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我的1919》感想
铭记历史,牢记使命
------观《我的1919》有感
很久之前,大概是初中的时候,曾经看过这部影片,还记得当时看完义愤填膺,心里愤愤不平。而时隔五六年的现在,再次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那种激愤的心情反而变少了,虽然心里还是久不能平静,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单纯的激愤是无用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铭记这段历史,并且记住自己作为青少年、作为大学生应该担负的使命。
影片主要讲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顽强抗争,但是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日本归还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等正义要求最终还是被拒绝的故事。影片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
作为对五四运动的献礼影片,电影《我的1919》独具匠心地将视野放在了那些在巴黎的爱国人士身上。首先是顾维钧先生,顾先生有着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在面对列强无理要求时,也能做到缜密细致,临危不乱。在看影片的过程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在讨论山东问题时,战败后德国将退出山东,日本代表牧野先生却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中国代表顾维钧听了,站起身面对其他四周代表问道:“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如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实在让人震撼。虽然没有成功收回山东,但是中国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出了“不”字,这是中国争取自己合法权利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看到这里,心中不免升起一丝自豪感。就在那样一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在列强的施压、政府的软弱等重重压力下,还能有这样的人能够为祖国利益不惜一切,能够将自己的沉稳、内敛、以及卓越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是何等的幸运。
看完影片,在赞叹顾维钧先生出色外交才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影片中的另一位爱国人士肖克俭。1919年,为了抗议列强瓜分中国,肖克俭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肖克俭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一个悲剧的人物特写,他代表的是当时千千万万个爱国志士,虽然莽撞、情绪化、不计后果前赴后继,但是却有着激昂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也许他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举动太过激烈也太过鲁莽,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唤醒民众,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没有立场去责备,毕竟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他自己,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去采用合理的方法,就像顾维钧一样,用自己的能力、用言语,去抨击去改变。历史上可能有很多个肖克俭,但是顾维钧却很少。现在看来,这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爱国方式正是编剧的独具匠心之处,些许反面反而更能引人深思。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在这样一个和平却处处危机四伏的年代,有理由也有义务去做一些改变。铭记一段历史固然简单,但是,从一段历史中找出切入点,将自己放进去却很难。如今的中国已是强大之国,摆脱了那样一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迎来的却是更加艰辛的外交世界。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各国都想谋求自己的利益。在这样一个和平外交的年代,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不能像肖克俭那样,只有的满腔热情不顾后果,我们要学习顾维钧,既有满腔热情也要顾全大局。做到这样也许很难,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外交家,但是,只要我们心怀祖国,奋发有为,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祖国的未来就一定会很美好!
第二篇:电影感想
电影感想
今年我们去看了《爸爸去哪儿》、《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和《爸爸的假期》。
我们去的时候排队的人很多,幸亏起的早去的早才能早早的买上了票,《爸爸去哪儿》的人很多,爸爸们去了斐济曹格去了一个无人海岛自生自立。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是小厅,人数要是加上我们三个人一共是6个人,版本是英文的,我们只好看字幕,虽然有点无聊,但是还可以。
《爸爸的假期》人更少一共就4个人,还是加上我们3个人,《爸爸的假期》更无聊,姐姐和表姐都差点睡着,虽然我没睡着,但是无聊,光在那喝水。
虽然无聊,但是,能看电影就行了。
第三篇:关于抗战电影感想
关于抗战电影感想
今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就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电影——《南京南京》。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日军想占领我们中国,而先占领南京。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日本人禽兽不如的行为: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居民;集体屠杀;杀百人比赛;甚至还把中国人的人头挂在铁丝网上。最后,中国人齐心协力,把日本人赶出南京,赶出中国!听到“反叛祖国”“给日本人当翻译官的中国人”这令我感到恶心。我们应该向梅花学习,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应该“不屈不饶”!要不是那些反叛者,禁不起日本人的诱惑,忍不住被严刑拷打,要不是因为他们,我们中国人也不会牺牲那么多。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为祖国奉献一点力量。
第四篇:电影《花样年华》感想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却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影片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年轻美丽的公司秘书苏丽珍同时搬进了上海人聚居的楼房成为邻居,经常在往返面摊的路上擦肩而过。巧合的是,逐渐熟悉后,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不常在家的另一半是一对恋人。痛苦与迷茫之后,两人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的技巧含蓄而又自然地把影片的主题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设置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地。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处理感情的普遍方式。他们既要有婚外情,又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他们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而和情人在一起,来回周旋是当时人
们的普遍选择。这也注定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道德观念下,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即使走到一起了也不一定会快乐。在《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和时代特征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又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在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用重复的镜头画面象征周、苏二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也会有故事发生。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昏暗的色调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色彩对影片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题表达的含蓄性。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导演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巷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旧时代的影子,营造了香港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也暗示着影片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是悲伤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击破那块“玻璃”,他们终究没有勇
气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爱与不爱就在咫尺间,仅仅是一个选择而已,但是这个选择却很艰难,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整部影片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悲”的情感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悲”的结局,让人感受到了发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段爱情故事的真实可感。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有色彩表现力的就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一部影片的色彩基调,犹如一根穿起珍珠的金线,这条金线往往就是影片的主题所在。”苏丽珍身上旗袍颜色的不断变化间接地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增加了影片的含蓄性。苏丽珍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邻居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还是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或淡黄色与白色搭配的旗袍。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袍是苏丽珍贯穿的。喜欢素色的衣服间接说明苏丽珍的思想中传统、安分、不张扬的一面。尤其是片中苏丽珍每次提着饭盒去小面摊买饭时,都是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这就暗示着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再如,片中苏丽珍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她一身红色旗袍出现,这一反她穿衣的一贯风格,与她一向喜欢的淡色衣服形成了鲜明反差。这里其实是隐喻了她们之间爱情的产生。影片中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离开香港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象征了苏丽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
活。然而,当她赶到宾馆时,周慕云已经走了,绿色的旗袍在房间内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壁映衬下,让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绪”。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象征着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了表现力,隐喻和象征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象征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映衬了主题、深化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婚外恋的故事可能在任何时空都会发生,但是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独特的表现方式,折射出人性中爱欲与理性的斗争、爱情与道德的矛盾。周慕云和苏丽珍既渴望与对方在一起,又碍于道德,用理性去克制这种欲望。这种背叛与坚守的矛盾应该是全人类相通的。正是因为《花样年华》以东方民族的诠释方式道出了人类共通的特性,所以使得这部爱情电影成为了经典。
第五篇:电影感想
《百万美元宝贝》感想
班级:(涉外)汉语二班 姓名:杨艳 学号2010193224 《百万美元宝贝》在2005年的第7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重要大奖,一部以女子拳击为题材的影片异军突起、力压群雄,多多少少叫专家们有点儿跌眼镜。必须承认,我们很难将《百万美元宝贝》定义在体育励志片的范畴之内,它的穿透力和震撼力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空间,影片总是对着观看它的人说:我比你们想象的复杂得多!《百万美元宝贝》是关乎生命和尊严的电影,是关乎梦想和真爱的电影,然而它又试图怀疑逃避它所聚焦的东西,在这个没有答案的社会里,在这个充满喧嚣和躁动的世界中,导演伊斯特伍德给出的回答是那么的凄凉无助。我要要起身走了,于是我会有安宁……或许只有远离人群,我们才能找回己。
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高尔斯华馁
影片引入了许多画外音,用平实、精确的言词道出了许多真谛,这些发人沉思的话当然不仅仅适用在拳台上。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所有的旁白都是在比赛里被打瞎右眼的退休拳击手艾徳写给弗兰基女儿的一封信。弗兰基、艾德两位坚毅老者质朴、厚重、而又略带哀伤的磁性嗓音仿佛就是整部电影的特有基调,可能也只有被岁月和世事打磨过的强者才最有资格阐述尊严。
“拳击是关于尊严的残酷竞技,你捍卫自己尊严的同时,也就剥夺了他人的尊严。”旁白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并通过情节发展作出一层层的条分缕析。很少有评论家注意到小人物丹尼尔的设置对影片的推动作用,而丹尼尔这个符号化的人物还是颇费了导演一番苦心的。丹尼尔是个穷小子,歇斯底里的热爱着拳击,在弗兰基开设的拳击训练馆里天天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扬言自己要争取轻量级的金腰带,他敢于根任何人挑衅,面对左钩拳可以掀翻一辆坦克的威利仍然指指点点。然而,他早就在梦想之洋里溺水而亡,他只能在自己大脑的幻觉中渡日……
艾德年轻时是很好的拳击运动员,但在第109场比赛里失去了一只眼睛,这也是当时作为教练助理的弗兰基饱受自我谴责困扰的原因所在,他认为自己理应终止那场比赛,但他没有。“时刻保护你自己”是弗兰基日后训练选手反复强调的规矩,他也因为过于保守,不敢安排自己的选手参加重要赛事而失去了威利,那是他训练八年的心血。还好,就在训练馆安家的艾德和弗兰基朝夕相伴,艾德帮助他管理训练馆,帮助他发现了麦琪,帮助他保护着丹尼尔。
每个人的尊严都不容随便践踏,当训练馆有人把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丹尼尔打得血肉模糊的时候,老艾德决定开始拳击生涯的“第110场较量”,他击倒了比自己年轻20多岁的对手,捍卫了自己也呵护了弱者的尊严。
麦琪选择拳击是为了爱,也是为了尊严,只有拳击场上的晓勇表现才可以赢来世人的青眼相待。而当她终于打败“兰熊”获得梦寐以求的拳王金腰带的时候,却在鲜花和掌声中倒下,从此再也不曾站起来。天堂地狱就在翻覆之间,高位截瘫的折磨令她绝望,随后又不得不忍受锯掉左腿的痛苦,拥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全的精神,此时此刻麦琪丧失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她的身体是残缺的,就这残缺的身体也不听她使唤!麦琪的生命之弦栓在了拳击运动上,她不可能像科学家霍金那样靠几根微微颤动的手指创造奇迹,这个时候她需要死亡来维系生命的尊严,她祈求药物注射实现安乐死,她也尝试过咬舌自尽,经过痛苦抉择的弗兰基帮助了她,药剂进入身体那一刻麦琪眼角躺出幸福的泪水:我要起身走了,于是我会有安宁。
人啊,自然一点吧!你本来是用灰尘、沙子和泥土制造出来的,你还想成为比灰尘、沙子和泥土更多的东西吗?”——毕希纳
艾迪说,拳击是一项不自然的运动,它的动作通常都是相反的,为了打出一记重拳你必须后退一步。实际上,我们人类社会的世事种种又有几件是真正意义上自然的呢?言不由衷和相互欺骗,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现代文明的潜规则束缚着每一个人,跟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
弗兰基对着即将离开人世的麦琪说:“我的爱,我的骨肉。”麦琪俨然成为了弗兰基自我救赎的一部分,所有亏欠女儿的爱和负疚都可以一股脑的倾注在麦琪身上。有时候所谓的真情真爱都是一种假象,至少是一种被夸大了的情感,对于弗兰基来说,麦琪更像是一件合适的容器,她正好承载老者背负已久的道德负重,正好容纳老者遗失已久的亲情、关爱和呵护。然而,弗兰基真正爱的不是麦琪本人,而是麦琪这件容器里放着的自己,麦琪是他精神的归宿。
麦琪在打拳挣到大笔的钞票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她为母亲买了一套别墅,孰料母亲却并不领情,她抱怨说,这笔财富极有可能使她丢掉贫民救济金。在麦琪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家庭从来没有给予她任何支持,有的只是掣肘和讥讽;而当麦琪脊柱断裂全身瘫痪的噩耗传来,家人想到的却只是叫她尽快写遗书,划清财产归属。麦琪脖颈以下自然是没有任何知觉的,家人便强迫她用嘴叼着笔签字,看到这一幕人们也只能喟叹:“人心不古,世道浇薄”了。
真爱是和淳朴、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文明则用最不自然的方式改变着世界,欲壑难填的人们终将被自己所创造出的东西奴役,这便是无以言说无可奈何的宿命。在尘世里,任何精神寄托都难以恒远,只有茵尼斯弗利岛的生活才是静谧怡人的,只有在茵尼斯弗利岛上吟唱:“即便这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要种下一株小苹果树”,才不会显得虚伪做作。经历了大悲大喜的弗兰基消失在人潮人海里:我要起身走了,于是我会有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