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总统府,感受中国百年
走进总统府,感受中国百年
家住大行宫汉府街的东箭道,离总统府咫尺之遥,每日推窗便可见郁郁葱葱的绿色中掩映着一片神秘的西式建筑,自幼知道汉府街地名来自于当年明成祖朱棣之子朱高煦汉王府,而大行宫更是当年清乾隆下江南时行宫所在,所以总是对这昔日的权利中枢所在地充满了好奇之心,总想进去一探究竟。
总统府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长江路”是为了纪念1949年渡江战役而命名的,而之前它的名字却因位于国民政府前而被叫做“国府路”,同时为了纪念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亦称做“林森路”,在汪伪时期它却被冠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维新路”。仅从路名的变迁,您从一个侧面便看出总统府历史变迁。
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的总统府,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天王府)。清军攻破南京后,焚毁宫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端方等均任过两江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1913年“二次革命”中,又成为讨袁军总司令部,黄兴,何海鸣先后任司令。
1913年至1927年,这里先后成为江苏都督府、江苏督军署、江苏将军府,江苏督办公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直鲁联军联合办事处等机构。军政主官有程德全,张勋、李纯、齐燮元、声永祥、冯国璋,孙传芳,杨宇霆、张宗昌等人。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于9月移驻这里办公。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辟国民政府东院(东花园)为行政院办公处,国府西院(西花园)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主计处。至1937年11月,谭延闯,蒋介石、林森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宋子文、蒋介石,陈铭枢(代理),孙科,汪精卫先后任行政院长: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先后任总参谋长:陈其采为主计长。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先后成为日军第16师团部和伪维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伪政府的立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国府东院成为伪交通部、铁道部等机构;国府西院成为伪军事参议院,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东花园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西花园则成为国民政府主计处,军令部,总统府军务局、首都卫戍总司令部。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千钧铁门开启尘封历史,百年遗存见证世事沧桑,随着总统府沉重的铁门徐徐打开,就仿佛在我面前翻开了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史书,这里既有棱角分明线条明朗的巴洛克西式建筑,又有妙趣横生柔美含蓄的江南园林,无怪乎有著名建筑学家称总统府是集百年中外优秀建筑大成为一体的建筑群。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有句名言:传说与歌谣都已沉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总统府每座建筑,一砖一瓦无不蕴盖积淀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明汉王府蜿蜒曲折的龙墙到清两江总督署的花厅;从太平天国的望楼到孙中山临时总统的办公室;从西洋味十足的孙传芳的督军楼到宽敞的蒋介石办公的子超楼;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过往的天国风云与两江名督,往日的金戈铁马与内忧外患,昔时的外交风云与国共和谈,伫立在大堂悬挂的六幅油画前时,600年的历史轮回好像穿越时空奔涌而出,尽现于我的眼前,历历在目。历史并不遥远,我仿佛能够触摸到它的脉搏,感受到它的存在。
漫步西花园煦园的太平湖畔,面对那一片碧绿的垂柳,雕梁画栋的乾隆不系舟,血色残阳勾勒出了夕佳楼轮廓一缕金黄,遥望那令鸟儿都依恋而乐不思归的忘飞阁,闻听那一声声鸟鸣,我心为之陶醉,仿佛仙人,终于明白当年从广西一路征战厮杀而来的天王洪秀全为何到天京,便营造庞大恢弘的天王宫殿,置身于“殿陛辉鲜,林苑芳菲,宫禁焕灿,楼阁百层”的美景之中,竟乐不思蜀,不思进取,在位近10年而不曾迈出天王宫殿半步,到头来“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只落得个焚尸戮骨的境地。细细思量,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在有200年树龄的女贞树的浓荫下,坐落着一幢典雅的两层中国古典硬山式建筑,1912年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此度过了日理万机的91天,在楼上的起居室里,从那些简朴桌椅器具上能感受到这位平民大总统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墙上悬挂有孙先生的手迹条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体现了一代伟人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这与洪秀全安于现状的言行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照。30年后毛泽东也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脍炙人口,与孙中山的各言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花园南为原国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计部办公楼,现已修整一新,辟为警察博物馆与禁毒纪念馆对外开放。
步入东花园,可见两幢灰色的民国建筑,这便是当年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办公处,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至1937年11月,民国风云人物谭延圈、宋子文,蒋介石,孙科,汪精卫等先后任行政院院长;行政院下辖各部会,分掌各项行政职权。两幢建筑建于1934年6月,楼内设行政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在绿色高大的乔木映衬下,建筑显得简洁素雅,得体大方。现在行政院北楼一楼为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陈列大量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的文物史料与图片资料。
而东花园其他大部分建筑多为后期复建,其中陶林二公祠原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为感激怀念陶澍,林则徐二人早年的知遇之恩,奏请皇上同意,就近在詈前建二公祠。2001年二公祠从总统府对面原址进行保护性撤移,2007年移建至东花园。当时保护完好的砖瓦石木,斗拱飞檐等,全部按照编号复建原位。现有前院,前厅,庭院,正厅、左右回廊和东厢房等,总面积862.5平方米,既保护了文物建筑,传承了民族文化,也纪念了陶、林,左三人之间的友情节义,颂扬了他们整顿盐政,销禁鸦片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千古佳话,成为总统府新的景点。
沿着总统府中轴线前行,穿过大堂、二堂,玻璃长廊、麒麟门,政务局办公楼,我最后站在了曾为国民政府最高权利象征――子超楼前。
当年林森、蒋介石,李宗仁都曾在此办公,大楼正面贴有耐火砖装饰,子超楼是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命名,过去戒备森严的办公楼而今却是游人如织,成为总统府游人密集度最高的景点,导游们不停地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大楼的历史。楼前两株高大的雪松是南京最早种植的雪松,也是1 935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大楼奠基时从印度以寸计金购进亲手种植的,雪松至今尤在,而他的主人,那位平生喜好古玩字画,身为“国府主席却未曾主席国府”的美髯老者早在50年前作古,而其中一株雪松也已于2005年枯死,追随它的主人而去。记得宋代词人辛弃疾曾作《水龙吟建康怀古》引用了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典故,桓温行军途中见过去所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心生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尚且未能抵挡岁月的流逝变得如此高大粗壮了,区区短暂人生又如何能忍受那岁月的煎熬呢?时光流逝让盖世英雄竞折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信何人唤起,红巾翠袖,韫英雄泪!”
仰望一枯一荣的雪松,我由衷发出感叹,逝者如斯,人间轮回,世事变幻,百年风云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毛泽东诗词便是明证:“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二篇:走进名园感受名园
走进名园感受名园
——“国培”学员参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
2011年12月20日上午,“国培计划(2011)”——湖南省幼儿园园本培训骨干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参观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此次观摩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环境创设”与“教学展示”。
华科大附属幼儿园的环境呈现出“美化、趣化、儿童化”的特点。走进幼儿园,学员们立即被精巧的环境布置深深地吸引。门厅、走廊、墙面、区角都被老师们充分地利用起来。她们对空间的利用,对色彩的把握以及无限的创意,让老师们感叹不已。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照相机,留下了一张张美好的画面。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分园,学员们观摩了两个精彩的教学活动。两位执教老师精湛的教学和孩子们灵动的表现赢得了全场的阵阵喝彩声。学员们也感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强大的师资。
活动结束后,许多学员依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此次观摩活动,不仅让学员们领略了名园的风采,也让大家看到了差距,更激发了我们扎根幼教的决心。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不断创新,共同为孩子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第三篇: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推荐)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参加清华大学领导干部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研修班学习有感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总队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举办的《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系统领导干部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研修班的学习课程是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总队的要求精心安排的,聘请了多位资深的学者教授给我们授课,通过一周的紧张听课,聆听了各位教授名师主讲的《国学智慧与现代领导素质》、《压力管理》、《领导力塑造与执行力提升》、《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公共管理与创新》、《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组织行为学》等主要专题讲座。几天的学习时间,短暂而又紧张,在听课中使我们听得有味,学的轻松,开阔了视野,感触很多,体会很深,此次学习,永志不忘,受益终生。
一、在理论层面上开阔了视野。参加调查队系统组织的专业理论学习一直是我个人较强烈的愿望。此次研修班的学习内容广博,大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同时又渗透到以上各个方面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此次研修班的师资一流,每个教授讲课时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站在较高的角度,博览古今,举一反三,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一些长期存疑的问题有了明朗清晰的解读。
二、在学养结构上提升了层次。学养结构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反映。思维是一个人学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 的先导。思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思维判断的正确与否。通过走进清华,看到清华校园的种种创意和校园的人文环境,让我真实感受到一流学府的教育气息,直接领略到清华建校以来知名校长及教授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对“严谨、求实、谦和”的清华校风、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目标上更加明确。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无愧于党和人民群众的重托。要把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培养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和应变能力,不断适应调查工作的新要求。
第四篇:走进百年周南,感受名校之花——周南中学考察报告
走进百年周南,感受名校之花
2014年10月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三湘名校——周南中学考察学习。
感叹周南中学大气隽美的校园环境之余,更激发我们思考的是翁光龙校长做的《走进百年周南,感受名校之花》的主题报告,反复思忖、品味,不觉感慨良多,窃之为题,撰文以飨大方。
第一部分、学校情况汇报
一、传奇周南——百年传承,湖湘名校
周南中学由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1905年毁家兴办。1910年正式定校名为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学校附设小学和幼稚园设置缝纫音乐体育等专修科有学生400余名1916年改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成为湖南第一所正规女校。杨开慧、向警予、蔡畅、丁玲、廖静文、钟期荣等一大批社会精英和教育家都曾在这里就读,学校声誉享誉海内外。
1949年后,江山鼎革,弦管重调,周南于1951年由省厅改编为省立中学,学校之私立性质,从此转换。1968年,学校男女兼招,女校风情,遂成陈迹矣。改革开放时期,学校锐意进取,社会声望日隆,招生规模遽扩,乃于1998年设立周南实验学校于湘江西岸之望月湖,同年更增建剑凡中学,以便生源分流。一校三址,弦歌互答,是以万家子弟,皆以负笈周南为荣,三湘父老,争以交誉周南为乐。
近入新世纪后,学校于2004年率先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如今,在长沙基础教育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由周南中学、周南实验中学、周南梅溪湖中学、周南中学国际部、周南附小、沩山中学、沅丰坝中学、植基中学、沙田中学等办学实体组建成的周南教育集团,办学规模宏大,办学影响深远。
二、诗意周南——目标高远,大气恢弘
周南中学校名就深深蕴藏着文化韵味,彰显着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
学校校名“周南”取自《诗经•周南》“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学校秉承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品牌来抓,是长沙城区最早实行全日制寄宿的省级示范高中。
周南中学(高中部)坐落在长沙市芙蓉北路,校园占地465亩,投资近5亿元,面积之大,规模之巨,设施之先进,环境之优美,名列全国前茅。学校现有教学楼3栋(唯诚教学楼、唯勇教学楼,唯朴教学楼),图书馆1栋,体育馆1栋,实验楼1栋,学生公寓3栋,学校食堂1栋;学校接入了100M光纤,建设了5间高标准的计算机房,一间多媒体演播厅,一间全自动智能录播系统教室。办公楼现代气派,教学楼、实验楼联成一体,艺术楼、信息楼错落有致,体育馆气势恢弘;教学多媒体辅助系统、校园广播、互联网络已经实现班班通、室室通;学校生活设施先进齐全,学生食堂一栋四层,窗明几净,饭菜宜人,一次性可供3000人同时就餐;学生公寓配有空调、热水等设施,可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寄宿条件。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楼构成庞大的建筑群,气势恢弘,典雅疏阔;标准田径场、足球场、10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学校坚持“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多元化,质量多取向”的办学特色,秉承“诚朴、健美、笃学、奋进”的校训,发扬“阳光、大气、儒雅、和谐”的校风,倡导“立言、立行、立德、立功”的教风,塑造“唯诚、唯朴、唯勇、唯美”的学风,培养“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严谨艰苦的治学态度”的周南精神。
如今,学校更是开创性的提出了“不让学生输在终点线上”的终生服务目标。并向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驰名品牌,实现由湖湘名校向中华名校、国际名校的历史性跨越的办学之路上高歌猛进。
三、奋进周南——特色鲜明,领跑湖湘
1、领航全省课改,推动课堂高效
学校2002年成为全省首所高中课改实验学校,领航全省课改。课改之初,我校即提出“让每一位学生在现有条件下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只拥有一间教室”的课改理念,十多年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课改探索被《中国教育报》专题调研并头版报道,课改经验亦被《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长沙晚报》等媒体作专题推介。美国中学校长考察团、台湾校长考察团、香港教育考察团等也慕名至周南考察访问。近年来,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学校提出了“四性课堂”的课堂教学理念,即知识传授讲“智性”,德育渗透讲“品性”,传授过程讲“人性”,传授方法讲“灵性”。并通过推动课题研究来推进课改进程,鼓励教师根据本校情况,立足本校资源,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学校还加强了学生兴趣培训,开设了数学、语言、艺术、体育、信息学等兴趣小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益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学习成绩持续上升,近几年来,先后有冷玲、马洁、余文科、杨泓江、杜珊等20多名学子相继走进了清华、北大。
2、注重校本培训,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在长沙市首席名师工作室机构和学校特级教师领衔下,近30名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以先进、优质、有效的教学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全国数学名师特级教师夏远景领衔“长沙市夏远景数学名师工作室”,引领着长沙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校长翁光龙是化学特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有其他长沙市名师工作室名师17名,各学科学会、教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等38名。特级教师7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32名,高级教师115名,硕士研究生48名。6名教师被聘为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名师高考大讲坛,受聘为“名师高考大讲坛主讲教师”; 先后有8位教师参与湖南省高考命题,参加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与评估工作。周南教师素以特别的爱岗敬业、团结奉献享誉教坛,在首届“长沙市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第一名和个人全能第一名荣誉;近年来,近15名教师获全国赛课一等奖,近百名教师获省市赛课一等奖。
3、学生全面发展,办学成绩斐然
在学生文化建设中,学校根据“热爱生命,学会生活、和谐发展”的总方向,紧密围绕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品德良好、知识全面,心理健康,体魂强健,身心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每年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周流动红旗,月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师资情况,打破班级界限,开设19个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广播、兴趣小组、摘抄古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由于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在连续四届的湖南省中小学生“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中,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获奖学生均被“211”重点院校录取。排球是周南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周南女排,连续17年获长沙市冠军,自1996年到现在都是湖南省冠军,有“泰安球王”之称。男排,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长沙市冠军,从2001年到现在一直是湖南省冠军,获奖学生也均被“211”重点院校录取。
第二部分、考察所思所想
作为一个学校文化的倡导者、引领者,一个学校的掌舵人——校长,窃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溯“源”
无论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是长,是短,在办学历程中定是会留下奋斗的足迹,或砥砺前行,或光芒万丈,但这里面一定是有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继承、去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这个传统需要我们后来者心怀敬畏,拨开浮云,擦亮彰显,因为这就是学校的魂之所在,是这所学校之所以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源头,是万千学校人的集体人格。
2、重“道”
作为学校最核心的管理者,他应该是有其强大的领导力的,这个魅力不是因为他所在的位置,而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人格魅力,自然的,由内而外的释放。他的管理一定是大气质朴的,他一定是刚性制度的倡导者、执行者、监督者,更是人性关怀的引领者、培育者、践行者。有里这样的管理之“道”,术就没有那样的急功近利。
3、得“法”
如今,我们教育者都应该,也已经看到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文化传承、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哪些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每一所学校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这个路径不是靠今天学这个,明天法那个而零星铺就的,这样即使是目前走的平坦,但一定不会发展长久。所以,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得法,也就是一定要认真的梳理、反思、寻觅,根据学校所处的大文化背景,基于自身的文化积淀,正视自己的师生情况,构建自己学校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发展好教师,培养好学生,最终才能最成长好学校。
4、志“宏”
今天的教育是立足于学生明天的发展,这对教师,对学校也是一样的,因此,作为一所学校的掌舵者,一定要既脚踏实地,更能仰望星空,他可以不去谋一城、一域,但一定要在认真调研,充分倾听的基础上去谋全局,谋长久,率领全校师生共筑学校发展梦,共绘学校发展图。
5、意“坚”
任何一所学校发展中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做好荜路艰辛,负重前行的准备,要知道教育是农业,她不可能想工业一样迅捷便利,她一种培育,一种引领,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浸润,需要时间的积累的,做教育者都应该有着静侯花开的心境,校长更应如此,精心谋划、扎实践行、不断反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之后呢?那就是信任和等待。
第五篇: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说老师要我们寒假里看《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纪录片,就像大多数其他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一样,落入俗套。然而当我还怀着不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的观点立刻改变了。紧接着,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看了一集又一集。作业只要求我们看第一集到第二十八集,可我却一口气把五十二集都看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纪录片,心中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千年了,已经五千年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泯灭过,留给了我们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近代史,一个中国人不忍听说的名词,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直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近代史是什么?它是耻辱的同义词么?片中无数的画面不断交替着浮现在我的眼前。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充满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也是充满黑暗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感受到了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黑暗,但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革命胜利。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马关条约》的墨迹还没有干,正在全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的悲痛之中的时候,正在日本人带着轻蔑的眼神望着他们的邻邦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席卷了中国,这场暴风雨的策划者有八个,他们有的身披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铠甲,有的手持尖锐的钢铁长矛,有的挥舞这红白蓝相间的星条旗,有的黑头发黄皮肤,却拿着洋枪洋炮。这场暴风雨之后,清政府完全跪倒在了这些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从此,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乡间的麦地可以任由外国人的马蹄践踏„„看到这里,我的心都凉了。中国人生活在列强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十年之后,一位叫孙中山的人发表了一次讲话,号召全体中国革命党行动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很快,夜里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武昌夜里的宁静,接着,大半个中国在革命党的鼓舞下陆陆续续地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给了中国一丝曙光。然而不久,一个叫袁世凯的人乱入革命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国民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随着“四一二”、“七一五”的恐怖,中国仍未从黑暗中被解救出来。可黑暗是暂时的,而光明却永恒,这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新的革命开始了,新民主革命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紧接着,国共的十年对峙,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但是日寇的侵略魔爪却继续伸向中国。西安事变,给了中国团结的力量。漫漫八年抗战之路,无比艰辛,一场场的战役,不断消磨着我们的信念,然而最后,我们胜利了,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随后四年,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序幕。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十世纪,中国人的风云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我们经受过磨难,我们经受过耻辱,但是我们也体现出了大的民族精神。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的,我们看到了那弥漫在虎门久久不散的销烟,仿佛在向我们吟唱着一首苦难的歌,我们看到了那飘荡在台湾岛上无奈的哭诉,仿佛要告诉我们他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了那碧波永远冲荡不掉的被残忍地泼洒在南京河流里的热血,仿佛在向我们倾诉着七十年来经历过的悲痛„„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是不会倒下的!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给了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
看完此片,我所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五千年前,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他给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有了它,我们就有了一切,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被我们踩在脚下,有了它,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着全世界人说:我们最富有。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封山的大雪压垮,正是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地震打倒,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