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时间:2012-02-28 09:23 来源: 蒙特梭利 作者 www.xiexiebang.com 阅读:
277次
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1.观察幼儿,寻找不能自律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真正从幼儿出发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提倡从幼儿个体出发,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自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不能自律,从幼儿本身寻找原因。比如蒙氏班的陆锐小朋友,当他去干扰旁边的小朋友时,他并没有什么目的,而是因为缺乏控制能力。如果单纯仅是纠正他的这些偏差,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通过每天的活动,给予更多耐心的鼓励,加强自理能力培养,多让他动手,渐渐地就有了进步。
2.幼儿达到自律的是幼儿本身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喜欢将条条框框教给幼儿,常规教育也抓得很紧。幼儿的纪律暂时形成了,但没过几天老师盯得不紧时,似乎不行了,这样能说是真正自律了吗?在蒙氏教室里,幼儿都在专心工作没空闲聊,活动室里非常安静,除了轻轻的走动,搬运教具的声音外,别无其他。他们在自己体会着每个人自律带给别人的好处。渐渐地这种思想内化到他们心灵深处,便会自觉地维护纪律,这才是真正的幼儿自律。所以,通过蒙氏教育,我深深体会到,幼儿自律应靠幼儿本身,靠成人的强制唠叨是无济于事的。为此,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注意了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把能够吸引幼儿的教具提供给他们。幼儿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双手不停地忙碌着,去干扰别人的现象就没有了。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自觉地维护了纪律,在这种情形下,幼儿的自律行为在慢慢形成。
3.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自律行为形成 在开展蒙氏教育的初期,我们的心情比较急躁,有些过于紧张盲目地进行一阵指导,教师不厌其烦地穿行于幼儿间指导时,幼儿往往也东张西望,他们的表现也是嘈杂不安的,不能正确地使用教具。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知道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每天呈现给幼儿的都是最好的,那无疑也会促进幼儿自律行为的发展。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观察,或给需要帮助的幼儿以适当的指导。因为在蒙氏教室中幼儿会非常专注投入工作,以至于忘记了周围人的存在,所以蒙氏教师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切忌喋喋不休或对幼儿过多的干预,老师应具有一颗热忱的心,观察、尊重环境中的人,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探索周围的人、事、物,避免阻挠其自发性的活动。不过,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时,比如:侵犯他人、伤害自己、破坏环境时,我们必须立即加以制止,我们也应在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场地,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秩序、纪律中越来越协调。
4.在蒙台梭利教室内,工作能促进幼儿养成自律精神 在蒙台梭利开展之初,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纪律。在蒙氏的活动室里,幼儿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但这并不表示幼儿是自由散漫的。这与我们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所谈到的纪律是不一样的。自由选择成为工作的动力。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自由选择工作材料,当他需要更换材料时,但一时又不能更换时,他只有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自我约束,也就学会了自律。蒙台梭利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每件工作都是按顺序一步一步操作;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他们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去遵守规则。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渐渐养成自律精神。
5.幼儿自律行为的培养贵在坚持
自律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我们每天的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自律的幼儿的。自由安静的环境中,从事着一个又一个的工作,他们专注投入,对他们来说希望的只是安静自律行为形成的标志。每天的坚持,相信幼儿有能力达到自律。6.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
由于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比较娇惯,孩子形成了一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什么都只想到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及集体意识很淡薄。因此,老师必须预备环境,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教育中能正确地表现自己的言行举止。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秩序性。具体表现为:教育材料的秩序性,教学法的秩序性,室内活动材料的秩序摆放等。它可以补充常规教育中的不足,有着别的教育模式不能取代的优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养成幼儿的自律、有序性:人厕排队、做操排队、喝水排队等,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谦让,形成一种礼貌待人,不争抢的习惯。
在其他活动中也要体现自律、有序性:蒙氏教育活动中的有序,我们把它应用在其他活动中,比如:让幼儿学会将餐具摆放整齐,幼儿进餐后,如何将餐具按顺序收放整齐。在幼儿的小毛巾和口杯处贴上标记,以便幼儿有序的取放。在取拿玩具时,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塑料筐,让幼儿按类拿取归放,这样给幼儿一个有序做事的机会和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律、有序性:在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幼儿争着说话或争着拿活动材料的现象。老师应抓住机会及时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说话前示意老师,别人说话不插话,想说等人家说完了自己再说等等自律行为。
教室环境中培养自律、有序性:蒙氏教室中设置的走线练习是锻炼幼儿秩序和自律的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在一圈圈的线上逐渐懂得遵从秩序、遵守规则。活动室的操作材料按要求摆放在柜内,为了便于幼儿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形成秩序感,在每一样操作材料的摆放上贴上图形,便于幼儿原拿原放。
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律、有序性:户外活动的器械都要求按类装在筐内,为了让幼儿都能自律、有序性地归放器械的习惯,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将各筐作上标记,收器械时请幼儿检查收放情况。幼儿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以后还需要在实际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继续实践,运用教育理念探究幼儿自律能力培养的奥秘,让每个幼儿养成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摘要】现代教育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培养下一代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的品质和能力。通过蒙氏活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使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关键词】蒙氏活动;幼儿;合作
G613.4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幼儿的合作中就会出现交往,幼儿与同伴交往,即同龄幼儿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交往,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同伴还是幼儿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幼儿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蒙台梭利教育的教育内容有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来看强调个人特色,每个幼儿自己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但是,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幼儿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强调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问题冲突等。如何培养幼儿在蒙氏教育中合作能力,以下是我对此初浅的探讨: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机会
在蒙氏活动中,幼儿共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在感官教育时,通过引导幼儿与幼儿间的共同商量,相互配合合作,利用粉红塔、棕色梯建构房子,制作“回”字,制作高塔等。例如我们班的幼儿在进行黑白棋工作的时候,肖易、莫童、莫家欢三人就利用黑白有序的图案,围成一个大型游泳池,和一幅花鸟图。在绘画中,可让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协商、配合、进行分工合作,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后,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相互合作,让幼儿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共同抬桌子活动、互系扣子活动、共卷毛毯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合作的机会。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二、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工作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让幼儿知道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在各个活动中,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分工合作;在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例如我班的蒙氏教室中只有几个几何镶嵌板,在一次自由操作活动中,郑云雷和柳吉镇两人合作蒙眼拿镶嵌板,于是陈天宇告诉我,他也想去玩,我就?陈天宇去问他们愿意不愿意和他一起工作,郑云雷和柳吉镇同意后,他们进行合作,两个人变换图形位置,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来找图形,他们当时合作得非常开心。在蒙氏教室中,任何教具、学具幼儿都可以拿,但不会出现抢的现象,因为我们要求一个工作完成后才可以去拿新的工作,这个可以使幼儿知道相互谦让、轮流、共同使用教具、学具的好处;又如来了一位新小朋友时,我鼓励别的幼儿去帮助他,做他小老师,这样幼儿之间就出现了交往、合作。这样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幼儿才会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的成功,事情的做成,能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当幼儿之间出现相互配合合作,产生协商,询问,建议、共享、寻求帮助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能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成功与上次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在黑白棋活动中,幼儿与幼儿合作利用黑白棋发明新的玩法,黑白双方比下子快,快的可以吃对方的子,然后比一比看谁吃的多谁就可以获胜。在这个工作中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幼儿感到十分的愉快,所以幼儿经常相互合作比赛。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嗅觉工作,也有不少的例子,例如汪丹娜与黄琰雯做娃娃家游戏,黄琰雯扮孩子,汪丹娜扮妈妈,汪丹娜以妈妈们给“孩子”洗澡的形式给黄琰雯假洗澡,洗完后就告诉他说这个是**沐浴露的味道,而自己有学大人擦香水的样子给黄琰雯看,并问他香不香。这样的合作方式幼儿怎么能不喜欢?在这样的工作中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乐于工作,乐于交往。
四、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工作时,应当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一起商量,一起工作,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得点头、翘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我会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可以和他一起做这个工作啊。”“一本书,如果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拼图,好不好。”“你可以去帮他。”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五、充分利用教育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使幼儿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接受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教育中,可以与同伴一起讲述故事、续编故事、表演故事。数学教育中,可以让幼儿相互交换材料,相互检查,相互帮助,相互工作。例如邮票游戏、金色串珠、数棒合作、投塞子、写数字等活动中,都是有利于幼儿合作的,就拿金色穿珠来说,幼儿之间相互合作摆串珠然后一起填写作用,并讨论是否都写对了。在文化教育中可以通过合作进行拼图,三段卡对应等。在美术活动中可共同合作创作连环画或艺术作品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通过活动,幼儿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合作,并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孤立的感官进行训练,强调操作的步骤和程序的前提下,增进社会互动与语言交流的机会。在蒙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选 单中惠 钟文芳 李爱平原青林 王晓宇 编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月
[2]蒙台梭利幼教经典丛书 教育中的自发活动 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 江雪 编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三篇:怎样在家庭中进行蒙氏教育
怎样在家庭中进行蒙氏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就是蒙特梭利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一重大任务,应该有周详认真地准备。因此如果能使用合乎科学的做法,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格,也必然能够奠定孩子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才能让他们更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1、给幼儿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要适宜的,不适宜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互相作用,互相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或是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孩子是从一两个月时就在默默地吸收环境,吸收环境中存在的物体、现象等。吸收以后,他们不一定立即就做出反应,立即就懂,但会接受下来,储存在脑海中,构建成自己的东西。而我们家长有时候就看不到孩子的这些独特品质。因此,在家中实施蒙氏教育的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幼儿在努力尝试自己搬起一把椅子时,大人们会这样说:“太危险了,走开!”当孩子被一盒漂亮的花瓶所吸引,想用手摸一摸,大人们会指责他们:“不能摸,这不是你玩的地方,到一边去!”幼儿常常会感到无所事从,那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呢?其实,在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其精神活动的那个组织过程:幼儿自发努力时,正是他们在盲目探索周围那些维持他们智力的物质的时候,这是多么神奇的时刻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却经常被粗暴地打断!”
作为父母应该在家中为幼儿活动开辟一片自己的小天地。在这一片小天地中,所有的物品都应该以幼儿的意志为主,是他们所喜爱的,尺寸是符合他们操作的。如果受居住环境的条件限制,没有多余的地方划为专门的幼儿活动室,也应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让幼儿有使用家中某一固定地方的权利。以保证幼儿在单独活动时,不收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孩子可以自动地去利用环境,自主选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做的事情,成人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当你听到幼儿对你说:“这是我自己做的!”“这是我的小书柜!”时,我们不难体会到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是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自豪!
2、让幼儿参与家中的家务劳动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关爱他最多、影响他最深的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与孩子亲密的接触中,孩子能以最自然的心境,最专注地去观察、模仿家人的言行举止,那些让成人们是为简单、平常的(扫地、擦桌、倒水、刷鞋、浇花等)日常工作,也会成为孩子很乐于参与的活动,因为孩子们会从中实现自我、享受快乐。
在蒙特梭利认为教育首先是要让幼儿从事日常生活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扫地,如何擦桌子,如何使用工具,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因此,家务劳动是进入蒙氏教育的热身运动,通过我们平时的工作积累,我们体会到: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时,应当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年龄。比如,2-3岁的孩子可以学习收拾自己的玩具,帮助父母取放一些轻便的物品。4岁的孩子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分发碗筷,叠放全家人的衣物,还可以在厨房里协助大人剥豆角,鸡蛋等。5岁的孩子学习用饭勺盛饭,尝试洗自己的小手帕,短袜等。
3、让幼儿过有规律的生活
由于孩子年龄小,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也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很容易让幼儿养成拖拖拉拉,做事不认真的不良习惯。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应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不要轻意去改变。比如,在节假日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社交活动,尽量不要打破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在是有特殊原因,一旦要向孩子说明,一面给孩子造成说话不算话的不好形象。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孩子可以自由活动,做他想做的事情,比如画画、玩积木、看书、户外活动、做家务等。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各种的自由。
4、在生活中尽量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
当成人要为孩子做示范时,应该将所要展示事情的正确做法归纳成简洁明了的步骤,便于孩子模仿,如果没做好,也容易发现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并及时改正。减少孩子的挫败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进自信,激发自发性。比如在教孩子学习叠前开襟上衣时,就可将整个过程编成一首儿歌:小门关关好(左右襟对整齐),手臂抱抱好(两只袖子重叠),再来弯弯腰(将衣服从中对折)。边示范,边念儿歌,幼儿很容易掌握窍门,如果没叠好,再念一遍儿歌,就知道错在哪里,便于纠正。
5、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孩子有时做错事或事情速度缓慢是因为他们的动作协调性还需进一步练习,而不是存心捣乱、故意出错。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和心的心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使用“你怎么这样不听话”、“我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老是做不好”等过激的词句,一面打击孩子的自尊话,容忍孩子的失误,放手让孩子再做尝试。千万不要急着催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速度,给孩子进行反复实践的机会,这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6、让孩子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
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父母有责任教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让孩子们愉快的承担责任。
3岁以下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的机会过少,会造成他长大后不会自动去找朋友的社交障碍。父母应多抽点时间,带幼儿到孩子多的地方去,比如公园、幼儿园、亲子班,让幼儿产生和别人交往的自主愿望。稍大后,适当为幼儿创造一些社交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帮邻居送信,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去超市采购时,与收银员交谈等,让孩子的责任意识逐步增强,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活动中,有很多需要使用材料,有很多需要使用材料,这是为了锻炼手部动作。孩子在手发育的敏感期,他的手总是做很多事情,要动作。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准备很多手的活动,当然是安全而没有危险性的活动。这种联系可以提高手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是他独立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他以后用手的活动做准备。拿挑战大芸豆这个活动来说,孩子从绿豆中挑出大芸豆后,将芸豆摆在桌面上,可以白城各种形状,或者数数。通过生活中提供很多这种满足手的活动,孩子活动的愿望得到满足,情绪就很稳定,不会烦躁或老师缝人。除了用手,还可以用工具,比如剪刀、筷子、夹子、勺、锤子等。但给孩子的工具要适合于他们使用,大小、重量要适合于孩子的小手,适合手的力量。
家庭中家长经常存在的教育误区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美国心理学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越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越多越好。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得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做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
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哪些儿提时代曾经收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如何动物界得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候表现出来
美国加利福尼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误区七: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识力的源泉。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使解散、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定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吵架,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再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误区十一:很多孩子在家依然喂饭
很多家长都提出这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喂饭)的时候,蒙特梭利拼命地摇头。蒙特梭利说,孩子永远都不会饿死自己,而当他们饿得时候我们提供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吃什么。这不仅解决了孩子不自己吃饭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孩子挑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而家长以为把它当作一个重要误区提出来的原因是:吃饭是孩子生活中一天重复三次、因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这个环节上依然采用着喂饭的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到底能独立带哪里去呢?
误区十二:自由是以能力发展为前提的
“自由是以能力发展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在一个缺乏的环境中,自由只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负面的作用。例如,一个对生活参与度很少的孩子,自由只能这个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变得难以适应,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做,同时对规则的了解也非常少,必然的,他在面对新环境会有很多的障碍。这种环境中孩子建立的自信也并不十分牢靠,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能力,而非成人的无限宽容。我们猜想以前有些进入传统学校无法适应的孩子,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恐怕不怎么好吧?至少他们无法像那个22个月大的孩子那样主动自发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并且在显示出自如满足的同时也显示出无可压抑的蓬勃生机!孩子的能力来自何处?
误区十三:技能大于品质,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
一只苹果,小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到底给谁吃好呢?爸爸妈妈自然不吃,爷爷奶奶自然会让孙子吃。为什么呢?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太阳,当然要吃最好的。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普遍。又如,小孩唱歌唱得好,家长就包揽了幼儿的一切,系鞋带、穿衣服这样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还孩子动手。
事实上,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要培养小孩尊进长辈的品质,长辈绝不能对孩子太溺爱,该长辈吃的一定要让小孩子主动送给长辈吃,绝不能谦让。研究表明,良好的品质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具有非常高尚的人格魅力。许多单位的用人策略都要求新进员工具有良好的品质,品质不好的人,哪怕本领再强,也不能进。误区十四:书本化喂养
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养育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因为每个孩子的睡眠时间、饭量和情绪并不完全相同,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模式来要求。误区十五:重治疗轻预防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过程,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多家长怕孩子吃不饱,每天每顿定好量,不吃完,追着、骗着、哄着也要喂完。而对孩子的喝水量却不强求,认为喝多喝少无所谓。一旦孩子身体里水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得病在所避免。误区十六:重知识轻运动
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与运动分不开。家长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
误区十七:手段和目标不清
许多家长常常分不清婴儿成长中的教育手段、教育目的。例如,练习搭积木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些家长则把要求定在搭好,搭高上,结果因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怎么也玩不好,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又如学电子琴,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手的灵巧能力及其对音乐的感觉能力。许多家长认为,蛤仔从必须接受教育,玩又浪费时间又耽误学习,剥夺了他们社会学习和自我体验的机会。
第四篇:在蒙氏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在蒙氏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厦门早教
对于刚刚进入蒙氏班级的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会出现了不专心,情绪浮躁、一种学具没操作完就换另外一种学具,持久性差、学具乱放的现象。可以运用蒙氏的教育理论,创设有序的学习环境,活动前适当地进行静寂活动,比如,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都有哪些声音?我们一会儿来分享一下你所听到的声音„„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安静下来,为进一步蒙氏教学及操作铺垫很好的开始。我觉得优秀的蒙氏教师在活动中应因势利导,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样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方面才会取得独特的成效。厦门托儿所
通过蒙氏教学,在培养幼儿良好常规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以将蒙氏教室秩序作为一项工作展示给幼儿看。尤其对于新入蒙氏班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以把蒙氏教室秩序感作为一项工作展示给幼儿看,教师的演示一定要认真细致,甚至到一个细节,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才会溶解到自己的行为当中。例如:班级小朋友开关门这一问题,开始的时候,不论是开门还是关门,都不能做到轻手轻脚,而是使劲一撞就跑开了,声音又大,往往会影响到玩耍着的其他孩子。在展示工作的时间里,就可以特别把这一问题提出来当作一次教师的展示活动,开门前,应轻敲门,得到许可后,扭动门锁,打开门后,随手轻轻关上,教师的演示活动才结束。许多孩子就做了现场的情景表演,效果很好。以后的时间里,创设有序的环境,营造可以让幼儿对于开关门的事情的确,大部分孩子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改善自己的行为。还有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在家玩儿惯了,做什么都是横冲直撞,在班里有的时候也是这样,经常出现互相碰撞,有的小朋友还被撞倒。我同样也把这些问题在工作中展示,让幼儿自己探讨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生活细节中,教师以身示范来影响幼儿,使幼儿发自内心地逐渐改善自己不当的行为,现在我班的小朋友都会很有礼貌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厦门晚托
二、布置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环境。
蒙台梭利对教室设置是比较讲究的,主张活动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摆设都应有固定的位置。我运用蒙氏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了不同的五大区域,分别是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科学文化区、数学区、美工区,这些区域分别用工作柜隔开,设置成各个独立的工作区,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这样在操作工作的时候,互不干扰。在能力逐渐提高后可将区域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流程,让幼儿自主操作。
三、通过静寂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 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写论文之前就要平心静气,排除干扰,以期达到思路的顺畅。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非常注意按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就是蒙氏教育中为幼儿做好学习前准备的铺垫活动,是蒙氏的特色。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走线游戏———这是蒙台梭利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以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垫子、„„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表演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水流声、敲东西声„„,让幼儿静静聆听,在听听猜猜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了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3“.吹气娃娃”游戏———让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
实践表明,在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幼儿往往能集中注意力。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的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的常规习惯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五篇:父母在.蒙氏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母在蒙氏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的现代意义和它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断绝的时代”,一个“不定型或不定性组织”的时代,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世界将走向“人类自趋毁灭”的时代。不管未来的世界走向何处,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仍然认为在未来的廿一世纪中,“家”依旧是孩子和正常成人生活的基地。虽然目前“单亲家庭”和过着“分偶”生活的人数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但那不过是对旧律法或旧习俗的“反动”,而非“正常的社会调适”,他们终将体验到“家”,才是人类生命发展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愈发显得“家”对这些“时代缺陷”有着弥补和防止扩大的作用。如果有人试图去否定或破坏家的意义,那么他必然会尝到失根的滋味,及无所依归,无法可循的苦果,更会让你我奋斗的理想也随之幻灭,造成人类生命的悲剧。
父母在家里增进幼儿智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前三年,是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岁月。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每一分钟,对孩子们而言,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只依靠学校(幼稚园)三岁以后的教育,而让一生最具决定性的宝贵时间让保姆所虚掷。智力发展,是从感官对外接受到讯息开始,通过神经中枢(大脑)转化为记忆等的反应,而后才有运动等活动。所以发展感官的潜力是提升智力的开端。蒙特梭利曾言:“感官的发展必在认知发展之前。”
而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更是孩子生活最久的场所,对孩子影响也最大。所以父母一定要用有效地引导才能把握这奠基的时刻,让孩子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启发。所以就人类智慧能力的培育来说,一定要借由与孩子接触最早、早密切的母亲来加以教导。
父 母 的 修 养
在蒙氏的嘉言中有两句真理,她说:“人自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而且永远不可忘记:人不是在大学时代发展其心智,而是在诞生之时就开始了心智的成长。”这句话带给我们两个启示:(1)“父母亲”本身不仅是应该具有“先觉觉后觉”的各种条件,而且她本身也是被教育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在虚心、谨慎、周全的心态下,来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2)从诞生到大学的成长期间中,据蒙氏个人的观察,她认为“人类心智成长的开始,是在诞生的同时”(后来的学者已证实还更早)。
因此,在家庭启蒙工作的方法上,最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这项神圣的天赋任务所须的准备工作,必须在产前就“周全地完成”了。因为婴儿在诞生之始,其眼、耳等感官,就已经不断地接收来自周围环境所给予的刺激,使其脑神经开始发展了。
另外,蒙氏也说:“关于我们对婴儿时期所做的研究结果,是无庸置疑的;首两年永远最重要──因为此期是一个人从‘无’到‘有’。”这句话意味着:你给婴儿些什么,婴儿将拥有些什么。因为为人母且为人师的妈妈们,您对这件神圣伟大,决定孩子一生的重大任务,应该周祥认真地准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
所以如果能用合乎科学的教法,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品格,必然能够奠定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基础,才会让他们更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蒙氏对父母提供的原则是:(1)尊重的态度
“唯有当我们了解幼儿也是位独立的“人”时,我们才会鼓励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反之,当他们不被尊重时,其反感较成人为深远。同时,我们也不可用“幼稚”的眼兴来看待他们。(2)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家中父母也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纪录孩子生活的点滴,对他们成长的经过加以分析和讨论,找出正确的结论来教育孩子。不可以个人的“经验”来妄加评断。
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先去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同时还要看孩子当时的情绪和意愿,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此才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儿童发展的首要步骤。唯有深入观察之后,才能真正了解小孩生理、心理发展的程度如何,好决定如何去帮助他,以及协调环境如何配合他的发展。(3)智力启发方法
近代科学进步,人类的思想观念也有了重大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由传统式变为了启发式,父母的职责也就更重了。因为启发式教育不似以往,父母只要命令就好。“启发”是一种极不易拿捏得准的教育技巧;而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孩子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智力而形成知识,有了适当的启发,智力才能更为开发。强调启发的重要,需让孩子自动自发,父母只要稍加指点,他自己会深度尝试。
当蒙特梭利在世时常亲自参加各地的蒙氏教学法国际会议,她总提示地主国先用自己的文字大书特书的一句话就是:“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也用参加会员各国的文字标出这句话,倘若有英美国人参加,当然也标有:“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比如说,在家中父母对幼儿的生活示范与指导,要随时以优美且正确的举止来引导,以引起其学习动机,并以三段式教学来启导孩子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养成其基本智力和独立性格。但切忌勉强去灌输知识。(4)尽可能提供给他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这里所指并非仅指物质环境──一般家庭在生活上往往忽略了小孩的存在。家中的用具和陈列只着眼于大人的生活和宾客的使用方便,那些家俱都是给“大人”用的,孩子使用往往不被“欢迎”。
(5)配合学校培养幼儿合理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把孩子送到幼稚园或托儿所以后,父母是否就没事了呢?绝对不是,虽然由专业人员代替父母教导孩子,但父母也要全力配合才能奏效,否则也只徒然,反而造成孩子的疑惑。
父母该如何配合呢?首先必须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因此要时常参与学校的活动,多与学校的教育人员接触、沟通。其次是通过书本及传播媒体了解幼儿心理,平时应该多阅读幼教书籍,并不需要太深奥的,只要多读多看,自然就能有所帮助。
另外家庭的生活情形也要特别留意,无论看电视听音乐,与孩子玩耍都要注意到其意义,以期能寓教于乐。
所以,并不是把孩子往学校送了后自己就可以轻松,事实上更要注意到教育的效果,全面配合。
此外,诸如在培养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辨别差异及分辨、归纳乃至推理等能力,父母都应设计各种“活动”,以增加活动量,扩大孩子的种种能力,并培养他们合作、忍耐和进取的品格。
结束语
婴幼儿在未进入学校以前的教养,必须依靠父母的全力照顾,方能使其最重要的“三岁以前”不致于荒废。
蒙氏认为母亲是最重要的“预备环境”,可见父母亲对幼儿的家教,是其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导师。母亲应在幼儿未出世前,就要努力学习并认真研究,如此方能胜任愉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