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动力

时间:2019-05-12 04: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仰的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仰的动力》。

第一篇:信仰的动力

《信仰的動力》書摘

作者: wei

書名:信仰的動力

作者:保羅‧田立克

出版:桂冠1994

翻譯:魯燕萍

有一點該先提出來,我是讀桂冠的譯本,發現有很多專有名詞翻譯錯了,這讓我對這個譯本十分沒有信心,但還是把它讀完並寫出書摘,其中很有可能會出現與原著有出入的理解,加上時間緊迫,粗糙之處在所難免。另外,這本 書根本就不難,我猜這是田立克特地為一般人寫的,這種書不自己唸實在太可惜了,再說,這種書要我幫忙唸也實在是太小看我了,kid 你應該不是唸不懂 而是懶得唸吧?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大陸譯名譯作『蒂里希』,這譯名較近原文發音,原文應以德文發音,田立克是後來才入美國藉的,不過據 說『田立克』是他自己選擇的中文譯名,而且此名打字上也較容易,所以底下 還是使用此名。)美國新教神學家,存在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神學上使 用的『相互關聯法』影響頗大,簡單說就是認為神學應把把基督啟示和人的處境關聯起來,因此也有人稱此為『處境神學』。在此對這種神學方法無法詳論,但需要提醒的是請勿在太廣泛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因為廣泛的講,每一 種神學都可以視為是一種處境神學,都是在談啟示和人的關係,但這樣講就失去田立克神學的特殊性了。要談神學中的『相互關聯法』,最好還是回到田立克的存在神學和作為其背景的存在主義中去看,尤其是回到現象學傳統,才能明白所謂相互關聯法中的『相互』究竟是什麼意思。

因為這篇書摘是用來幫助 kid 應付考試用的,所以底下就依序把各章各節 的重點列出,嘗試指出田立克的主要論證,不多作詮釋和批判,如果覺得太簡略就請回頭參照原典。這本書不愧是經典之作,論證緊密,論述簡潔,每一小節都是可以寫成一篇論文的大題目,卻濃縮成短短數百字,若能詳研此書,對 自己的論述功力必大有幫助。以下書摘略過了不少精采的論點,對此書有興趣 的人最好還是去讀原典,而且我也懶得校對了,發現錯誤的人請代為指正。

一、信仰是什麼

1.1 信仰是終極關懷

信仰在形式上的定義就是:信仰是『終極關懷』。在此不牽涉任何信仰內 容的限定。

人一生都有許多關懷,這些關懷或大或小,但總有些事情會成為我們生命 中的核心,是我們最看重的,我們可以說這種關懷便是終極的關懷。

終極關懷,作為一個信仰,它有三個特徵:它向人提出要求、發出威脅、作出承諾。也就是說,它要求人怎樣怎樣,人若不遵行就會怎樣怎樣,人若遵 行了又會怎樣怎樣。

可以看到,當田立克把信仰定義為終極關懷時,並不是純粹視信仰為一種 主觀的行為,毋寧說這是一種主體的處境,一種關係,在其中,信仰有它的主 觀面和客觀面。

1.2 信仰是一種集中行為

這是從主觀面來看信仰。信仰可視為是信仰者全人投入的一個對其生活產 生決定性影響的行為,它包括了信仰者的全人,也就是說,包括了信仰者的意 識與無意識、理性與感性……等許多在一個人裡面常是彼此有衝突有張力的因 素。信仰同時含括並超越了這些因素。換言之,信仰不是單純的是這些因素的 總和,而是超越在這些因素之上的一種會對這些因素分別產生影響的東西。因 此,不是某個因素(無論它是理性還是情感)成為決定信仰的特質,而是反過 來,信仰決定了這些因素。

若信仰不源於這些因素,那信仰從何而來?這就牽涉到信仰的客觀面。

1.3 信仰之根源

我們必須要問,終極關懷(即信仰)源出何處,如果它不能簡單的化約成 信仰者的主觀意識?

關懷一辭就包括『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終極關懷的被關懷者就是『 至高無上、無條件、絕對以及無限的意義』。這個東西常以所謂『神性』的象 徵表現出來。

因此,從『終極關懷』來看就可見出『信仰』的主客觀意義,從主觀面而 言,信仰是指『人們藉著它而相信的信仰』,亦即,人們透過終極關懷而形成 了一種信仰;從客觀面而言,信仰是指『被人們相信的信仰』,亦即,信仰就 是人們的終極關懷的對象。

但這是從信仰的表現出來的層面來看,所以區分出主觀和客觀,但信仰又 同時是超越主客觀的,也就是說,正因為信仰擁有主客觀兩種意義,所以信仰 本身便意謂了一種無主客之分的東西/境界/處境/經驗,(我不知道該用哪 個辭來詮釋田立克在這裡想講的。)這個東西也就是信仰真正的根源。

1.4 信仰與神聖的動力

對這種超越主客的境界或經驗,可以『神聖』名之。田立克借用奧圖(R.Otto)的《論神聖》來解釋它,這裡我就不詳論,請參我所寫關於《論神聖》 的書摘,田立克在這裡講的只是奧圖思想的簡化而已。

『神聖』的原初意涵具有『神性』和『魔性』兩種特性,因此,『神聖』 一方面是具創造性的,另一方面是則破壞性的,這兩個特性都可能各自形成信 仰。對『神聖』的追求便構成信仰的動力,換言之,神聖的動力促成了信仰的 動力。鑒於神聖的雙重性格,導致信仰可能會醫治我們,卻也可能毀滅我們。終極關懷,不管關懷什麼,都可能使釋放我們,也可能捆綁我們。用佛教的術 語講,若追求『無執』是其終極關懷,那就可能會『執』於無執。這是一個信 仰上的悖論。

1.5 信仰與懷疑

信仰雖然源於主客合一的終極境界,但這是人生在世要透過信仰去努力的 目標,在此之前,因著人的有限,總是會遇著許多困難和限制,這無可避免的 會導致懷疑。

在信仰經驗中,在對神聖的體驗中,我們會發現有種無限的力量參與在我 們的信仰之中,如此才可能是一種『終極』關懷。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 排除信仰中的『不確定感』。對這種不確定感,我們必須接受它,而接受的力 量便是『勇氣』。也就是說,我們勇敢的去接受那在信仰中不時出現的不確定 感,勇敢的去接受一切懷疑的可能性。當一個人能如此勇敢的接受不確定感時,最能彰顯信仰的活力。

(打個岔,寫到田立克的這個觀點,真是滿懷感慨。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 堅定地相信上帝的,但對那些有懷疑的部分,是逃避問題還是面對問題,就端 賴我們是否有勇氣。我想到培訓時瑋玲姐講的話,我也承認對許多人來說,『 確定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信仰中有再多的『確定』,也不能驅除『不確 定』。是在已然確定的東西裡去抗拒甚至忽視不確定的東西呢?還是勇敢的去 正面迎向那充滿不確定的東西呢?信仰常常是一個冒險,有冒險的信仰,是一 個危險的信仰,是一個可能會成為『異端』的信仰,是一個充滿掙扎、懷疑、痛苦的信仰,但往往也正是這種信仰成為一個充滿力量的信仰,當然,也往往 正是這種信仰讓一個虔信者完全放棄信仰。正因為有這種危險,它才是不確定 的、才是懷疑的、才是充滿新的可能性的、才是富創造力也富毀滅力的信仰,面對它,真的需要勇氣。在這裡,是勇氣使人偉大,而非信仰。)

我直接摘錄田立克的話:『有大膽與勇氣之處,便有失敗的可能性。而每 個信仰行為中,都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這是無法避免的風險。……信仰行為 中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至高無上的理想和個人投注的無限熱情,……但是我們對 終極關懷的肯定程度卻遠不及此,因為我們無法立即感知終極關懷的內 涵,……為了終極關懷所冒的險,是一個人能冒的最大危險。』

但這種信仰中的懷疑不是科學研究中的那種方法上的懷疑,也不是對存在 著具體真理懷疑,而是一種『存在上的懷疑』,亦即,它不是直接去質疑某項 主張的真偽,而是去感知每種『存在性真理』(就是那種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的而不僅是知識上的真理)中的不安定因素,這屬於信仰的本質,也就是說,懷疑並不與信仰對立,而是蘊涵於信仰之中,任何信仰,都一定會有懷疑。

順著田立克的話說下來,我們就不是因為信心不夠而懷疑,而是一個信仰 就必然包括懷疑,它意指著信仰的不確定、不安定的因素始終存在。我們無法 設法去取消它,只有兩個態度,一個是正面迎向它,另一個像鴕鳥一樣不去管 它。(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完全對這種懷疑毫無感知,所以不會意識到 這個問題。這種信徒實在太幸福了!)

可以說,存在上的懷疑和終極關懷根本就是一體兩面,沒有懷疑,也就沒 有所謂的信仰。有些人講說有信仰就一定是指沒有懷疑,否則就不叫信仰,這 實在是一個毫無信仰的人才會講出的話。任何一個真正有終極關懷、真正在信 仰的人,就『一定』會有懷疑,它不是信仰的障礙,而是信仰本身,想在此世 取消它,就等於取消了信仰。

這段論證不是讓我們因為懷疑本身屬於信仰,所以當我們有所懷疑的時候,就可以安心了,認為反正它是必然存在的。不,我們必須嚴肅的面對一切信 仰中的懷疑,這才是我們把一個信仰視為終極關懷的標誌。要懷著勇氣去擁抱 信仰,也要懷著勇氣去忍受懷疑的刺。

1.6 信仰與團體

然而,把懷疑視為信仰之本質的一部分,雖可促成個別信仰者的創造力,但這是否會抵觸到信仰群體(ex.教會)的主要觀念呢?亦即,個別信仰者的 豐富但危險的創造力,是否會導致信仰群體的危機,尤其是當懷疑的對象指向 信仰某一信仰群體的主要教義之時?

田立克首先力主信仰群體的必要性,他從語言的角度出發,認為沒有群體,個別信仰者就不可能真正進行信仰實踐。而且,信仰群體既定的基本規條要 求每個信仰者都須遵守,是不容許受到破壞的。他認為所謂異端即是指那些背 棄真正宗教而轉向偶像崇拜的人,也就是那些把非永恆的、終極的東西作為自 己的終極關懷的人。但異端卻非如我們一般所意識到的是指擁有不同信念的人。在此我們得不斷回想田立克對『信仰』的基本定義:終極關懷。所謂異端,便是把不是終極的東西當作終極的東西來關懷,這便是偶像崇拜。但不同的終 極關懷,也就是對不同的終極事物的關懷,則無所謂正統異端可言。

我們總得問,這樣一來該如何避免信仰群體對個別信仰者之創造性信仰的 壓制?如何保持某一信仰群體對所有人的強制性壓迫?田立克從兩個角度來談,第一是社會權威人士和信仰群體之間的關係,社會權威人士有義務制衡信仰 群體,絕不能反過來幫助某一信仰群體成為社會的主要人仰,他必須力求保持 中立,儘管他可能有自己的終極關懷。

第二個角度是從信仰群體自身對懷疑的立場有關。田立克認為,一種『動 態信仰』(即他所謂懷疑是信仰本質之一部分的信仰)的信條,自身便應當包 含懷疑原則和批判原則,它必須持續保持自我批判的能力,無論是否有外來的 批判,它自己絕不能停止內部的批判,否則就會至終走向『靜態信仰』,即絕 對的高舉並由之而僵化某些規條。田立克認為這種動態信仰觀首先是新教的貢 獻,新教的產生就是一種基督教群體內部的自我批判,因此,把懷疑原則和批 判原則納入規條本身,這就被稱作『新教原則』。然而遺憾的是新教的發展也 日趨走向靜態信仰,於是有啟蒙運動代之而起,從某種角度看來,作為對基督 教之反動的啟蒙運動,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維繫著新教原則的延續,甚至可以 說,它比新教更具新教精神。

新教原則一定會強調一種冒險的信仰,一種帶有懷疑的信仰。這懷疑本身 便已被納入其自身信仰精神之中,以維持它進行自我批判的能力。當然,這種 『新教主義』與歷史上發展的新教教會是不能等同起來的,新教原則在許多領 域內都產生作用,甚至回過頭影響了天主教。只是令人不免幾分遺憾的是,基 要主義的興起削弱了新教原則的貫徹,今天的新教教會實在與當初剛起步的新 教教會在信仰的冒險性和創造性上差太多了。

二、信仰不是什麼

2.1 從理性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作為終極關懷的信仰,從主觀層面看,是個人主體全人的專注投入行為,但若反過來把構成人格整體的功能,部分或全部等同於信仰,便會造成對信仰 之意義的誤解。

例如,把信仰視為是一種認知行為(或曰認信行為),視為一種基本上是 屬於理性的行為,那就會造成對信仰之意義的誤解。認信行為會是信仰的一部 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認信行為並不就等同於信仰。

2.2 從意志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多馬斯認為,人的理性無法完全肯定信仰,因為信仰所能提供的理性證據 相當薄弱,因此最終需要訴諸於意志,由意志來促成信仰,意志本身就是信仰 的基礎。

然而,以意志為基礎的信仰,容易成為一種獨斷的決定,而非一個真正的 信仰。儘管信仰要求服從,亦即,要求信仰者全人投入其終極關懷,服從於發 自終極關懷的召喚。但這並不是意志的服從企成信仰,卻是相反,先有了信仰 才可能真正在意志上服從。也就是說,必須先有終極關懷,而在某些時刻發現 自己可能會逃避來自於終極關懷的召喚,此刻就要透過意志去服從此一召喚。意志是終極關懷中的一項重要的因素,但並不等同於終極關懷,也就是說,並 不等同於信仰。

2.3 從感情角度曲解信仰之意義

信仰中一定會有情感因素,例如謝來馬赫便把宗教定義為是一種『無條件 的依賴感』,但宗教中的情感因素是和終極關懷緊密相聯的。倘使不了解這點,就會很容易認為宗教中的情感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已,至於其內涵則無所 謂。

把信仰視為是一種單純的主觀情感而將之趨入個人領域,這是許多現代人 的觀點,但無論科學家、藝術家、道德家們如何把宗教信仰趕入私人領域,他 們自己卻都有其自身的終極關懷,並且為之獻身。換言之,就一種作為終極關 懷的信仰而言,是與作為主觀情感的信仰截然有別的,前者才是真正的信仰,儘管它也許不是一種建制宗教。這種信仰,並不來源於主觀情感,但在信仰行 為中,主觀情感的因素則總是存在著的。

三、信仰之象徵

3.1 象徵之意義

人們如何把他的終極關懷表達出來?利用象徵語言。

象徵與符號有所同異,所同者在於二者皆指向其自身之外的東西,這種東 西超出其自身。例如kid 是一個符號,但它指向其自身之外的某個不愛唸書的 小孩。然而象徵和符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就是符號與它所指向的東西沒有必 然的關聯,但象徵則否。也就是說,作為符號的 kid,可以在另一種處境下(比方說在另一個BBS站)指涉到另一個人,而信望愛站中原先被kid 指向的 那個人,也可以用另一個符號來代表他自己。但象徵則否,象徵不能像符號那 樣可以隨便代換。

也就是說,象徵本身的內涵和它所指向的東西有密切的關聯。例如國旗就 是一種象徵,它是不能隨便代換的,攻擊某面國旗,就等同於攻擊它所象徵的 那個國家,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透過象徵我們可以得知某些原來所不知道的東西,象徵本身彷彿即啟示出 某種真理,而這是利用其他方法所無法達到的,大家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的藝術 經驗就知道了。可以說,象徵向我開啟了某種真理,也開啟了我們心靈深處亡 受這種真理的大門,透過象徵,我們感到在心靈深處有某種以前一直被忽略的 東西被突顯出來,使我們得以與被象徵的那個真理相遇。

3.2 宗教性的象徵

一個真正至高無上的信仰之對象,必然只能透過象徵為人所知,因為它超 越一切有限的現實物,我們不可能僅以某一事物來代表它而就能窮盡它的內涵。象徵的意義就是它擁有某種『意義的盈餘』,也就是說,象徵的意義,總是 比象徵本身所包括的內涵更多,因為被象徵之物總是超越象徵之意義的。

而一種宗教信仰本身的語言必然是一種象徵語言,在這個意義上可說上帝 是超越『上帝』的,我們不能說上帝就是『自有永有』,『自有永有』是祂的 名字,但這只是一個象徵,『自有永有』這個辭本身的意涵指向某些上帝的屬 性,但被指向的上帝屬性本身依然超越這辭所能說的,其意義總比這辭的內涵 更豐富,也就因此『自有永有』這辭總是能被給出新的詮釋、新的意義,而永 不可能被固定下來為某一不可更動的意義。

我們若在更廣泛的意義下來使用『上帝』這辭作為所有終極關懷的對象之 象徵的話,就可以說,所謂的無神論者,並不是否定某個宗教甚至否定所有宗 教所崇拜之神的人,而是根本沒有終極關懷、對存在問題漠然視之的神。任何 終極關係,就『上帝』作為一個象徵而言,總是透過對『上帝』的信仰來使自 己與那終極關懷的對象發生關係。

倘使因為『上帝』這辭已被基督教壟斷,不如我們就使用『至高者X』來 代換以上所有的『上帝』,也許藉此可以比較容易理解田立克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在此絕非要論證基督教的上帝是獨一最高的神,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信仰都 歸入同一個信仰底下。作為一個象徵的『上帝』,和那我們在宗教經驗中所直 接會遇的上帝是不同的,上帝之名便是上帝的象徵,但這總是一種象徵關係,而非等同關係。

上帝是一個象徵,是信仰中最重要的象徵,但並非唯一的象徵,事實上,全能、慈愛、公義這些都是一種象徵語言,若把這些語言以道德語言來理解,就必然會引致誤解。另外,某些神聖事物也是象徵,例如聖像、十字架等,不 是這些東西本身是神聖的,而是它所象徵的東西是神聖的,而它與所象徵的東 西又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它在這個意義上分享了神聖。因此,我們不可 能輕易取消或代換信仰中的象徵,若發生這種情況,一定意味著信仰內涵在某 種程度上產生重大的改變。

四、信仰的幾種型態 4.1 信仰之要素與動力

信仰中有兩大要素,對它們各自的偏重會構成二種信仰型態,這兩種型態 會彼此衝突與倚賴,構成一種緊張關係,從而形成信仰的動力。

若把宗教定義為『神聖的經驗』,那就可粗略的劃分這兩大型態為神聖臨 在與神聖對個體及社會聖化的要求。

就神聖臨在而言,意指一種此時此地與神聖會遇的經驗,可以說這是一種 存有本身的神聖性,是與神聖相遇者在存在層次上的神聖經驗,田立克稱其為 『存有論的型態』,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當下即是的狀態,是一種在存有論上 對神聖經驗進行的描述。

就第二個要素而言,神聖要求信仰者在其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聖化的最 終境界,這是一種理想,而且多以道德形式表達出來,表現在對世界的愛、公平、正義等以道德語式來描述的行為上。田立克稱此一型態為『道德的型態』,這是一種不斷昇進的過程,是一種將要成為某種神聖存有的神聖性。

這兩種型態構成信仰中非常基本的張力,就前者而言,許多宗教都有自己 在存有論上神聖經驗,然而因為人自知是有限的,就會以一種相對主義的方式 去容忍存在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其他經驗。但就後者而言,因著信仰者必然不 斷努力朝其終極關懷的最終理想前進,在其中產生的確定感促使他去追求至高 的理想,而不能滿足於相對主義的彼此包容。田立克認為,信仰必須結合寬容 和終極關懷的絕對要求,在這裡,一方面不斷朝自己的理想前進,一方面卻也 要不斷批判自己,避免全盤否定其他宗教。這是所有信仰都會有的問題,而田 立克這在新教中表現得最明顯,他說:『新教絕對的要求和生命的相對性之 間,存在著一種永無止境的緊張關係,而信仰的動力亦在其中顯露無遺。』

底下田立克分別論述這兩種型態及其整合。

4.2 信仰的存在型態

這是一種神聖臨在的經驗。『臨誰』意謂著『此時此地』,也就是說,必 然是透過某事某物才會經驗到這種神聖臨在,在此這些事物就被賦予了象徵神 聖實在的意義。每個信仰群體都會強調各自傳統中所珍視的這種事物,像天主 教之重視人與神在聖禮中的相遇,新教強調人與神在講道和讀經中的相遇,佛 教便會強調人與那終極實在在冥思中的相遇,也有許多傳統都會強調人與神在 受苦的他人身上相遇。這些都是一種對神聖的象徵,而且在各自傳統中佔有非 常崇高的地位,不容輕易更動。

這種神聖臨在的經驗只有親身參與進去的信仰者才能體會,局外人無權批 評某個信仰傳統將某物視為神聖象徵,他只能說他看到信仰者和某事某物的緊 密相繫,至於信仰者是否透過這種相繫而與神聖實在會晤,則是不能作出任何 肯定或否定的斷言的。

只有信仰者自身的質疑才是有效的,他會問,究竟某事某物是否真的引領 他與神聖相遇。這類問題便是促成信仰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尤其是當某事某 物的象徵性被削弱,而某事某物取代了神聖實在的地位之時代,此刻,某事某 物不再能指向它所象徵的神聖,可以說,這就淪入一種偶像崇拜之中。某事某 物只有在信仰的象徵關聯中才會是神聖的,沒有任何事物本身便是神聖的。

對某事某物的極端強調常導致神祕主義的興起作為反動,亦即,神祕主義 者會嘗試超越甚至是一切的事物,他們強調,與上帝的會晤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基本上他們並不是要排斥象徵,而是希求透過沈思默想找到那一切象徵背後 最終極的東西,畢竟任何象徵都是有限的,都是不完全的。

如果把神聖實在的象徵視為就是『人本身』,那也是一種信仰,可以說是 一種人文主義的信仰。如果信仰意指終極關懷,那麼,以人為象徵來追求自身 終極關懷的理想的人,通常是一位人文主義者。因此人文主義和信仰是不相違 背的,人文主義也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向度在當代已明顯影響到基督教,由 其是在上帝死亡之後。

4.3 信仰的道德型態

道德型態信仰的一個特色就是強調『律法』,這律法主要是指道德實踐。存在型態的信仰也會有律法,但主要偏要禮儀的遵循或克己苦修。

道德型態的信仰可概分為三大類:法律、傳統、倫理。這三者分別對應的 主要宗教是回教、儒教、猶太教。而猶太教影響力最大,不僅影響到基督教,也影響到世俗人文主義,它強調『正義』的信仰內涵深深影響近代以來的思想 及政治發展。

4.4 各信仰型態之整合

就神聖經驗而言,這兩種型態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就信仰者的信仰生活而 言,這兩者就常有衝突。田立克認為,基督教的發展應朝向二者的統合前進。他先回溯到新約,保羅把『信仰』詮釋為是一種『聖靈充滿』的狀態,田立克 認為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但是隨著新的宗教經驗不斷形成,我們不能滿 足於這個答案,而要繼續嘗試給出修正。然而天主教卻僵化於新約傳統,過於 強調聖禮本身和教會權威,於是乃有宗教改革,但遺憾的是新教卻連原先作為 神聖象徵的聖禮也拋棄了,成為可有可無(甚至某些聖禮是強烈抵制的)的東 西,落於對道德型態信仰的強調,如此新教便無法理解天主教在聖禮中的神聖 會晤的經驗。

田立克說:『基督教唯有重建其容納不同信仰型態之整體性,才能對過去 與未來信仰史的動力提出一個圓滿的交待。』

五、信仰的真理

5.1 信仰與理性

『真理』是屬於認識論範疇的術語,那它與信仰是否能夠結合呢?信仰之 中是否也有認識呢?也就是說,是否可能存在一種『理性的信仰』呢?

第一,若信仰是指終極關懷,那至少信仰與理性並不衝突。但這還不夠,必須釐清信仰與理性的關係。這問題必然牽涉到理性自身的定義問題,究竟什 麼是理性?如果信仰已被定義為終極關懷,那麼,怎樣的理性和信仰觸碰後又 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如果理性是指技術理性,亦即,理性在此被理解為是一個工具,那麼,信 仰就是理性方向的指引,信仰告訴理性:你該去分析這個命題、你該去歸納那 類經驗、你該去論證這個觀點、你該去研究那個論題。

另一種理性的定義更適合用來討論理性和信仰的關係:理性是『有意義的 心靈與現實結構』。(真是有夠曖昧的一個定義!)換言之,理性是人之所以 為人的基礎,是人創造力的來源,是人性的一個重要向度,是人生活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理性不可能與信仰衝突,一個與理性衝突的信仰談不上是一種 終極關懷。在這裡,理性成為信仰的前提,是信仰不可或缺的東西。從另一方 面來看,因著理性人認識到自身的限制,而透過信仰人的理性便可越過限制達 到無限,這便是理性的超昇。

總結說來,理性是信仰的前提,而信仰可成全理性。信仰與超脫後的理性 是同義的,都是終極關懷。因此,信仰與理性不但不抵觸,反而彼此交融。

5.2 信仰的真理與科學的真理

若信仰和理性本質上不衝突,那信仰和理性中的認知功能應該也是不會衝 突的,在此作為認知功能的理性和信仰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進一步澄清。這種 認知理性主要呈現在三個層面上:科學、歷史、哲學。另一方面,因為信仰中 也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活動,因此也有所謂的信仰真理,田立克便分別論述了這 三種真理和信仰真理的關係。

信仰真理和科學真理的關係,田立克的立場相當明確爽快,他認為信仰和 科學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意義向度,因此不應彼此干預,甚至不應彼此借用對方 的成果來證明自己,更不能以自己的立場來打擊對方。總之,科學真理和信仰 真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真理,沒有彼此質疑和支持的可能。

5.3 信仰的真理與歷史的真理

信仰真理與歷史真理也差不多處在相同的情況之中,信仰真理不因歷史真 理的肯定或否定而升高或失去它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即使證明童女生子是 歷史事件,也不增益信仰分毫,而若證明為否,也不損及信仰。反過來也是一 樣,不應用信仰來權衡與干涉史學的研究。

5.4 信仰的真理與哲學的真理

但當談到哲學真理的時候,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哲學和信仰都關注終極事 物,但二者的差別在於,哲學是透過概念,而信仰則是透過象徵。但這本質上 的差別並不導致二者的漠不相關,就哲學一面而論,一種真正有影響力的哲學 往往出自哲學家自身的終極關懷,可以說,哲學在其自身之內總是同時含括了 哲學真理和信仰真理,以致於甚至可說是一種『哲學信仰』。而信仰之中亦有 許多概念分析的成分,信仰者(尤其是神學家)也往往要透過純粹理性的思辨 來處理信仰問題。

可以說,信仰真理包含了哲學真理,哲學真理也包含了信仰真理。因此就 有必要把哲學經過概念分析所表達的東西和信仰經過象徵傳達出的東西加以比 較,這可以開拓彼此的視野,但儘管如此,哲學和信仰卻沒有彼此控制的權利。也許這些觀點可以解釋為何歷代以來信仰和哲學的互動是如此頻繁,而其間 爭執又是如此劇烈。哲學和信仰實在是分不開的。所以,想要在信仰上進深的 人,好歹也得懂點哲學常識。

5.5 信仰的真理與其標準

如果以上三種真理都不能充當信仰真理的判官,那我們如何判斷信仰真理 呢?這可以分別從主客觀面來看。

就主觀面而言,若信仰能充份表達其人的終極關懷,那這就是真信仰,也 就是指,一個人的信仰能夠帶出一種有力的生活方式,它能促成他人的回應與 行動,在此,所有的象徵、所有型態的信仰都可以是一種真信仰。在此,判定 一個信仰的真偽就在於看它的象徵是否依然能夠傳達出終極關懷而未僵化,否 則即便它曾是一個真信仰,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假信仰。

就客觀面而言,則指若信仰的內涵的確擁有終極性,那這就是一個真信仰。換言之,終極關懷的對象是否真具有終極性,便是一個主要的標準。每一個 信仰都有可能將自身的象徵升抬到神聖本身的地位,而使得象徵不再成其為象 徵,如此被終極關懷的對象就不再是終極的神聖實在,而是偶像,是那失去其 象徵功能的某事某物。由於這是在每一種信仰中都可能發生的,因此一個信仰 是否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能力,就成為它是否成當之無愧的稱為是一個 真信仰的標準。在此新教原則在度出現,基督新教(尤其是體現在自由派中的 新教)成為了最有資格被稱之為真信仰的一種終極關懷。

六、信仰的生活

6.1 信仰與勇氣

每一個信仰者和他的終極關懷之間總是有張力的,這張力主要是在信仰的 參與和疏離間產生的。沒有信仰的參與,就談不上信仰,談不是終極關懷,這 點應該是很明顯的。但沒有疏離,信仰不復為信仰,因為一個沒有疏離感的信 仰者,一方面忽視了信仰本身的期待因素和未來因素,另一方面亦將忽略人類 整體的困境和他的終極關懷之間的張力。換言之,信仰的疏離其實是信仰之為 信仰的一個本質因素,是不能取消的。既是如此,信仰者必將處於張力之中,信仰的疏離必將不斷對信仰的參與提出要求和挑戰。

信仰參與形成信仰的肯定,信仰疏離形成信仰的懷疑,二者儘可被彼此削 弱,卻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信仰就不存在了。每回提到信仰與懷疑的張力,就會提及信仰的勇氣,田立克始終認為一個信仰者應該勇敢的去面對自己內心 深處的懷疑,那些表現出極度虔信的信仰者,往往會和狂熱的行為聯繫在一起,這正表示了他們對自己內心的懷疑的極度壓抑和逃避。一個信仰愈堅定的人,懷疑愈大。信仰與懷疑不是成反變關係,而是成正變關係,唯當達致最高境 界方可真正安寧,但那毋寧是一個此生此世的期待,永無可能實現。

田立克提出他的『動力的信仰』,就是建立在這一勇於面對懷疑的基礎上。一個真誠的信仰者才能產生真正的懷疑,也才能透過懷疑看到自身的有限和 信仰的寶貴,並由此看到信仰的真實內涵。田立克曾以另一本書《存在的勇氣 》來作更詳細的闡釋,可見他對此論題的關注。

田立克簡述了信仰與勇氣的關係,他認為,信仰之中便包含了對信仰的懷 疑、接受懷疑的勇氣、以及付出這勇氣所要承擔的風險。信仰的勇氣簡言之就 是一種承擔風險的勇氣。信仰中當然有確定的成份,但這並不取消懷疑的部分,信仰不能被勇氣取代,但勇氣是信仰之為信仰不可或缺的。只要信仰者是一 個有限的人,信仰就需要勇氣。

6.2 信仰與整體人格

如果信仰是指終極關懷,那麼,所有的基本關懷都會統攝於其下,來自於 終極關懷的整合對人格的塑造產生莫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各項基本關懷一定會 受到他的終極關懷影響。

信仰為一個人提供了一個集中全人投入其中的生活重心,因此信仰包括了 一個人的精神、身體、和無意識(心靈的本能),信仰把人的各個層面統一了 起來。但這種整合不可能是完全的,因為在每一個層次都存在著反整個的力量,拒絕來自於信仰的統一。

因著各種不同的信仰型態,經信仰整合後的人格也會有不同的型態。基督 信仰培養出來的人格是一種具有廣泛容納力的人格,它牽涉到信仰與愛和行動 的關係。6.3 信仰、愛與行動

在基督教中,信仰與愛是無法分離的,對上帝的企盼形成了終極關懷,而 這企盼的動力則來自於愛。只有當信仰被敗壞後,信仰與愛才會分離。

而愛的真接表現就是行動,換言之,愛成為了信仰和行動間的媒介。可以 說,有信仰的地方,有終極關懷的地方,就有愛,有行動,有信仰實踐。

6.4 信仰團體及其表現方式

如果信仰的表現是行動,而信仰又唯有在信仰群體中方得見出其意義,那 麼,信仰群體就成為了行動的主要條件,行動著的信仰者,是在群體中行動的,或者說,行動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群體的行動。

信仰是透過象徵來表達,有兩種象徵形式,一是神話,一是儀式,這兩者 常是相輔相成的,有怎樣的神話,就會有怎樣的儀式。一個信仰群體的建立需 要透過儀式,而信仰群體對自身的理解則是透過神話。

與其他建立在自然條件或共同利益之上的群體不同,信仰群體不會因外在 的條件改變而消失,信仰群體的韌性維繫於信仰本身的韌性,信仰的強度是維 繫信仰群體存在的主要因素,這點在猶太人的歷史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6.5 信仰與信仰之接觸

如果信仰意指終極關懷,那麼一旦信仰中的象徵被提升到神聖的高度,便 容易產生與其他信仰水火不容的情況,田立克認為這是信仰落於偶像崇拜的原 因使然。信仰中的象徵因素儘管指向那終極的神聖實在,但象徵本身卻非如此,一旦把某個信仰中的象徵(無論是神話或禮儀)提升為神聖實在本身,便成 為一種偶像崇拜,也勢必將視其他信仰的象徵為較低層次甚至是完全予以否定。

在信仰和信仰的接觸中,衝突在所難免,田立克建議了兩點原則:探討衝 突的根源和找出導致衝突的因素。每個信仰都希望自己的象徵能盡量擁有最大 的普世性,然而象徵總有自己的侷限,要能不落入對象徵的偶象崇拜而又能在 歷史中持續地透過自己的象徵傳達出愈來愈多的信仰內涵,這仰賴於信仰群體 自身的批判能力。身為新教徒,最後田立克指出,基督教的自我批判能力是使 得基督教具有普世性的重要因素。雖然可能甚為刺耳,但我仍想順著這觀點指 出:新教在今天已失去了這種批判能力,尤其是在基要派和福音派教會中。如 果,高舉十字架這個象徵導致十字架本身成為了我們的偶象,那我們是否還是 一個真正的追隨基督的信仰者,還能以基督徒身份在這時代替神發言,就是一 件極為可疑的事。

第二篇:把坚定的理想信仰作为动力之源

把坚定的理想信仰作为动力之源

一、要全面系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闭幕以来半年多时间,总书记相继就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内政外交、政治军事、宣传文化等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重大问题,涉及建国以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这一系列讲话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开拓。特别是对新时期我国面临的诸多困难、挑战、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要论断和应对之策,显示了总书记的战略思维、渊博学识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这些重要讲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党和国家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前进,指导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掀起全面、系统、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

二、要坚定理想信仰,加强“能源建设”

理想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坚定理想信仰。作为年轻干部,要进一步树立和深化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加强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能源”建设、动力建设。同志们身居繁重的工作岗位,要走漫长、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人生之路,每天工作量很大,甚至很疲惫,烦恼很多,怎样以持续不断、高昂的精神状态去应对?必须从理想信仰中获取长久持续的“能源”和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信仰,才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实际上是使命。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这个就无以为“君子”。这个“君子”不光是谦谦君子,不是独善其身的君子,是能够担当重任、担当大任的君子。没有理想信仰,心中就没有明灯,就会失去方向、走入黑暗。有些同志,论能力有能力,论才学有才学,但是最后犯错误,甚至走上万劫不复的深渊,核心还是理想信仰出了问题。因此,能力不是动力,有某方面的才华也不是动力,最根本的动力是理想信仰。那些宗教信徒,一步一匍匐,几千公里大跪拜,动力哪里来?是信仰在支持。有信仰支撑,就有不竭动力。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也要有宗教信徒这样的虔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并为之矢志奋斗。也只有坚定理想信仰,才会明白我们的征途是遥远的,我们的目标是宏大的,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所坚信的理论是高远的,知其远、知其大、知其深,就不会浮躁、不会轻薄。在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为了坚守理想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生活在革命先烈打下的和平幸福环境里,所面临的无非是困难、挑战、辛苦而已,除极少数岗位外,都没有牺牲生命的考验,没有理由不去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理想信仰就是“能源”、动力,同志们坚定了理想信仰,今后走人生之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要做学习型干部,加强“水源建设”

集中学习将要结束,但是学习的任务、学习的使命、学习的需要没有结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做学习型领导干部、做读书人。大家作为年轻干部,要率先垂范,作好表率,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从学习的任务、使命、需要来看,关键在学习的需要。我们的工作需要高度、深度和广度。这不是指人的身高,也不是指站位,主要是理论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学识、知识的积累,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深入浅出的学识与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将大道理、理论问题、现实问题讲得非常透彻,这也是坚持学习、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加强学习,进行知识积累积淀,实际上是加强我们自身的“水源”建设。抗旱靠水库,水库积水靠平时;积水千日,用于一时。而且水库里的水,都是通过江河小溪各种渠道聚集而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跟我们平时积累知识一样,长期积累,就会增强“营养”,提升能力,关键时候就能派上用场。我们的学习就是蓄水,就是拓展“水源”,就是为工作提高自己的素养能力。

四、要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担当体现一个干部的使命意识,关涉到一个干部的品德、境界、能力和认识水平。年轻干部要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勇于担难,敢于担险,直面矛盾,解决问题。历史机遇不平均分配,如果不担当使命,丧失这个机遇,就有负岗位、有负历史。比如现阶段,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做城建工作的,就要大胆去管去担当。这就要求大家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使命。除了职责担当之外,还要有大使命担当,这才是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的忠诚担当。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这么多“忧”,归根到底体现为担当意识。有些事情尽管明文规定可以规避,但我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能泯灭。如果我们都能将担当之责体现于细微之处、深情之处,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盼,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可能出现问题的方面都体现高度的责任意识,社会极端事件就会减少。当前,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无论是社会大局和工作岗位,都可以用“五多”来概括,即艰难多、风险多、问题多、困难多、挑战多,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勇于担当。能否勇于担当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木材先历风雨,再有质坚。武当山金顶上有一棵乌钢栎,600多年才长那么高,在高山顶上,历经多年风雨,木头已经像石头一样坚硬。任何事情都是先有风险,再有成功;先有艰难,再有成绩;先有付出,再有收获;先有磨练,再有人才;先有挫败,再有经验。从干部成长规律看,有担当精神、有担当行为的人才能提高能力,才能成长起来。躲避担当、躲避矛盾,就是躲避成长、躲避职责。躲避的实质是考虑个人得失、追求个人利益。如果有风雨就避,有艰难险阻就绕,这种所谓的“成熟”只是小气候、小格局,至多是个小材料,不会成为大材料,不会形成大格局。培养干部,讲究助长不拔苗,每位干部该担当的一定要担当,否则就不能成才。要有“苕”的精神,要有“傻气”,这才是真正的大担当、大智慧。不然大家都躲避困难,躲避矛盾,都很成熟,这样的成熟是不能要的,这样的艺术和策略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干部是不能重用的。

五、要认真践行群众路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从事党政工作、从事公共服务事业,要始终牢记我们的根基在人民,为民是我们的根本之道。在工作中、在思想理念、在价值观上都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观是一个大观,这个观解决不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从政者就会出大问题。特别是年轻干部,从学校到机关,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缺乏实践的磨炼,更需要有意识地从党的事业需要、从领导干部政治素质需要、从工作需要、从个人成长需要出发,主动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到亲民、爱民、敬民、畏民。我们常说“三个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这“三个检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的检验。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思想价值理念多元化,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空前增强,社会管理矛盾复杂、难度增大。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天忙到晚,付出很多心血、干了很多事,群众还是有一些不满意。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是人民标准问题。我们讲自己多累多辛苦,认为自己干了多少好事,这是自我标准,不是人民标准。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标准,否则就会陷入苦恼而不可自拔。对于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在谁面前照?在人民面前照。镜子实际上是标准。唐太宗李世民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以即将开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树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牢记“六民要旨”,以人民群众的检验作为工作最终标准,培育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提高引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

六、要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新政,年轻干部要认真遵守,不越底线。士农工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一种行业,也有我们的规矩、戒律和规则。一定要坚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从政的底线,这方面出了问题,被党纪政纪处理,丧失了从政资格,再有能力、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要高度重视红线禁区,明白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红线禁区不能突破,伸手必被捉。还要记住不可逾越的界河,河边观望,但决不可越,不可涉足。总书记讲不越雷池,雷池就是高压线,碰上了结果可想而知。直不能曲,戒不能破,原则必须坚持。一个组织、一个行业、一类人都有它的规则纪律,规则纪律是这个组织、这个行业、这类人区别于他者的标志。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共产党人,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的纪律、规则和要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要在行规、戒律,特别是在党性原则、组织纪律、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清正廉明等方面严格要求,这是底线资格,是红线禁区,是不可逾越的界河。年轻干部尤其要处理好义、利、欲三者间的关系,提升我们的境界,保证欲望高洁、高雅,确保清正廉洁。义养心,“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个义包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担当的责任,我们的党纲、政纲、道路,还有作为公家的义、主义的义、社会公平正义的义等等。共产党人也讲利,利养体,利是用来保障我们生活需要的,这是边界,过了就会利养罪,走上错误道路,走向愿望的反面。君子不贵无欲,贵欲何。我们要修剪不良欲望,培养高雅的欲望,激情高昂为事业奋斗。同志们要把握好三者间的关系,知道边界在哪里。

第三篇:信仰

《信仰》观后感

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指引;

信仰,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的指路灯。

在学习了党课的相关知识后,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了本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大型党建纪录片——《信仰》。作为一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纪录片中的人物吸引住了,被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信仰所折服,我也默默立誓:守住内心的信仰,远离浮华,守住本性,努力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释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让我们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这一群体深刻的了解了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明白作为一名党员的信仰是什么,如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对党的忠诚。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大的历史时期。90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在许多人眼中虽然已经变得平淡,但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员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

本纪录片以每个时代背景下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来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员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最平凡、也是做伟大的事例讲述那些关于信仰的故事,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耗尽一生去追随的信条。

从19世纪中叶起,在与外国列强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章程之后,中国,已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不甘屈服的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年轻的彭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一年11月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让共产主义这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年轻的彭湃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立即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的吸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年轻的彭湃以此作为终身的信仰。学成归国后他抛弃了以一纸文凭换高官厚禄的常人之道,放弃了地主家庭的优越条件,把价值相当于当今400万的田亩契约用一把火烧毁向当地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彭湃一最直接的方式向世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条件,抛弃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只为追随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所有信仰真谛的革命者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每个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发挥着先锋队员的作用,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引领时代发展,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替身而出的共产党员。从战争年代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一直都不缺少先锋模范代表。追随共产主义,不畏惧砍头的夏明翰;挺起胸膛,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猛烈炮火的王继光;一心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为了祖国事业舍小家,一心投入科学研究的邓稼先;从城市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身的村干部——沈浩„„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犹如宇宙的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找不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在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信仰,是无比的神圣,有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奋斗终身。

片中手握拳头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让我难忘,我心里默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永不叛党。

第四篇: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什么

主题班会演讲稿

P1 帅:今天由我们一起做班会演讲,我们这次的主题是信仰是什么,(P2)这是本次演讲的目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与帮助。(P3)这是这次班会的主要几个具体步骤。我们先来看看信仰的解释。(p4)

超: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的东西往往超脱于现实,所以神、已故的亲人,或者以人为灵魂主导的团队、国家、宗教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国家、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样为根本的同类所产生的一种爱,通过人的情绪,大脑所激发的无限的渴望。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样的,信念是你坚信的东西或者事情,信仰则是人们灵魂的标注。信仰,就是你的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

帅问:大家知道关于信仰的故事吗····(回答完毕)接下来,我来给大家分享几个故事。!点一下!

(p5)

一、95岁老人入党

近日,重庆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95岁的刘华馨在家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位老人为了入党已经坚持了63个春秋!“一种信仰不会因为年纪大就改变!我一百岁了也不改!”老人的这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对党坚定不移的信仰让她执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点一下!(p6)

超:

二、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帅 问:大家看了这些故事。有什么感想吗?······

超:没错,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在这里我还有一个小故事要分享给大家,话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时间,后来手稿居然遗失,那年头没有U盘,所以直接重写了一遍,后来还是成就经典。所以说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帅:!!点一下(p7)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些关于信仰的名言: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罗曼.罗兰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超: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帅: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超:///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帅///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亨利希•曼

超///我愿意在我最困难的地方锤炼我的信仰;因为相信那些寻常和可见的对象并非信仰,只是劝告。—— 布朗!!点左下!

(p2)

帅:我们对信仰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可是有人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有信仰吗?!点一下!(p8)那是因为:人是有灵魂的,动物只有魂。人的灵指良心(天赋的道德本能)、直觉(灵觉)、交通。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人若没有信仰,就好象没有灵魂,跟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啊,维持生命,没有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应有理想、追求,这是人生存的价值。所以,人要有信仰。

超:!点一下!(p9)没有信仰人会很空虚

迷茫

例如很多人都在问活着为了什么 天天吃饭 睡觉 上班

日复一日有什么意思

有了信仰,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绝不会有错。做事就会易无反顾,外界因素很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意及决定,提高做事的成功率。

帅:接下来我们会列出一些不同的信仰,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作为终生的信仰,你会选择哪一个?理由是什么?我们会进行统计,并且选出一些代表来回答,欢迎大家积极发言。!点一下!(p10)

1、无神论——信自己,走向坟墓与死亡。

2、佛教———拜假神偶像,行善积德,善恶报应,六道轮回。

3、回教———信他们的真主和可兰经与守五功。

4、耶稣基督——就是相信和接受耶稣是救主,是神的儿子。

(写好

统计完之后

找几个人发言····)

超:!点一下!(p11)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但其实我们的信仰可以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这些,但是,只要我们的信仰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在困苦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希望,指引我们通往成功之路,我想,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对于我而言,我的信仰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一直以来,我也因为它而坚持着,那么你呢?

帅:我的信仰,其实很简单,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在给你磨难和不幸的时候,已经把你以后美好的未来安排好了,所以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的对待每件事。

超:!点一下!(p12)信仰之力是你心中力量的源泉,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动力,人生的信仰贰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就是你愿意为之拼搏一生的东西,也许是一句诺言,一个心灵深处的愿望,都可以说是你的信仰。人生在世,必须明确自己活在世上的意义和目的,如果没明白这些就离开世界,实在是枉活了一场。而当你一旦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仰后,那么这个信仰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以某种具体方式实践出来。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职业,就是自己信仰的具体实现方式。!点左下!(p2)

帅:是的。看完了我们的小信仰,接下来就该看看职业和人生的大信仰了。!点一下!(p13)职业信仰:以良好的人格,遵守本职业的规章制度去工作的人就是有职业信仰的人。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职业是第一位的,赚钱是其次的,人首先要找到一个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这是第一位的。

超:工作是我们信仰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明白并贯彻这个真理,我们将会在每周星期一早上快乐地吹着口哨去上班,每周五下午下班时也不会嘀咕一句:“肯定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

帅:!点一下!(p14.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打开。播放。(若时间够长:还没看懂吧。我们再看一遍。)看完了视频,我们来谈谈感想吧!点一下!(p14.2)。。。。巴拉巴拉巴拉。。

人为什么要活着?心中有信仰所以活着。

超:!点一下!(p15)人生信仰:大家说得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什么是人生的信仰?简单地说,信仰就是你对自己生命的看法,就是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到底需要干什么?人有了信仰之后才能确知自己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帅:信仰的超越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信仰对象越具体、越注重物质方面,他所背负的枷锁也就越沉重、越紧固。反过来,一个人的信仰对象越抽象、越注重精神方面,其所背负的枷锁也就越轻、越自由。这是由于其所关注的对象不是现实中具体的利弊得失,而是隐匿在现实背后的人生真理,对人生真理的探求赋予了他智慧与勇气,在领悟真理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点左下!(p2)

超:是,所以职业信仰和人生信仰对我们来说都十分重要,那么让我们看看,信仰会带给我们什么?(p16)!点1下!

帅:信仰会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信仰给人的,绝对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抚慰,更会间接的带给叁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信仰是什么

人们胜利的信念。当失败的时候。信仰给人的,是不服输,不气馁的动力。当成功的时候,信仰教导人的,是不能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告诫;!点一下!(p17)

超: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尺。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我们需要信仰,更因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需要信仰,有了万众一心的信仰,中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帅:通过今天这堂班会课,相信大家对信仰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词语了。我们这次班会课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p18)

12金融三班

班会演讲

齐帅帅

郑超

第五篇:信仰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南河小学 施星羽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最近收看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这部影片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是不径相同的。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追逐名利是消极腐败的过程,既使追到了也无法真正得到内心的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真正被他人所需要,从而无法体现人生的最高价值。那么,我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我想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认清“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国家和民族是大我,个人是小我。作为党员,我们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只有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而只有国家安定和平,我们个人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幸福。所以,为大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小我;而只顾小我,则会毁了大我、也毁了小我。

二、持续学习,不断巩固理想信念。作为人而言,惰性和自私自利的天性是根深蒂固的。如何克服?那只有不断地学习。古人讲“学而时习之”,在克服人性的学习上,必须反反复复地学习实践,印象才能深刻。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多看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我自己的触动比较大,这种学习比较有效果。

三、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信仰并检验自己理想信念是否牢固。理想信念是否牢固,不局限于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上,更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马虎、做事潦草、服务态度冷漠、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敌人拿着刺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来考验我们信仰的坚定与否,可是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似乎比刺刀更具杀伤力。如何克服一己私欲,是我们要作的长期的思想斗争。当工作繁忙的时候,我自问能不能不抱怨,而是有条不紊地一样一样干好?当工作琐碎的时候,我自问能不能先不叫苦,而是理清头绪一桩一桩着手干?我想这就是坚定信仰的道路上所必然经历的,没有一次次的历练,你如何能知晓自己到底是玻璃还是钻石?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

下载信仰的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仰的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仰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

    浅谈信仰

    浅谈信仰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宗教信仰。关于宗教我了解的不多,只能就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些自己的想法,关注点在于:中国当下是否有信仰,宗教信仰在世俗化面前会不会衰退至消失。......

    信仰

    信仰观后感——史立东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全篇共分为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

    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心灵拓展训练营 2014-09-22 德弘爱普心灵成长 德弘爱普EAP职场心灵成长 哈尔滨德弘爱普心灵成长机构心理拓展训练营是由资深的室内外拓展教练、教官及资深心理......

    生命动力

    感恩父母亲爱的朋友们,请你们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要同心无敌,只要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大家才可以共同分享。因为我们创造的越多,我......

    快乐动力

    永远不要把未来可以期待当成最重要的动力。 每个人在初轮面试的时候,在新人入职的时候,甚至是在提出辞职而遇到挽留的时候,也许都会看到公司高层画出那一张张漂亮的让人血脉贲......

    动力题

    一、公共部分 1、问安全生产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问事故调查“四不放过”指什么? 答: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

    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是维持好的学习状态的基础,是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但从大学生学习状况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