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紫金文化心得体会
紫金理念体系心得体会
在公司、处室组织学习下,我认真学习了紫金理念体系(核心部分)及析义。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紫金理念体系(核心部分)及析义中明确了集团公司的宗旨:矿业立企,报国惠民。具体要求整个集团公司以矿业为立企之基,通过矿业开发以回报项目所在国为己任,以惠泽企业及相关者为要义。作为一个年轻的紫金人来说,我为我们的企业有着如此崇高的的社会责任感而倍感自豪;我为有机会能够参与其中,为企业崇高的目标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而万分骄傲。
紫金理念体系(核心部分)及析义中同时也明确紫金集团的愿景、使命和目标。美好的愿景和远大的目标,需要我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去努力实现。作为整个集体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认同紫金文化,以厂为家,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真正把公司的事情当做家中的事情来做,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心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力量、添柴加薪,我想坚信公司发展的火焰会越烧越旺。
我们的企业坚持以和谐的方式创造财富,决不以损害他人利益谋求自身的发展为公司基本价值取向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底线。严格遵守着企业道德,坚持“生命第一,环保优先”的安全环保方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认真做好环保工作;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的利益;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注重
把项目开发造成的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通过环境再造使项目开发环境优于原有环境。公司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确保员工、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和潜能,可以创造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人为本,需把每个员工都当做兄弟姐妹对待,增加团体凝聚力,这股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每位员工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开疆拓土,锐意进取,知难而上,尽力而为,把脏活、累活和苦活当做自豪的工作来做,别人做不到的,不敢做的,看不起的,我们就要做到最好,有着一份共创未来的理念,敢为天下先,取得先行优势。
诚实、信用是为人之本,忠诚、自信是成功之基;作为企业的一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不管是做人做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必须把诚信做为我们的精神之柱。
做为公司一名基层管理干部,我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尽自己最大能力履行职务,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尽职;同时诚实履行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也是尽职。作为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很重要,协作精神是形成力量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是团队协作的基本要求,企业和员工应共同营造和谐友爱、齐心协力的家的氛围,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使团队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人的生命最为宝贵,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对人生命权的尊重,就务必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的隐患。这使得在工作中,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牢记“责任在手、懂得隐患、注重细节、确保安全”为主题的十六字方针,以反“三违”、“四不伤害”做为具体事项,杜绝事故的发生。做为我来说,首先要增加自己的安全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技能及事故发生后的自救技能和急救措施,同时监督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安全生产工作,发现违章违纪行为绝不姑息,从重处罚,并对员工进行安全再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每位员工能够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引领着企业员工朝着高远的目标努力奋斗,努力学习,增强自我的素质。只有员工能够走的更远了,企业才会走的更远,这也正是紫金文化中企业不断为社会和投资者创造价值,员工及企业关联者也同时获益,和谐创造财富,企业、员工、社会协调发展所体现出来的。
技术处质计科:胡国豹 2012年7月23日
第二篇: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礼仪和殡葬实物中安置并悼念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礼仪规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观念。
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是生老病死。生养死葬是人类的传统的美德、公民的义务、政府的职责。人死后,就有了殡葬活动。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殡葬礼仪规范的形成中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就形成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一样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理上的三种关系。第一,殡葬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质文化,人们借助药物器具保存遗体、布设灵堂、悼念逝者、寻觅墓地构建坟墓或将骨灰撒向大海等,无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殡葬活动主要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人与人的各种感情在殡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殡葬活动中,人与自己心理也始终处于一个调适平衡的过程,人类自己心理的任何反应或变异,均应控制在殡葬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从而形成特有的适应方式。
殡葬文化的主要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实物形态,它们之中都隐藏或寄托了对生命的价值肯定,对永生的追求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总之一句话殡葬文化的形态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殡葬文化的本质无非就是反应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殡葬文化虽然是人死后产生的,但是其本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民族受不同的外部环境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自身认识的不同,生死观也是有极大地区别。殡葬文化反映当时生产力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每一个时代的殡葬服务郭=过程都有所差别。殡葬文化反映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何,殡葬方式是一个窗口。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殡葬文化就可以了解到整个社会的面貌。
殡葬文化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古代的殡葬文化有很明显的特征: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者也,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显等级。在古代殡葬中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用功于国家的人,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殡葬礼仪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隆丧厚葬。隆丧,指吊唁和送殡者多,显得极其隆重;厚葬,入殓衣服多且贵重,陪葬品丰富,墓地气派等。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形式在影响者人类,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殡葬礼俗文化就是在这一心理需求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无论贵贱、贫富,人们对殡葬的认同是大体相同的,即通过殡葬形式满足人们对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心理需求。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于生者而言,通过一定的殡葬礼仪满足生者的心理需求,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其次,殡葬文化还具有道德作用。社会正常运行离不开对人的教化,而教化则是以文化支撑的。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殡葬文化的共同特点。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远流长,今天的人类文明建立在前人的创造基础上。如果我们丢弃这些,我们的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通过殡葬活动感化人们去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积德行善。殡葬文化的作用不仅这些,还有在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殡葬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生存的社会目的。早在原始社会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墓葬就是很好的证明。如西安半坡氏族的公墓就统一安排在居住区的北面。这些保护土地的目的是为了生者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的殡葬文化需要科学的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完整的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要求,是我们做好各种工作的指导思想。殡葬事业的发展,殡葬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殡葬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殡葬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处理继承传统殡葬文化和发展先进殡葬文化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科学殡葬和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长期共存的问题。现在的殡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服务的,就是给人们留下一个寄托追思的空间。如果是完全用现在的科学观点进行殡葬服务,就势必取消一切的殡葬礼仪,只留下火化,这样,就难免会引发人们对生命、生产活动消极的态度,走向虚无主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走科学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殡葬文化加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推动先进殡葬文化发张。
同时殡葬文化还要重视生死观的研究、死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人们只重视对“人生观”研究,忽视了对“人死观”的研究、社会忌讳死亡、不接纳死亡,视死亡如鬼怪、敌人。缺乏“人死观”教育,使人对死亡的认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精神压抑之中。所以殡葬文化工作者必须加强死亡教育和“人死观”的研究。
工作者要学习研究先进的殡葬文化。先进的殡葬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的潮流。总之,殡葬文化是为人服务的,要以人为本,给以人的尊严和权力,体现人的价值。
【篇二】
通过规范的、专业的丧葬礼仪形式来告别死者,表达了生者对逝去人的尊重与敬仰,提高了死者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殡葬无小事”。所以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员工和业主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业主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赢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惟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它是“双重”服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们的殡葬服务礼仪就更复杂化。
殡葬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殡葬改革及殡葬服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殡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礼仪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也在教化着人们学会忠、孝、敬。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这才是殡葬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每一位殡葬服务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将特殊的服务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将殡葬礼仪落实到殡仪服务员的每一具体行动上。忠于事业、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以前,在服务班总觉得自己很迷茫,因为不像其他班一样,防腐整容,设备班就有一个可以固定的方向,再怎么不行他们还是有一项可以拿出手的一技之长。而我们服务班学习的范围我自我感觉就比较广泛了,有司仪、礼仪、挽联写作、策划、业务洽谈等等,重点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但是,从进大二以后,接触到这些必学的课程就开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这学期来说,我最大的目标就是以后做一名优秀的司仪和业务洽谈人员,不管怎样先朝着这些目标慢慢努力,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希望以后能在郭老师的课程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感谢郭老师这么久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及帮助。
第三篇:紫金姑娘作文
紫金姑娘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紫金姑娘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很久很久以前,南京城是像现在的楼兰一样荒无人烟的。这儿只有四十来个人,他们都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其中有个女孩叫紫金,因为她天生丽质,像宝玉一样生来头上就有一朵紫荆花,而且能随着女孩的长大而越来越娇艳,永不枯萎,所以,人们都叫她紫金姑娘。
紫金姑娘从小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长大,觉得这地方太不方便、也太凄凉了。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南京城变成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她为了打听如何做才能使这儿变成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而翻山越岭,经历千辛万苦,磨破了无数双鞋,脚上满是血泡老茧。她的决心和毅力终于打动了一位善良仙女的心,仙女托梦告诉她:“要先收集太阳、雨露和云朵的心爱之物才能改善环境,在用这个(说着便从头上拔下一片绿叶)请众花仙子们居住过来。”紫金姑娘醒来后便发愁了,心想:我一个凡人怎么才能上天呢?
太阳、雨露和云朵得知情况后也被感动了,便一起来到人间——紫金姑娘家的门前,“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紫金姑娘的思绪,她应声开门,只见三位少年出现在眼前:一位皮肤古铜色,长着金色头发的男孩;一位身穿白色纱衣纱裙,圆嘟嘟脸庞的可爱女孩;还有一位长的出水芙蓉似的,身着蓝色裙子的女女孩。他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后,紫金姑娘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她额头上那朵紫荆花都含着笑呐!太阳是大哥,他咬咬牙从头上拔下一束金发送给紫金,飞走了。雨露是二妹,她从脖子上取下一条水滴项链塞给紫金消失在雨中。白云是三妹,她脱下它辛苦织成的云衣给紫金披上,乘着朵白云飘走了。
这时紫金姑娘拿着绿叶去找众花仙子们,牡丹仙子说:“啊!这不是百花女王的绿叶令吗?”“哦!我想起来了,女王已经吩咐过了!”说着,便让穿着金黄色短裙的蒲公英跟紫金去取三件物品,一路上蒲公英为她做了介绍,原来这三件物品要在阳光下晒七七四十九天;在水中泡九九八十一天,只有这样才可变成圣水。
她和蒲公英终于等到变成圣水的那天了。紫金姑娘把第一碗圣水洒在一望无边的沙丘上,转眼间,沙丘就变成了肥沃的土地;蒲公英洒下第二碗圣水,昔日的残垣断壁变成了精巧的建筑;她们一同洒下第三碗圣水,让百花齐放,茁壮成长……
紫金姑娘看着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非常高兴。端起三个盛过圣水的精致小瓷碗,顶在头上,跳起了著名的顶碗舞,婀娜多姿的舞步,真是美极了!紫金姑娘跳到哪里,哪里就开放着大片大片的蒲公英。这时蒲公英就穿上白云公主为她做的蓬蓬裙,随这紫金姑娘一起翩翩起舞。突然,紫金姑娘双手缓缓举起,那蒲公英的蓬蓬裙飞向空中化为朵朵小伞,投向大地的怀抱。这时只见紫金姑娘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朵额头上的紫荆花比原先的更大更艳了。
“轰——”的一声巨响,紫金姑娘化成一座大山,她太爱她的家乡了,她要投入大地的怀抱,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因此人们都称这座山为紫金山。
第四篇: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
简介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是作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矿业集团”)所开发的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及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的配套项目而兴建的,由紫金矿业集团投资三千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634㎡、布展面积2866㎡,是“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目前我国企业自建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融矿山科研、大学生地质矿产教学实践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公益性地质矿产博物馆,在振兴地质矿产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从开馆至今的运行、运行费用到人才的保障,均由紫金矿业全力支持,体现了紫金矿业集团忠实地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决心。
一、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基础设施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为独立建筑,四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1634㎡,建筑面积5179.63㎡,布展面积为2866㎡。布展标本695件,每年更新80余件展品,馆藏标本2221件,每年有一定经费用于标本采购和安排人员采集标本,不断增加馆藏数量。馆内共三层,四个主题展厅,分别为“揭开地球的面纱”、“地球的物质世界”、“丰富的地下宝藏”、“飞速发展的紫金”,布展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声光电技术,通过展板、展品和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地学科普知识。馆内设置了大陆漂移、地震屋、星球上称体重、电子翻书系统等19个互动实施,让观众亲手操作、亲身感受,增加科普趣味性。馆内还建设有可容100人左右的3D影视厅,每周六和世界地球日活动周、六一儿童节、全国防震减灾日等节假日都会免费对公众播放科普教育片,使观众沉浸在浓郁的科学氛围和精彩缤纷的地学世界中。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典型金矿的成因、独特的黄金生产流程和矿山绿化、边坡治理等环保知识。让观众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地矿资源的形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地质矿产教育及科普成果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开放天数约为280天,平均每年接待7139人,累计接待参观24000多人次。紫金矿业每年提供100万元为馆内运行和活动经费,开展地质矿产公益科普活动,共举办了19次科普活动,其中有10次为参与人次1000人以上的重大科普活动,开展了5次专题讲座,13次主题科普活动,参与科普活动人数总计24200多人。2011年以来共制作了《杭川雅石》、《各星球上称体重》、《大陆漂移》、《三大类岩石》、《世界矿产资源形势》、《黄金是怎么炼成的》等12部科普作品。并开展了“节约资源 热爱上杭”科普绘画比赛、知识有奖问答、科普游园活动、汀江奇石展、第24个全国土地日土地资源展览,第43、44个世界地球日讲座等主题科普活动,并制作宣传册、宣传单、书签等宣传材料,结合网页宣传、媒体报道的形式,同时与政府部门、学校等相挂钩,扩大受众面积,取得了良好的地质矿产科普宣教效果。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也是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同时,对全国院校地矿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实习开放,利用有效的师生力量和紫金典型矿山独特特点,为学生提供矿床标本研究矿山成因、矿物组成、矿石类型等,研究建立了标本数据库系统,编写相关研究论文《博物馆典型矿床标本的采集及其管理(以云南麻栗坡钨矿为例)》、《“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岩石数据库”的建立》、《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矿物标本的鉴定及矿物数据库的建设》,并制作了精美的 “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矿物类藏品电子画册”;同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刘羽、彭向东教授研究绘制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生命长河》壁画。
三、附图
2011年8月获评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2年4月《宝石》专题讲座
2012年9月被评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2年4月科普绘画比赛现场
2012年4月《矿产资源》主题展现场
2013年4月奇石入展仪式
2013年10月“国土杯”文字石展
2013年4月知识问答活动现场
2013年边讲解边记录边互动讲解地质模型
2014年《生命长河》壁画(高14m*宽9m)
2014年保护野生动物签名活动现场
2014年6月第24个全国土地日宣教现场
2015年5月获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第五篇:学习延安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延安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延安红色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
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难
困苦的战争岁月和局部执政的情况下积淀形成的文化。它是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是
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价值取向、崇高思想品德、艰苦朴素
工作作风为主要标识的革命者的“公共人生”,本质上是延
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党文化。延安红色文化是走向成熟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生动的革命实践和宝贵的奋斗智慧。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延安红色文化是一种以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政党文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和“解放”“改变世界”是
同义语,革命的过程就是应用革命理论,动员广大群众,改
变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革命除
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含义之外,更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
改造主观世界、“实践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完美统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
行最彻底的决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正是建
立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内涵的深刻把握和不断的践
行之中。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党及时调
整革命的策略路线和任务目标。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
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认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阶级和农民中的落后阶层;广大的小资产
阶级群众和知识分子已转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许
多乡村富农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也有对革命采取同情
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参加的可能。因此,党对“革命”的“阶
级斗争”的理解,应转到“统一战线”上来,党的策略路线
是发动、团结和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一一日本帝国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信心也有能
力使自身变成一个“革命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革命战士。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
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一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
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正是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
结合,1937年3月,毛泽东在和史沫特莱的谈话中坚定地认
为,整个抗战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
义而奋斗”。从“温和的土地政策”到边区的民主选举和“
三制”,从提升干部素质的学习运动到改变党风的整风运动,其灵魂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表
现出的主线是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坚持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
义的中国。马克·塞尔登曾感慨地评价,中国共产党“使农
村革命的实践适应统一战线的战时迫切需要,同时领导民众
大胆地、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在多重压迫下解体的问题”。整
个延安时期,毛泽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爱国青年不断地发
动民众、组织民众,形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不断地改
造自我,坚持“永久奋斗”,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新民主
主义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经过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血与
火的洗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革
命话语体系已走向成熟和完善,党中央延安十三年的辉煌成就,正依赖于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成熟和努力践行。
二、延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革命文化。
延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毛
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表现。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醒中国共产党人:“马克
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党内的关门主义,认为马列主义如果不能“活泼地运用到中国的特殊的具体环境中去”,就会变成死的教条。1937年,毛泽
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初步清理了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1938年10月的中共
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
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并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第一次
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认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完整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
践相结合的命题;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系统而完整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走向成熟。
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毛泽东通过《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完整也是朴实无华的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整顿党的作风》
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
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
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
学界普遍认为,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延
安精神永放光芒》社论,是“延安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和
明确阐述。该社论指出,“在长期斗争中用毛泽东思想培养
起来的延安精神,代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革命精神,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无疑是延安
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其中已经凸显了延安红色文化和当
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一一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表
明了其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特征
今天,我们回望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就会发
现许多延安精神原生态的内容。譬如,坚定地维护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走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抗大精神”
“愚公移山精神”,广泛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的“延安县
同志们的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
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十
三年“延安道路”的凝练,都是当时“延安作风”的升华,都打上了“窑洞中的马列主义”一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印记,都体现出了和旧的剥削和压迫观念决裂后中国共产
党人的朴实无华的“接地气”的文化品格。延安时期,续范
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就欣然写道,“敌后撑持不世功
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亲切和蔼田舍翁”;1942
1943年,张闻天做了15个月的农村调研后,感慨地总结
道,“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
正是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反对“洋八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香的”“鲜活的”“接
地气”的革命理论,也才使得延安红色文化成为真理追求和
价值诉求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文化标识。、延安红色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
最基本的“生活样态”,其生活表现和实践表达是乐观自信
爱国奋斗的人生态度。
毛泽东对延安时期人们的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高度赞
扬,认为这是坚定革命者理想信念不动摇的“骨气”。在1942
年12月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延安
县同志们的布尔什维克精神赞不绝口,指出他们的工作态度
是积极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
生龙活虎,不违农时,按时发放农具贷款;根据实际,“制
定每个农户的生产计划”;“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有
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这种精神,对于那些一遇困难就
唉声叹气,就缩手缩脚的人们,对于那些办事不认真,得过
且过,敷衍了事的人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乐观自信和爱国奋斗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
群众的基本生活样态。尽管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很多时候是“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甚至在反动派的封锁和围困时,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子。但这些
困难丝毫不能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不能断绝人民
群众对革命胜利、民族自强的希望。经历过延安岁月的文艺
工作者最普遍的回忆是:“虽然一切都是简陋的粗糙的,但
心情是愉快的”,“精神上是极为满足和快乐的”;“延安
城内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到处都
能听到革命“歌声”,都能看到“同志,同志”的相互招呼。
爱国华侨陈嘉庚参观考察后预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引人深思的是,这种乐观自信和爱国奋斗的人生态度,刻也没有脱离细微的边区现实生活和抗战时期具体的经
济、政治工作。这样的人生价值追求也绝非只有“大人物”
和政权机构、政治组织才有,而是每个类似张思德、白求恩
样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身边的“小事”和
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做起的。抗大没有校舍,师生们自己建校
舍,没有桌子就用膝盖当桌子。延安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形塑
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乐观自信的生活世界,其实
践表达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融入人民群
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总结道:“我们党的自信心,群众的自信心,结合成为战胜帝国主义的民
族自信心,因此战胜了一切肉体上的困难。”
延安红色文化的内在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总动员
和群众大组织基础上的“救亡”与“启蒙”并重的文化运动。
延安时期社会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是结合时代要求和
中国共产党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而进行的,是密切联系
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实践化和生活化,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耐心细致地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内在的逻辑是:通过社会动员
和群众组织,把“救亡”和“启蒙”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而这也正是延安十三年革命史积淀形成的最为宝贵的文化
遗产之一。
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动员,在艰难
困苦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历尽千辛
奔向延安,为的就是追求中国社会的光明前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以“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勇气和毅力,冒着生命危险,闯过重重关卡来到延安的陕北
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完成精神洗礼,为
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
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群众性的生产、下乡、扫盲、冬学等组织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和边区人民一起度过了“扫
荡”“封锁”“重点进攻”的艰难困苦,在不断走向胜利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话语体系和红色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