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含5篇)

时间:2019-05-12 04:2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第一篇: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2002年第1 期 《东方文化》

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谢劲松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忙碌的我们是否还有闲去观赏门前鲜花绿叶之美?是否还有心去新闻记者一首古诗或新诗?是否还动情于街头无助者的呻吟与乞求?是否曾扪心自问:我还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

技术社会的特征是人的行为的功利性。竞争、成功、理性的算计成为人们通晓和默许的准则,强烈的欲望通过技术化的活动得以满足,“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基于人类的欲望现象,我这里所说的欲望是指黑格尔用语Begierde——急切的欲望,不可抑止的渴求和热望:肉

[1]欲、色情、性欲、贪婪”。技术社会中的人是技术化的人,技术化的人是欲望的附庸,与此相反,对美的欣赏、对诗意的领悟、对苦难的感受却是无功利、无目的的。伽达默尔说:“美本身充满了一种自我规定的特性,它没有任何目的关系,没有任何预期的功利,而是洋

[2]溢着对自我描述的喜悦与欢乐。”而苦难不仅是一种经历、遭遇,更是一种意识,是对自身处境的意识,它同样不涉及到同他人的利益关系,要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清算技术社会的价值观念对自身人性的遮蔽,也就是要克制自身的欲望。

一个克制了欲望,或者说不得个无欲的人,也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的人,虽“无为”却又能“无不为”,是一个天真的人、单纯的人、复归于婴的人,基督文化认为人具有罪性,随时都可能堕落、可能犯罪,认清这种可能性使我们不至于对人生的苦难找不到一点原因,也不至于把自身的苦难完全归结于他人之所为。

一朵花中可见美,一首诗中可见美,一个人眼中美的东西为什么另一个人视而不见?这是气质、天性的差异,还是能力的差异、审美力的差异?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都回忆得起对一草一木甚至一只蚂蚁的惊讶与赞叹,那时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美,但我们却有对美的感受经验,我们的天性中并不缺少审美情趣。一个人长大的过程也是受文化传统陶冶、受生存需要制约的过程,也就是能力增强与消弱的过程。

孩子见到花会情不自禁地生出爱意;植物学家见到花可能想到的是这朵花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每个人所见到的,都是他所能见到的,见到也是感到,是回到事物本身的直观,能,既是能力也是限度,我们爱美,首先要具备感受美的能力,限度是我们跨不过去的界限,也正是这一跨不过去的界限赋予了我们对自身有限性的体认,对自身有限性的体认,使一个人不至于目家一切,自以为无所不能、无往不至、无所不知,界限的背后是虚无,有如正是黑夜才使光明显现。虚无是意义的存在之源,对虚无的意识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显示。美,是当我们感觉到它美时才是美的,这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理解,也只有作为这种现象学的理解,我们才不至于把争论和探讨指向一个客观的美的对象的存在,而遗忘了最直接和最真实的感受。

孩子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天性;长大后美感能力的削弱和消失、对诗与艺术作品的美感迟钝,说明仅靠天性、仅靠无欲,是挽留不住审美力的,尤其是对现代艺术的领悟,是不能靠创作与鉴赏理论的指导而获得的,现代艺术所构造的,不是形同自然物的图象;它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是要唤醒欣赏者的美感能力与再创造的能力;它不是用艺术语言来倾诉某种确定的意义,而是要在另一半的参与中来完成其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讲述的爱的美丽的故事一样:“每一个人仿佛都只是一个残缺的部分,爱是一种渴望,一种要求复原为整体的残缺部分在[3]与另一半的遇合中得到满足。”这个渴望遇合的比喻只有助于理解审美经验;事实上多少遇合的整体也并未止住内心的渴望。

感受到美,也就是感受到诗意、感受到激情。黑格尔或谢林说过,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只有在美中,真与善才会亲如姐妹;哲学家必须象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富有精神的人,如此,诗便获得了

[4]更高的尊严,即使历史、哲学都不复存在,诗也会独与所有余下的科学和艺术存在下去。如果我们同意这种说法,要作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我们就必须获得这种感受美的力量和能力,必然使自己多一点诗意。

人的诗意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现象,是摆脱了无情和冷漠的微笑,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是,美感的诗意是属于人的超越能力和超越理性,我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沉浸在诗意之中,诗意的感受只是偶而的,也正因如此才弥足珍贵,不在美感的诗意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就会在世俗中沉沦。沉沦是无激情地也他人共在,如同烦恼或无聊时,我们需要找人闲谈,让他人来分担属于个人的痛苦,个人的痛苦在向他人的倾诉中缓解、消失,这是常人处世的方式,然而痛苦消失了,个人的独立性也消失了,痛苦不再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也不再他作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艺术作品可能是在诗意的美感下所作,也可能是在痛苦中所作,作品总有一天会成为公共精神文化物品,虽然可能传递出他的痛苦,这种痛苦也可能具有普遍性与启示性,但总不会与他的个人痛苦等价。这也是我们还无力回答的“苦难向文字转换[5]为何失重?”

如果美是喜悦与欢乐,那美与苦难可是对立的二极?我们可曾感到悲壮的美?苦难也能有诗意?悲剧中有永恒的诗意和美,它把人带向崇高、带向精神的超越,而不是肉体与感官的快感,悲剧是对苦难的表达,如果悲剧成为获得“美学”教益的材料,就失去了悲剧的感性力量,诗作为一种最真的表达得出原初的语言,是苦难和美最有力量的呐喊,但这一呐喊再有力量,仍不锡失重,无论是歌德还是屈原,他们的诗行中未必表达尽了他们心中的爱与悲愤。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爱与悲愤的力度、深度与独特性。对他们来说,诗是使心灵感受自然流露的最恰当、最合适的方法;对贝多芬来说这种方法是作曲,对梵高来说是作画,作诗、作曲、作画的冲动都是源于对苦难、对美、对命运的强烈的感受力,他们没有把这种感受力当作常人都有的而淡化,他们不是为创作而表达,而是只有作这种表达才能生活下去,他们不可能通过交流与闲谈让他人来分享和分担自己对美与苦难的感受。

一个人对美与苦难的感受越灵敏、超强烈,他对人生与人性的领悟也就越丰富越深刻。这种感受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天分和天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悟性与灵性,意识到苦难,就会去寻找苦难的根源,就会去摆脱苦难,自己与他人的苦难经历都可能会唤醒苦难意识,如果说年青人更易具备对美与爱的感受力,那饱经风霜的老者也就更易具备苦难意识了。实际上,年龄、阅历、遭遇并不一定是导致对美与苦难的感受力的直接原因,这种感受力是要靠引导、教育、提醒、启示、阅读等多种方式来培养的,这种培养是一种唤醒,是将任何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唤醒过来,唤醒即是去蔽。

我们既不可因人生中美与诗意的欢乐体验而看不到个人与人类的苦难,也不能因苦难而否定人生中有美与诗意的享受,这看似辩证之言,只有在真正超越这两个方面而走向无苦无乐的澄明之途,才会具有真正的辩证法的特征。澄明之途可在人间? 无苦无乐可是想象?

不管怎样,对美与苦难的感受力将是叩门的第一声„„

注释:

[美]D·维雷恩:《现代社会中的人》,张世英、朱正琳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年月版,第70页。[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译,北京三联,91年版,第21页。[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郑涌译《外国美学》,第11期,第69页。我引用了两个不同译本,选用了我认为较恰当的译文。

[德]黑格尔或谢林:《德国唯心主义的最初的体系纲领》,刘小枫译,《德国哲学》第1期,第189页。这本书的作者不确定。

张志扬:《缺席的权力》上海人民出版社,96年4月版第9页,第260页。

第二篇:感受苦难

感受苦难

——透过《约伯记》王霄航电信系电信0902班U200913628《约伯记》所涉及的论题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结构来看,它的中心论题则是——义人受苦。总是无法读懂为何无辜者会受难,而且那么深重,接二连三。不单我不明白,约伯自己也不明白。

平时敬畏神,不离神的道,却遭受如此深重苦难,未行不义之事,“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受难后约伯对生活失去了盼望,“还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还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对神的慈爱和公义也产生了怀疑,“善恶无分,都是一样。所以我说,完全人和恶人,他都灭绝。若忽然遭杀害之祸,他必戏笑无辜的人遇难。”

从《约伯记》的第38—42章的内容可以看出,约伯与其三友正辩得“理屈词穷”而趋于静默之时,上帝亲自在旋风中通过对约伯的回答:“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光明的居所从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于何处?„„”神用一连串的排比句设问,历数宇宙穹苍和芸芸众生,问得约伯哑口无言。可是,在这里神也没有给出人世苦难的答案,只是一味“显罢”自己的大能,似乎在以气势压人,或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一来,约伯基于自己的受苦经验的个体信仰,就显得像墙缝中生出的一束弱草,以致窒息了。

苦难变得毫无理由,也因此它的意义晦暗不明,慰藉也了无着落。果真如此,除了忧愁,我们还有什么!神不仅不给答案,甚至借一系例设问压得我们无法思考。看神对约伯说的话:“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么?与神辩驳的可以回答这些吧”。于是约伯回答神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神虽然爱我们,但相信和顺服他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免受生活的灾难。信徒或非信徒都难免遭遇挫折、悲剧和悲伤。但在考验和试炼中,神希望我们向世人显出我们的信心。约伯的故事,主要就是讲述人对神的信心。

所谓遭受苦难,并不是神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的无知和痴迷,是自我分辨不清、自我行事愚痴的代价。是我们自己在被各种贪婪、嫉妒、妄想等念想的指使下背离了对责任和义务的契约,也就丧失了自我的觉察。

也许,苦难体验本身已隐藏着答案。当苦难临到时,剥离了欢乐、剥离了骄傲、剥离了世俗追求,层层剥离,将所有旧我剥离得一干二净,只留下赤裸的灵魂,与神相遇,站立在神

面前聆听神的声音,一如此时约伯对神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苦难就像烈火,将旧我烧毁,一如约伯所言,“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义人”约伯不再“自义”,凤凰磐涅,浴火重生。

约伯的信心受到考验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宝贵的。上帝是炼金之人的火,漂布之人的碱,上帝要炼净 所看重的人的渣滓,使他们成为比精金更可贵,以便能被主使用。人经过上帝的试炼,信心比金子更宝贵,里面的人刚强起来:从前风闻有神,外面的认识神;现在亲眼看见神,里面接触神、与神合一。人得救之初如同含有金子的矿石,借着上帝每天的火炼,除去石头,拆毁瓦解旧人,得着纯金,新人达到完全。上帝在正直的约伯身上炼去旧造的部分,从剥夺恩赐达到生命成熟,除去他的自义,剩下的是神自己占有了他。

对苦的正确认识,正确理解,才不会丧失对信仰、对未来的理解和信心。失去这样的信任,以怀疑和犹豫面对世上的各种遭遇和挑战,就会使我们倍感痛苦;而以信念和信心来面对遭遇的一切,则会使我们更加坚强。

最后,就我个人而言,人生中遭遇苦难,是令人痛苦的经历。因为虽然这种创伤最终得到神的医治,但这种创伤的记忆和感受不会消除,更不能说今天有所获得是对昨天有所失去的一种简单修复。正如《约伯记》的最后,约伯与神和好,过上了更为丰盛的生活,又养育了七个儿女,安详的死去,但我认为即使这样,也不应把这看做是神对约伯受苦的酬劳或补偿。写到这里,我更加体会到读《圣经》不应是为了读而读,而是要像读《约伯记》一样,每次更加认真,更加深入,更多思考,而每次读,让我都能有一种渴的感觉,我不是为寻找知识而来,我是为寻找真理而来。

《无辜苦难的奥秘──略论<约伯记>》周小安

http://blog.66wz.com/?uid-196705-action-viewspace-itemid-70172

第三篇:苦难与幸福

苦难与幸福

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题记

漫长司考,辗转,似乎到了尽头。

每一程的生命之路,每一程的艰辛和汗水,都在默默完成着最后的那些期望,最后的那点幸福。也许是顽固,也许是固执,也许是不经世事,我坚持地以为,幸福,必然是苦难之后的结晶。只有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儿,方才知道,什么样的幸福,可以让自己甜入心扉。

每每羡慕那些垂暮之年依然相濡以沫的老人,看着他们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去,每每让我感动。那些深浅的皱纹,那些绽放的笑容,那些精彩的慈祥,都是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的深深印记。看到他们,我想到了知足,想到了平静,面对生命的无数考验,即使踏着荆棘,也要努力地走过罢。玄奘西行尚且九九八十一难,况吾辈乃凡人耳。

常常听到有人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别人总是过得比自己幸福,别人总是无忧无虑。似乎在世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压在了自己身上。

尽管,这个世界本来并不公平。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美好。

当我们用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去看待它的时候,它难道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精彩纷呈的么?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哪怕是天上掉下的雨滴的时候,难道不是自然地神奇和美好么?

生命需要承受,苦难或者幸福,都是必需。

没有人可以选择逃避苦难而无限趋近幸福。

母亲说,苦难的先或后,那只是生命的安排罢了,先苦后甜或者先甜后苦,那是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的程式罢了。

曾经的一位尊敬的老师在来信里说,苦难和考验,都是生命的财富,我们都应该感激。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一直在脑海里:“mom always says,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

是的,没有人可以预料,在人生的整个历程,将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考验。但是,人们依然这样代代繁衍至今。尽管无知,但却无畏。

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无人之地,想到了梭罗那个远离尘嚣的小木屋,想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

生命的苦难,是我们成长的必需。当父母已经渐渐不可抗拒地老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扛起生命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苦难,就是命运的必需甚至转折。

永远相信生命的本质在于承受。除非生命终止,我们扛起责任的历练不会结束。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这样的承受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得到一份安宁,那么,这样的坚持,又是否意义非凡呢?

第四篇:苦难与智慧

一颗天然的钻石,经过切割打磨才能光华四射、璀璨耀眼;一粒细沙埋没在蚌母之腹,忍受短暂的黑暗之后,才能养成明月般的珍珠,光洁圆润、灿烂夺目。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上发出的,珍珠的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这多么像人生呀!苦难磨炼人生,苦难是上帝的管教,有着恩典的奥秘;苦难之于人生,不是毁坏而是造就,不是惩罚而是拯救,特别的苦难其实就是特别的恩典。

我敬重这样的生命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应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苦难的生活,可在他们心中那是一种明亮的生活。精神以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历久弥新的馨香。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还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著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他们就无任何疑虑。”《重负与神恩》是在巨大的病痛中辞世的薇依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将永远烛照人类的心空。

史铁生是我极其钦佩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弥散着一种高贵的忧伤,他的灵魂有一种被苦难锤炼之后的澄明。史铁生的苦难是从患病开始的,智慧是从苦难开始的。苦难像大海,溺于其中的人们往往由于难以承受其折磨而颓唐而堕落,或是变得仇恨,甚至图谋报复社会,走投无路时便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却用生命的极限冲决噩耗般的生活,极限的冲决带来了生命潜能的发现。痛苦与灾难成就的个体生命,更能从生活的苦难中爆发出对生命幸福的寻找和对生活无限的期待与信心。上苍给史铁生的疾疴之躯注入灵性,修成智慧的灵魂。苦难并非幸福的绝路,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信心,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和平共处”,苦难就能培育出智慧。

苦难让阿炳的心灵摆脱了所有世俗的纠缠与困扰,让他的灵魂在澄澈的心空自由舞蹈。缘此,我们才能听到阿炳在丧失了对光明的感觉之后,从心底倾诉出的轻盈、悲凉、皎洁如月光的音乐。阿炳无声无息地走入黑暗之中,他那优美而悲凉的《二泉映月》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不太干净的尘世。具有丝绸质感的乐音擦亮了阿炳的眼睛,让他沿着心灵的轨迹行走。阿炳在苦难中谱写的乐章就像是在无边的苦海上空显现出的普照心灵的佛光。那泉水中的月光是他的智慧之光、生命之光。《二泉映月》是在阿炳的伤口之上开出的智慧的花朵。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幸,幸福并不意味着永远快乐。生活时常会一反常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一点减去你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的决心。而苦难却能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苦难折叠成梯就能使你登临辉煌的峰顶。

苦难培育的智慧能够打开我们的生命之窗,使我们一边进取,一边解开束缚,从而得到整体丰盈、潜能得以最大实现的人生。苦难磨去的是人性中的卑贱与浮躁,而获得的是人性的完美与珍贵。苦难之火的熔铸使生命有了钢的韧性,苦难之锤的重击使灵魂有了铁的硬度。苦难教会了我们怜悯,让爱更加丰美;苦难赐于我们智慧,让人生更加辉煌;苦难引导我们走向永生。

第五篇:感受数学美

论文编号

枯燥数学课堂反思之感受数学美

摘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从让学生学会“识图”、“鉴赏”、“游戏”、“发言”、“创新”、“质疑”六个方面简单地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关键词: 学生 数学 审美 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应用的普遍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这三个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单调、枯燥、冷漠的,难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注意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数学美感,当学生发现数学确是一个美的世界时,便会改变对它的成见,极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让学生学会识图,在识图中感受数学的“形状美”。

英国数理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之美。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影子,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观察乡镇一角的街景,从中去发现一些熟悉的数学图形,并让学生归纳,有哪些图形是相似的?如:在教《轴对称变换》的教学中,可让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讲讲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哪些叶子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里有哪些也是对称的图形呢?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我把圆同描写太阳和月亮的优美诗句、声音与色彩以及数学史上对圆的美学认知的发展历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利用网络搜集将生活中的圆展示出来,如当小雨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涟漪,那种震撼的美,学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此时的内心体验要比老师的说教好上千百倍,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感兴趣?新课程提出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实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细节无处不可美,一句动听的表扬,一个感人的眼神,一份漂亮的板书,一次有趣的数学活动„„就在这不经意中,数学之美便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还可适当地延伸知识,介绍奥运五环,带给人们美感享受的同时,又昭示出人类体育运动之美。学习“集合”时,可把它与罗素的“理发师悖论”,特别是集合论的创立者康托尔的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余的时间,我们还可带领学生漫游在数学“王国”,如:在数学的园地里,完全正方形作为一朵沁人心脾的奇花,曾陶醉过多少观赏者!五种正多面体以其形式美带来的神秘感,使古代人曾把它们分别作为火、风、水、土、空气的象征,而这五种图形总名之为宇宙的图形。由宇宙美神得到的黄金矩形是最令人心醉的优美图形之一。它在形式比例上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因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诸如像柜、图书、杂志、火柴盒及至国旗都采用了这一优美的图形,以带给人们更多的美感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体验与学习,学生能感觉到数学是美丽而神奇的,数学美不胜收。在识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审美的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叹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艺术的一种追求,美也是数学中一种公认的评价标准。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数学是美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鉴赏能力,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审视所学生的数学知道,研究数学发现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芬奇说:“黄金分割是美的原则,一切符合黄金分割值的图形都是最美的图形”。所以我在讲授“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先跟同学们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体形是否标准?那么,你们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到明天我们学习黄金分割了之后,你们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同学们立刻被这一“黄金分割”所吸引,兴趣十足主动积极地去预习这一节课,真正达到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在学习应用题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使学生从感受到数学中这富有秩序的设置和乘法的美等。因此,我们应该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之美很难定义,但只要我们细心鉴赏,就能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美的愉悦。

三、让学生学会游戏,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将会学得最好。数学游戏就是其中最受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与教学相互包含,使学生们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自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张扬个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大开放。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如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若能把“跳棋”搬进课堂,学习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对称的基本特征,不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又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四、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表达中体会数学的“抽象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教学如果不经过学生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学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抽象美”。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让学生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例如学习了点关于直线对称点求法后,就要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对原题进行加工、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可以是这样的:一条小河l的同旁有两个村庄A、B,在河边修一个抽水站,问该站应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它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之和最短?

学生继续讨论,将得到另外不同的几个题目:

延伸:(1)小河两岸(设两岸是平行的)有两个村庄A、B,要在河上修一座与河岸垂直的小桥,使两村庄间的距离为最短,小桥应修在什么地方?

延伸(2),在圆柱形铁皮桶的外侧A 处有一只小虫,请为它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它沿桶外侧爬到桶内壁B处。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享受数学之乐趣,感悟数学的“变幻美”。

六、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在质疑中优化数学的“无穷美”。

如:教学“轴对称”时,我先是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然后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等。但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恰当的评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起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那么,对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一定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自己对数学最真诚的热爱、最睿智的领悟、最诗意的诠释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双认识、欣赏并发现“数学美”的慧眼!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永新、杨树兵 《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3、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4、牟洪宇《问题解决中的审美教育》《中小学数学》2002.9

5、王振华《将游戏带进数学课堂后》 《中学教研》

下载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有感受美与苦难的能力吗(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于春天的初中作文感受初春的美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有关于春天的初中作文:感受初春的美我喜欢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去感受春的气息,去发现春天将来却未来时的美。 寒冷的冬天所遗留的寒气还存......

    我们感受6S

    我们感受6S 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经营机制转型的军工科研单位,我们与我们正在追求和投身其中的市场还有不容忽视的差距,提高产值和利润、拓宽产业领域、寻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

    感受“力”与“美”的诗章2

    感受“力”与“美”的诗章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碰撞出的绚丽火花 论文提要:古希腊的文学精品《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包括《伊利亚特》和《......

    营养学与健康课有感受

    营养学与健康课感受 学了一个学期的营养学与健康课其实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乐一样,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当我们生病时,渴望能拥有健康;但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就忘记它的重要......

    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

    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权力的不平等,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苦难,宗教的产生离不开苦难。苦难中受到压迫的......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观看《苦难与辉煌》,我看到了历史长卷中那段灰暗的一章。充满心酸,充满苦楚,但是又满怀希望,让我们看到多少前人为之洒尽热水,奋斗一生,。那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苦难与辉煌》读后感

    《苦难与辉煌》读后感 最近读完《苦难与辉煌》内心触动非常大。它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对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

    苦难与辉煌读后感(范文模版)

    七月夏季集训期间,有幸听了金一南教授的讲座,他的话语朴实,是却震撼人心,也正是因为这堂讲座,让我怀着敬仰、带着求知的欲望对《苦难与辉煌》进行了学习。 书的内容非常多,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