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题总结

时间:2019-05-12 04: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实验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实验题总结》。

第一篇:化学实验题总结

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总结

例1:

(1)在没有现成的CO2气体发生器的情况下,请你选用下图中的部分仪器,装配成一个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CO2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是(填入仪器的编号)________________。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CO2气体,而实验室只有稀硫酸、浓硝酸、水、块状纯碱、块状大理石,比较合理的方案应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

例2:为制取纯净的气体A可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生成A的速度可通过滴液的速度控制,图中B、C、D均为液体,且为下列试剂中某一种:

浓硫酸、稀硫酸、浓硝酸、稀硝酸、浓盐酸、稀盐酸、浓氨水、稀氨水、蒸馏水、饱和氢硫酸溶液、饱和石灰水

例3:

请回答:A、B、C、D、E各是什么物质?

利用下图所示装收集以下8种气体(图中烧瓶位置不得移动):①H2 ②Cl2 ③CH4 ④HCl ⑤NH3 ⑥NO ⑦H2S ⑧S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在B口可收集的气体有(用数字表示,下同)________________.(2)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___口进入。

(3)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可用此装置的气体有____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___口进入。

(4)若烧杯是干燥的,不能用此装置来收集的气体是___。

例4:某集气瓶中充满了HI气体,试设计一个装置表示:将这种气体排出烧瓶,并粗略证明它确实是HI气体,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例5: 铜与浓硝酸反应和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不同,实验现象也不同。

⑴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证明并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设计了如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选择下列药品,完成该实验,并叙述实验步骤。

药品:稀硝酸、稀盐酸、锌粒、碳酸钙固体

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 ; ⑤__________ ; ⑥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或空气)

⑵推入氧气或空气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⑶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成绿色,后者成蓝色,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铜离子浓度差异形成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填“同意”或 “不同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另一同学提出溶液成“绿色”,是铜离子与二氧化氮混合的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历年高考题选摘

从高考题型看,在第Ⅰ卷出现在选择题型中的主要是基本实验的内容,从气体的制备,离子的共存与识别,到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在第Ⅱ卷中出现的简答、填空和实验的分析与设计,主要是考核实验的能力,如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对物质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和连接实验设计所用的仪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实验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对改进实验操作上的评估。这对考核实验能力非常重要。

例1: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①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在F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 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C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

例2:(1993全国)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填正确选项的标号).(A)铜屑和浓硝酸(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C)电石和水(D)碳酸钙和稀盐酸

例3:实验室里可按下图所示的装置干燥、储存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R

A.NO2 B.HCl C.CH4 D.NH3

例4:设计了四种制备气体的方案:(1)加热稀硫酸和乙醇制备乙烯;(2)加热稀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备氯气;(3)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备二氧化碳;(4)用稀硝酸和硫化亚铁制备硫

化氢。不宜采用的方案有哪些?

A.只有(1)和(2)B.只有(1)和(3)C.只有(3)和(4)D.(1)(2)(3)(4)

例4:(2000全国)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试回答: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可能是

3)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

4)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

5)如果选用些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例5:(1993全国)根据下面实验图填空和回答问题:(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Ⅱ)的烧杯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Ⅲ)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此实验时,烧杯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 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Ⅲ)的烧杯 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例6:(2001年,江浙)用图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塑料隔板上放粗锌粒,漏斗和带支管的试管中装有稀硫酸,若打开弹簧夹,则酸液由漏斗流下,试管中液面上升与锌粒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若关闭弹簧夹,则试 管中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与锌粒 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需要时再打开弹簧夹,又可以使氢气发生。这是一种仅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液面会下降?

(2)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从下面三个反应中选择一个可以用这种随制随停的制气装置制取的气体,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①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 黄铁矿与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

③ 用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4)食盐跟浓硫酸反应制氯化氢不能用这种装置随制随停。试说明理由。

例6:

1、实验室用甲酸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CO气体反应为:HCOOH(H2SO4)△H2O+CO↑,请设计一装置以制取干燥纯净的CO气体。

2、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右图和下列试剂制取下列

气体:A浓硫酸 B浓盐酸 C食盐

D二氧化锰 E氯酸钾 F过氧化氢

G高锰酸钾 H浓氨水 J氢氧化钠

试用各试剂序号回答:

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氧气,应选择__________

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氯化氢,应选择__________

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氨气,应选择__________

若要快速制备少量氯气,应选择__________ 答案在下一页

例1:【答】:A是氯化氢气体,B是浓盐酸,C、D、E均是浓硫酸

例2:【答】(1)②④⑦⑧(2)①③⑥,A(3)①②③④⑥⑧,B(4)⑥

例3:【答】:往装有气体的瓶中注入浓磷酸,使气体排出,用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吸收排出的气体(玻璃管下端接一个倒置漏斗),一段时间以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测得PH值小于7;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发现有黄色沉淀生成,则可说明原气体是HI气体。

①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固体

②向试管中到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

③待反应完全后,将右边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

④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

(2)检验生成的NO

(3)不同意 铜片质量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生成的铜离子浓度相同 加热绿色溶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历年高考题答案:

例1:(1)排除空气,保证安全

(2)锌粒与酸脱离 N2、H2 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氨合成的反应速率

例2:AD 例3:D 例4:D

例5:(1)4HCl+MnO2=MnCl2+2H2O+Cl2↑

(2)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现开始加热D

(3)2Fe+3Cl2=2FeCl3

(4)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

(5)产品易潮解

(6)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

例6:(1)2H2SO4(浓)+2NaBr+MnO2═MnSO4+Br2↑+Na2SO4+2H2O 冷凝溴蒸气 吸收未冷凝的气体

(2)溴蒸气会腐蚀橡皮塞和橡皮管

(3)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中,从而防止了倒吸。

例7:(1)关闭弹簧夹时,反应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液面上的压力增加,所以液面下降。

(2)塞紧橡皮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人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的水面高于试管内的水面,停止加水后,静置片刻,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第二篇:高考化学实验题总结

高考化学实验题总结

一、氢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实验1: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CuO,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CuO加热。反应完全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水。

二、碳族元素

实验1:把经过烘干的木炭和黑色的氧化铜共同研磨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里,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试管几分钟。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固体变为有红色固体,说明有金属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2:向盛有紫色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并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当通入二氧化碳时,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当加热时,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3:在玻璃管里放入CuO,通入CO,并用气球收集尾气,然后加热,仔细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CuO变成了红色的Cu,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CO能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

三、氮族元素

实验1:在长玻璃管中放少量白磷,玻璃管的一端用软木塞或纸团塞紧,另一端敞开。先均匀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然后在放红磷的地方加强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玻璃管内有黄色蒸气产生,并且在玻璃管内壁冷的地方有黄色固体附着,此固体即为白磷。

实验2: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打开玻璃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杯内液体呈红色。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具有碱性的氨水。(思考:如何用只用试管和烧杯做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3: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两根玻璃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由于氨水挥发出来的NH3与盐酸挥发出来的HCl化合形成微小的NH4Cl晶体。(思考:NH3与浓硝酸、浓硫酸靠近时有什么现象?)

实验4: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这是由于受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后,NH3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4)2SO4和NH4NO3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0%的NaOH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变蓝。说明(NH4)2SO4和NH4NO3都能与NaOH反应生成NH3。

实验6: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是塑料袋膨胀,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以充满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

在上面的实验中,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了NO2。

四、氧族元素

实验1:将一支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与解释:装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实验2: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实验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验3:在200mL的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且反应为放热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使木炭变得疏松。实验4:在一支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5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SO2;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被浓硫酸氧化成Cu2+。

五、卤族元素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即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继续燃烧,是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CuCl2的微小晶体)。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溶液浓度不同,溶液颜色有所不同)。实验2: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H2在Cl2燃烧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纯干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气体在空气里与水蒸汽结合,呈现雾状。

实验3:把新收集到的一塑料瓶Cl2和一塑料瓶H2口对口地放置,抽去瓶口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H2和Cl2充分混合。取一瓶混合气体,用塑料片盖好,在距瓶约10cm处点燃镁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当镁条燃烧所产生的强光照射到混合气体时,瓶中的H2和Cl2迅速混合而发生爆炸,把塑料片向上弹起。

实验4:取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 Cl2,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实验5: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现象与解释: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6: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碘发生了升华。实验7:(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来。

实验8: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淀粉遇碘呈现出特殊的蓝色。

六、碱金属元素 实验1:(1)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2)切一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现象与解释:(1)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伴有“嘶嘶”的声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是放热反应。(2)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2:把Na2CO3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换上一支放入同一容积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Na2CO3受热没有变化,NaHCO3受热后放出了CO2。

实验3:把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里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

现象与解释:钾在空气里燃烧火焰呈紫色,比钠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实验4:仿照上述“实验3(1)”完成钾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与解释: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说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

七、镁、铝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反应生成 Al2O3。实验2: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实验3: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滤纸取出,再底部剪一个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上,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放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该反应生成了Al2O3和Fe,被称为铝热反应。

实验4:在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的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用蒸馏水冲洗沉淀,可得较纯净的Al(OH)3。取少量Al(OH)3沉淀放在蒸发皿中,加热。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白色胶状沉淀是Al(OH)3,Al(OH)3分解生成Al2O3和H2O。

实验5:把上述“实验5”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2支试管里,往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 盐酸,往另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 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解释:在酸或强碱里都能溶解。Al(OH)3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八、铁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烧的红热细铁丝伸到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这是FeCl3的小颗粒。加水振荡后,生成黄色溶液。

实验2: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层细砂)里,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实验3: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的经干燥的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火

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铁能跟水蒸气反应,放出气体,这种气体靠近火焰点火时,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这是氢气。

实验4: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然后分别注入5mL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都有气泡产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说明铁与酸反应生成Fe2+和H2。

实验5:在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铁丝有什么变化。

现象与解释: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说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了单质铜。

实验6: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现象与解释:溶液里立即生成沉淀,这是Fe(OH)3。

实验7: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挤出NaOH溶液后,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这是Fe(OH)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这是因为白色的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Fe(OH)3。

实验8: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Fe3+遇KSCN溶液变成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Fe3+与K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Fe3++3SCN—=Fe(SCN)3。

实验9:在上述“实验7”中盛有FeCl2和KSCN溶液的试管里再滴入几滴新配制的氯水,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的Fe2+被氯气氧化成了Fe3+。

实验10:在试管里加入5mL FeCl3溶液,加入几滴盐酸和适量还原铁粉,振荡一会儿,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不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的Fe3+被铁还原成了Fe2+。

第二部分 有机物的性质实验

一、物理性质实验

1.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机物物理性质的实验只有两个:(1)石油的分馏

实验:装配一套蒸馏装置,将100mL 石油注入蒸馏烧瓶中,再加几片碎瓷片以防石油暴沸。然后加热,分别收集60℃~150℃和150℃~300℃时的馏分。

现象与解释:石油是烃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给石油加热时,低沸点的烃先气化,经过蒸馏分离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高沸点的烃再气化,经过蒸馏后又分离出来。收集到的60℃~150℃时的馏分是汽油,150℃~300℃时的馏分是煤油。(2)蛋白质的盐析 实验:在盛有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NH4)2 SO4或Na2SO4溶液,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带有沉淀的液体加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现象与解释:有沉淀的析出,析出的沉淀可以溶解在水中。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无机盐溶液后,蛋白质的溶解度减小,使蛋白质凝聚析出,这种作用叫盐析。盐析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有机物物理性质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现归纳如下:

(1)颜色:有机物大多无色,只有少数物质有颜色。如苯酚氧化后的产物呈粉红色。(2)状态:分子中碳原子数不大于4的烃(烷、烯、炔)、烃的衍生物中的一氯甲烷、甲醛呈气态,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呈液态,绝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常温下呈固态。

(3)气味: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很多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气味,如:苯有特殊气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乙酸有刺激性气味,乙酸乙酯有芳香气味。(4)密度:气态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密度比空气大;液态有机物密度比水小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低级酯、一氯代烃、乙醇、乙醛等;密度比水大的有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乙二醇、丙三醇等。烷、烯、炔等烃类同系物相对密度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的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5)水溶性:与水任意比混溶和易溶于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丙三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难溶于水的有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高级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机物的水溶性随着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二、化学性质实验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

实验: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紫色溶液是否有变化?

现象与解释:溶液颜色没有变化。说明甲烷与KMnO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2)甲烷的取代反应

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上出现油状液滴,说明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2.乙烯

(1)乙烯的燃烧

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燃烧时有黑烟产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KMnO4氧化,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3.乙炔

(1)点燃纯净的乙炔

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炔。观察乙炔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还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炔能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炔也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4.苯和苯的同系物

实验: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别注入3支试管,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现象与解释: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去,苯说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5.卤代烃

(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实验:取一支试管,滴入10滴~15滴溴乙烷,再加入1mL5%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待液体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入10滴上层水溶液,移入另一盛有10mL稀硝酸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滴~3滴2%的AgNO3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看到反应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这种沉淀是AgBr,说明溴乙烷水解生成了Br—。

(2)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应

实验:在试管里加入2mL1,2-二氯乙烷和5 mL10%NaOH的乙醇溶液。再向试管中加入几块碎瓷片。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注意不要使水沸腾),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与解释: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不饱和的有机物。6.乙醇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在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的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迅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

现象与解释: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比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慢,说明乙醇比水更难电离出H+。

(2)乙醇的消去反应

实验:在烧瓶中注入20mL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放入几片碎瓷片。加热混合液,使液体的温度迅速升高到170℃。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7.苯酚

(1)苯酚与NaOH反应

实验:向一个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的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振荡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再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并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苯酚与水混合,液体呈混浊,说明常温下苯酚的溶解度不大。当加入NaOH溶液后,试管中的液体由混浊变为澄清,这是由于苯酚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苯酚钠。

(2)苯酚钠溶液与CO2的作用

实验:向苯酚与NaOH反应所得的澄清中通入CO2气体,观察溶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使澄清溶液又变混浊。这是由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易溶于水的苯酚钠在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了苯酚。

(3)苯酚与Br2的反应

实验: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过量的浓溴水,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立即有白色沉淀产生。苯酚与溴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既不需加热,也不需用催化剂,比溴与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容易得多。这说明受羟基的影响,苯酚中苯环上的H变得更活泼了。

(4)苯酚的显色反应

实验: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现象与解释:苯酚能与FeCl3反应,使溶液呈紫色。8.乙醛

(1)乙醛的银镜反应

实验: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AgNO3与氨水生成的银氨溶液中含有的Ag(NH3)2OH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而Ag+被还原成金属银。

(2)乙醛与Cu(OH)2的反应

实验: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滴~6滴,振荡后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反应中产生的Cu(OH)2被乙醛还原成Cu2O。

9.乙酸

(1)乙酸与Na2CO3的反应

实验:向1支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2)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在1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min~5min,产生的气体经导管通到Na2CO3饱和溶液的液面上。

现象与解释:在液面上看到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透明油状液体是乙酸乙酯。

10.乙酸乙酯

实验: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6滴乙酸乙酯。向第一支试管里加蒸馏水5mL;向第二支试管里加稀硫酸(1:5)0.5mL、蒸馏水5mL;向第三支试管里加30%的NaOH溶液0.5mL、蒸馏水5mL。振荡均匀后,把3支试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里加热。

现象与解释: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消失了;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乙酸乙酯的气味;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多大变化。实验说明,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了乙酸和乙醇,碱性条件下的水解更完全。

11.葡萄糖

(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实验: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配制2mL银氨溶液,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在水浴里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银镜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2)与Cu(OH)2的反应

实验: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

12.蔗糖

实验:这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两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的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说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显还原性。蔗糖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的产物具有还原性。

13.淀粉

实验:在试管1和试管2里各放入0.5g淀粉,在试管1里加入4mL 20%的H2SO4溶液,在试管2里加入4mL水,都加热3min~4min。用碱液中和试管1里的H2SO4溶液,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3。在试管2和试管3里都加入碘溶液,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在试管1里加入银氨溶液,稍加热后,观察试管内壁有无银镜出现。

现象与解释: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到,淀粉用酸催化可以发生水解,生成能发生水解反应的葡萄糖。而没有加酸的试管中加碘溶液呈现蓝色,说明淀粉没有水解。14.纤维素

实验:把一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放入试管中,加入几滴90%的浓硫酸,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使成亮棕色溶液。稍冷,滴入3滴CuSO4溶液,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OH)2沉淀。加热煮沸,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可以看到,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这说明纤维素水解生成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15.蛋白质

(1)蛋白质的变性

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鸡蛋白溶液,给一支试管加热,同时向另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把凝结的蛋白和生成的沉淀分别放入两只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

现象与解释:蛋白质受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凝结,加入乙酸铅会生成沉淀。除加热外,紫外线、X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以及一些有机物均能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2)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实验:在盛有2mL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微热,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鸡蛋白溶液遇浓硝酸变成黄色。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产生黄色。

第三篇:化学实验探究题

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小红同学想探究实验室中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横线上的①~⑦七个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

(4)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填字母:A、石蕊试液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盐酸)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

(5)若实验证明了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2.(娄底)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反思与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

多,试另举一例:。

3.(烟台)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要探究在腌制松花蛋过程中都有哪些物质对鸭蛋起作用。于是取少量泥料在水中溶解,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探究其成分。

【猜想与假设】他们都认为滤液中一定有NaCl和NaOH。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对其他成分他们分别做出了如下猜想:

小亮猜想:还可能有Na2CO3小强猜想:还可能有Ca(OH)2和Na2CO

3你认为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还可能有。

【活动与探究】小亮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振荡,没有气泡,于是他得出结论:没有Na2CO3。

请你选择CO2以外的物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4. 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人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人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

5.(清远)学习了CO2的有关知识之后,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Mg能在CO2中燃烧:

点燃 2Mg + CO

22MgO + C,所以镁着火不能用CO2来灭火。但没有找到有关钠能否与CO2反应的介绍。于是同学们展开钠着火能否用CO2来灭火的探究。

【提出猜想】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可能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将燃着的钠伸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钠能在CO2中继续燃烧。

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

①Na2O是白色固体,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②Ba(OH)2溶于水而BaCO3不溶于水。③Na2CO3的存在会干扰NaOH的检测。

基于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钠在CO2中燃烧的产物应该与Mg在CO2中燃烧的产物情况有所不同,并对产物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 Na2O、C②、C③ NaOH、C④ Na2O、Na2CO3、C

2在步骤(3)中也可以通过加入试剂的方法进行检验(任写一种试剂)。

【结论】猜想(填序号)正确。

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Mg、Cu、Fe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开展了一下以下探究活动。

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有两种测定方法:

方法一是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氢气体积的大小。

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则接口c应与__________(填“a”或“b”)

相连。

方法二是测定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1)白色粉末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2)过滤后,向所得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3)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中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以上实验,不能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检验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否存在,则上述实验的操作(1)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8.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氢铵、氯化钡、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试从如下实

验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加热,不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在白色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有沉淀生

成;③在②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全部溶解同时放出气体。

A、碳酸氢铵B、氯化钡C、硫酸钠D、碳酸钠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氯化钙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也可能只含有一种物质,为了鉴别它,做了如下实验:(a)取一些样品溶解在水里,有白色沉淀生成,把悬浊液过滤,得无色滤液。(b)在滤出的沉淀里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

(c)在滤液里加过量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①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a)里滤出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操作(c)里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③操作(a)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氯化钠、无水硫酸铜、氯化镁、硫酸钠、碳酸钠中的若干种混合物。

现做如下实验进行所含成分的判断: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肯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上述溶液中加烧碱溶液看不到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另取少量固体,加入盐酸中看不到任何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最终要判断出存在的物质,应另取少量固体,加入适量水配成溶液,再加入________试剂,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以确定的硫酸钠存在;将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以确定氯化钠的存在。有关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

223244该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

②在白色沉淀A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放出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③在无色溶液B中加入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请

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①得到的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包粉末,可能由 NaCl、Na2SO4、Na2CO3、FeCl3、MgCl2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也无明显现象。请问:

(1)由实验①可知,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____; 实验②可说明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 实验③证明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原粉末中可能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原粉末的成分,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 在AgNO3、Ba(NO3)

2、BaCl2中选择二种作为A、B试剂,且A、B的阳离子不同 ]

用化学式填写:粉末的成分__________;试剂A__________;试剂B__________。

第四篇:化学有机实验题

化学有机实验题

1.(14分)

Ⅰ:“酒是陈的香”,就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2)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流程图。完成下列空白:

试剂: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分离方法: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物质名称:A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Ⅱ:已知卤代烃(R-X)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醇(R-OH),如:CH3CH2-X+H2O

CH3CH2-OH+HR,现有如下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1的条件为

__________,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2)写出反应3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写出苹果酸

①和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实验室用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有关物质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沸点/℃

溶解度g/l00g水

正丁醇

0.80

118.0

冰醋酸

1.045

118.1

互溶

乙酸正丁酯

116

0.882

126.1

0.7

操作如下:

①在50mL三颈烧瓶中投入几粒沸石,将18.5

mL正丁醇和13.4

mL冰醋酸(过量),3~4滴浓硫酸按一定顺序均匀混合,安装分水器(作用:实验过程中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温度计及回流冷凝管。

②将分水器分出的酯层和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水洗,10%

Na2CO3洗,再水洗,最后转移至锥形瓶并干燥。

③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加入烧瓶中,常压蒸馏,收集馏分,得15.1

g乙酸正丁酯。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的药品是:。

(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

(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产率偏,(填“高”或“低”)原因是。

(6)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

3.(16分)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图中A试管盛有无水乙醇(沸点为78℃),B处为螺旋状的细铜丝,C处为无水硫酸铜粉末,干燥管D中盛有碱石灰,E为新制的氢氧化铜,F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或区域)有(填仪器或区域的代号A~F)___(4分)。

(2)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2分)。

(3)C处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2分),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E处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F处可以添加的固体药品是

______________(2分)。

(4)若本实验中拿去F装置(包括其上附的单孔塞和导管),同时将A试管处原来的双孔塞换成单孔塞用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其它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E处除了依然有上述(3)中所出现的现象之外,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由此推断此时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Ⅰ(1)催化剂;吸水剂;(2)饱和碳酸钠溶液;硫酸;分液;蒸馏;乙酸乙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物。

Ⅱ(1)光照;

;(2)2+O22+2H2O

Ⅲ.①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

②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解析】

试题分析:Ⅰ(1)在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①催化剂,②是催化剂;(2)在制取的乙酸乙酯中含有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由于乙醇及容易溶于水,而乙酸与Na2CO3发生反应产生容易溶于水的乙酸钠,而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也不能与Na2CO3发生反应,因此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经分液,得到的A是乙酸乙酯,B是含有乙醇的乙酸钠溶液;由于乙醇沸点低,容易气化,通过蒸馏分离得到E是乙醇,C是乙酸钠、碳酸钠的混合溶液,然后利用酸性硫酸>醋酸,而且难挥发,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利用乙酸的沸点低,硫酸钠是离子化合物,沸点高的性质,蒸馏分离得到乙酸。所以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试剂b是硫酸;分离方法:①是分液;③是蒸馏;物质名称:A是乙酸乙酯;物质B是乙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Ⅱ:与Cl2在光照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X:1-Cl环戊烷;X与NaOH的水溶液在加热时发生取代反应形成Y:;Y

在Cu存在时加热发生氧化反应形成。(1)反应1的条件为光照;X的结构简式为;(2)反应3的方程式是2+O22+2H2O;Ⅲ.①苹果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羧基脱去羟基,醇脱氢羟基H原子,因此苹果酸与乙醇完全酯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CH3CH2OH

CH3CH2OOCCH(OH)CH2COOCH2CH3+2H2O;②苹果酸含有羧基,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由于Na2CO3溶液过量,所以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OOCCH(OH)CH2COOH+2Na2CO3→2NaHCO3+NaOOCCH(OH)CH2COONa。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反应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的知识。

2.(1)CH3CH2CH(OH)CH3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2)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2分)

(3)正丁醇,浓硫酸,冰醋酸(2分);

(4)除去酯中混有的乙酸和正丁醇(2分)

(5)高(1分);会收集到少量未反应的冰醋酸和正丁醇(2分)

(6)65%(或65.1%)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写出任意一种正丁醇同类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CH3CH2CH(OH)CH3,(CH3)2CH-CH2OH、(CH3)3C-OH。(2)仪器A中乙酸和正丁醇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CH2CH2OHCH3COOCH2CH2CH2CH3+H2O。(3)步骤①向三颈烧瓶中先加入正丁醇,然后再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4)步骤②中,用

10%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该步操作的目的是反应消耗乙酸,溶解正丁醇,降低制备的到的乙酸正丁酯的溶解度。(5)步骤③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18℃开始收集馏分,由于乙酸的沸点是118.1℃,正丁醇沸点是118.0℃,会使收集的物质中含有乙酸,将其当作酯,因此产率偏高。(6)15.1

g乙酸正丁酯的物质的量是n(乙酸正丁酯)=

15.1

g÷116g/mol=0.13mol,18.5

mL正丁醇的物质的量是n(正丁醇)=

(18.5

mL×0.80g/ml)

÷74g/mol=0.2mol;由于乙酸过量,所以该实验生成的乙酸正丁酯的产率是(0.13mol÷0.2mol)

×100%=65%。

考点:考查有机物制备操作、反应方程式、物质产率的计算的知识。

3.(1)ABEF

(2)

(3)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E处: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4)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实验流程和反应原理分析F装置是加热制氧气;A装置需要加热得到乙醇蒸气;B装置为乙醇的催化氧化需要加热;D装置中乙醛通入氢氧化铜溶液需要加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故答案为ABEF;(2)B处的反应是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3)乙醇在铜催化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和水,C处:白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碱石灰是吸收水蒸气,D处:吸收水份以防止对后续反应的干扰;E处是乙醛通入新制氢氧化铜中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F处是实验是制氧气,试剂加在大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生成氧气:实验室制氧气的试剂是: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4)去掉制氧气的装置后,E装置中仍然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有乙醛生成,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无水生成,但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说明有氢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考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分析。

第五篇:2013中考化学实验题

2012年中考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

1.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

现象是。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① 加热氧化铜 ② 检验氢气纯度 ③ 停止加热 ④ 通入氢气 ⑤ 停止通入氢气。

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5)实验过程中,通入D装置的氢气如果不纯(混有空气)就可能发生事故。

2.某同学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还要防止反应后多余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他准备了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丙装置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丁

(1)装置丙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2)实验进行时,各装置口的连接顺序为:A接,接,G接。

(3)C处放出的气体为,应处理。

(4)装置丁中反应管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装置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2、H2O(气)、CO2、H2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中试剂足量):

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为:A、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浓H2SO4无明显变化,D中氧

化铜转化为一种红色物质。于是他得到如下结论:气体中① 肯定不含CO2;② 肯定含CO; ③ 肯定含H2O(气);④ 肯定含H2;⑤ 可能含N2。你认为不正确的结论是(填序号)。为使实验得到正确结论,须将上...述实验中的仪器装置重新连接,你认为合理的排列顺序是(填代号)。其中C中浓H2SO4的作用是F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4.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来进行实验,水应从端通入。5.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回答:

(1)用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应选(填序号,下同)______;用固体受热反应产生气体应选_____;收集难

溶性气体应选______;收集常温下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选_______。

(2)A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受热后试管________;B中的长颈漏斗末端应伸至液面以下,可以防止产

生的气体_______。伸进D、E中的导管均应接近集气瓶底部,是为了将瓶中的空气________。(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加热来制取甲烷气体,请根据甲烷的性质回答:

① 制取甲烷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② 收集甲烷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或________。

6.今有A、B、C三种无色气体和D、E、F三种黑色粉末,已知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 A+C→B;② B+D→A ;③ D+E→B+Cu。(1)根据以上反应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 E.________

(2)F为制取C

7.填空回答问题:

(1(28.某学生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分别与水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根据该学生设计的装置和所要达到的实验目的,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2)用锌粒和浓盐酸反应制氢气,将制出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气中含有(写化学

式),若要制出纯净、干燥的氢气,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的一种装置是,该装置中药品的作用是。

(3)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 加热② 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 熄灭酒精灯⑤ 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 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

(2)若用装置C制取CO2,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生成的CO

2中混有气体。

(3)D是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①中的现象是;②中的现象是。尾气应该,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对空气的污染。

【试题答案】

1.解析:本题是一道以氢气有关知识为主线,融合实验操作、清除杂质、气体、现象观察分析和物质检验等为一体的综合题。设计意图是:检查对氢气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所学各种化学知识能否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程度的全面检阅。这类题的解决方法是:抓牢主线,认真审题,周密思考各种所给物质及仪器的性质和用途,弄清各自的作用,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层层推进,把问题解决。现分析如下:

(1)根据题目要求,A中生成的气体到达D时,除氢气外不得有其他杂质。所以,B、C的作用是除掉氢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水蒸气可用浓硫酸除去。为保证进入D中的氢气干燥,C中应装浓硫酸,B中盛氢氧化钠。

(2)由于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它易吸水变成蓝色晶体。所以,E中可盛无水硫酸铜,现象是白色固体变蓝色。(3)硝酸银跟氯化氢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B中盛硝酸银溶液。(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简单概括成八个字:“一通;二点;三撤;四停”。含义是:第一步通入纯氢气;第二步点酒精灯加热;第三步撤去酒精灯;第四步停止通入氢气。记准这个顺序,正确选择答案就容易了。(5)不纯的氢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答案:

(1)氢氧化钠溶液干燥氢气(2)无水硫酸铜白色变成蓝色(3)硝酸银溶液(4)②④①③⑤(5)爆炸 2.答案:

(1)吸收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因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大,NaOH极易溶于水;而Ca(OH)2质量分数小,属微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吸收CO2常选用NaOH,不用Ca(OH)2。(2)A接E、D接F,G接B。(3)CO,点燃法(4)黑色粉末变红(5)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3.解析:此题为2000年中考题,是一道综合推断、鉴别、除杂的实验题。因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混合气体中肯定含有CO2气体。因先经过石灰水后经无水CuSO4,有颜色改变,无法确知使无水CuSO4变蓝的水的来源,故不能断定原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H2O(气)。同理,还原CuO后,经过石灰水而后经无水CuSO4,同样不能断定水的来源,因此无法确知是否含有H2。

答案:不正确的结论是①③④,正确顺序为BACDFE。浓H2SO4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F无水CuSO4的作用:证明D中是否产生水,从而判断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H2。

注:欲证明水的存在,应将无水CuSO4放置在装置的最先,以防气体流经其它试剂洗瓶带出水蒸气而影响判断。欲证明H2的存在,应将无水CuSO4放置在还原装置后的第一个位置。

4.解析:设计本题的意图是考查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题中所示的装置及用途,教材上没做专门介绍,所以,需要学生结合题意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探索进行解答。不难推断:将气体由A或B通入时会出

现以下几种情况:①瓶中加入液体时:气体由A通入液体会从B导出,由B通入气体会把瓶中的液体从A排出。② 瓶中不加液体时:由A通入的气体会从B导出,由B通入的气体会从A导出。因此,向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液体(不超过1/3容积),由A通入气体时,可进行洗气与检验操作(本题的洗气操作是除去CO2中的水蒸气,可选用易吸水且跟CO2不反应的浓硫酸;而证明CO中混有CO2的检验操作,应选用跟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跟CO不反应的澄清石灰水);向瓶中加满水,由B通入气体,能进行排水法收集气体;瓶中不加任何液体,由A通入气体可进行向上排气法收集气体,由B通入气体可进行向下排气法收集气体。

答案:

(1)浓硫酸

(2)澄清的石灰水(3)B;B;A

5.(1)B;A;C;D

(2)炸裂;从长颈漏斗逸出;排净(3)① A;② C;E

6.(1)CO;CO2;O2;C;CuO MnO

27.(1)A、C;检验其纯度(2)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8.(1)所制得的CO2中含有HCl;将浓HCl换为稀HCl(2)紫色的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3)Ca(OH)2+CO2== CaCO3↓+H2O

9.(1)A;澄清的石灰水(2)HCl;C;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3)③、②、①、⑤、⑥、④

10.(1)B;检验甲烷的纯度(2)氯化氢

(3)黑色的CuO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气球收集或点燃;一氧化碳 11.(1)① D② B③ CAD(2)C;BCAD

12.(1)除CO2,在瓶内装入NaOH溶液,a进b出。(2)排水取气,在瓶内装满水,b进a出。

(3)证明CO2,在瓶内装入Ca(OH)2溶液,a进b出。

还可用于排空气取气,若向上排空气,应a进b出;若向下排空气,应b进a出。

下载化学实验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实验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实验总结

    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

    化学实验总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

    化学实验总结

    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

    化学实验总结

    XX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九(X)、 九(X)化学实验教学总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 2.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铜丝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的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化学实验部分总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

    定量化学实验总结

    组 员 工 作 计 划 及 总 结 第四项目组 组长:李伟、孙超 组员: 刘丽红、刘波、刘芋莹、 何佳睿、 伍建、江昊天、苟红松、 牟宗林、袁杰、鲜成林工作计划 这是我们2012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