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范文
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
识和思考
2013年9月7日,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
然后,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
最后,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省份可以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各国期待高,自己准备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矛盾多,国家之间边界争端、水资源争端短期内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们面临的困难不在国内,在于“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
要想长久的把困难解决好,必须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沟通是保障,要协调;道路联通是条件,要满足;贸易畅通是目标,要互利;货币流通是途径,要跟进;民心相通是关键,要先行。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第二篇: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0月,在出访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11月中国政府宣布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启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成为今年热议的话题。
这样一个“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覆盖了40多个国家,总人口44亿,约占全球的63%,近2/3;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不到1/3,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从“一带一路”途径路线和辐射范围看,向北与俄罗斯的交通线及管道连接,向东连接东亚另外两个主要经济体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中亚连接西欧,向南通过印度洋连接到北非,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内涵与意义
这确实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今天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H.P.)、富士康(Foxconn)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开放区域单一,全面开放受制于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怎么转?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如何打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14%左右。IMF称到2016年,中国所占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来自于头号大国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围堵的声音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改革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期,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7%~8%左右。对外直接投资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30%,约1.8万亿。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这种转变就意味着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尽一个负责任大国责任,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中国的利益。
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为主要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的内陆地区长安在盛唐时期外国移民超过10%。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数十倍之多。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毕竟,万吨巨轮只能靠泊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第三篇: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与思考
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古代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中亚、西亚、非洲及欧洲沟通的桥梁。海运发展后,这一贸易带逐渐没落。几千年后,随着中亚在我国战略版图上地位提升,这条丝绸带将重新绽放光芒。2013年9月总书记出访中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这项庞大的计划将惠及世界一半的人口。
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影响开始显现,全球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继续分化,国际多边投资贸易规则与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各国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信息化的潮流,将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 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高度关联。中国会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毋庸置疑的,“一带一路”计划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一空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一带一路”国内途经区域多为西部、南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沿线经济合作带来新的外经贸机会就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有望加速,东部及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中部地区将 依托重点城市群提高互联互通水平,给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量。
以此为缩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必将拓宽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贸易渠道。因为“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该战略的实施无形中就有助于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并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可以说,“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体现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并有助于新常态下打造国内经济的升级版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实现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3] 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 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
第四篇: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姓名肖金鸿 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剧锦文 经济日报[N]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4/2 第13版 2.《“一带一路”的三重使命》.中国政府网.2015-03-28
第五篇:论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论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摘 要】“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顶层战略的提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开放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潮流,得到了我国和全世界的重视。该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每件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一带一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挑战与机遇两方面对该战略进行利弊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共赢;挑战;经济发展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义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该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自由平等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建立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赢与经济融合。
二、“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1.利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建立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就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与经济往来。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一带一路”可以将多余的产能转移出去,通过境外转移,找寻更多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中国制造推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外汇储备庞大,而沿线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使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推进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处于世界的前端,但很多是靠制造业来支撑,缺少很多高端技术与核心产业,走出去可以使我国加强对高端技术的投资与建设。对于沿线国家来说,国与国之间联系加强就能充分利用联合国家之间的的经济积极发展自身经济,互帮互助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了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同时推进了沿线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和谐共处。2.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涵盖了“两个核心、两个枢纽、7个高地、15个港口和18个省份”,东西部各个地区、省份都有不同的定位和任务。整个构想可以说真正体现了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思路,以开放战略为先导,调动整合国内资源,优化开放整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就旨在开发西部地区尚未发展的资源,使中西部地区吸收先进的资金与技术,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增长点,使中西部地区成为新的经济推动者,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两者之间经济能够协调,让我国经济发展更平稳。3.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带一路”能够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与企业的发展,符合这一战略的企业必将崛起,形成产业集聚,这样对于沿线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给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国际化的机遇,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民心得到稳定,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得到稳定,经济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互助互利的局面。4.有利于创建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一带一路”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及平等、和谐、包容的内涵,在经济、文化、医疗、科技、旅游、学术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加强不同国家间的民意基础,以达到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从而为我国发展创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三
三、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实现全球化在平衡
“一带一路”战略把握全球发展问题的重点,直指世界经济格局的短板,为世界经济再平衡注入了新的动力。从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上看,“一带一路”的东端是全球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东亚地区,西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而在中间连接的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等广大地区则主要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这些地区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发展基础薄弱,发展要求十分迫切,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欧亚之间的“经济塌陷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基础设施、资源能源、投资贸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资源保障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涵盖了能源、金融、铁路、电力、港口等多行业、宽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巩固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促进彼此的相互支撑与扶持,有利于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一带一路”战略带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力求各个国家能达到利益上的最大化,但利益是无法完全均衡的,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首先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成为难题。比如美国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会较多地从政治和竞争的角度提出自己相应的想法与疑虑。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在各方面阻止“一带一路”的发展,为此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也为国家间的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围堵、俄罗斯的猜疑、日本的阻碍等,主动取得并争取与欧洲的对接,使各国间加强合作,实现共通。参考文献
【1】 王敬文.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J].中国外贸,2014.19.【2】剧锦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5-4-2 【3】李光辉.“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紫光阁》杂志 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