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有感(范文模版)
16条经典傻瓜定律
1.埃特勒就业现象:
别的行业都比所在行业发展快,一旦改行,那么原来所在行业就飞速发展了。2.康普特准则:
人容易犯错误,但要想把事情彻底弄得一塌糊涂,还得依靠计算机。3.历史学家定律:
任何事件只要发生过,就会让老资格的历史学家说成是不可避免的。4.克里斯托尔定律:
遭到失败是件麻烦事,但获得成功时,真正的祸患就开始了。5.帕金森定律:
时间充裕时,工作随之膨胀;收入增加时,花销随之增长。6.考克兰定律:
存着的报纸一张都用不着,真到要处理时,又哪张都不能扔。7.道格拉斯实用飞行定律:
当设计图纸的重量等于飞机时,飞机就能飞行了。8.贝克定律:
如果你认为受教育太花钱,就可以试试无知的滋味。9.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10.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做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做决定。11.第一定律:
在拿到第二个以前,千万别扔掉第一个。12.伊夫现象:
你最感合适,最喜欢的商品,仅供陈列。13.卡德宁定律:
你得到最多的,是你最不需要的东西。14.马歇尔广义冰山定律: 任何事物,只能了解到它的1/3。15.琼斯定律:
朋友或来或走,敌人只来不走。16.艾格尼斯·艾伦定律: 万事易进,不易出。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度过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度过„„金钱、事业、爱情、家庭的一个总体规划,默记于心。
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度过: 三分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三分是别人口中不争的现实,三分是自己无所畏惧的追求,剩下一分就留给偶尔的忐忑不安或怠慢逃避。
金钱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支出:
三分是祝福那些深刻影响过我的人,三分感谢那些视我如宝的人,三分奖励给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品格和爱好,剩下一分留给不经意处的铺张浪费、糊涂斗气或遗忘失窃。
事业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理解:
三分是少年时认识的烙印,三分是青年时经验的投影,三分是中年时积蓄的馈赠,剩下一分留给晚年时对生命个体的观照和了悟。
爱情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收藏:
三分是望穿秋水的等待,三分是痛不欲生的误会,三分是心心相印的珍惜,剩下一分是偶尔的心猿意马和思想背叛。
家庭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珍惜:
三分是父母的宽容,三分是爱人的淑惠,三分是孩子的热闹,剩下一分是自己内心秘不告人的甜蜜。
细数中国十大美女总裁
5/10
董思阳
她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但资产已逾亿;她年仅21岁,就成为横跨东南亚的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她率先在国内推出有机餐饮新理念,倡导有机生活新方式;她立志要成为华人史上最杰出的女企业家;她卖过花,做过饰品促销员,做过私人助理,参加过电影演出;她是80后唯一做实业起家的女性创业者!她坚信的理念是:人生没有失败,只有自我放弃;只要不放弃,梦想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她——就是董思阳,一个出生于1985年的花季少女。
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没有去地方旅行、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没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实现梦想„„趁我们还活着,去爱、去生活,不要后悔!
畅销书《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的作者大津秀一,是日本最年轻的临终关怀医生,多年来他不仅对住院和住家的老人和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还通过演 讲和写书等活动不断地研究人生观、生死观等问题。他的书中提到的种种“人生至悔”之例,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却又总是被忽视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这本 书来提醒人们从生活方式入手,重新开启积极的人生。
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1、没有去地方旅行
2、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
3、没有认清活着的意义
4、没有享受到美食
5、没有对深爱的人说“谢谢”
6、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7、没有实现梦想
8、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9、被感情左右度过一生
10、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
11、过于相信自己
12、没有妥善处置财产
13、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
14、没有回故乡
15、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16、没能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
17、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18、没有生育孩子
19、没有让孩子结婚 20、没有注意身体健康
21、没有戒烟
22、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
23、没有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
24、没有看透生死
25、没有信仰
[原创]高韧性领导者的四大秘诀
一个伟大领导者的成长之路是从第一次栽跟头开始的,因为他们学习、成长和自我提高的最大机会大多来自于困难、失败。
今天的商业环境呼唤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领导者,他不仅要能经受住所有风暴的考验,还要有能力让自己及组织安全渡过充满巨大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期。今天的领导者要能摆脱成见,拓宽视野,寻找机遇,并且充分调动身边的人。韧性是其必备特征。
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针对促成领导者成长的“关键事件”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领导者学习、成长和自我提高的最大机会大多来自于困难、失败和事业挫折,而不是成功。伟大的领导者把挑战看作成长、改变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机会,而不会把自己看作特定环境下的受害者。
我对韧性下了定义,并基于我公司在领导力研究领域15年的经验以及指导上百名经理人在变局或逆境中领导组织渡过难关的经验,把韧性分解为四个维度。要挖掘自己的韧性,或寻找方法在组织内培养更具韧性的企业文化,试试下面这四个秘诀。
了解你自己
韧性的一大部分是深刻的自我意识。当你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或不幸时,能让你安然度过的是对自己的领导力价值观和原则的认识,以及用你自己的“导航系统”来领导的勇气。
要了解你自己,就要后退一步,看清对你最重要的价值观、原则、信念是什么,你最主要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你还要找出是什么在阻碍你前进。一旦你掌握了这些,就能审时度势,做出抉择。
例如,当你有机会承担一个有可能拓展自身能力的任务时,如果你认为这不支持你的长期目标,会将你带入错误的方向,也可以后退一步,看看你能如何从这个经历中学到东西,弄清楚你可以如何让它变得有价值起来。
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能越真实地面对自己。这种真实性是韧性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用沟通激发行动
为了让员工具备更高的韧性,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果,领导者需要在沟通上花些功夫。除了清楚、简洁地表达你的意思之外,你的话语还必须能激起员工应对复杂变化的热情,尤其是在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候。
有了卓越的沟通技巧,你就能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激励他们围绕企业的愿景或关键目标而积极行动起来,无畏所有障碍和挑战。
高韧性的领导者应寻求比服从更高的层次。他们借助鼓舞性的语言和乐观进取的态度,与员工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他们关注团队的积极面以及团队对未来的期望。他们致力于创造了一个与其团队或组织共有的或“我们的”愿景。如果员工能在领导者勾勒的未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更能认同此愿景,更积极地投身于那些关键的事务中去。
用心去说话,是指让员工知道你对他们的忧虑、恐惧、希望和梦想都感同身受。你要表现出你在意并致力于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兴趣和渴望而让当前的劣势转好。通过表达你的情绪,讲述你的故事,你就能更好地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培养亲密感和信任感。
倾听是领导者用来激发行动的最基本的沟通技巧之一。你不仅要通过倾听来理解员工话语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读懂这些话语之外的信息,辨别他们的语调所透露的情绪暗示。
高韧性的领导者为了了解而倾听。他们会在每次对话中挖掘两项关键要素:话语所传达的信息、话语所带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倾听时先别急着批评指责,而要用好奇心来代替。这并非易事,但它能避免你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因为自己的事而分心。
或者背包去涉足远行,或者潜心平和的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徜徉
第二篇:读书有感
最近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沈从文的《边诚》和曹禺的《雷雨》。四本书风格迥义,共同点是结果都以悲剧收场。
《老人与海》中老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他不是很合群,缺少朋友或者伙伴,有一颗坚韧的心,但他还是未能成功地将大鱼从遥远的地方拖回岸边,回来时只剩一堆白骨,人们可以据此判断老人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现实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人”,不被别人理解,却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不一定是预期的那样,可以肯定的是结果一定是有的,就像老人的那堆“白骨”。现实中不缺乏悲剧,缺乏的是我们创造喜剧的那份韧劲和勇气,我们应该向老人一样,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否则我们连老人拖回的“白骨”都没有。
《欧也妮`葛朗台》中最悲剧当数葛朗台老先生,他一生追求金钱,到死都不放过牧师身上的金十字架。对于他,精神追求极度贫乏,为了钱财,不惜牺牲家庭幸福,妻子性命,女儿的终身幸福。他贪婪、狡诈、缺乏人性,以压榨其他人为自己增加钱财。文中的其他人物也从不同程度暴露了资本家的奸诈的本性,欧也妮小姐的婚事就将不同阶层人们的本性暴露无遗。欧也妮的悲剧结果很大一部分是葛老先生造成的,但如果她自己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可能就是另一番结果。人性没有对错,只有符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回到现实,我们会看到“葛朗台”的影子,“欧也妮”的化身。悲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悲剧的方式。谁也不愿意悲剧之后雪上加霜,可有太多的现实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得不感到难过。但愿“葛朗台”们、“欧也妮”们不要重复以前的老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走自己的新路,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去吧!
《边城》的结局有些开放,乐观的人们会想到翠翠会和二老傩送终成眷属,现实的人们则会想到他们只能相思,相互嘱咐。种瓜得豆,在现实生活已经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了,但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天佑和傩送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翠翠心里却只容的下傩送。爷爷为了体现对孙女的爱,不想重复她母亲的悲剧,并没有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时表明态度,致使天佑误会,间接造成了天佑的死,原本对翠翠有情有义的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疏远翠翠。爷爷死后,翠翠只能孤身一人过生活,等爱情。作个没有意义的假设,如果翠翠在天佑请人前来提亲之时就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许结局会是这样的:翠翠和傩送结婚生子,天佑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成为“茶峒”百姓茶余饭后有一谈天的话题。谁也不知道付出的结果会是什么,但肯定好于不付出,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生活是面镜子,你给它什么,它就反映什么,但只有一面。《雷雨》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她很深刻,深刻到让人无法理解。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欲望的急剧膨胀和道德的加速沦丧,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雷雨”式的悲剧出现,乱伦,强奸囚禁亲身女儿,一女侍奉父子两代等等。这是怎么了,现在所谓“文明”的社会还在重复好多年前的故事。我想曹禺先生不是预言家,他却书写了今天的故事,这仅仅只是巧合吗?我不得而知。
悲剧的现在不只是故事,更是现实。好多“文明人”做的好些事,让我这个神经病看不懂,让我陷入深刻的反思醒悟之中,也许我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第三篇:读书有感
观“第三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的心得体会 三合镇中心小学 徐欧亚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
一本好书,怎么读? 一屋子的好书,怎么读?
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读书广博,观其大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而北宋开国丞相赵普,读书务求精熟,慢慢咀嚼,一生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的中国,是 “嫦娥三号”和“银河二号”领军的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当今的孩子只在读书当中不断地突破、拓展和创新,才能在世纪未来有所作为!
“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召唤,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中国所有领域共同的发展理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群文阅读正是语文课程中一次大胆的创新,是语文课堂上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引领学生亲近阅读,学会阅读,铺设了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群文阅读”教育把阅读教学课堂由“单篇”内容引向“群文”学习,集体建构,呈现的是学生强烈的思维张力和开阔的视野,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条件,提升了老师的阅读素养,改变了语文阅读中“少慢差费”的格局,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诗意般的课堂魅力。正如倪文锦老师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文课程,随时代的创新而不断地创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群文阅读展示课的观摩,引发了我们的积极地讨论和思考。我用自己的眼光,发现了它许多奇妙的特点,有意思的是,群文阅读和教科书内容的教学关系居然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的道理不谋而合。
首先,群文阅读涉猎宽广。它如同驰骋疆场的快马,在纵横比较中获取大量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信息;又如爆竹硝道,由此及彼,打通思维通道,一点引入,一旦选择准适宜方法,点燃学生活跃的思维,瞬间就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电石火花般的思维撞击,激发出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导引作用。其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奇特。它的教学方法源于信息学、逻辑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方法整合,更加便于学生的筛选、搜索、发现、整理、判断、整合,从而综合得出自己的感悟和结论。它节约时间,举一反三,使读书的目的更加明确,在迅速增加学生的见识和增长智慧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在文本解读中它既可以选择纵向深入,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既可以收缩性学习,也可以发散性学习,还可以选择性学习,收放自如。不可忽略的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来源于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日常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科书中习练积累的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
正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说,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形态中的一种,是日常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把课堂教学和儿童阅读常抓不懈!
我想,教学中以教科书为主,视阅读教学为“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吃透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不同年段的课程标准重点有条不紊地展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在教学中吃准年段目标,把年段教学目标落实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根据不同教材练习默读、略读、三读和浏览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
反之,以各种阅读材料为辅,视群文阅读教学为“奇”。我们要驾驭群文阅读,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还需要老师尽量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尝试每周开设一节以儿童阅读为主的展示、交流为内容的阅读课;每学期选择一个单元设计一节单元整合课,铺设由单篇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老师以一个议题整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导引学生以一个议题进入,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一个练习点,进行一篇带多篇的学习。简化课堂环节,教学中抓大放小,抓重点忽略其他,有取舍,做到入课迅速,线条单一。根据议题,引导学生选择运用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进行有目的地筛选,整理,整合,判断,从而准确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做出积极的见解。
相比较而言,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深入细致的小单元格式的学习,注重读有所“得”; 那么群文阅读更重的倾向于立体式搜索路径,强调读有所“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的高速通道。两种阅读相互补充,学生们在增加知识,有所体会的同时增长智慧,收获感悟,奇正相生,魅力无穷!奇正结合,贵在坚持。我相信一旦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有读书的方法,不管是面对一本书,还是面对一屋的各类材料,学生都会迅速知道他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明白他应该选择怎样的读法,以什么样的途径,获知怎样的答案。这应当就是阅读的魅力。读书,最终是为人才的成长服务。
可以相信,一个拥有良好读书习惯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人才的摇篮;一个乐读书,善读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读书 有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张利春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既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规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语言学习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和过程,接受--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如果语言学习从学习语法开始的话,将会抹杀很多孩子的语言兴趣的。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固然与收入和压力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中丧失了真我,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天天带着面具生活,在学生们面前装样,那肯定不会快乐幸福。对一个老师来讲,课堂上的自我越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就会越幸福。何止是学生,难道老师不是被这样的吗?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个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缺乏创新力的主要原因,也使中国师生缺乏快乐感和幸福感的原因,并且导致了很多其他问题。
高度统一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丧失了自我和生命力,国家没有创新力。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认知体验和生活经验,要将这些体验和经验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文字,关键在于找到一根“丝线”,把那些看似相互独立的思维和文字串联起来。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少了这些联系,孩子们的思维变得不会拐弯了,没有整合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越来越窄。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改这么多年了,仍很多老师感觉自己不详细讲解字词句,不强调语言规则,学生就学不好似的。越怕孩子吃亏,讲解越详细,孩子越吃亏,因为时间被老师占用了,学生没时间都写了。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语言是一把利器,可以伤人,也可以成就人。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是值得注意的细节。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郑淏
第五篇:读书有感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成才的先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体会。
1.以“新”激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给学生产生新的刺激。而兴趣正是由新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探求欲望。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是一个“新”字。
2.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斯霍姆琳斯基曾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潜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以“言”激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情绪,增加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以“动”激趣。让活动进入课堂,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通过表演,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让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5.以“争”激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竞争的舞台,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的点燃争论的“导火线”,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时新,处处新,经常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欲望,引起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才能使他们产生对所学知识“有趣”,“有味”,“有奇”,“有感”,从而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这本书的名字叫《给老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他的这本书中我分享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解决了很多困惑自己很久的难题。
一、要学会真正关爱差生
反思19年的从教生活,我曾于心无愧地说过自己爱岗敬业的老师,自己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付出的更多。曾经抓住课间的一点空闲给差生开小灶,将课堂上是知识再次细讲,唯恐孩子听不懂;曾经在暮色中仍坚守在教室里,在灯光下陪着孩子一次有一次地温习功课;曾经将差生带到自己家里,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再次看管学习。但收效总是甚微,家长总是很感激地自责自己的孩子太笨了。我虽不甘心,却也很无奈。
但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忽然发现自己走了近二十年的弯路,发现自己在这19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真正关爱那些差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差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他们不会运用概括性的概念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
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学生花了许多劳动储存知识,却不会运用,这就导致在大脑中的知识成了无用的堆积,即负担。背着沉重的负担,孩子不堪重负,因而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改变差生,我们只有对学生进行“减负”。
“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减少课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反思自己的19年,在给学生补课的过程中的做法:让他们反复练习,反复书写,反复记忆,其实一直在给学生反复增加负担。从未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中下过功夫,错误地理解了“勤能补拙”这个词语含义。怎样教会孩子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为此举了一个例子。在学过古代史的一系列章节后,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奴隶反对奴隶主的起义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没有一次起义达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目的?总的来说,在奴隶制的条件下能不能建立起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社会?学生在教科书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仔细地分析各种事实,比较和对比许多事件,深入思考一系列民众运动的历史命运。为了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必须深入思考每一种现象的实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能够教得使学
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才是高度的教学技巧。反复品味这句话,我对差生的不及格不再绝望,我知道了自己的角色不是教书匠,而是要做好引领者,组织者。真正关爱他们不是恨铁不成钢式的责罚,而是不断地去激励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地点拨他们思考的火花,不断地呵护他们超越自己的上进心。
二、阅读会使孩子更聪明
作为教师,班里的每个孩子都聪明是一种梦想。苏霍姆林斯基却在书中说那是一种可能,他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他认为学校首先是书籍。这也是他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
如果教师真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给他们提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能有效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时不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我反复思考,对改变孩子的智力充满信心。于是我们班的图书角建立起来了,读书课成了我们班的一个特色,读书活动精彩粉末登场。读书改变的不只有孩子,还有我自己,我们整个集体。上一学期,我们班共读了《小兵张嘎》《森林报》《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童年》《城南旧事》等经典书目,为了有效阅读,我将语文作业的数量一减再减,每个孩子一有时间就会沉浸书香。上学期,我没有在放学时留过一个孩子补课。但期末的考试成绩却出人意料的优异,第一次没有一个学生不及格。捧着成绩单,我对以后的教学生活充满信心。再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叹服。
三、教师必须改变自己
每一位进入学校的孩子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的,他们都希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收获,而且发生质的飞跃。然而教师真的能把学生从一个彼岸载向另一个彼岸吗?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自己无数次,现实中的自己为什么总是在平庸和忙碌之中徘徊。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故事为我解开了心结,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平庸是因为自己没有改变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不停止的阅读。他本人就有丰富的藏书,同时还热情欢迎学生及家长借阅,以共同体验这人类巨大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为此就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终生为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其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位教师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
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面对种类繁多的教学辅导书,我曾经很迷茫。面对名目各异的教学模式,我曾经很迷恋。曾诚心实意地拜倒在那些新理念的石榴裙下,希望自己也能获取最佳的教学方法,但最终却把教育搞成一团乱麻。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提醒我,前人的经验需要借鉴,现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也值得学习,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自己不断思索、摸索,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曾说过:“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
改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面对自己的未来,我将用自己并不完美的舞姿去演绎属于自己的教学生活。
谢谢您,霍姆林斯基。您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了迷茫而又平凡的我一条条中肯的建议。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生动、那样实际、那样精辟。您轻松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掩卷的一瞬间,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实和幸福的,因为明白只有真正关爱孩子,遵循教育科学的教育生活才是幸福的教育生活。
由衷地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