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南京浩劫》有感
被“遗忘”的大屠杀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著)读后感
陈芹 材41 2014011982 读完这本书,我说不清楚心中什么感受,平静与不平静一起涌上心头,为被世界遗忘的大屠杀而内心不平,为自己还有机会知道真相而平静,78年前的大屠杀,是我们同胞的受难期,持续六周的屠杀与恐怖,不仅使我们的同胞经历了痛苦不堪的生离死别,还让他们带着深深的恐惧了离开人世。以前,我虽然没有遗忘这个令人恐惧的大屠杀,但如今从一位华裔女作家的笔下了解到一些细节时,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深的震撼了。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著)全书是基本是按时间为线索进行材料组织的,里面包含了作者对日本这个民族犯下如此滔天之罪的原因的分析,以及作者亲自采访过的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当时安全区负责人等的真实描述。大字之间的小字,都是血与泪的控诉;每章后面好几页的批注,都是确凿的证据;一页一页的读过,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面对遇难者的照片,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敢直视,这不是因为看的多了,内心麻木了,而是,现在,这些证据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些死者恐怖的死相,而是我的同胞们的冤屈,是他们对法西斯的控诉,是对我们的警醒,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沉痛教训。
一个民族的个性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是随时间而积淀的,不论善也好,恶也罢,归根于历代统治者的态度,他把民族引向善,那么就天下大同,以和为贵;他把国家引向恶,那么民风向恶,损人利己。不能说日本千百年来崇尚武士的思维习惯一定是错的,从侧面看,这或许是日本民族不认输,忠心的根源,日本武士严于律己,忠心侍主,以集体而非个人来认识生命,这对一个国家的兴盛可以说是很大的优势。但,日本不知从某时开始,步入了一条偏执的道路,他们从小时候就对小孩进行尚武教育,很多小孩很小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日本学校的管理就像微缩的军营,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是军官,小孩从小被灌输一种思想——帮助日本实现征服亚洲的神圣使命,以及作为最优秀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向孩子们灌输对中国人的仇恨和蔑视,在心理上为他们入侵中国大陆做好准备。一个对自己好对他人残忍的民族就这样随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他们欺压朝鲜,入侵中国,挑逗美国,干涉俄国,一步一步越来越嚣张,越来越贪婪,而这时,幅员辽阔而实力略微的中国就成了日本的口头肉,他们多次找借口进犯我国,最终,这个嚣张而贪婪的小国打开了我东北的大门,鱼贯而入。这个吸收了我们大量文化营养的小国,一边暗地里庆幸他得到的好处,一边又肆无忌惮的从他的源头掠夺更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这个曾经在辛亥革命之前帮助过孙中山、袁世凯等革命者,建立过庚子赔款奖学金和同仁会医院的国家,在右翼派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最终不可被原谅的道路。
来到中国后,他们不仅贪心地掠夺大量的财宝,运回自己国家,而且制造了让我们心痛不已,愤怒至极的南京浩劫,30万人,或者更多,在恐惧中被杀死。但他们不承认,企图掩埋完我国人的尸体后,顺手掩埋历史真相,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在确凿的证据前,他们给的理由是为了节省粮食,以及防止俘虏**,何其可笑的理由!更有甚者,甚至说是下属传错了命令,因此还逃脱了审判。我想,只是事实还没向全世界公布,只要全世界的人民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什么乱七八糟的理由,都毫无说服力;什么冠冕堂皇的说辞,一下就可以被拆穿;什么正人君子,一定无处遁形。为了节省粮食而迫害了30万以上的人口,那可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嗜血的特性此时被暴露无疑,好吧!这就是他们多少年来培养的武士,这就是执行命令的勇士,但,这是一个个人该做的事吗?时间,把他们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机器,训练,让他们失去了体会喜怒哀乐的心,我想,当他们终有一天反省过来时,一定是噩梦缠身,后悔终老。杀人比赛、活埋、毁伤、烧死、冻死、实验„„他们为了节省粮食能玩这么多花样吗?显然不是,看着图片上他们嗜血的笑容,我愤怒不已,荒唐的理由,荒唐的人,他们为自己取乐真是“费了不少心”,发传单骗老百姓回城,欺骗说投降后会有好生活,从安全国际委员会骗走中国人,设立慰安所„„果然仅仅是“节省粮食”呢!南京的暴行,让我们的同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母看着儿女死去,兄长看着弟第被砍头,丈夫眼睁睁看着妻子被抓走„„这些人在别人的领土上干不是人做的事,自己是很开心吗?在满是尸体的城里生活,是很爽快吗?这是怎样的变态,是怎样的群体,我无法想象,是他们的历史与当时的情形造就了这样的一种人吧!一波人站在坑边,经一轮机枪扫射,通通滚落坑底,又一波人站在坑边,又一轮机枪扫射„„一波尸体被运到江边抛入长江,又一波人倒下,被另一波人运到江边,抛入长江„„最后,他们自己站到江边,一阵机枪扫射过后,江边再也没有人影。这几句话仿佛长在了我的心上,呼呼呼,全写在了纸上,我对这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他们的残忍早已超出了这个界限),而是我们的无动于衷,被欺骗也好,很分批秘密杀死也好,但当我们知道必死无疑的时候,也要反抗一下啊!全书中,我只知道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反抗者,比如李秀英,她与日本士兵搏斗的情形还在我的脑海浮现,这是一名优秀的女士,是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在战时保护中国人,在战后控诉日本的是十几名德国人和美国人,他们建立了安全国际委员会,在南京城内划出了安全区,依次来保障部分中国难民的安全,有时候美国国旗与纳粹党的标志也不起作用了,他们就用身体护卫者中国人,他们有的以前是传教士,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医生,但那时候,他们都是勇士,是爱的化身,是中国人的菩萨,但这样的人在战后并没有得到什么优待,反而因为战时所做的事,审判时的证词而遭受威胁,暗杀等。
逝者已逝,生者自强,我们只有自己先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日本人鄙视。不知道当时的日本人是怎么想的,犯下了人类史上的又一桩大罪,但如今,面对如此确凿的证据,日本人还在否认,大模大样地参拜靖国神社,难道东京审判,审判的不是日本人?难道甲级战犯是甲级功臣?他们的选择性健忘症,需要历史的药方来治疗,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来唤醒,更需要我们的强大来制服。他们威胁迫害愿意发出声音的人,他们起诉暗杀愿意告知真相的人,他们篡改历史,他们修改教科书,他们以为真相会随着我们同胞的去世而一同消失,而不知道这样会更加暴露本性,终有一天,真相会水落石出,到那时后,看他们还会不会如此嚣张,他们是不是还会如此大胆地否认事实,还会不会继续挑衅我们,还有没有脸继续呆在大国的位置上。说起否认犯罪这件事,人们老是喜欢拿德国与日本比,德国总统的那一跪,尽管承认了他们残暴的犯罪事实,但却让整个世界原谅了他们,也能在德国恢复国力,大国崛起之后仰视他,现在的日本,尽管科技发达,经济领先,但他的政治、外交乱的一塌糊涂,近年来,安倍掌权,令日本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每况日下,估计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无可能。有一句话说的好,那些忽视历史的人,往往会成为历史的受害者。那么,试图磨灭历史的人,否认历史国家,会一如既往的辉煌下去?或许吧!但这总不是确定的。
我们需要像张纯如女士一样的人来挖掘历史真相,记录事实,总有一天,真相会被世人所接受,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想要的到什么,因为逝者已逝,他们经历的苦难我们后人无法想象,也没办法弥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真心,去记录历史,去记住他们。谁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来自历史,我们知耻明智,我们知史自强。被“遗忘”的大屠杀,我们没忘,我们也不能忘!
第二篇:读后感——《南京浩劫》
你遗忘了吗
——读《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有感
张纯如,这个名字对你我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就是她著写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让世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许多细节及事件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较详实的叙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南京平民的种种暴行,还揭露了日本对这段历史真相的隐瞒。这本书描述日本政府如何在传媒上、教育中淡化这段历史的,同时,本书还赞扬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一群欧美人士的英勇事迹。
对于南京大屠杀,在我的认知里:死了三十来万人。仅此而已,就连这仅有的认知,也是从其他人那儿听来的,至于是真还是假,我无从得知,但现在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曾经发生过的,没有半点虚假。
在书中,我不止一次读到日军对中国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此,我觉得“残酷”一词都无法形容日军的暴行到底有多残忍,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将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取出来玩弄,或是将婴孩一刀劈成两半„„我简直无法想象日军在这片净土上犯下杀戮时的心态。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在他们的脸上,只有“胜利者”那自豪的笑,但凡他们还有一点的良知,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人含恨死去,也不会有那么多在精神和心灵上受创伤的人,以至于至今那些幸存者都还在煎熬中度过余生。
书中有这么一节:“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看了这里,我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但我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设法说服我自己,告诉自己这就是历史事实,不得不去承认这冰冷的事实。这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拥有无穷的力量,让那些日本人统统也都死去,可我知道,这不可能,因为暴力只会让灾难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上演,再者,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中,暴力是违背人类精神的“杀手”。
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日本人对自己所犯下的暴行找出许多理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他们篡改教科书的行为令人感到十分的可耻,难道他们认为这样做就能改变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吗?难道这样就能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天真”的认为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干过那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吗?能吗???
令我欣喜的一点是,在南京沦陷后,那些欧美人士对难民的救助,这使我对他们格外的钦佩,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人性最光辉的一面吧。
读罢全书,合卷沉思,本书名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难道它真的被我们遗忘了吗?
第三篇:观《深海浩劫》有感
观《深海浩劫》有感
《深海浩劫》是一部灾难影片,每次看完这部电影都给我带来深深触动感。这部电影是一部与我们的工作,有着很多极其相似的。整部影片主要仅仅围绕“安全生产”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展开的。在本部影片中主要讲述,在墨西哥湾的海上钻井石油平台,发生了一起因为业主急于赶施工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省去了本该多项测试的工作,最终导致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海上石油平台井喷爆炸事故,爆炸导致整个平台报废,众多人员死于火海;还导致整个海湾因井喷事故,造成大面积的海上石油污染。
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不仅仅中要具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也要有勇敢和奉献的精神。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安全因素,有了不安全因素,就要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消灭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从而促使生产工作始终处于安全在每一次次严重的事故,但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通过此事,人们有了更可靠的报警系统,更完善的应急机制,更齐全的安全设施。每一次严重的事故,但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再一次诠释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含义。
最终,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一个负责的态度,都需要一种奉献的精神也需要一种坚持的努力。
李磊 兖州站
第四篇: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感.刘欢、doc
读《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感
正当我读到“南京政府大楼的红旗慢慢落下时”
此时,毛主席领导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捣蒋介石城府南京。昔日蒋介石在南京虎踞龙盘的情景已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人民解放后的欢天喜地,谁不慷慨激昂?虽说如此,毛主席并不骄傲自满,而是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过去它曾做过封建统治者的六朝京都,近100多年来它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22年间它又一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心。可今天呢,今天不同了,它一反过去几千年的情况而成了人民的城市,起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指挥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及全国亿万军民为之欢欣鼓舞、慷慨激昂呢!
我喜欢毛主席的诗词,他的诗词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畏艰苦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览众山小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极具王者风范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令人佩服的是少年毛泽东就表现出了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昂斗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他当时的缩影。当时作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的他写下“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来时刻勉励自己。在他所在的社团中,从来不谈生活琐事,谈的都是些大事,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赞赏他这一点。许多人努力读书,大多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就是为了华丽的物质生活,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事。毛泽东却不然,他努力读书,则是为了天下。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正是有像毛泽东这样少年时期便考虑江山社稷的一些人,才促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崛起
因此,我们不应该只为一些片面的目的而努力读书,我们应该不仅仅是考虑到脚底下,更应该仰望星空。这样,中华民族一定会繁荣昌盛,立于世界之巅。
晴空万里,旭日东升,如今的中国人民在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亮了每一寸土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会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天正蓝,花正好,阳光正明媚!
焊接111
刘欢
2011.12.2
第五篇:南京之行有感
南京之行有感
金秋送爽的季节,我到南京东南大学参加第三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了12节精彩的数学课,聆听了6场精彩的报告。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全国著名特级老师吴正宪的《相遇问题》,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著名特级教师刘松的《认识时、分》,年轻的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余颖老师的《黄金分割》以及来自俄罗斯的教育专家奥克萨娜·雷泽的一节《分类、数图形》。每一节课上,我都被特级教师所营造的大气、流畅、和谐、灵动的课堂所感动。试想,当孩子不愿意下课时,作为老师心里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孩子们和专家们融为一体,专家们浸深于课堂,课能上到如此境界,夫付何求?
吴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相遇问题》的观摩课。吴老师把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解决问题,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交流——拓展与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经历一个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把思考还给学生。如一开始抛出一个生活问题,让学生围绕“走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知道了“路程、时间”等量,当学生说不出“速度”这一个量的时候,吴老师不慌不忙,告诉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叫速度”,及时地化解了尴尬,机智地处理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吴老师抓住了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逐步形成了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吴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重视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汇报交流”这个环节上,吴老师让学生组织学生针对算式进行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增强。特级教师刘松老师上《认识时、分》的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我们平常教学并无太大差别。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多层次、丰富的体验。这应该算本节课的一大靓点。他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出发去设计本节课的体验活动。先听音乐,感受“度日如年”——静态中的一分钟,再设计一分活动,感受“岁月如梭”——动态中的一分钟。在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一分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层练习。
1、让学生当小闹钟感受一分钟时间,看谁猜的准。静态中体验一分钟。
2、播放两遍国歌让学生估计两遍国歌的时间“等于两分钟”“比两分钟长”还是“比两分钟短”?想想如果播一遍国歌用的时间应该是“等于一分钟”“比一分钟长”还是“比一分钟短”?学生不仅要学会动态中估计时间长短,还要进行时间上的估算,有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动静结合在学 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而又客观的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是多维度立体的一分钟。对于“惜时如金”的公开课来说体验能做到前面“三步曲”,已经算完美了。当新课教学已结束后,刘老师安排了三分钟时间想让小朋友上放松一下。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唱一曲,学生都很乐意上来,不知不觉地又进入老师设计的情节,“猜猜,刚才咱们一起唱歌用了多长时间。”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一分钟、三分钟到底有多长。多样化的体验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正是刘老师所追求的“无招胜有招”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
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则让自己成了“扇风点火”的大“忽悠”。一开始与学生交流,黄老师就让游戏充满了情趣与智慧。“相反的游戏”学生比较感兴趣,富有趣味性,如何引入课堂,一句话便自然将学生带到课堂中去。“这个游戏好玩吗?”,学生说“好玩”。“跟好玩相反应该怎样说”“不好玩”“不好玩我们就不玩了”特级教师既能激趣、调情,又能控制、调配。练就这样的功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
“数学课上做游戏与平时的游戏有什么不同?”“要思考数学问题”黄老师这样的点拨为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打下了伏笔,既做游戏,又学数学知识。所以,看了课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有没有简便一点的比较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与前面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教学,课结束,学生也解决了这三个关键的问题,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比较数的大小”这个内容,老师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但黄老师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本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游戏不是纯粹的娱乐活动,也不是为了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而只是黄老师采用的一种形式,在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游戏规则的修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比较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后,黄老师让学生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这让所有的学生一目了然。黄老师这样细腻的教学处理,不得不让我为之叹服:就是这小小的一个圆圈,指出了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方法。学生这么一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就迎刃而解了。
黄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气息,学生的整个游戏活动是轻松、愉悦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能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数学理解。
来自俄罗斯的教授奥克萨娜雷泽的课《分类、数图形》,因为语言障碍,显得不是很流畅,但却在一个环节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要求孩子们两人合作完成所有活动,在反馈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我们平常课堂中看到的一样。这时,她总是示意小朋友,任务是你们两个人完成的,举手时能不能把你和同桌的小手牵在一起,这个小小的要求,给提倡“合作学习”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还聆听了哲学家郑毓信的《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数学,另有一番风味。让我们一线教师能跳出数学看数学,重新审视数学教学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做高素质的数学老师》,要求人课合一的最高境界,黄爱华老师的《畅神境界的追求》则更加引领我们进入课的仙境,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戴博的《我的孩子在中国上小学》和大家讨论“作业和玩哪个更好”的减负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精彩的报告,则让老师善于抓住差错,把差错当作资源,让课堂闪耀别样的精彩。
短暂的三天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牢记专家的话,勤于钻研、慎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反思,真正进行自己对“畅神境界”的追求!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