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喜福会》后有感
读《喜福会》后有感
谭安美的《喜福会》以主人公一个个讲述的故事贯穿整本书。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在四个女主人公的麻将俱乐部中被娓娓道来,更加是她们(苏源,林多,安美和英英)传承给女儿们的富含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生哲理。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中的故事叙述起到了两个功能,即,一方面,它们孕育了女人们在俱乐部外所体会不到的快乐和归属感;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女儿们的文化熏陶。讲故事一方面把四位女性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更为她们带来了希望和自治。她们会“一夜聊到天亮,话题围绕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倾诉对未来即将到来日子的热切盼望”。从中可以读出,这些故事的内容都是欢乐和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因而她们宣称“绝望是对过去已经失去的事物的留恋,即是刻意延长本已难以承受的苦痛”。在这里,她们从不谈论不好的事,撕心裂肺的情感,或是破灭的幻梦。取而代之的,她们避重就轻,她们只说些生活中的趣事,以及对将来的期盼。通过讲故事,她们中的每一个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她们对生活的说三道四,重组了她们认为的自己的人生,赋予了自己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她们从故事中获得了力量。讲给四个女儿的故事展现了母亲要把文化和个人生活哲学传承给自己骨肉的母性。就像是她们本身也从自己的母亲那里继承了这些一样,她们就像文化的邮递员,一代一代永不止息保证了血脉的纯正和源远流长。人类文化不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积累的吗?中华文化中所的“阴阳”,人身体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嫦娥”都被介绍给了出生在美国的下一代中国人,她们从来不是无根的人。同时,这些故事又都具有个体性,是出于爱与关怀的本意。比如,当女儿六月要母亲给她买个无线电广播时,苏源说“你为什么要难过得不到本来就没有过的东西呢?”,接着她讲述了自己在桂林因为战争逃难而不得不舍弃了的孩子,那是她再也没有见过的亲身骨肉。而英英则用自己冷冰冰的毫无爱情可言的包办婚姻,以亲身的经历鼓励女儿放弃自己不快乐的婚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讲述了这些人的想法和性格是如何在岁月中逐渐养成;从人类的角度,它们更是构成了社会对个体的文化教育。尽管几位母亲讲述的内容有很多可能最初可以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继而是过时的,可是正是这些故事改变了女儿们对生活的看法。英英和安美的故事最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两个人都认识到了女性应该尊重自己的性格和独立性。在她们的影响下,两位女儿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在婚姻问题上做出了对自己负责和尊重的决定。萝丝一度在婚姻中失去自己的声音,一味让步于丈夫泰德的想法。而丽娜则屈从于物质上给她提供巨大保障的丈夫。母亲的故事救赎了她们。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多少次我与父亲的交流出现断裂,他仿佛在说一种和我不同的语言。这种障碍尤其在和外婆的交流中显得明显。她坚持我放弃读研,因为这将导致我在“理想妻子”这个评分细则下被扣分,此外,她也每每教导我“一定不要忘记别人对我的帮助,要涌泉相报”。她也喜欢告诉我自己是如何勤劳地工作,带大四个孩子,背上背着我母亲还要去搬砖搬沙,也告诉我自己曾经如何劝母亲不要嫁给父亲。很多这样的“教导”其实一点不吸引我,但慢慢地,尽管有的仍旧不能苟同,但我懂得了她的善意。而关于婚姻,我变得认识到它是一种平衡。我依旧记得泰德妻子说“即使我们有分歧,我仍想听到你说你想要什么”,这句话触动到我。这也许就是婚姻的关键。孤立、误解、吵架都来自于不愿倾听和说出真实的感受。也许是因为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内敛”、“保守”和“不张扬”的洗礼,她们有时觉得表达感情十分尴尬。但在书中可以看到,只有当两代人、婚姻中的两个人真正打开心扉,倾听彼此,完全的理解才有可能达成。最后,我们也永远不能失去真实的自己。林多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是当她站在镜子前,用手擦了擦眼睛,看着镜中的自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书中的话“我永远都会铭记父母的期望,但我不会忘记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上了研究生院,选择做一名老师,并下定决心选择一个欣赏我的丈夫。
高月
2016.2.25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读《喜福会》有感
从《喜福会》谈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融合学院: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海啸
学号:201003402118
2013年6月
摘要:本文通过跨文化的角度对电影《喜福会》和其原著《喜福会》中涉及到中美文化冲突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对各具特色的母女之间的冲突、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过程进行分析。希望从家庭文化的融合方面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以点窥面。
关键词:母女冲突 家庭文化 中西方文化融合前言:电影和书中对带有传统中国特色的一代移民母亲们和接受西方文化长大的二代移民女儿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描写是基于家庭层面来描写的。而这种家庭文化不同于美国的家庭文化,是带有中国传统家庭血缘关系、成员纽带、遵从家长制的家庭文化特色的。当然,因为她们的家庭地处美国,家庭成员,特别是二代移民女儿的个性成长是带有西方的自由主义特色的,故这种中国家庭文化和家庭成员西方价值取向的冲突和矛盾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觉享受和对文化差异的深入思考。
一、对《喜福会》的简介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该书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有一只鸭子,他一直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颈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电影《喜福会》,是说着四对母女的故事。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
四个母亲中就有三个,反应出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她们不可能挣脱,除非离开孕育这传统文化的土地;但很奇怪的是,当她们到了美国社会,挣扎奋斗出另一种人生,想给女儿另一种命运以后,却发现女儿承袭着自己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
于是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运遗传”系,将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发挥的很耐人寻味。
二、母女冲突映射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四位母亲是旧社会迫害女性的当事人和典型范例。旧社会中的家长制和男人本位制以及**的社会环境对四位母亲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母亲们本身便带有着强烈的中国旧社会印记,虽然社会环境变了,沟通语言变了,这种根植于他们灵魂的东西不会变。人在遭受过苦难之后才真正懂得人生的可贵,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生活的诀别,母亲们毅然来到了异国他乡,努力奋斗,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女儿们作为第二代移民,也许只拥有着华人的外貌,他们的性格、价值取向、处理人际关系方式和她们的母亲却是天差地别。因此,矛盾冲突接踵而至。
母女之间的误解来自于文化的冲突。中国的家庭文化赋予了家庭更多的东西和外延,比如:对子女生活状况的关心和规划、对家庭成员个人发展的牺牲、根植于家庭的传统美德(孝悌之义、仁爱、诚信、节俭、廉耻等等)。而美国的家庭观念是根植于自立、尊重和自由之上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没有等级划分、家庭对家庭成员束缚极小。这两种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的差异在这四对母女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渐的渗透、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暴露出来。
中国和美国是有着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渊源并且完全处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身上烙上的是不同的哲学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传统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根植于骨髓里的分歧时根深蒂固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三、家庭向心力促进文化融合基于母女两代人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价值取向,她们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这是两种不同家庭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庭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文化是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身处不同环境受到不同教育和影响的母女在教育、婚姻、母女关系都发生了大小不一的矛盾甚至是冲突。但是,母女之间那种斩不断的血缘关系,传承自古老中国的家庭向心力紧紧地将死对母女拴住。来自于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开始融合。母亲对中国家庭文化中
家长专制进行了让步,女儿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家庭文化进行了让步。直到母女相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文化的差异会给她们造成困扰,但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挡她们之间的爱,不能阻挡她们宁愿为爱做牺牲的意志。让我们从书和电影中来看这种为爱而产生的文化融合:
(一)母亲门逐渐接受美国文化
母亲们脱掉从中国带来的长袍,穿上美国的衬衫和长裤,说着被女儿们嘲笑的蹩脚英语,习惯了美国每个周末的宗教活动。许安美在儿子不幸落海之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菩萨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龚琳达从开始因为女儿和美国男友私奔而脱下鞋子打他们两,到后来接受女儿的男朋友,并慈爱地教他吃螃蟹。这是母亲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尊重与宽容。
(二)女儿对母亲有更多的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在心里认同美国文化的女儿们经历了事业,婚姻和家庭的挫折,对自己的边缘地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变得成熟。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她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母亲的眼里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女儿们的醒悟使母女矛盾逐渐缓和。这表明文化宽容想文化融合的升华。
我们可以看到,喜福会找到了结合中西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又各具魅力的文化的切合点——母女关系。这种母女关系对文化给予了一种全新的诠释,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家庭文化的向心力紧紧地吸引着她们,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参考文献、资料
1电影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1993)导演: 王颖
2谭恩美 《喜福会》译者:程乃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版
3论《喜福会》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 湖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百度百科 《喜福会》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620059.htm
第三篇:读《莎士比亚喜剧集》有感
读《莎士比亚喜剧集》有感
本书收录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部喜剧。本书的作者莎士比亚一生大约创作了近四十部戏剧,大大丰富了喜剧的发展。
我读了《莎士比亚喜剧集》后,最喜欢小罗米奥。但他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他因为陷害了巫师而最终被变成了小
丑,但我觉得变成小丑并不是件坏事,因为他是个快乐的人,而小丑也是把快乐带给更多的人!他陷害巫师也是为了救自己的哥哥,所以我很喜欢他。
莎士比亚以乐观主义为戏剧基调,台词诙谐幽默。故事夸张离奇,其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和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
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虽然是喜剧但是它里面包含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让我不止一次的去阅读它。
误会和巧合强化喜剧效果和推进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赞美现实生活反映了他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及其喜剧的主要艺术特征。读完后,我在从中获取审美上的愉快的同时也能得到思想上的提升。
第四篇:喜福会观后感
从《喜福会》看跨文化交流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四位母亲,她们生长在中国,准确的说是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而她们每一位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和或多或少悲痛的回忆。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的施加给她们的希冀,另一方面身上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母亲潜移默化对她们的影响。
片头的独白说“老妇人记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费不菲买下一只天鹅。„„旅途中,她告诉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没人会看低她,因为她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天鹅。„„这羽毛虽不值钱,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直载负着我的期盼。” 这一根鹅毛承载的是母亲沉甸甸的期盼,她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希望女儿不像她一样是只不起眼的鸭子被人驱赶,她希望女儿成为一只高贵的天鹅自由自在。母亲希望女儿能承袭她的愿望和期盼,能过上母亲理想中的天鹅般的生活。
“她们忧心忡忡,虽然女儿们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轻忽了她们来到美国的梦想。”女儿们在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中艰难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同时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集中表现为四对母女在相处中的矛盾、误解以及沉默。女儿们想极力摆脱中国式的文化模式,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化之根,仍落入与母亲相似的命运中去了。“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所幸,最终母女们能坦诚地交流,女儿们理解了母亲们的苦心,母亲们也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这是一部改编自华裔作家小说,由华裔导演执拍,由华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因此整部戏处处可见跨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冲突中的真实细节。首先是语言,影片以英语为主,母女间的对话也都是英语,主人公君还要求阿姨们不许讲中文以防她们打麻将作弊。因为君(包括其他的女儿们)听不懂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文。语言有很多种作用,包括交际、情感表达、表达身份,还有区分文化。母亲和女儿语言上的隔阂也是造成她们多年来交流失语的一大重要因素。并非母语的英语或许难以传达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更难以向女儿们传递传统的文化。其次是喜福会,喜福会是君的母亲苏一手操办起来的,是每周联络起四个母亲的一场重要的聚会。母亲们在喜福会里寻找文化的认同和慰藉,在这里她们可以打麻将,可以做中国菜,可以用中文拉家常。这一种聚会的形式和意义类似于同乡会。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乡土情结,他们的根深深地种在中国的土地里,种在家乡的土地里。不管走得多远,那一缕的乡思也会牵扯着出门在外的游子,引他们频频回望故乡。中国人对族群文化很看重,有很强的过去时间导向,所以不仅是海外,国内的各个省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同乡会存在。一群有相近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通过同乡会寻求陪伴和慰藉,也能更好地保存下他们的传统文化。然后是高低语境,当安美阿姨端出她的拿手菜——蒸鱼时,她说“这道菜做的不好,味道有些淡,请包涵”,这是中国人表示礼貌的自谦,或者说是极其含蓄的自夸。而不懂中国文化的理查则理解为蒸鱼的确味道不好,自作主张地帮安美阿姨倒了许多酱油在菜里。当然后果是非常尴尬的了。这一场景很充分地表现了不同文化间的高低语境。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价值观,比如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而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比如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以处于低背景文化的理查自然不
会领会处于高背景文化中的安美阿姨所说的那些自谦的话语。
影片中幼年的女儿们跟母亲的回忆,让我想起一份研究,关于在美国的父母的认可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者观察了孩子对父母认可的重视度,当研究者告诉孩子们测试的成绩将会告诉他们的父母时,亚裔孩子明显会更加努力希望展现更好的成绩,而美国孩子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反而他们会问:“So What?!”可以看出,即便这些华裔的孩子成长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与美国人交流,而且或许也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但是那些文化里的烙印是磨不去,那些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他们与生俱来的东方面庞以及烙印在骨子里的传统价值观使他们在美国圈子里又被排斥为“他者”。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家庭里两代人的交流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上一代人往往持有中国式的文化,而下一代人往往既不愿承袭老一辈的文化又不能完全进入到西式文化圈内。这样艰难的家庭交流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言行风格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也正如影片最后那样,要跨越这样的隔阂必须双方都坐下来坦诚地交换意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第五篇:喜福会 读后感
Keep Faith with Hope
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I have read.I was attracted by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a book filled with hope that matters to everyone.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they had their own stories that have life-long influences on them.Suyuan Woo has a husband who was an officer with the Kuomintang.Her husband took her and their two babies to Kweilin for their safety when Japan launched a war to China.But she finally had to run away from Kweilin, on her way toward Chungking, she l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babies.An-mei Hsu , whose mother married a rich businessman in Tientsin as a concubine, witnessed her mother’s unlucky life in a prestigious family and her mother’s death.Lindo Jong was forced to betroth to a boy she has never met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Ying-ying St.Clair from a rich and powerful family in Wushi married a playboy and had an abortion in despair.These four women escaped from their hard life in China and came to America to pursue their new life.My favorite part of this book is their experiences in China.This part fully describes an ol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fate of women in China.Most of them are fetter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living through a depressive marriage life.Compared with thousands of hundreds of women in China, these four women, to some degree, are fortunate.At least they have the chances to bury their past and start their new life.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says:” Then the woman and the swan sailed across an ocean many thousands of li wide, stretching their necks toward America.”
In America, the four women remarried, had offspring, and gathered together every week to play mah jong.They called their party “The Joy Luck Club”.Every week one of them host a party to raise money and to raise their spirits.They made delic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played mah jong and talked about their current rosy life.When Jing-mei played mah jong instead of her mother, she said in mind:” And I am sitting at my mother’s place at the mah jong table, on the East, where things begin.”
I admire these four women.Because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 our life that is worse than breaking our life into pieces.But these four women, even reaching in a state of almost utter adversity , have strong faith in hope.I would like to quote a sentence in the book to conclude my passage----“The worst possible thing, would one day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