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名师 感受经典
走进名师
感受经典
非常有幸前往广州,参加《第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走进了名师课堂,零距离地与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接轨。三天的学习中,众多的名师和教授让我们一线教师领略了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
吴永军教授的报告《谈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让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语言训练,却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个问题,帮助我们认识到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张文娟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张老师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儿写到了掌声?生再读课文找找文中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掌声后的英子又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要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课堂上张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他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足够的空间去展示,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华师附小的学生很出彩,三年级的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朗读,开阔的思维视角无不让在座的老师惊叹。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是张老师长期积累的收获。
来自台湾的小语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和福州市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林莘 以《鲸》为契机,同课异构,展现了知识性说明文的教学理念及特色。《鲸》是一篇说明文,具有科学性、严谨性、通俗性的特点,林老师处理文本比较精细,面面俱到的分析,细碎的指导,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整个课堂欢笑不断,在佩服林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说明文本身是充满理性的,林老师的这堂课让理性变得感性,我们的课堂能让我们置文本而不顾吗?赵镜中老师的《鲸》虽然自嘲“生冷切割”,但是让我们看到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以及思考习惯的培养,这也与吴永军教授阐述的语文的“工具性”不谋而合。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欠缺的就是理性的思考和思维的训练。自称布衣、草根的平民教育专家薛瑞平,一身朴素的打扮往台上一坐,亲切得像邻家大姐。薛老师的很多话都折射出他对读书、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名言佳句、实践案例随口拈来,把素读经典这一话题演绎得通俗易懂,听了她的讲座《做一个朗读者》,参会老师由衷的感叹:“做薛老师的学生真快乐真幸福!”薛老师说阅读是篝火,是太阳,把野的心拉回青青草地。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阅读,缺乏的是经典阅读;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自主阅读,缺乏的是对自主阅读的关注和指导;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令好的阅读氛围,缺乏的是分享阅读的平台。薛老师的报告让我意识到: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用阅读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家园,引导孩子们体味语言的醇厚,我愿领着我的学生亲近母语,做好儿童阅读路上的点灯人,做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浸满墨香的幸福童年。
精彩的课堂已落下帷幕,值得回味的东西太多了,还有更多的精彩,我拙劣之笔真的是无法一一言尽。回头看来,真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我要把大师们的艺术风格植于心中,汲取营养,渗透与教学中,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走进窦桂梅 感受名师魅力
翠茵学校 潘苑 走近窦桂梅 感受名师魅力
听完窦桂梅老师的《魅力》一课,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感觉语文就应该是这样教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样做的。窦老师的课堂,温润而有张力,流淌着动人心弦的美。她对我们谆谆善诱,语文课堂要做到“三度”:有温度,有广度和有深度。下面,我将从以上三方面来谈谈我所感受到的窦老师的魅力。
温度:窦老师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孩子‘享受语文生活’,让他们那色彩斑斓的天空里,飘满语文生活的花絮。”窦桂梅老师笑言当语文老师是幸福的,因为可以在各种文本“活一回”。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上,窦老师端起评书人的范儿,拿起板擦当醒木,张口字正腔圆,娓娓道来,把所有听课的孩子和老师都摄入其中,一起痛快淋漓地去“棒打洪教头”。在《魅力》的课堂上,师生跟随卡佳一同“怯生生”走进“汤姆叔叔的小屋”剧场,为卡佳的善良而感动,为卡佳的忧伤而难过。最后,爸爸带卡佳去后台,告诉她“汤姆叔叔是假的,这戛然而止的结局引发学生们的“义愤填膺” ——单纯美好的童心不应该受到摧残!无论上什么课,窦老师总是淋漓尽致地投入其中,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孩子感受不同的世界。窦老师的课堂充满着温情,充满了感动。
广度:语文需要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窦桂梅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老师们哪,积累就是积德呀!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积德呀!”窦老师为了孩子们的积累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课堂教学的广度,窦老师除了平日阅读各式各类的书籍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外,还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在备课上花大功夫——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为了讲好《魅力》一课,窦桂梅老师把《汤姆叔叔的小屋》反复读了很多次,还读了相关书评,读了惠特曼关于童心的诗歌„„她认为,老师们好好备课就是最好的培训。每一次备课就是一次美丽的蜕变,一次扎实的自我提升。正因为有了她课前的醉心投入,才会有“窦课堂”的广度和“窦学生”视野的宽度。
深度:窦桂梅老师更追求课堂的深度,她注重举一反三,更注重举三反一。无论讲何种文体,她都要引申拓展,要升华。她认为:语文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她的课堂渗透着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探究,学生融入情境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例如她的《魅力》一课,紧紧扣住最有价值的“呵护童心”的主题展开,从惠特曼的“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到一点一滴体会卡佳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想象童心被摧残后的卡佳成年后对待儿女的做法,文本深度一点一点递进,水到渠成,让大家深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像呵护荷叶上晶莹脆弱的露珠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这句话的意义。
作为窦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有幸听到这样一堂魅力四射的课,是我的福气。我要努力做一名有温度、有广度和有深度的语文老师,带给孩子们纯真、美好、快乐的课堂。
第三篇: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参加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点滴感悟
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汪艳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周六参加市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育研讨会,倾听了吉春亚、游彩云、陈建先三位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小学教学参考》主编韦雄进行了《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撰写的若干建议》的专题讲座,短短一天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经过这次活动,聆听三节优秀课,从名师课堂中,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的课堂经常是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我活动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我对新课程下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实质进行新的认识、理解。
一、加强自身素质
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迎着课标、课改的潮流而上。为此,我们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二、精力用在课前
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其次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课堂效率。再次,制作教具、制作课件、集体备课,作好一切课前准备,全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我们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对一年级新生,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不断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一个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第四篇:走进名师
走进名师——孙双金
孙双金,丹阳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镇江市首届名校长。孙双金曾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中国青年报》曾在头版报道过他支教传经送宝的消息。孙双金目前是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其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全国及省级刊物发表近百篇文章,著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一书。孙双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和中国特色学校。
课里淘金:课堂是他走向全国的平台
1989年11月的四川成都,积了一夏的酷热已消散,北方最早的冷空气还无力翻越秦岭、大巴山,这是四川盆地一年中最明朗、最温和的时节。成都军区第一招待所的大院里,挺拔的梧桐树在明媚的艳阳照耀下,仍然呈现出勃勃生机,把浓密的绿荫投向大礼堂。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小学语文研究会刊联合举办得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在这里举行。孙双金受江苏省教委的选派,作为江苏省的唯一代表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因为这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教学大赛,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小学语文界的精英,他们均是各省经过层层选拔,派出的实力强劲的选手。29位选手中26位都是具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30岁以下的只有孙双金和其他两位。孙双金参赛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袁鹰的代表作《白杨》,真是无巧不成书,吉林、四川、黑龙江的三位选手也选教这一篇课文,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了,有的教师开玩笑地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次《白杨》大会战,就看哪棵“白杨”最壮、最秀了。面对强劲的对手,面对激烈的竞争,孙双金沉重、冷静,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教材把握、教材处理和教学语言上的优势,终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为江苏省赢得了荣誉。海南、福建、湖南、山东的代表纷纷向孙双金索取教案和讲稿。《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湖南教育》、《山东教育》、《福建教育》先后开辟了专栏介绍孙双金的教学实录和经验文章。
专家们总结了孙双金的课堂教学风格:机智中透着轻松,沉稳着包藏哲理,亲切而不失端重,严肃而不乏温情。斯霞老师为孙双金题字:我曾看过孙双金老师的课,感到他上课教态亲切,语言清晰,板书端正,基本功扎实,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教师。袁浩老师也亲笔为孙双金题词,给孙双金送来鼓励和关怀。孙双金个人的不懈努力,名家的栽培指点,孙双金不断成熟。他在镇江市、江苏省青年语文教师评优课中连连折桂,均获第一。在1996年上海静安区二小、在宝鸡市孙双金的公开教学课给人们到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引起了轰动。八年的努力,孙双金从课堂里走了出来,实现了做个好教师的愿望。孙双金被确认为丹阳市、镇江市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孙双金也被推举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
孙双金把自己多年取得的教学经验传播大江南北,足迹留在十多个省份的讲台上,全国各地到丹阳来听孙双金课的教师超过两万多人次。1990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学术研讨会,邀请孙双金去讲学,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听了之后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1996年暑假,孙双金受团省委、省教委的邀请,参加“希望工程”的教师志愿服务团赴江苏苏北作义务讲学,得到苏北教师的高度评价。1996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以《江南教师送课苏北受欢迎——一堂〈邱少云〉频频起掌声》为题作了专门报道。各种新闻媒体也对孙双金的工作作了大量的报道,在相当的范围内,孙双金拥有了很大的知名度。近几年来,广州、深圳、郑州、南昌、贵州、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盐城、淮阴几十处地方纷纷邀请孙双金去上课讲学。中央电教馆和江苏电教馆分别多次为孙双金的课堂教学录像,制成教学录像在全国和省内外播放。凡听过孙双金的课和讨论的老师纷纷赞誉“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江苏教育》杂志在封面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作过这样的评价: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9年丹阳市政府给予孙双金晋级奖励,同年孙双金被授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1991年被中国教育会小学语文研究会授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分子”称号,破格获得小学高级教师技术职称。1992年“五四”青年节孙双金作为教师代表,被全市人民在报纸上用投票方式选为首届镇江市十杰青年,1993年又被破格评为高级教师职称,之后又获得了市新长征突击手,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目前是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孙双金的事迹被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更重要的是看到一批批由学校培育出来的懂礼貌、讲文明、勤学习、守纪律的学生正在茁壮成长,学校的声誉渐渐叫响,学校的影响渐渐扩大,孙双金的心中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在太阳底下,从事着太阳一般光辉的职业,用双手浇开像太阳一样充满生气、充满希望的祖国之花、未来之花,孙双金的事业比蜜甜。
点石成金:课堂是他培养人才的熔炉
孙双金常说,我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我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我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几年前的一天,孙双金到江苏省武进市湖塘桥实验小学参观,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双金看到学校正在组织教师学习自己的一篇题为《孙双金的好课观》的文章。这篇文章一经《江苏教育》发表,《小学教学》、《小学教学改革语实践》、《继续教育》、《小学教师培训》等报纸杂志纷纷转载。
孙双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位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老师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学生读书的数量,也要提高读书的质量。他提出了朗读的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会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欣赏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的朗读或者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
议论好的标准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言之有序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有根据,言之有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言之无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高潮迭起。就是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如何掀起高潮,孙双金归结为三个方面。
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高潮迭起。孙双金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应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张田若先生听了孙双金的课后称赞说:“想不到古诗教学还能这样引人入胜。”
平淡出奇掀高潮。比如《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不会引起重视。老师可等学生学完课文后设问:“风平浪静”这个环境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集在甲板上,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船长也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手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层层剥笋掀高潮。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落花生》中有这么一句关键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孙双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地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样扣字析句,字词落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写写练练。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讲风、问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了写写练练的主张。他以为如果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再说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精心策划练习,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两年,孙双金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十六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通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孙双金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抛砖引玉,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为了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孙双金抓紧时间撰写论文,已经发表的有一百多篇,有多篇获国家或江苏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孙双金开展的“作文素描”和“三位一体,同步改革”的科学实验,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市内外推广,实验报告曾几次参加省级以上研究会交流。近年来,孙双金又着力开展“课堂教学艺术”的专题研究,孙双金把文学、美学的有关理论迁移到教学领域,总结归纳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三大特征: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此论文获得市论文评比小学教学类唯一的一等奖,并在全国小语会会刊全文刊出。孙双金研究撰写的《试谈“教学空白”艺术》一文获全国青年教学征文评比一等奖。此外,孙双金对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教学细节的艺术、教学提问的艺术作过系列研究,其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他还参与了贵州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导读》丛书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大全》丛书等30多本业务书的编写工作。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的越发深入人心,在孙双金的心里,有一种意识在日益清醒:办学的竞争就是教师的竞争,呼唤名师就是呼唤学校的明天。
聚焦名师,打造名校,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和学校办学档次是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呼唤高质量教育的客观要求。培养出一个好的教师,那就有可能教出一批好的学生,带出几代好的学生。建设成一所好的学校,那就如同建成了一座烧制精品瓷器,冶炼优质钢铁的炉窑。争当名师、争创名校是学校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和赢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名师,享有盛名,学校就会拥有强大的生源吸引力和办学竞争力。
名校需要一些知名教师来作支撑,正是这些知名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使学校的名望提升,信誉增强。所以培养好教师就成了孙双金“点石成金”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他把学校里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才干、有能力,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在思想上给予悉心的培养与呵护,在发展方向上给予科学的引导与定位。为了让他们的资质名望得到大力的发掘与提升,为他们铺就成功之路,往往是学校搭台,名师唱戏。学校舍得投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给名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气氛,报销各种进修、参加大型竞赛和学术活动的费用。在住房、待遇、子女入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努力为名师排忧解难。
孙双金为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他还给青年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几点要求:阅读名师著作。读一流的作品,可以经自己达到二流的水平,读三流的作品则永远入不了流。他向教师反复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教育思想录》等书籍。观摩名师教学:如果说阅读名著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的话,那观摩名师上课则是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名师上课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用得上。近年来,我分别邀请了于永正、孙雨谷、邱学华、张庆、支玉恒、杨丽娜、贺诚等名师来校现场上课讲学。老师们看了之后再听其讲座,自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切实的教益和提高。孙双金不断邀请名师来校讲学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希望在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播下立志当名师的种子。
孙双金所在的学校的年轻教师勤于探索、敢于比试,在一系列较高层次的学科大赛中摘金夺银。任蓉辉在华东地区小学数学赛课中夺得一等奖,马明辉在全省小学自然课大赛中夺得一等奖,市小学十佳教师陆建平代表丹阳参加镇江市基本功大赛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一等奖。学校有15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赛课一、二、三等奖,有10人次的教学实况录像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学校市级以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12人,全国教育先进个人3人,省级教育先进个人5人。
校以师而名,师因校而名,这层关系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说得清道得明。然而孙双金以为仅仅认识与实践到这一层面,造就名师与名校就难以名正言顺,眼下的一些偏向已证明了这一点。学校注重对名师的包装,轻视对名师的磨练,重视用名师来点缀门面,将名师如花瓶般布置在学校的荣誉册上展览室里,轻视名师的示范带动与实际教学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向名师发展,不是俯下身子在课堂上勤奋踏实的耕耘,而是钻进象牙之塔搞个人的研究,出了名之后是在镁光灯下搞展示。让“名”高高在上,让“声”远远在外。远离课堂,远离学生。有的名教师也需要课堂,也需要学生,但是这种需要仅仅是名师发展的需要,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其量是名演员要无名小辈为自己的伴舞,这些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
要把学校办成名师成长的摇篮,发挥名师的效应,引来名校的声誉,更要把学校办成名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要象培养名师一样,舍得在学生中花钞票;名师要象学校培养自己一样,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工夫,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拔尖的人才。惟有名生辈出,名师、名校才能名副其实,才能声名远播。在孙双金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首先夯实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吃得香,津津有味,然后普遍开设兴趣、特长培育小组,发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吃得饱,各得其所。学校在丹阳市较早地推出了双证培育制度,鼓励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既要拿到小学毕业证书,也要拿到特长证书。被纳入学生特长的项目按学科类别划分,语文有作文、演讲、写字等项目,数学有数奥、速算、口算等项目,更多的是美术、音乐、自然、体育等学科的项目,凡是在市级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学校将授予相应项目的特长证。良好的培训的机制加上成功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一批富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获奖的有131人次,在全省获奖的有66人次,学生的习作有396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教海探航,劈波斩浪,奋力搏击,勇立潮头。从小学教师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艰难跋涉,硕果累累。如今在丹阳师范附属小学这个省实验小学校长的位置上,孙双金重任在肩,抱负在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办公室墙上的诗句告诉了孙双金们他今后的追求。
第五篇:走进名师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
————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活动体会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是带着无限的期盼来到了宜春,走进“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观摩活动”的会场。听着一堂堂名师的课,我的心情是激动地,几多感触,几多思索……心中那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也如春光中那探出头的小草,欣喜万分,却又无所适从。
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精彩,每一位专家的点评都对我有着极大的指引性,我的大脑在高速的运行着,虽然我不能够一字不漏的将那些营养记到我的本子上,可是我也在以我最高效的状态吸收着,感悟着。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多种资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三、重视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多的名师,品味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领略名师及专家们的风采,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内驱力,驱使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汁液,并催发着我内心那蠢蠢欲动的投身小学语文教学的激情。让所有在场的一线教师真正享受到了一次有营养的教育盛宴!
“名师经典课”的主体是“生态课堂”,何谓“生态课堂”?本次活动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剥去华丽的外表,呈现出课堂原有的朴实、真实与扎实!他们聚焦着学生的思维,立足于学习的原点,教得清晰、实在、透彻,但又不失丰富、精彩与灵动。“名师经典课”的主体是“生本课堂”,崔峦老师说:“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更是以生命为本的课堂。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生本课堂。”周一贯老师说:“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具体地说就是依靠自主学习,Ji发主动学习,以实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课堂。”在本次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生本课堂。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蒋老师的课循序渐进,就围绕“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教学,整节课就样一个问题,初读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关心”一词,再读,抓“炫耀”,再读,抓“讨好”再读,最后,你觉得王熙凤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学生就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蒋老师没有分析,没有讲读,就是让学生一遍遍读,层层深入,句句剖析,自已从字里行间读懂读明白,整节课,学生的脑子在不断地思考,不断的分析。从初读时的理解到后来截然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一个提升。蒋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学生在蒋老师40分钟的课堂中学到的是一辈子可以用的方法。“生本课堂”在这节课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不失深刻,有意而不失深意,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什么是大师?一位现代作家认为,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我觉得,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乐道。通过学习,结合自己平日的数学教学,感触颇深:
感触
一、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崔峦老师说过:“蜂蜜是蜜蜂酿的,养蜂人自己酿不出蜂蜜。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它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好了。”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悟,去思考。在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师张龙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课堂中,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把学生带进深入学文,在思维提升中体会文本内涵;最后回归整体,在写话中提升情感。
感触
二、课堂需要“激情”,但课堂更需要“本色”。
这些课的课堂教学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有的是教师的激情,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交流,心灵的交融,思维的动荡。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堂中,蒋老师就像和学生聊天一样,互相交流,主动倾听,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一起学习交流,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语文味。蒋老师诙谐、幽默,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充满平等交流、充满生命活力。
感触
三、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巧妙设计上课环节。青年名师虞大明执教的高段阅读教学《金钱的魔力》,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紧抓文中人物的笑容和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例如:汪秀梅执教的《秋思》课前交流环节分别出示描写颜色、景物、姿态的词语,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读。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浓墨重彩的诗意江南,了解张志和的人生和唐朝的一段历史,最后把诗句中流传千古的佳句和学生个人的体验对接,使古诗词的教学上的有滋有味、学生学的那样兴致盎然。学生读完后,老师以送奖品的形式播放了含有渔歌子诗句的视频,歌的前四句便是《渔歌子》全词。武老师整堂课只讲了这一首古诗《渔歌子》,但是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浓墨重彩的诗意江南,了解张志和的人生和唐朝的一段历史,最后把诗句中流传千古的佳句和学生个人的体验对接,使古诗词的教学上的有滋有味、学生学的那样兴致盎然。
3、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感触
四、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如吴丽华老师在教学《雪儿》时,让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武凤霞老师的《渔歌子》一课结束时,他给学生推荐了相关的诗词,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有独立创见,思维得到发展。
感触
五、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短短几天的学习,收获颇多。返校之后,细细反思: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什么?怎么学?从哪里开始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们成功光环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我想,首先要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负起责任。其次,要像这些名师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
课已尽,意犹存!最后借用崔峦老师的话“让我们憧憬,让我们求索,那充满着无限活力和生机的生态课堂,在对语教学的本色追寻中,我们和孩子,共同幸福成长。”
通过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反复设计不同种类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种种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虚心向他们请教,听从他们的经验教训;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完美、合理的教学流程,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令学生爱学、乐学、酷学,努力成为一名让学生、让家长满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