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时间:2019-05-12 04:2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习近平用典》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第一篇: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一直喜欢经典,但由于涉世尚浅之故,对其中诸多妙悟的理解浮于表面。读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修身篇、劝学篇等等共13个篇章组成,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名句令我深思,有的名句催我自省,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近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习近平还曾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

总书记曾经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的预言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浩瀚的知识,只有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在总书记看来,读书不仅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总书记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议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厚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读传统经典,与圣人同行。从圣人之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指导实际。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第二篇: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习主席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那意境、那气息,惹人心醉。可以说,习主席所引用的名言典故,为领导干部崇德修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给出生动标注。感悟《习近平用典》中闪烁的真理的力量和思辨的火花,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大有裨益。

从《习近平用典》中感悟学习之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是读书为学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亟须的品质。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习主席曾说,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他由此告诫领导干部,必须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一要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学习,特别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读书。二要发扬钻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要发扬韧劲。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然就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人们常常敬佩、羡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然而怎样才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从《习近平用典》中感悟修身之道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习主席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尚书》中的这句话,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比,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责备别人,总在别人那里找不是,而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样才能既促进团结,又改正错误;既给人空间,又让人进步。“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谓道德原则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辩证法。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习主席多次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律,不要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更不能突破党纪法规的底线。而要做到这点,必须经常反躬自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老子》中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就会纵容贪欲之火,最终会导致欲火燎原、洪流溃坝;《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手握公权却对牟取非法利益情有独钟,怎能做到洁身自好?习主席反复强调,为官发财,应该两道,领导干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绝不能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最终“不仅毁了自己、害了家人,而且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损害”。

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第三篇: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篇一】

近读《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引用了明朝名臣于谦的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结合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跃然纸上,同时彰显出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丹心。

以前我也读过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少不更事,并没有读懂诗内之情与诗外之志。况且,我生活的皖西南农村,烧水做饭以庄稼秸秆和木柴为主,很少见过煤,更不知道煤的形成。后来读书,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老师告诉我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就像煤的形成,付出甚多,所得甚少,我们要格外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煤,乌黑的容颜,很难跟“美”联系在一起。但它燃烧自己发光发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本质,却蕴藏着最美的人文情怀。现代诗人朱自清写过《煤》:“你在地下睡着,好腌臜,黑暗!看着的人/怎样地憎你,怕你!他们说:‘谁也不要靠近他呵!……’一会你在火园中跳舞起来,黑裸裸的身体里,一阵阵透出赤和热/啊!全是赤和热了,美丽而光明!”诗人认识煤的过程中,也认识到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郭沫若也赞颂过煤。他在《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中直抒胸臆:“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当代诗人叶文福在《祖国啊!我要燃烧》中自陈心迹:“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为祖国发出燃烧自己的呐喊,一颗赤诚之心,除了熊熊燃烧的煤,还有什么能与之相似呢?

认识煤的形成过程,也就不难了解以煤言志者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襟怀。煤的前身是一棵棵鲜活的树,由于地壳运动等一系列复杂的环境变化和锻炼,最终形成了一块“乌金”。那黑色的、不被人待见的表面,却包裹着一颗如火般的丹心和赤诚。

同样经过锻炼,与煤的外表恰恰相反的,是石灰。石灰内外皆白,表里如一。赞颂过煤炭的于谦也赞颂过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这截然相反的黑白两色,在他的笔下倒是相映成趣。对立的只是外表,而内心却是高度统一:完全彻底的奉献情神,清清白白的坦荡品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人的常用手法。“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和奉献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操守、风骨和气节,无论表面是黑是白,其本质都折射出一颗赤诚丹心,让人感动,催人进取。古往今来,这种可贵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当自觉追求和修养这种美德!

【篇二】

作为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效,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将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关于“学习”的古典名句汇编形成“劝学篇”,并对其现实意义加以阐释,读后深受启发。

学习,是源头活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总结,“学则智,不学则愚;

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可见,为官一任,治理一方,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正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对于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习近平同志还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俗语,说明不学习就有可能迷失方向、陷入危机。发展一日千里。工作日益复杂,没有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怎么做好决策?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正是因为没有主动学习;

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也正是因为没有积极学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掌握主动权。

学习,要推动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博学到笃行,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要确保做到知行合一,达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如果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律己修身结合起来,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所谓学习就可能会走入虚幻的歧途,难以做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学以创业,难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善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的“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学习型政党不是学历型、不是书本型,而是实践型。既要学习,更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工作中,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活了、学好了。

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宏伟的楼宇,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再广阔的海洋,也是涓滴不息汇成的。放眼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改善社会民生,抑或是建设法治国家,都有一个遵循规律、遵循渐进的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爬坡迈坎、攻坚克难,最是考验决心和耐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前进,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干快上的盲目,下一番苦功真功才会有新突破。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则大事可成、大业可为。

【篇三】

我自小时候的“挂书牛角”到现在的拥有自己的书房,可以说“书”是须夷未离的。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很私密的事。书房就如同古时候的小姐的闺房,外人哪能随意进?我读了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每每会想,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一个人的“不为”比“所为”更能看出其品质和底线。读书的意义不就是体悟自然变化,提高做人品质,增强人文关怀吗?

我和小女都爱读书。我的书房叫“艺风堂”,小女的书房叫“映雪簃”。我的书房里“书似看山常乱叠”,小女的书房也是书本横陈。我自诩为“文化个体户”,小女可是真材实料的本科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当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和小女谈论的最多的就是“书”和“书上那些事”。我们谈论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钱穆的《文化与教育》、叶嘉萤的《人间词话六讲》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等。我们所读的书,大都是“学不致用”类型的,与现实无关、跟修养有关。因为“不致用”,所以读得惬意,它没有功利,只有感悟。

因为喜读书而略通文辞,并兼擅书法篆刻,我曾面向江苏文坛宿儒单人耘先生(南农大教授),请益读书明理之道。单先生喜而作诗赞之“……金子(指本人)喜篆刻,为我展褚笔。我爱李之慧,复爱金有艺……”(见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爱农诗词三百首之题《雨浣秋岩图赠金有艺》),让我汗颜!因为喜爱读书,小女教学相长,厚积薄发,工作不足月,便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小学书法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让我自豪的是,在由《中国书画报》举办的三年一届的《全国书画人才》海选中,我不但荣获了金、银、铜奖,小女的作品也脱颖而出,荣获入展奖。2016年我荣获了中国石化文联授予的“职工书法家”荣誉称号。小女也在区、市教育系统的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良多。在由六合区文化广电局、六合区文联主办的首届《雨花石杯》书法美术篆刻大赛中,我和小女一同获奖,收到了主办方领导的高度表扬。如果不读书,我就不会以一位工人的身份,曾站在武汉大学的讲台上为大学生谈文字起源(中国石化报曾经报道),如果不读书,我就更不会至今还应邀为近五十名老师做专业课辅导。

读书让我们心生净土。我们追求雅致生活,其实雅致不过是无俗语糙事耳。我们为生活而奔忙,但生活绝不是眼前的苟且。春节前夕,我让小女买了本《习近平用典》,我们不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还摘录了近三十条刻在了石头上,提高了自己的素养,弘扬了正能量。读书让我们在这浮躁的社会里精神和灵魂得到些许抚慰。书籍就像一架廉价的马车,可以载着我们去有梦的地方。

【篇四】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这句话出自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说的是知道肚量的大小才能知道吃多少东西是合适的,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说的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最熟悉本国情况的人民才最清楚,最清楚的人才能选择出一条最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另一方面,往小了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指导意义,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民群众时,不能总是照搬一套模式,固化方式方法。遇到事,先要量。摸准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算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道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说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同时展现了的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问,然后就是要勤于思考,形成独立的决断力,最后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内容。正确的继续保持,有误的及时修改。古人提出的这样一条学习之路,放到现在仍不过时,对于我们这样后辈依旧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以上,仅仅举了两句话作为例子,而《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可以称得上字字玑珠,其中道理,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篇五】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智慧蕴藏于传统典籍和和历史长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六个部分,135个典故。涉及典故的对象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诗人、词作家等。在这些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不同人物所提出的进步主张,进步思想、名言雅句等,总书记都能恰到好处地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新使命、新对象阐明党在各时期的主张、方针政策和要求,以古论今,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篇六】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第四篇:读《习近平用典》有感汇编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五篇

【篇一】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原本就是对一位学者的最好解读。你学了什么,学了什么程度,吸收了多少营养......!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漫长过程,也是近期读《习近平用典》一书所受的启发。

在本书讲到“习近平用典时,或引用,或化用,都恰到好处,不仅有助于说明现行治国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且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记忆,为我们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树立了榜样。”他从见面会、论坛会、到系列讲话都能听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灵活运用。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学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修炼,唯有刻苦修炼不断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才有机会成为强者,才能从中获得幸福感,才能在万千人群中获得存在感,才能成为造梦者,才能编织出企强工肥的宏图。

【篇二】

近日,央视《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成为热播节目,吸引广大观众目光。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则典故,在多次讲话中达13次之多。习近平所讲的“天下”与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张是“天下一家,中国居中”。而今天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大道”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正如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曾6次引用,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他谆谆教导各级干部:“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篇三】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

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这句话出自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说的是知道肚量的大小才能知道吃多少东西是合适的,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说的是鞋子合不

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最熟悉本国情况的人民才最清楚,最清楚的人才能选择出一条最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另一方面,往小了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指导意义,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民群众时,不能总是照搬一套模式,固化方式方法。遇到事,先要量。摸准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算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道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说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同时展现了的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问,然后就是要勤于思考,形成独立的决断力,最后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内容。正确的继续保持,有误的及时修改。古人提出的这样一条学习之路,放到现在仍不过时,对于我们这样后辈依旧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以上,仅仅举了两句话作为例子,而《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可以称得上字字玑珠,其中道理,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篇四】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智慧蕴藏于传统典籍和和历史长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六个部分,135个典故。涉及典故的对象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诗人、词作家等。在这些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不同人物所提出的进步主张,进步思想、名言雅句等,总书记都能恰到好处地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新使命、新对象阐明党在各时期的主张、方针政策和要求,以古论今,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篇五】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了“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原文出自孔子《论语·颜渊》、《论语·子路》之中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第五篇:读《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用典》心得体会

“人间四月芳菲尽,全民阅读花盛开。”伴随着全民阅读春风的徐徐吹来,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想起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论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那意境、那气息,惹人心醉。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传统经典薪火相传。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启迪精神的好书,全书共六大部分、135个典故,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示它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书中以独具匠心的雕琢,传承了经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智慧启迪、我为能有这样的好书而深感自豪,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天然的怀旧感、亲切感,会让你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是的,结合“三秦书月书香兴平”活动的开展,我不仅自己阅读,而且白天在单位组织我们新胜医院党支部的全体党员阅读学习,晚上在农家书屋和村民分享书中的快乐,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

这本书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习近平用典》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

在如何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上,古为今用,回望历史,从我们灿烂、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家底中寻找自信,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么,又该如何破解古为今用的知易行难?习总书记频繁用典告诉我们,让悠久的历史文化照进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竹石》的题画诗,咏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劝告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这种用典说理形象有力,是对优秀文化创造性的传承,更闪耀着文化自信的诠释胸襟。

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阅读《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下载读《习近平用典》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习近平用典》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按语:《习近平用典》一书面世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该书共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使用的典故135则。为了便于......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用典 一、敬民篇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为政篇 4、......

    读习近平用典的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用典》的心得体会 根据局党委安排布署,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

    习近平讲话用典(大全)

    习近平用点名句——为政篇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05年2月7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语》第114页) 原文: 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近日,我认真阅读学习了《习近平用典》一书,它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看后让人充满正能量,充满激情动力,提升精气神的书,书中以独具匠心的引用,传承了经......

    《习近平用典》学习心得

    《习近平用典》学习心得近期,我认真拜读了《习近平用典》这本书,收获很多。习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

    习近平用典5篇

    ◎借古警今: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