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前石畔九年制学校
刘华
礼仪是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人类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们衣着得体,礼貌待人、尊老敬贤等文明行为展示了个人才能、自信心、热情、对生活的热爱等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所以,礼仪教育对于育人的重要性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我认为,日常礼仪行为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课堂教学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有利时机。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同学之间、小组之间,既要互助、合作,又要对抗和竞争。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姿态、仪容、举止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礼仪教育的因素,不失时机地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下面是本人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几点体会:
1、在集队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集合、学生练习、分组竞赛等都离不开队形、队列,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对这些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整队和调动队伍时,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教育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集队时不推挡、碰撞,要各行其道,相互避让,在此过程中对符合要求的给予表扬鼓励,否则及时指正不良行为。同时进行分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组队伍最有序。这样有利于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2、在收、发体育器材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发放体育器材时,教育学生不争抢。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时,首先让学生排好队伍,由小组长依次发放或从队列的先后顺序学生自己去拿取器材,引导学生形成守纪有序的优良作风。练习完毕,养成
收拾整理器材的习惯,归还时做到有序合理摆放,例如进行跳绳练习结束后,要求折叠捆绑好,完后有序放进篮子里。
3、培养有序礼让的行为习惯。
在场地器材不足、分组依次练习时,教育学生自觉排队,按规定顺序依次练习,并主动照顾体弱的学生,让他们获得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排队练习时,有个别同学对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争着多练习几次,而出现插队的现象,这时我会及时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要礼让,让每个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有序的课堂纪律,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4、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组织游戏竞赛时,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和体谅竞争对手。在开展游戏比赛过程中,有个别学生为获取胜利,因此违反比赛规则。例如在一次穿越障碍物跑的游戏中,有一男同学违反规则没有穿越障碍物,直接跑过终点,以图取得胜利。此时我果断地作出宣判,该小组因犯规而取消比赛结果,此时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尊重对手的表现,我们决不能做出这些不光彩的事情。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通过公平的竞争而取得胜利的那一份快乐。
5、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引导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去帮助运动能力弱、练习中有失误的同学。同一班级,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因而运动能力也各有不同,有个别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耻笑一些比较弱小或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我们教师如果作出恰当的引导,将会收到更好教学的效果。如在一次跳绳练习课中,有一学生A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后,不停地在一旁耻笑身边一位未能完成任务的同学B,令到这同学B很狼狈。我发现后,及时对这学生A进行了教育,并安排学生A利
用自己的特长去帮助同学B,让他去当一回老师。最后两人一教一练,使同学B很快就熟练了跳绳这个项目,两人还成了好朋友。这样不单和谐了人际关系,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6、培养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
在体育运动中,扭伤、撞伤等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些现象时,我会及时引导同学们立即去帮助伤者,如带伤者去卫生室处理伤口、给伤者予安慰、鼓励等,对伤者予以关爱。学生自己给对方造成伤害时,更要主动帮助对方解决困难,同时要诚恳的向对方道歉,让“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在日常交往中遍地开花。
其实,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切入口,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用心去发现,恰当的引导,定能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体育新课标在教学中心的体会
体育新课标在教学中心得体会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多样化----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3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内容游戏化----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循环化----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 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教学内容生活化----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
(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
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体育新课标在教学中心得体会片段动功四:(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1、视觉的刺激
图片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它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多变的图片不断地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刺激学生活动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把活动场地安排画在纸上,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授课的意图。
2、多媒体的运用
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这个课件可以是有关技能学习的,或者是体育常识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欣赏方面的,那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艺术造型、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言解说总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触动。
3、听觉的变换
除了哨音,可以通过音乐、小号、鼓声来对学生产生刺激。如学动作时,播放点有节奏的音乐,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取得好的效果;比赛时,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小号和鼓声来加油助威,所有的学生都会身心愉悦的
此外,在场地和器材方面也要多下功夫,注意开发设计,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第三篇: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心得体会
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教育教学中
长宁镇下鲍中学 许明志
通过前一段时间观看《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光盘,使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我们的工作岗位就是将学校当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舞台,将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和对象,我们的责任就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现代化发展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的思想更加解放,追求自我生活的个性化,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意识与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更加相信网络与媒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原来的育工作中的抽象空洞的事物、大话、空话、理论说教在他们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适得其反;而社会主义的“八荣八耻”将理论简单化、通俗化,让人们从最细小的事件、最基本的美丑观、是非观,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感受荣辱、学会做人的道理,是一种启蒙的人格培养的教育,往往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一定要立足于他们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引导,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多从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多从真切诚恳的帮助和关心入手,多从自己的言传身教入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与带来的关怀、温暖,感受到师生相处时关系的亲切、舒畅、轻松、融洽,他们才更有可能信任你,才有可能接受你的观点,也才有可能从部分不恰当的网络世界的道德影响中走出来,从而使我们学校教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体现出来,才有可能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以及现代公民意识植入到他们的思想中、落实到他们的行为中,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才能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感受到人格的被尊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利益的至高无上来自于平时生活的点滴小事,集体观、大局观来自于平时生活的奉献与包容;才能懂得如何以遵守学生守则为荣,如何从身边的小事感知到荣辱、体现出荣辱,学会换位思考与合作探究人生的科学价值观,在追求完善自身、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诚实守纪、自立自强,找准自己人生的基点,做一个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弘扬社会正气、快乐成长的人。
要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我们就应该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的使命用生命来书写;要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体现自身荣辱的标尺,将责任与关爱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特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思想素质,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文明规范的言行、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来完善教师的形象,来实践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实现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因此规范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显得尤为重要。发生在课堂上的不文明语言、随意接听手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生活中随地吐痰、酩酊大醉、赌博行为,都应该被视为是教师的耻辱,都应该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字典里消失,否则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对教师的职业都是一种亵渎。教师的工作需要拿出真心、付出爱心、投入耐心、坚定信心、保持恒心,要将对学生身边每一件小事的处理当作自己实现价值的舞台,这些不是让我们挂在嘴上的说教,而是要将它实践到具体的工作中,也不是今后的打算,而是今天的行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及时将自己身上的问题解决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在教育教学中做出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正确引导,才有可能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要求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向相统一。
正如教育部长周济要求的那样:要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凸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延续下去;作为一名农村基础教育的执行者,我们有责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让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通过学生扩散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教师的德育教育功能最大化、让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具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心得体会
刘铭芳
在法制越来越完善的今天,时时处处都充斥着法律的踪影。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把这种法制氛围带给我们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知法、懂法、遵守法律,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利益,不受到邪恶的侵害。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势在必行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课文内容中的法制因素,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平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适当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对词句的品析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关爱。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任务。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教育的渗透点。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不只是有我们人类,还生活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生命,他们都有他们生存的价值。我们人类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如果一味去掠夺,而不是去爱惜环境的话,我们的未来只会是一片灰暗。
二、直面交际,默默地改变学生的法制认知。
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小团体。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可以适
时地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学生身边的法律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也最能让他们产生深刻地影响。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图片,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并纷纷表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制止不了的也应该立刻告诉老师或者其他们父母,采取措施严加管教。通过讨论交流,可以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样他们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法制的认知上来。我发现,虽然孩子年龄小,但是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他们便会敞开自己的心灵,开动他们强有力的思维,去汲取更深层及的知识。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慢慢地提升学生的法制道德
教育素材在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我以周会、班队会为依托,积极组织了以“和动物交朋友”、“珍爱生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等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让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
此外,我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上网搜集法制知识,看电视的法制节目等等途径,学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很多,也在诸多活动中,默默地提升了自己的法制道德。
四、联系生活,在写作教学中,规范自己的法制行为。
在语文写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在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中,学生通过图片,看到了受害者的惨状,感受到了酒驾的危害。他们用自己虽然稚嫩却有力的手指,直斥交通肇事者的罪行。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进行法制教育的方 2
法、时机,那么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提升法制道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大家长期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我们教师矢志不渝地寓法于教。这样,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璀璨明亮。
2013年5月
第五篇:心得体会 生物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心得
生物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心得
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如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B超的人为干预生育、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破坏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使学生从小懂法、讲法、依法、执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让“法制教育案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法制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以实践情景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基本的独立研究与探索过程,从而将学习导向一种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行动研究。
(二)课上讨论
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以4——5人为佳,教师不做过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谈自己见解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就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一起分享个人研究方案。同时,每个人对他人的见解提出批评或质疑,并能对大家共同遇到的难题展开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讨论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此阶段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共识或提出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使每一位学生在阐述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案例中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思路更为清晰,并能接纳别人的见解和与批评。全班讨论是对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
(三)总结评析
在总结评析阶段,师要对案例教学过程特别是案例讨论的成效作全面总结,鼓励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总结评析对学生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认同个性差异的反思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并提升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