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荆棘鸟有感:爱与命运大全
读荆棘鸟有感:爱与命运
袁华
传说中有那么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却比世界上任何生物的歌声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去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肯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整个世界都在屏息聆听。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也许传说就是这样。
这是《荆棘鸟》书页的开端。当尚年幼对世界的认知还懵懵懂懂的我初次翻开这本厚厚的书的时候,就被荆棘鸟的传说所吸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荆棘鸟的世界。作者考琳。麦卡洛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从20世纪初叶到半个多世纪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澳大利亚广阔恢弘的画面,充斥着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世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曲折优美的情节发展,刻骨铭心的爱情历程,都深深地把我带入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片美丽的土地。而到现在,当我重启记忆,当初的那份热情早已冷却,少了些稚气,多了些成熟和理智,也渐渐能从人生的角度来看待这本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小说,最终发现的,也是犹如新大陆般丰盈的感受。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充满魅力和生命精华的书。
当然当初那个懵懂的孩子依旧是不能领会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沉的沧桑。无论是帕迪的含蓄温雅,或是菲奥娜的冷漠脆弱;无论是暴烈渴望的弗兰克,或是骄横尖酸的卡森夫人;无论是单纯执着的丹尼,或是古怪理智的朱丝婷。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面容次第出现,我却无法真正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恨纠缠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直至现在,我依旧是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家族的命运。而我所最钟爱也是最迷恋的,只有麦吉和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几乎让我肝肠寸断,情不自禁。
也许是女孩子对这样无奈又沉痛的爱情的无限憧憬,然而,在初次读着其中的每字每句的时候,我的情绪都是在时刻为麦吉和拉尔夫而波动起伏,为他们的相遇而欣喜,为他们的相知而温暖,为他们的相别而哀伤,为他们的相忆而唏嘘,直到最终的最终,拉尔夫在麦吉的怀中平静而安详地死去的时候,忍了许久的泪,终于落在了书页上。也许死亡并不是终结,生命依旧在延续,因此这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深沉的爱恋也终究是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迹。亦如麦吉依旧活着,亦如拉尔夫依旧爱着。
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明白的,这份爱,无论多么铭记,也终究只会化为回忆里逐渐淡去的风景。就如初见的时候,10岁的麦吉和28岁的拉尔夫,距离的不仅仅是18年的长度,更是,一生的无法逾越。神父的身份注定了拉尔夫会走上对爱情来说是条一去不复回的无归之途,也注定了麦吉从少女成长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恋终会没有回报。因此,此后的分离、重逢、再次永别似的别离,直到,生死殊途。至始至终,麦吉和拉尔夫都是寂寞的,尽管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距离,超越了世俗,甚至,超越是生死。但是,彼此的独自等待,无法相守,亦无法相见,还有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的情感挣扎,都在书里抹染得淋漓尽致,也是,让人痛彻心肺。正如小说结尾中写的那样:“当我们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明白的。我们是了解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依然要把荆棘扎进胸膛。”是的,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没有完美的终点,却矢志不渝;尽管清楚地懂得这份爱痛远远多于幸福,却至死不悔。荆棘鸟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觅自己生命的意义——歌唱,也是绝唱。虽然短暂,虽然逝去,但歌声犹在,但爱犹在。绚烂的的生命也从此不再苍白。
曾经听人把荆棘鸟和枯叶蝶作为对比。荆棘鸟,把所有的生命浓缩在最后的绝唱中,虽然短促却是倍加绚烂;枯叶蝶,把所有的生命铺垫在持久的宁静中,虽然单调却是岁月绵延。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就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缩短了生命,只为了瞬间灿烂;一个,放弃了华丽,只为了延长生命。大千世界就是这么奇特,一种生命所追求的,却恰恰是另一种生命所放弃的。然而,你又能说谁是谁非呢?你是愿意做一只追求最后绚丽的荆棘鸟,还是原因做一只追求永久淡泊的枯叶蝶?只是看你想要的是什么罢了。而这本书,正是说明了前者存在的意义。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难以想象的代价,也要绚烂的终结,也要所梦想的一切爱,与美好。
重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麦吉,这个内向却倔强的女子,从单纯天真的小女孩到饱经岁月风霜的女人,从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到对无望的爱恋依旧孤独坚定地守侯,她经历的究竟是多沉痛的挣扎,面临的究竟是多残酷的将来,但她依旧是挺过去了,并且坚持了她一直想坚持的爱。整本书从始至终几乎贯穿了麦吉的一生,作者在麦吉身上也是落笔最多也是最不留余力的。可以说,在麦吉飘摇浮荡的一生中,寄托了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坚定、执着、不顾一切,即使痛也要爱着,即使受伤也要孤独地走下去。麦吉,就是一只荆棘鸟,她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守住那渺茫的爱情中曾经微弱的光芒。包括和拉尔夫的结晶丹尼死后,她最后的慰藉也终于坍塌。然而,她依旧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宽恕。()麦吉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她也是什么都得到了。像荆棘鸟一样,一旦走上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而痛苦的道路,她从没有后悔,她也无从后悔。荆棘鸟始终都是遵循着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痛得愈深,也就爱得愈沉。
《荆棘鸟》的主题,也是永恒不变的:爱,与命运。究竟爱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有怎样的纠缠?究竟命运在悲喜交织的爱中有怎样的痕迹?究竟是爱主宰了命运,或是命运主宰了爱呢?荆棘鸟的传说,一直在淡淡地讲述着。哀伤弥漫,但也许哀伤并不是传说想要表达的。从麦吉和拉尔夫的跨越了时空距离的爱情纠葛中我们也许可以领悟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有关爱,也有关于命运。
在终于重读完《荆棘鸟》后,我才豁然开朗。也许真的,经典都是随着自身的成长而不断地产生新的感受。和从前初次被它吸摄的那个懵懂的孩子相比,现在的我,似乎懂得了更多,但也会在以后,懂得更多的更多。我期待着将来,《荆棘鸟》会给我更加迷人的答案。
合上最后一页,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知怎么,却觉得格外地应景。荆棘鸟,是不是也正是梦想着那夏花般绚烂的歌唱呢。
第二篇: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原是社团交换礼物时获得的,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年,直到近期才有机会将它重新认认真真地再读一遍。倒不是觉得它叫人难以阅读,而是比起悲剧,我更偏爱圆满的结局,而《荆棘鸟》在我看来是关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
从卷首语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到围绕着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人,在跨越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以及其中夹杂着的对于战争、自然、移民的描写,总能触发关于爱情、亲情和宗教的思考。
菲由于未婚生子,不得不从贵族少女变成牧场的剪羊毛工帕迪的妻子,其中社会地位的转换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麻木而冷漠地面对生活,昼夜不停地劳作,直至帕迪死亡,菲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就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爱上了帕迪。
梅吉作为被菲忽略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有父亲和哥哥的陪伴,但是从生活到思想上都被拉尔夫关怀教导着,不难想象在最终少女情窦初开之时,梅吉爱上了拉尔夫。但是拉尔夫有自己的追求和野心,对于天主教会中至高权利的向往让他毅然放弃爱情,在人性和神性的煎熬中,即使他极力想要忠诚于信仰,却又屈服于内心的情欲,释放了自己作为人的人性。即便他努力克制自己对于梅吉的感情,最终还是隐秘地在一起了,并且从上帝那里偷来一个属于拉尔夫和梅吉的孩子——戴恩,然而戴恩还是被还给了上帝,痴迷于宗教的戴恩,在成为传教士后,为了搭救溺水者而亡。这样的结局就仿佛是上帝的安排,是一种循环和暗示,死亡成为了“罪行”审判和终结。
作为母亲,梅吉带着完全不同的态度面对她的女儿朱丝婷和儿子戴恩。戴恩是禁忌的产物,是梅吉对于拉尔夫的爱情寄托,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孩子。而对于朱丝婷,就如同自己的母亲菲忽略了自己一般,梅吉忽略了朱丝婷。或许是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变迁,朱丝婷拥有着和母亲、外祖母完全不同的生活追求,她不再用一生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她更加渴望拥有对于未来的驾驭权,她寻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她最初用抵制爱情与婚姻的极端方式作为对于男权统治的社会的反抗,但是最终拥有那个愿意等待的雷恩,等待朱丝婷自己明白她会成为他的妻子的男人,而最终走向了世俗的幸福。
无论是菲的对生活的妥协,梅吉对生活的一点点的反抗,但在儿子去世后又信服了上帝,还是朱丝婷的顽强抵抗以及不将就,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让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荆棘鸟,都渴望找到自己的荆棘树。有的人找到了,于是曲终命竭,有的人依旧还在寻找的路途中,在找到前绝不歇脚,而美好的东西总是要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虽说《荆棘鸟》不是什么恢弘巨著,但是依旧值得在闲暇时光中用来打发时间,毕竟个体不同,对书的见解也会不尽相同。
第三篇:读《荆棘鸟》有感
读《荆棘鸟》有感
陈时倩
20110304056
社会科学系2011级历史班
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原本是产自南美的一种珍稀的鸟类,因其擅长在荆棘灌木丛中觅食,其羽毛像燃烧的火焰般鲜艳而得名。我小时候便听说过荆棘鸟的故事:传说荆棘鸟是自然界一种奇特的动物,他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巢开始,便执着这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如愿以偿时,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世间所有的歌声刹那间失色了!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陨,以身殉歌——以一种惨烈悲壮塑造了永恒的美丽,个人们留下一段悲怆的绝唱。
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这只鸟,爱上它那美妙的歌声和伟大的精神。它是那样追求极致与美,它是那样奋不顾身地投向荆棘。也许,此时的它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吧!终于唱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歌,终于圆了自己毕生的梦想。我觉得人生不过如此,要么就此沉沦、平平淡淡过完一生,要么就轰轰烈烈,挑战冰与火的极限。那样,人生才会有价值。后来我读了澳大利亚作者考琳·麦考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我被拉尔夫神父与梅吉那永远被禁止的爱情感动了,他们就如那荆棘鸟般一生都在为了彼此的爱情而饱受折磨,那种永恒与真挚使我久久无法释怀。近期,我重新读了这部经典之作,更吸引我的是考琳·麦考洛那浑厚、生动的写作手法,她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描绘得如此雄壮、伟岸,这让我深深的震撼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全书围绕着拉尔夫与梅吉这对苦情人所表达作者的某种意愿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并使我对人生,对爱情又有了新的认识。
从全书的背景、地点来看,该书描写的正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故事。那是一个世界局势从未有过之混乱,各国交流从未有过之复杂,新旧交替十分激烈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观念非常轻易地受到改变,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而人们的生活也最为艰苦,特别是穷苦人。他们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活是最脏最累的,而得到的只有那一丁点儿报酬。在他们的孩子上学后,孩子们还要经常遭受修女的打骂、侮辱,在来到德罗达海后这种情况也难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德罗达海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这里有起伏的丘陵,但除此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人联想起故土东西了。一切都是灰蒙蒙、黯苍苍的,甚至连树也是这样!强烈的阳光已经使冬小麦变成了银褐色,越陌连阡的麦田迎风起伏,唯有那一片片稀疏而修长的蓝叶树木和令人生叹的灰蒙蒙的灌木丛隔断了这一望
无际的春色„„这是一片可怖的、毫无遮挡而又广漠无垠的土地,没有丝毫的绿色。”“日薄西山的时候,基兰博到了,这是一个陌生的小地方,一条满是尘土的宽阔街道的两边,摆列着摇摇欲坠的瓦楞铁皮顶的木房子,没有树木,令人厌倦。西沉的夕阳给万物涂上了一片金色,赋予这个城市皆为短暂的金碧辉煌的尊严„„”就是这样一个荒凉、苍寂的城市,一段凄美哀婉的恋情产生了。
拉尔夫,一个所有女人心中的神。“他表情淡漠,他那件黑色长法衣使他显得像一个古时候的人,仿佛他不是像常人那样用双脚走路,而是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扬起的尘土在他的周围翻滚着,在落日的最后余韵中显得红艳艳的。”这是他的出场,神一般的人物,有着英俊的相貌,优雅的姿态,修长的身材,是被玛丽·卡森称为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无数的女人对他深情款款,甚至是连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玛丽·卡森都想得到他。而他偏偏不予理睬,甚至是厌恶。这也许与他的母亲有关,书中隐晦地提到了拉尔夫的母亲曾经引诱过他,所以他对女性几乎是深为厌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奉为神的男人却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八岁的女孩,并爱恋一生,不得不说他是个深情又专情的男人,我觉得这是十分可贵的。梅吉,有着柔软浓密的金红色头发的女孩,面容姣好美丽,一双灰色的眼睛,勤劳、坚强、温柔,包容、兼具了女性一切良好品质。毫无疑问她是一个极为动人的女孩。拉尔夫一开始就爱上了她那美丽的头发。后来,在玛丽的设计下,拉尔夫屈从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把克利里家应该得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给了教会,这使他万分痛苦,在与梅吉相吻后饱受折磨地匆匆离开德罗达海,而梅吉最美的青春也在慢慢开始。几年后,梅吉家中遭遇不幸,拉尔夫正巧赶来,两人又重新陷入了人爱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可是拉尔夫无法放弃自己的信仰与前途,舍梅吉而去。梅吉在苦苦等待下嫁给了一个与拉尔夫很像的人——卢克,可她并不爱他,而卢克在婚后并未能旅行一个作为丈夫的职责,他与梅吉结婚不过是为了梅吉丰厚的嫁妆,梅吉在他身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于是她又重新陷入了痛苦。在她生产的时候,拉尔夫赶来了,梅吉哭着对拉尔夫说,自己就是荆棘鸟,而拉尔夫就是荆棘,刺得她痛彻心扉。梅吉在绝望中去了一个小岛渡假,希望治愈身心的创伤。最后拉尔夫也去了,两人终于尝到了爱情的禁果,那段时光是两人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日子。然而,美好的东西最易消逝。在度过了短暂的几个星期后,拉尔夫得走了,这次梅吉并未很伤心,因为她已经得到了自已想要的——拉尔夫得的儿子。她给孩子取名为莱恩,是她自己与拉尔夫名字的合并。莱恩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英俊的他很像他的父亲,并十分崇拜他的父亲,然而,他并不知道拉尔夫主教大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在他十九岁那年他向母亲要求去当一名教士,梅吉觉得极为讽刺——从上帝那儿偷来的注定要还给上帝,就让拉尔夫最终拥有他吧!这毕竟是他的孩子。而拉尔夫并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莱恩是自己的孩子,在莱恩为救两个落水女子是不幸溺水而亡,梅吉痛苦万分,愈加绝望。而在拉尔夫知道了真相后,悔恨、痛苦席卷而来,七十一岁的拉尔夫死在了梅吉的怀中。两人都是荆棘鸟,都是彼此心中最长最尖的荆棘,不管再痛依然奋不顾身地扑向那永远被禁止的爱情,只为唱出世间最美妙的歌声。
羡慕梅吉在童年以至青年有一个如父如母如兄的爱人。除十岁到十七岁那段美好时光,梅吉与拉尔夫相见不过五次,这五次不超过一百天,他们的相见需要六十年的时间去磨合,抚平。从上帝那儿偷来的注定要还给上帝——爱情的牺牲。荆棘鸟一生都在寻找那根最长最尖的荆棘,只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唱出人世间最美妙的歌声。那歌声柔如水,淡如风,轻如月,醇如酒。当七十一岁的拉尔夫死在梅吉怀里时,也许两人都化身为荆棘鸟,完成了生命的洗礼。刺入胸膛的鲜血是那样的瑰丽绚烂,上帝也无法阻止你们相爱,因为血可以洗刷一切,那是值得的!
第四篇:生命之歌--读《荆棘鸟》有感
生命之歌
——读《荆棘鸟》有感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富力强的神父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矛盾挣扎之中,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作品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澳大利亚的《飘》之称,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之一。
麦卡洛以一种平铺的文笔象在德罗海达上放牧一样纵横演绎了克利里家族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生、死、痛苦和欢乐。其情节跌宕而不悖理,它以触摸历史的鸿篇巨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荆棘鸟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它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雀巢开始,便不停执着地寻找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以偿,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梅吉就是这样的女子。
梅吉一家在潦倒失意的时候远涉山水到德罗海达梅吉姑母家去,教士拉尔夫对这个小女孩十分怜爱,那年梅吉还小。而随着梅吉年复一年的成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可惜的是拉尔夫是教士,他们不能在一起。之后梅吉遇见了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终于便答应结婚,而卢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钱,所以婚后过的并不幸福。直到有一天她一直无法忘记的拉尔夫走进了她的生活,为她留下一个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孩子——戴恩。
折磨菲和梅吉的,源于对人间的爱。菲象一个自动陀螺一样从早到晚在厨房和后园子里转,疲劳得难以缓解,因为她处在一个收入菲薄的家庭,哺育了六个孩子,后来有添了三个,她昼夜不停地劳作、劳作,直到最后麻木,只当她失去劳动能力,到了风烛残年,才赢得她自年轻时就想要的闲适。
梅吉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就如同荆棘鸟一样,用尽心血谱写出一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幼年的她被修女责打,被迫和小朋友分开。她为此痛苦过,后来又遇到了拉尔夫,哺育小哈尔,梅
吉都感到了上帝的仁慈。可是拉尔夫为了权力地位,背弃了他们的爱情,选择将自己卖给玛丽死去的灵魂和天主教廷后,梅吉的生活才陷入无底的黑暗。之后遇到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终于便答应结婚,而卢克看中的只是梅吉的钱,所以婚后过的并不幸福。她一心渴望要一个孩子,但是生下卢克的孩子并不没有让她有幸福反而更加思念拉尔夫,这以后,她对生活的态度与其说是一种热爱,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面对。后来她有了戴恩,那象是她所希翼的全部,事实上只是一种微薄的安慰。她对戴恩越喜欢,越衬托出她的孤单与可怜,爱的无力及失去爱人的虚空。她的灵魂只是在戴恩和拉尔夫死后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时她的生命之歌才展现出最华丽的篇章。同时也因痛苦而分外悲伤。
拉尔夫一直追名逐利,他一生都在对梅吉的爱和权力中挣扎,他也谱写了属于他的生命之歌,他不仅自己活的痛苦,还给别人带来痛苦,所以没有人对他怜悯,即使是梅吉,如果爱情不包括怜悯的话。最终他在临死前才知道戴恩市他和梅吉的孩子,戴恩的死不得不说有他自己的原因,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生命之歌终于画上了悲剧的休止符。
读了《荆棘鸟》之后,我久久无法忘怀,如此凄美的爱情,让我不禁疑问在这个时代是否仍存在爱情。书里有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世上还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为我哭泣,便值得我为生命受苦。”是啊,为生命,为生存,为理想,为爱,甚至为个人喜欢的一些些微,我们就明明白白地,把荆棘刺进胸膛。我也深深的被荆棘鸟的精神所感动。传说中有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一切生灵的歌声都优美动听。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歌声响遏行云,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单纯美丽的梅吉爱上了神父拉尔夫,拉尔夫也深爱着梅吉。可是在宗教信仰下,拉尔夫一心向往着罗马教廷的权利,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的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是不能有爱的,他的一生只能献给上帝。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拉尔夫懂得取舍,他选择了权利而非爱情。我为女主人
公而流泪,权利权利,在男人的眼中,向上慢慢的爬,永远都比身边的女人要重要,哪怕他爱的要死去。等到要死的时候或许会明白过来,原来失去的才是熊掌而并非鱼。
梅吉是聪明的,女人永远都是如此,总在扮演着荆棘鸟的角色。为了深爱的人可以不顾一切,包括生命。梅吉终于得达了拉尔夫,得到了他的孩子。我很可怜梅吉,与拉尔夫生了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完美的不象是人,到象是神。可这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她偷来的东西,终究还是要还给上帝的。上帝就这样,也嫉妒那个完美的孩子,从梅吉手中把他拿走了。戴恩死了的时候,我偷偷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戴恩很安祥的走了,许是寻找他的梦去了吧?
幸亏梅吉的女儿朱丝婷不象她的妈妈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爱情也象妈妈和外祖母那样,两个人明明相爱,却又不得不割舍掉那份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叫爱了不该爱的人。若命运就这么不停地轮回着转,从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到起点,我或许会疯掉的。还好,尽管朱丝婷的爱情经历的时间漫长,可还是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有些爱情,就那么让人莫明其妙、摸不着头脑,可它来时却是那么妥贴、自然,结束时却也那样利索与果敢,就像梅吉和卢克的所谓爱情。梅吉是想要一个丈夫、一个家和几个孩子,卢克的梦想是一片肥沃的牧场,虽然这个愿望后来一度成为一个靠卖或者叫炫耀力量而谋生的流浪汉似的割甘蔗工或是制糖工,但他与梅吉结合的最初梦想则是一片富沃的牧场,而与梅吉的结合则可以让这个梦想提早儿几年实现。梅吉与卢克的爱与婚姻,充满了痛苦、分离与苦涩,与当初那喜悦的浪漫永别了,这期间还夹杂着羞涩与迟滞。于是,在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个孩子的到来,是梅吉费苦心苦力而得来的),痛苦像飓风一样把梅吉击垮了,甚至在梅吉难产而濒临死亡的时候,卢克也未曾问过一句,卢克的冷淡与麻木让人心惊。这时候,神父,应该说是大主教拉尔夫,这个加上太阳光辉的“卢克”,“拯救”了梅吉,给了她活下去、把孩子努力生出来的无穷定力。精疲力竭的梅吉在产后几月后到麦特劳克岛度假,离开那潮湿的北昆士兰,梅吉的身体迅速恢复了健康;而大主教拉尔夫的到来,让这对久远就相爱的人的恋情猛地以性爱的形式爆发了。于是梅吉在拉尔夫走后,毅然决然要决定离开卢克,回
到她来的地方——德罗海达去;为他们的爱画上一个句号。当然,梅吉不忘记为她的贞节而补上了一次演戏似的疯狂的性爱。
有一种爱,让我们在精神与肉欲相互战胜中徘徊,却又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例如梅吉和拉尔夫红衣主教的爱,在梅吉是一个10岁小姑娘,在拉尔夫只是一个穷乡僻壤地的穷教士时;在拉尔夫从尘土中抱起小梅吉时,这种爱就开始了;这种爱是灵魂驯服后肉体的贴切;梅吉的姑姑、老太波玛丽〃卡森用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让拉尔夫抉择,拉尔夫最终倒向了上帝,用玛丽〃卡森这本该属于克利里,即梅吉的一千三百万英镑登上了高级教士的行列,可对梅吉的爱却让他回来,最终在麦特劳克岛完成了灵肉的合一。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似乎已经歇斯底里了,连嫁给卢克的原因都只是因为卢克长得简直是拉尔夫的翻版;她竭力从拉尔夫那儿得到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又像拉尔夫那样投入了上帝的怀抱。
有一种爱,经历了多少孤独、怀疑、试探与不信任后才走到了一起,例如:朱丝婷和雷恩,疏远与逃避是他们惯常的,怀疑与生硬是他们生而惧来的,他们几乎分别是一个冷漠而独立的自我,一个不可能接受任何外加的个体,可这两个个体竟擦出了火花,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爱一旦诞生,就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发展下去了,包括上帝和死亡。
“为什么在他回到德罗海达的时候,玫瑰花总是盛开?现在是10月,正当仲春,它们当然是一片怒放了。时令正对头。”上帝收回了戴恩,虽然是以一种壮烈而牺牲的方式,可这件事却带走了太多的爱,从拉尔夫那里、从梅吉那里、从克里利家人那里、从朱丝婷那里、从雷恩那里、从天主教那里,从这个世界那里……也许,地狱就是长期地被束缚在红尘之中。也许,我们是活着遭受地狱之苦。我就想像梅吉一样,全力以赴去追寻自己想要的想爱的。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如荆棘鸟一般用最深刻的疼痛唱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戴恩最后也作了教士,却在希腊度假时为救两个女郎被海水吞没了。这样的结局不是梅吉所想要的,但是她寻找到真爱,也付出了真爱,她不后悔。梅吉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是不是该像她一样坚韧,勇敢。在不幸面前坦然地看自己曾经的幸福。
《荆棘鸟》,便是梅吉用生命谱写的歌。
第五篇:命运与信仰——读《名人传》有感
。、命运与信仰——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描写了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小说家托尔斯泰这些名人的人生经历。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是相同的。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
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写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而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