经战略决战,国民党军事主力基本被消灭;政治上,国民党丧失民心,空前孤立;经济上,经济陷于全面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2.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投靠帝国主义,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迅速上升,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团结抗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任务。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革命任务表现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社会经济的变化
官僚资本统治的建立和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步确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加紧经济的掠夺,其势力进一步发展。官僚资本与封建残余经济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共同构成阻碍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动因素,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它是民主革命消灭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萎缩。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和“一战”后帝国主义加强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加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垄断和排挤下,发展艰难;抗战时期,日本的经济掠夺政策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国统区的民族工业遭到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统区经济进行搜刮,导致工商业纷纷破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民族工商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至解放前夕,民族工业已陷于绝境。
4.民主革命方向的转变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从时代看,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从阶级看,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中国革命开始有了新的领导阶级;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他们指导斗争的理论武器已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年)
中国共产党完整的创立过程包括党的“一大”和“二大”。“一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但是没有解决党当前的革命任务问题。“二大”制定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从1922年初至1923年初,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联合各革命阶级共同斗争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国民革命的发展。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大革命迅速兴起。五卅运动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新高潮,广东等省农民运动迅速开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北伐战争推动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集团,锋芒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相互促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大革命的失败。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帝国主义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革命阵营内部,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而中国共产党采取妥协、退让政策。1927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
3.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斗争(1927-1937年)
探索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程。“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探索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①创建革命军队。三大起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新型的革命军队,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②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开展游击战,反“围剿”时期创造了一整套红军的战略战术。③土地革命。中国民主革命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1931年,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④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下,各地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⑤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成立,形成了国共对峙的局面。
战胜“左”倾错误。“八七”会议上滋长了“左”倾情绪。1931年王明 “左”倾错误路线开始统治党中央,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中国革命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此后,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为中国革命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创造了条件。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现实,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成功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7-1945年)
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①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呼吁国共合作抗日。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成为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形成。②开辟敌后战场。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敌后抗日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坚持团结抗战。①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由抗日转向反共,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对国民党反共磨擦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②开展根据地建设。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三三制”政策、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克服困难,坚持抗战。
争取抗战胜利。1944年,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局部反攻。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大”,提出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张,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准备。8月,根据地军民举行大反攻,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5.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949年9月)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内战危险。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通过重庆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促进了民主力量的发展。但蒋介石集团内战方针已定,撕毁政协决议,于1946年夏发动全面内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①解放区军民的斗争。军事斗争: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年,转入战略反攻;第三年,取得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政治建国: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促进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新中国成立的政治、组织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全面内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自发地进行反对国民党破坏民主团结的斗争。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同时,国民党的迫害促使民主党派放弃对国民党的幻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作出贡献。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本部分内容涉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90年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界分为两阶段,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包括10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底)
1.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人民政权:人民解放军进行追歼国民党残敌和在新解放区的剿匪作战,彻底完成人民解放战争。和平解放西藏,建立各地人民政权,至1951年基本完成了全国的解放。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同时,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同苏联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恢复国民经济:通过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通过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和统一财经,使国家财政好转;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财政支出,发展农业生产,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其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础。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同时,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边建设边改造的经济发展计划,“一五”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期间,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
3.社会主义的政治、外交建设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1953年,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我国政府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都起了积极、重要作用,发挥了大国影响。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1956——1966年)
1.“八大”前后的正确探索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调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同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和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召开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同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运动,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其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
2.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形成和发展。
①整风运动中,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它恶化了党群关系,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9年,毛泽东又发动了“反右倾”斗争,把阶级斗争引入党的高层领导,毒化了党内关系。
经济建设上“左”倾冒进方针和挫折。
①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经济建设方针。总路线片面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改变了“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②同年,党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以钢为纲”,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水平。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1960年,党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纠正“左”倾错误。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年探索错误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无限扩大化,甚至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另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问题,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错误趋势的发展和积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
(三)“文化大革命”的**(1966——1976年)
1.“文革”的政治**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文革”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文革”的发动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文革”的导火线,1966年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标志着“文革”的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促成全国**局面的形成,上海“一月革命”使“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革命老帅的“二月抗争”受到压制。林彪反革命集团势力在党的“九大”中上升,促使他们抢班夺权野心膨胀。“九·一三”林彪集团覆灭在客观上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第二阶段,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周恩来批“左”调整国民经济,江青一伙结成“四人帮”借“批林批孔”运动攻击周恩来,使刚刚好转的经济形势再度恶化。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四人帮”压制人民悼念周总理,矛头直指邓小平。“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2.“文革”的经济瘫痪
“文革”开始的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已度过调整期,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期。“文革”造成国民经济连年持续下降。其间,只有1973年周恩来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两次回升发展。“文革”十年,国民经济损失5000亿元。更为惨痛的是,文革十年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重合,中国在这十年中,与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差距大大加大。国民经济所以瘫痪而没有完全崩溃,主要是由于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3.“文革”中外交工作的突破和统一战线政策的破坏
毛泽东和周恩来排除林彪、江青一伙对外交工作的干扰。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发展。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文革”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4“文革”的评价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是探求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走入歧途的结果,是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文革是中国左倾错误的最高峰,物极必反,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开始使中国人去思考、寻找一条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以后)
1.历史转折的实现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革”结束后,76年到78年,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个转型期,我国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历史转折的实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
重新承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承认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恢复高考,使中国回到了依靠科技而不是“运动”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轨道。拨乱反正也更进一步的清算了左倾思想。这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在左倾思想支配下,建国后多年将知识视为反动,知识分子视为敌对阶级的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也为改革后中国的各项事业重新复苏打下了基础。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理论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强调改革也是革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和“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实践探索: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平息了1989年政治**。在民族地区也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郭先锋整理)
第三篇:近现代史考试总结
①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4、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②、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步转变为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
1、国内部不统一。(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③、帝国列强为什么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使他们瓜分中国和 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无法得逞。
④、太平天国
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就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学说的正统权威;~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抗战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和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战胜利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13)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的命运。
1、地主阶级与买办性阶级的方案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命运:
1、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2、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辨析)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这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刑场奠定了基础,1937年9月23日,在庐山会议中,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15)、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第二,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实现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而国民党反动派置全国人民利益不顾,毅然发动内战,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性质的,人心背向的。
(16)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中共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充分发动群众,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⑤、洋务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4)满清防汉治汉的思想。⑥、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⑧、新文化运动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辨析)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现实经济基础,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脱离广大劳动群主,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难以实现。而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因此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辨 正确(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为目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的背景。
国际: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国内: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1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篇:近现代史历次重要会议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历次重要会议总结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诞生的标志)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4、国名党一大: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将旧的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做重要发言,“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召开。
7、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中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会议集中力量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8、瓦窑堡会议:1935年延安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9、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10、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国名党五届五中全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11、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第二,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纲领的内容
①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这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②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③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④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在会议上,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
14、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党和
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5、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①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提出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③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16、中共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7、七千人大会: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七千余人,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8、中共九大: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19、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09.04论述)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0、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1、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23、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5、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6、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十四届六中全会: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8、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
3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2、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七大于2007年在北京召开
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十七大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附 :几届几中的理解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第五篇:近现代史历次重要会议总结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历次重要会议总结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诞生的标志)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4.中共四大 1925年1月:大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5.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将旧的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6.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做重要发言,“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7.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召开。
8.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中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会议集中力量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9.瓦窑堡会议 1935年:延安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延安整风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
10.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11.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名党五届五中全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12.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1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的内容
①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这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②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③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④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在会议上,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6.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①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在经济建设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提出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③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17.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8.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七千余人,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9.中共九大: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20.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邓小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贡献在于: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09.04论述)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第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22.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3.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24.中共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5.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6.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 1990年3月: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7.中共十四大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十四届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9.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30.中共十六大 2002年: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2.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3、中共十七大 2007年
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与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相区别)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十七大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4.中共十八大 2012年11月
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联系记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09月09日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