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高等有机化学感想
通过最近两个月对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高等有机化学相对于本科期间的基础有机化学,更加深入地解析了化学结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从根本上理解有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反应。
在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应当注意一些问题,比如:
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要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课下跟同学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不懂的尽量弄懂,不要留有疑问。
在有机实验中,要多看,多思考,注意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作实验要细致,不能急躁,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要尝试着解释,实验出错了,也要认真寻找失败的原因,思考为什么其他人能做得很好,而自己却做得不甚满意。
在学习高等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对有机化学的认识,也更清晰,更深入,能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想对高等有机化学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跟看法,对于研究生的课程,个人觉得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应该不能再向本科期间那样,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过程和步骤进行实验,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自主地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过程,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有效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理论课上,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来。
第二篇: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一、编写说明 课程代码: 学
分:2 课程学时:32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适用专业:食品学院各专业研究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也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高等有机化学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有机物的结构理论与有机反应机理。是在更高层次上从理论上研究有机物结构及反应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机反应的实质,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同时注意联系有机化学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体系
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之后开设,要求具备较系统全面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官能团反应的基本知识。本课程要求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一)、理解反应热力学,反应动力学,过渡状态理论,反应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反应进程的控制等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反应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有机反应中的重要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的构型、稳定性及反应活性。
(二)、掌握有机化学五大反应(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消去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反应的立体化学。
(三)、掌握几种重要的亲核重排反应和亲电重排反应的特点,理解各类重排反应机理。
(四)、了解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对称性守恒原理、前线轨道理论、能级相关理论及 芳香型过渡态理论),掌握前线轨道理论解释和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 键迁移反应的选择规则。
(五)、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质谱基本原理,熟悉四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碳负离子反应(4学时)
理解碳负离子的形成机理,掌握碳负离子与醛、酮、酯的缩合反应,熟悉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及和活泼烯烃的加成反应,进一步了解乙炔负离子,氰基负离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巩固烯胺,witting反应在有机合成的应用。
重点内容:掌握羟醛缩合反应、Claisen-Schmidt反应、Claisen反应、Perkin反应、Stobbe缩合、Claisen缩合、Dieckmann缩合、Thorpe反应、Knoevenagel反应、Michael反应。
难点内容:Darzens反应和烯胺反应。第二章
重排反应(4学时)
理解重排反应的形成机理,掌握缺电子重排反应过程,熟悉富电子重排、自由基重排、芳香族重排。初步了解重排反应过程在有机合成里应用。
重点内容:掌握缺电子重排反应过程及应用,理解Stevens重排、Witting重排、Feitch重排、Favorskii重排、Claisen重排。
难点内容:重排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第三章
周环反应(4学时)
要求了解前线轨道理论,理解电环化反应机理、环加成反应机理、σ迁移反应理论,熟悉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迁移反应过程。
重点内容:理解周环反应理论和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迁移反应过程。难点内容:周环反应理论。
第四章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3学时)
理解反向合成法与切断法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逆合成法和切断法对复杂有机物进行分析并合成;掌握切断法中的几种策略。熟悉有机合成反应中的控制单元的选取、反应性差异的利用、潜官能团的利用、极性转换的利用等知识。
重点内容:逆合成法和切断法对复杂有机物进行的分析与合成。难点内容:有机合成中切断法的熟练运用。第五章
紫外光谱(3学时)
了解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有机分子价电子的跃迁类型和UV吸引带;Beer-Lambert 定律和UV表示法;影响紫外光谱与可见光谱的因素,λmax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相应的经验公式。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重点内容:最大吸收波长与化学结构间的关系。难点内容:紫外光谱的应用。第六章
红外光谱(4学时)
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熟悉常见官能团对应的特征吸收带,掌握红外光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熟悉常见官能团对应的特征吸收带。难点内容:红外光谱的应用。第七章 核磁共振谱(5学时)
了解核磁共振光谱形成的基本原理(原子的自旋,磁场中核的自旋取向数,核的回旋,核磁共振,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及核磁共振仪),熟悉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峰面积与氢核数目,峰的裂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掌握核磁共振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熟悉常见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难点内容: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第八章 质谱(5学时)
了解质谱和仪器的基本原理,熟悉常见离子的主要类型及形成,了解常见基团的裂解过程,掌握质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熟悉常见离子的主要类型及裂解过程。难点内容:质谱的应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的选用:
《高等有机化学》,汪秋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2 版。《波谱学原理及解析》,常建华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2、教学参考书:
(1)Francis A.Carey, Richard J.Sundberg.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th Edition [M].Springer,2001
(2)《有机化学
(二)》讲义(吴德贤编,四川教育学院印刷);(3)《有机结构理论》(扬善中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4)《高等有机化学基础》(荣国斌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5)《高等有机化学习题集》(沈世瑜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6)《高等有机化学习题解答》(王永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7)《立体化学》(叶秀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高等有机化学》(何九龄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9)《21 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杜灿屏、刘鲁生、张恒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Miller, Bernard,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and Mechanisms, Prentice-Hall, Inc.Simon & Schuster, 1998。
执笔人:韩晓祥
2009年7月
第三篇: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895 计划学时:60~80
其中讲课:60~80 适用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 参考教材:
1、《高等有机化学》 魏荣宝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有机化学基础》 荣国斌 主编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研究有机反应机理最基本的方法。
2、掌握有机化学中的结构、反应机理、合成艺术,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和反应理论。
3、掌握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思路。
4、掌握重要有机反应的机理
5、具备分析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共价键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价键理论 第二节 共振论
第三节 分子轨道理论 第四节 杂化轨道 第五节 氢键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二章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第二节 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三章 酸碱理论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第三节 酸碱的Lewis理论 第四节 软硬酸碱的概念 第五节 超强酸和超强碱 第六节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四章 有机化合物的芳香性
建议学时:2~4学时 第一节 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 第二节 Y芳香性
第三节 方克酸类(选讲)第四节 二茂铁类物质
第五节 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五章 立体化学
建议学时:6学时 第一节 有机分子的异构体 第二节 有机分子的构象 第三节 手性和手性合成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六章 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有机反应的类型 第三节 反应机理的研究 第四节 取代基效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七章 有机活性中间体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负离子中间体 第二节 碳正离子中间体 第三节 自由基中间体 第四节 双自由基 第五节 苯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几种典型的反应历程 第二节 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九章 亲电加成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二节 炔烃和丙二烯类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三节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第四节 亲电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章 亲电取代反应
建议学时:6学时 第一节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二节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三节 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四节 其他芳香烃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第五节 反应实例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 亲核加成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碳-碳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二节 碳-碳三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三节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第四节 羧酸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第五节 金属氢化物与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六节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七节 碳-氮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八节 分子内的自催化亲核加成反应(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二章 亲核取代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二节 芳香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三章 自由基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自由基反应 第三节 卡宾和乃春的反应 第四节 Metathesis(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四章 消除反应
建议学时:4~6学时 第一节 消除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 消除反应的历程 第三节 消除反应的取向
第四节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及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五节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六节 热消除反应
第七节 各种消除反应(选讲)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五章 有机光化学
建议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烯烃的光化学 第三节 苯类化合物的光化学 第四节 酮的光化学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六章 周环反应
建议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电环化反应 第三节 环加成反应 第四节 σ键迁移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七章 分子重排反应
第一节 重排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 亲核重排 第三节 亲电重排 第四节 芳环上的重排 第五节 自由基重排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
第十八章 超分子化学简介(选讲)
第一节 大环冠醚 第二节 环糊精 第三节 杯芳烃
第四节 树形化合物 第五节 分子棒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建议学时:4~6学时 建议学时:2学时
第四篇: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第6章
碳负离子中间体及反应
6.1 碳负离子的构型
与饱和碳原子相连时,碳负离子的构型为sp3杂化,与不饱和碳原子相连时,碳负离子的构型为sp2杂化。
6.2 碳负离子的产生
1.R—H解离
2.亲核加成反应
190
3.生成金属炔化物或带负电荷的芳香化合物
4.格氏试剂
6.3 碳负离子的反应
6.3.1 亲核置换
1.碳负离子的烷基化
如常见的丙二酸二乙酯和三乙的有关反应。
191
将丙二酸酯与丙酮缩合,可得到活性更高的衍生物2, 2-二甲基-1, 3-二氧六环-4, 6-二酮,可以实现丙二酸酯无法实现的反应。例如:
2.卤化反应
3.跨环的反应
4.Favorskii重排
192
5.Ramberg-Backland烯烃合成
6.3.2 Japp-Klingemann反应
这是碳负离子与重氮盐的反应,反应类似于酚与重氮盐的反应。
6.3.3 加成反应
碳负离子可起一系列的加成反应。下列各例中,R—M是烷基或芳基格利雅试剂或是烷基或芳基锂化合物。金属盐经酸化并分解后就得到如下产物。
碳负离子常常加到共轭体系的一端而生成一个新的碳负离子。
193
加成所得的碳负离子发生质子化而使反应完成。上述类型的共轭加成称为1, 4加成。
也可以发生1,6加成。
6.3.4 碳负离子转化成卡宾
碳负离子失去一个负离子或其相当物就生成卡宾。
Fritsch-Buttenberg-Wiechel重排就是一例。
6.3.5 重排反应
1.Favorskii Rearrangement α-卤代酮(氯、溴、碘)在碱的作用下加热,重排而生成相同碳原子数的羧酸。如-果碱为RO,则重排为相应酸的酯,以胺类为碱则得到相应酸的酰胺,这样的重排反应称为Favorskii 重排。例如:
194
Favorskii重排反应的历程包含有环丙酮中间体的生成,这是分子内由最初生成的负-碳离子取代卤素的结果,然后RO进攻羰基,开环而完成重排。如果生成的环丙酮中间体是不对称的,环丙酮开环时,从哪边打开,主要取决于生成负碳离子的稳定性。例如:下列开环,由于苯环可以分散负电荷而稳定负碳离子,因此是按下列方式开环的。
根据反应历程的要求,很明显,进行Favorskii重排反应,羰基的不含卤素的一侧必须至少有一个α-氢原子。强碱试剂在重排反应中的作用首先在于夺取α-氢原子而产生负碳离子。一般认为,夺取氢原子产生负碳离子和环丙酮中间体的生成是控制反应速度的步骤。环丙酮中间体的生成和卤负离子的离去,实验表明一般为协同反应,是同时进行的,相当于分子内SN2取代反应,反应具有立体专一性。例如:下列两个异构体在乙醚溶液中处理,分别得到立体专一性的重排产物。
2.Stevens重排
当与季铵(锍)盐相连的碳上有拉电子基团时,在强碱的作用下,季铵(锍)盐上
195 的取代基重排到具有拉电子的碳上,形成叔胺(硫醚)。(带有正电荷上的基团排到带有负电荷的碳上)Z= RCO,COOR',C6H5等。如没有拉电子Z存在时,要用更强的碱,而且产率很低。
常见的移动基团是:烯丙基、苄基、二苯甲基、3-苯基炔丙基等。其反应过程如下:
上面的反应过程已被使用NMR观察到游离基引起的质子自旋极化信号(CIDAP,负峰)所证实,且在反应产物中有R—R偶联副产物生成。
带有烯丙基的Stevens 类型物可发生1, 2或1, 4重排,得到构型保留的化合物。
通过两种不同季铵盐进行重排不产生交叉重排产物,证明Stevens重排是分子内的重排。若以具有旋光活性的季铵盐,且迁移基团为手性基的季铵盐进行重排反应,结果迁移基团的构型保持不变。例如:
锍盐也有类似的反应:
季铵盐与叔锍盐,如果有一个基为苯甲基时,在强碱作用下夺取烷基的α-氢原子生成负碳离子,生成叔胺或二烃基硫醚,该反应也叫Sommelet 重排。例如: 196
但是季铵盐或叔锍盐所连接的烷基上必须没有β-氢原子时才能发生这样重排,如有β-氢原子则首先发生消除反应,而得不到Sommelet产物。
利用Stevens 重排,可制得一些有用的C—C化合物。例如:
3.Wittig重排
醚在醇溶液中,与烷基锂作用,醚分子中的烷基或芳基迁移到碳原子上,重排成醇,这样的重排反应称为Wittig重排。与Stevens重排相似,但要比较强的碱如烷基锂、苯基锂或氨基锂等,所不同的是迁移基团由氧迁移到碳。
197
式中的R可以是烷基、芳基或乙烯基,迁移基团重排能力的顺序大致为:
CH2==CH—CH2—
和C6H5CH2— > CH3—和CH3CH2—>C6H5—
Witting重排的反应式如下:
该反应可能是经过了自由基溶剂笼(Solvent Cage)过程。例如:
上述机理的主要证据是:重排发生在分子内部;基团移动的次序是按自由基稳定性,而不是按碳负离子的稳定性;醛是该反应的副产物;有自由基偶联产物生成。当然,协同反应同样被观察到,特别是当取代基是烯丙基的时候具有4n+2芳香过渡态,同时在该反应中极高的立体专一性有力地支持了协同历程。例如:
198
4.Meisenheimer重排
第三胺的氧化物在加热时给出取代的羟胺。
这里R1多为烯丙基或二苯甲基,若R2或R3 有β-H时,Cope重排是该反应的竞争反应。5.Neber重排
用碱处理酮肟磺酸酯可得到氨基酮,这类反应称为Neber重排。
上式中,R=烷基或芳基,也可以是H,R'= 烷基或芳基,但不能有α-H,副反应是Backmann重排产物。反应中间体氮杂环已被分离和鉴定。
6.3.6 消除反应
1.E1cb历程
这是形成烯烃的E1cb历程,其中R=OAr,OR,OAc,Cl,Br,I,SR,OTs等。只要负离子与离去基团相邻,就容易发生消除反应。例如:缩醛在碱性介质中是稳定的,但β-酮体系就容易发生断裂。
羟醛缩合反应的产物在碱性介质中发生脱水是这一反应的实例。
2.逆Michael反应
下面的反应脱去基也可以是碳负离子,是一个逆Michael型加成反应。
199
3.关于反式消除
Ingold早期研究表明,氯代富马酸转化成丁炔二酸比氯代马来酸快50倍;顺-二氯乙烯被碱转化成氯乙炔比反-二氯乙烯快20倍。
Cristol发现,在乙醇的乙醇钠溶液中,顺式对硝基苯乙烯溴化物可发生消除反应,而反式对硝基苯乙烯溴化物不能发生消除反应。
4.关于1,4消除反应
Grob等对下列结构化合物进行研究,发现异头效应使C3—N4键缩短,使C2—C3键加长,此结果可以看成是一个远程的电子超共轭效应。
实验表明,化合物1反应比2快。
200
同理,化合物3可发生1,4-消除反应,而化合物4反应较慢。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1, 4-位有电负性强的原子,且一个电负性原子的孤对电子与另一个电负性原子的C—Y键反平行。我们总结的反应规律为:2, 3断裂,3, 4和1, 2间生成双键。
下列化合物分别发生1,4-消除反应。
201
其他氧负离子的孤对电子也可发生类似反应。下举几例说明:
(1)在碱性条件下,三环羟基甲苯磺酸酯 5 转化成具有所希望的E 型双键的双环酮6。(2)双环羰基对甲苯磺酸酯7 的还原经过中间体8,得到9。(3)在保幼激素合成中,用NaOH将10转化11。
11(4)在苍术醇合成中,将12转化13。
13(5)在碱性条件下处理顺和反-羟基对甲苯磺酸酯14产生反式烯烃15。202(6)用叔丁醇钾处理氯代苯甲酸酯16,给出环戊烯醛17。(7)当两个氧原子可以参与反应时,碎裂过程应该容易发生。
(8)平伏键双环酮甲苯磺酸酯18通过乙醇钠处理,即转化成单环烯酯19。
Eschenmoser等进行了一系列脱羧双消除反应,这是巧妙利用异头效应的反应。该合成方法为制备不饱和大环内酯提供了新途径。在它们的熔点(180℃和220℃)加热羧酸盐20,即高产率地得到大环内酯21。
203
β-酮醛、β-二酮的逆-酰基化反应和β-酮酯的逆-Claisen反应也可看成是1, 4-消除反应。
甲醇钠处理三酮乙酸酯22,得到23。双环酮—肟甲苯磺酸酯24到氰基羧酸26的定量转化反应是通过中间体25发生的,也是一个1, 6-消除反应。
6.3.7 Baylis-Hillman反应
C—C键的形成和生成具有多个官能团分子的反应一直是有机化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Baylis-Hillman反应是一类形成C—C键,生成多个官能团分子的有效合成反应。该反应具有高效合成方法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如反应选择性(化学的、区域的、非对映的和对映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条件温和以及产物具有多个能进一步转换的官能团,因而得到了广大化学家的关注。其基本反应为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与醛酮的加成反应,在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α-位引入官能团。
目前国内外有关Baylis-Hillman 反应的实验研究如火如荼,在反应底物的设计、催化剂的筛选、复合催化剂的使用、溶剂效应的研究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等方面均有成就。204
有关Baylis-Hillman 反应的机理主要有三种,多数认为是羰基的亲核机理,因此放在此处论述。
1.反应机理
(1)单分子醛参与反应的机理。Hill等认为该反应可看作在催化剂作用下活化烯和亲电试剂共同参与的加成—消除反应历程。催化剂叔胺首先与活化烯发生亲核1, 4-加成,生成两性离子烯醇盐,接着与亲电试剂醛发生类似于Aldol反应的醛醇缩合生成中间体,随后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形成两性离子烯醇盐,再经消除反应得到产物,同时再生催化剂。整个反应过程如下所示:
(2)双分子醛参与反应的机理。Bode 等认为反应速度与醛分子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并且认为分子内质子转移为反应的决速步骤。与单分子醛参与反应的机理不同之处在于形成中间体后,不是直接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而是继续加成第二个醛分子而形成半缩醛中间体,然后经过具有六元环结构的过渡态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脱去催化剂形成产物,如下所示:
205
(3)TiCl4催化机理。Li研究小组报道了在CH2Cl2溶剂中单独使用TiCl4也能催化环烯酮和多种醛的Baylis-Hillman 反应,产率可达到47%~68%,整个反应不需要加入任何Lewis碱,打破了Baylis-Hillman反应的传统概念,说明单独的Lewis 酸也能催化此类反应的进行。他们提出了如下所示的反应机理;该反应首先是醛上的氧原子与TiCl4 作用从而释放出氯离子,该氯离子充当了Lewis 碱参与加成反应形成了氯化钛烯醇盐,再与醛反应形成产物。
(4)Michael 加成—消除反应。2003年Basavaiah 等提出Michael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如下所示:
通过Baylis-Hillman反应,可以直接得到许多多功能团的化合物,如下所示: 206
2.催化剂
催化剂主要是叔胺和叔膦的有机化合物,还有TiCl4 等Lewis酸,如下所示:(1)胺类。
(2)手性胺类。
207
(3)膦类。
3.反应事例
(1)Friedel Crafts反应。
(2)Heck反应。
(3)异构化反应。
(4)氢化反应。
208
(5)Indium-Mediated反应。
(6)羟胺化反应。
(7)合成萘环的反应。
(8)Diels Alder反应。
(9)烯基环氧化合物的生成。
(10)Claisen 重排反应。
209
习题-6 1.写出下列反应过程。
210
2.写出反应过程。
211
3.描述下列反应过程。
(1)一种新的刚性环结构化合物可能是液晶的刚性部分,试描述反应过程:
(2)描述下列物质的合成过程: 212
(3)完成合成反应:
(4)描述反应过程:
(5)描述反应过程:
(6)描述反应过程:
(7)描述反应过程:
213
第五篇:高等有机化学习题及期末考试题库二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及期末考试题库二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及期末复习
一、回答下列问题:(22小题,1-14每题1分,15-22,每题2分,共30分)
1.亲核反应、亲电反应最主要的区别是()
A.反应的立体化学不同
B.反应的动力学不同
C.反应要进攻的活性中心的电荷不同
D.反应的热力学不同
2.下列四个试剂不与
3-戊酮反应的是()
A.RMgX
B.NaHSO3饱和水溶液
C.PCl3
D.LiAlH4
3.指出下列哪一个化合物(不)具有旋光性?
4.区别安息香和水杨酸可用下列哪种方法
A.NaOH(aq)
B.Na2CO3(aq)
C.FeCl3(aq)
D.I2/OH-(aq)
5.比较下列化合物的沸点,其中最高的是
6.指出下列哪一个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波长最短()
7.下列化合物在常温平衡状态下,最不可能有芳香性特征的是()
8.下列含氧化合物最难被稀酸水解的是()
9.二环乙基碳亚胺(DCC)在多肽合成中的作用是()
A.活化氨基
B.活化羧基
C.保护氨基
D.保护羧基
10.比较下列化合物在H2SO4中的溶解度()
11.下列关于α-螺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内的氢键使α-螺旋稳定
B.减少
R
基团间的不同的互相作用使α-螺旋稳定
C.疏水作用使α-螺旋稳定
D.在某些蛋白质中α-螺旋是二级结构的一种类型
12.比较苯酚(I)、环己醇(II)、碳酸(III)的酸性大小
A.II>I>III
B.III>I>II
C.I>II>III
D.II>III>I
13.1HNMR
化学位移一般在0.5-11ppm,请归属以下氢原子的大致位置:
A.-CHO
B.-CH=CH
C.-OCH3
D.苯上
H
14.按沸点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a.3–己醇;
b.正己烷;
c.2–甲基–2–戊醇;
d.正辛醇;
e.正己醇。
15.指出下列化合物中标记的质子的酸性从大到小的顺序:
16.指出小列化合物的碱性大小的顺序:
17.下面几种酒石酸的立体异构体熔点相同的是:
18.用箭头标出下列化合物进行硝化反应时的优先反应位置:
19.下列化合物那些有手性?
20.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手性中心的R/S
构型:
21.指出下列化合物中羰基伸缩振动的红外吸收波数从高到低的顺序:
22.按E2消除反应活性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a.H
H
H
b.c.完成下列反应:(15题,每题2分,共30分)
写出
尽量详细的反应历程,并用单箭头标出电子转移方向。
写
出下列合有一固体化合物
A(C
14H
12NOCl),与
6mol/L
盐酸回流可得到两个物质
B(C
7H
5O
2Cl)
和
C(C
7H
10NCl)。
B
与
NaHCO
3溶液放出
CO
2。C
与
NaOH
反应得
D,D
与
HNO
2作用得到黄色油状物,苯磺酰氯反应生成不
溶于碱的沉淀。当
D
与过量的CH
3Cl
反应得到一个带有苯环的季铵盐。B
分子在FeBr
催化下只能得到两
种一溴代物。推出
A,B,C,D的结构式。
参考答案及详解
一、回答问题(1-14,每题1分,15-22-每题2分,共30分)
1.C
。所谓“电”就是电子,带负电,所谓“核”就是原子核,带正电。
2.B
。格氏试剂和酮很容易反应,酮和
NaHSO
饱和水溶液会发生加成反应,LiAlH
能将酮还原为醇。PCl
可与醇反应生成氯代烷,但和酮不反应。
3.B
。两个
OCH
是一样的,分子有对称面。
4.D
。水杨酸有酚羟基,能发生显色反应,而安息香酸(苯甲酸)没有。
5.D
。邻硝基苯酚能形成分子内氢键。邻硝基苯酚熔点
44~45℃,沸点
216℃。对硝基苯酚熔点
114℃,沸
点
279℃。
6.B
。隔离二烯,没有共轭。
7.C
。B
是均苯三酚。
8..D
。在二氧六环中,没有一个碳原子同时被两个氧原子影响,因此性质像醚,不易水解。
9.B
。DCC
是一个常用的失水剂。
10.B
11.C
。一般来说疏水作用并不能使α—螺旋稳定,α—螺旋稳定的原因主要是链内氢键的形成。
12.B
13.A
醛基氢
B
双键单氢
5.3
C
甲氧基氢
3.5
D
苯上氢
8.5
14.(d)>(e)>(a)>(c)>(b)
15.D>A>C>B>E
三、机理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四、合成题:(6个结构式,每个2分,共12分)
五、推测题:(8分)
16.B>A>D>E>C
17.A与B
18.A,B,D,F
19.A(R):
B(1R,3S);
C(R)
20.B>D>A>E>C
21.(c)>(a)>(b)
二、完成反应(每题2分,共30分)
三、机理题(每题5分,共20分)
1.2
.3.4
.四、(每个2分)
五、(每个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