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时间:2019-05-12 03:5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第一篇: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共计26万多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鸿篇巨制,擘画未来。展卷品读,豁然开朗。笔者不辞固陋,结合自身情况,与诸位同仁分享学习心得。

乐学致用,移风易俗。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学习”二字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孩童,在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就已经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学”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造福苍生。古代圣贤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讲明人生境界,认为“鸢飞戾天”象征着一种极目高远的气度,作为与天地并尊的人也应该如此。任何伟大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戒骄戒躁,坚毅力行,才能一览群山。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如鸟初飞”的义理,不断学习,反复践行,直到一翅冲天,翱翔于九天。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活泼泼,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其实,境界论并不玄远奇妙。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勇于实践,就能体验到这种快乐。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本体至乐”的最好落实。

独乐不如众乐。独自学习不如构建学习型社会。古往今来,许多社会贤达都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营造学习氛围,挽回世道人心。就社会成员而言,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是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善自身处境。学习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在全社会开启一种好学乐学的新风尚,涤荡蒙昧,增加和谐,进而实现长治久安,促进共同繁荣。

整肃吏治,体用兼备。自古治国先治吏。整肃吏治,才能确保政治清明。时过境迁,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治国理政的观念可以作为今人的重要参照。今人的事情还须今人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进行时。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奋斗。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古人用《周易》中的“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指代事物兴衰的规律。治国理政必须洞察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夙兴夜寐,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实践,造福全体人民,引领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将是对历史周期律的最好解答。

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当别的民族还处于神话、宗教或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时,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将重心转向了“人”。人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高贵。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的最高价值就是“仁”。这个“仁”足以统摄包括行政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仁”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应当成为主宰行政事务的最终依据。“仁”具体化为“礼”,进入社会治理的具体环节,使得权力运作有章可循。在传统社会中,“民为邦本”这个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切实改善民生,成为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写照。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发现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综合创新,开创未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新时代的追问、新纪元的界点,更是领袖群伦的战鼓金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违其时。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创造了昔日辉煌,民本、教化、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的先人战胜千难万险,勇往直前。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此时更需要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方以智呼吁的“坐集千古之智”,落实“仁民爱物”的优良传统,清醒头脑,做足践履工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启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团结一心的文化纽带。我愿意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学习其中的道理。

第二篇: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按语:《习近平用典》一书面世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该书共收录了总书记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使用的典故135则。为了便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把握精髓要义,该书典故释义作者杨立新又从这135则典故中,精选出总书记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十大用典,并附原文,详列出处。

1.【敬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26页)

原文: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百姓莫为“官”》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释义: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风吹竹叶之声。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忧心如焚、夜不成寐的心境。次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些小:微小。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第四句,“一枝一叶”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2【为政】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2005年2月7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语》第114页)

原文: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原典: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3【立德】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原文: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为政以廉的劝诫。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把“欲而不贪”作为为政的必备条件。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 1 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这些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

原典: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吕本中(1084—1145年),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关于吕氏《官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故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曰:‘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文中提到的“上”,为康熙皇帝。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说明“清、慎、勤”业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4【修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原典: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ān)乎?”

释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坠。意思是说,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的背景是这样的,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据《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5【笃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原文: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典: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老子主张“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同时,老子又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但面对细易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难之”,就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也就是他所说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对于我们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6【任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014年5月9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原文: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原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释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基层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

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常见到一些文章将这句话中的“州部”误写作“州郡”。“州郡”为古代高级行政区划,其长官为州牧郡守。州郡制最早出现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秦朝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显然,“州郡”与“卒伍”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7【廉政】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原文: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出处:(北宋)苏轼《范增论》

原典: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释义:《范增论》是苏轼早期的一篇史论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卷十。文中苏轼针对陈平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观点,翻空出奇,立意新颖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他打了个比方,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于项羽生性多疑,听信谗言,才被敌人利用,从而丢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因此,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8【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出处:(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原典: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释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古之圣人,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如《庄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也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为:“‘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9【法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原典: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释义: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韩非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说,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韩非认为,法度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掌握法度的人。他以荆庄王(楚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xī)王为例,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在这里,韩非把“依法治理”看得高于一切。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混乱,不依靠法治,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下去。周朝传下来的淳厚民风民俗,被膨胀的、畸形发展的私有制冲得一塌糊涂,失去行为规范的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路在何方。所以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强大。这与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正好相反,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10【辩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13年11月9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原文: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原典: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释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清末举人陈澹然(1860-1930年)的战略名言。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国势的日衰,陈澹然在光绪戊戌年(1898年)写就《迁都建藩议》,提出这一著名观点。其意为:不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筹谋得当局部之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从时间维度阐释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即:长远目标不明确,阶段目标就无从把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从空间维度阐释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关系。即:全局目标不明确,局部目标就无从把握。因此,做事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量,要将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置于首位,当前及局部的行为都必须服从于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

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人民网“学习有方”栏目带您重温习近平阅兵讲话中让人心潮澎湃的7句话语。

1、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解读】14年浴血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380万将士喋血疆场。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研究员彭玉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解读】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力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看抗战,国共军队在各自的战场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这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争,这是世界历史上的光荣史篇,更是应该发扬传承的中国记忆。

3、这一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希望的中国已经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4、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说,我们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基础,绝对不允许一些国家挑战二战以来的世界秩序。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在现代社会,在当下发展的背景下,共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

5、中国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解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发表评论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蹂躏,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会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近代世界以武力开道的暴力崛起,导演了一幕幕“大国政治的悲剧”,证明了扩张争霸是毁灭之路。

6、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解读】国防大学教授房兵认为,此次裁军30万,说明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房兵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显示了中国充分的自信。

7、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指出,三个“必胜”振聋发聩。“要正义、要和平,力量源自人民。全国人民、全军将领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感受到走向未来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篇: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用典

一、敬民篇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二、为政篇

4、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6、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

8、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9、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三、立德篇

10、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11、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12、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1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四、修身篇

1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1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五、笃行篇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19、一勤天下无难事。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六、劝学篇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腹有诗书气自华。

2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任贤篇

26、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7、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28、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八、天下篇

29、计利当计天下利。30、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3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九、廉政篇

33、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3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5、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36、公生明,廉生威。

十、信念篇

37、位卑未敢忘忧国。

3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十一、创新篇

3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0、不日新者必日退。

十二、法治篇

4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42、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十三、辩证篇

43、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4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5、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交流

习总书记频繁用典告诉我们,让悠久的历史文化照进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就在你我的一言一行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板桥《竹石》的题画诗,咏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正直倔强的品格,以及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铁骨。习总书记劝告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具备政治定力。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才有自觉的践行”。这种用典说理形象有力,是对优秀文化创造性的传承,更闪耀着文化自信的诠释胸襟。

这本书中多次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借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境界问题。中国哲学讲求境界,用心学习,真心学习,就能体认“本体至乐”。它超越了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算计和私欲,让具体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毫无拘束,灵明清爽。付诸实践,既能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又能服务大众,改造世界。《习近平用典》中多次引用《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里讲的“本根”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枝叶茂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如何能够确保“本根不摇”呢?那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做好敬民爱民的工作。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阅读《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总书记站在人民本位的历史高度,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为敬民爱民赋予了全新内容。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和十分壮观的历史场景。

通过阅读《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更让我感受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当你真正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让读书激励你、我、他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吧。

第五篇:习近平讲话用典

习近平用点名句——为政篇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05年2月7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语》第114页)原文:

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为政以廉的劝诫。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把“欲而不贪”作为为政的必备条件。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原典: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孔子认为,领导者如果自身的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的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孔子主张身正民行,上感化下,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2011年3月1日《关键在于落实》第235页

原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出处:(明末清初)唐甄《潜书·权实》

释义: “实”,就是实干,踏踏实实做事。唐甄认为,为政最重要的是付出实际行动,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反之,浮夸文饰百姓就不得安宁。唐甄的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官场中公文泛滥、有令不行的弊端提出的,并非一概否定发布文告推行政令的作用。他认为,如果只管发文,不问落实,其结果只能是“百职不修,庶事不举,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细事纠纷,要政委弃”。公文告示贴满大街小巷也形如一纸空文。

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2014年5月28日《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出处:(先秦)《周易•系辞下传》

释义:君子平安的时候要不忘危险,生存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当政者更要时刻想到国家前途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时时警醒,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奋发有为,国家才能否极泰来,长治久安。所以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时刻想着将要灭亡的危险,这样才能像系结在丛生的桑树上一样坚固。

4、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

原典: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释义: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

5、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释义:认为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6、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出处:(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释义:治理国家既不可随便制造事端,出了事也不可胆小怕事。

7、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荀子•王制》

释义:政治法令颁布适时,百姓就能行动一致,贤良的人就能心悦诚服。荀子强调,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都必须遵守“时”,体现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006年2月17日,《多读书,修政德》(《之江新语》第175页)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释义:这段话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是说统治者应实行德治。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绕之意。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行在其周围旋转运行。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004年1月13日,《要讲究领导艺术》(《之江新语》第27页)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释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化解于无形。在这段话里,老子告诫人们,要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流传下来的这类箴言很多。诸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所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10、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2006年12月11日,《为政者需要学与思》(《之江新语》第244页)原文:要通过深入学习来明确远大的人生志向,通过深思熟虑来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左传》有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古人还说“爱人如己”。唯有善学善思,才能把为政如农功般精耕细作,日夜思之;把为民如爱己般殚精竭虑,日夜牵挂,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出处:(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从政要像农民种地一样上心,下种过后,雨雪风旱,日夜操心。一开始思虑周全,最后才能成功。“政如农功,日夜思之”,首先体现的是对职责和事业的敬畏之情。要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夙夜在公,忧心国事,殚精竭虑,才能造福一方。

11、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出处:(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

释义:根据形势变化审时度势,凡事深思熟虑后再付诸行动,那么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12、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27页

出处:(北宋)苏轼《策略第四》、《陈侗知陕州制》

13、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1990年3月,《从政杂谈》,《摆脱贫困》第39页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六回》

释义:“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这两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要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为后人补句而成,对仗工整,意思互补。就是说,要沟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达、内外有别,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4、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2006年2月24日,《乐在人和》(《之江新语》第178页)原文: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古往今来,“人和”理念一直都为有识之士奉为圭臬。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等等,这些诗词、俗语,都充分体现了“人和”之德、“人和”之贵、“人和”之乐。引文出处:(唐)白居易《太平乐词》

1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007年2月5日,《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之江新语》第252页)原文: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

释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老子认为,要做一个“圣人”,就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

16、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1989年1月,《干部的基本功》,《摆脱贫困》第12页

出处:(明末清初)顾炎武《秋山》

释义: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栖居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越国百姓情愿以死相效,为国捐躯。

17、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

原文: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出处:(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8、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我们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出处:(春秋)《管子·九守第五十五》

释义:用众人的眼睛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用众人的耳朵来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众人的头脑来思考,就没有不知道的。《管子》这段话昭示了一个真理: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下载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习近平用典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近日,我认真阅读学习了《习近平用典》一书,它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看后让人充满正能量,充满激情动力,提升精气神的书,书中以独具匠心的引用,传承了经......

    《习近平用典》学习心得

    《习近平用典》学习心得近期,我认真拜读了《习近平用典》这本书,收获很多。习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

    习近平用典5篇

    ◎借古警今: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

    习近平用典(推荐五篇)

    [习近平用典] 四、【修身篇】 11、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第11页 原文: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卢小铭:从内心涵养一泓清泉"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防身治病的武器之一是勤于学习。《习近平用典》这一吸允着中华民族无比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瑰......

    习近平用典 修身篇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要趋善避恶。“见善如不及”,是要常修为政之德。坚持“......

    习近平用典(小编整理)

    大数据分析:习近平用典300句 纵观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发现,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思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被其信手拈来,寄意深远。而用典的背后是“治世”,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