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弘扬周文化 建设和谐新岐》山心得体会
《大力弘扬周文化 建设和谐新岐山》心得体会
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华夏文明的祖文化,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蕴涵着无限生机、神秘和活力,至今仍有其巨大的精神魅力。
岐山是西周王朝肇基之地,是古老璀璨的周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发祥于宝鸡且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岐周先圣”为代表的“岐周文化”,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源头,是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崇拜和称道的理想模式。岐周文化最突出、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就是以“仁政德治、亲民至善”为核心的“岐周政治文化”。学习理解周文化的内容及实质,对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富裕、人文、生态、和谐的新岐山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纵观历史,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是没有根基的事业。岐山县委、县政府将周文化与和谐岐山建设有机融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是对如何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极有远见和胆识的大胆探索,值得肯定。岐山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和谐岐山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想形成团结友爱、和谐共生、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普遍社会心态和良好政治生态,我们每一个岐山人都要以“德”为美,以“和”为贵,传承创新周文化,让其成为岐山人血液中流淌的最物质的东西,成为岐山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当前,全世界面临生态、社会、心灵三大危机。西方有识之士呼吁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求人类生存下去的大智慧。在我们国内,“国学热”早已势不可挡。面对这种形式,我们应该跑步前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力弘扬周文化,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把岐山建成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模范县,这也是全体岐山人应取的最佳选择。在我们这个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非常辉煌的西岐故地,虽然近千年衰落下来,但那个时代的文化并没有衰落。它们凝结在文物上,渗透在民俗民艺中,作为一种伟大的传统,获得了永恒。作为后来者,我们应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凭借创造新文化的激情去重新发现它、破译它、开发它、激活它,使之焕发出新时代鲜活的光彩。我是农业系统一名干部职工,服务三农,心系三是我工作的宗旨,立足农机推广本职是我的工作目标,田间地头是我的工作阵地。每一天我都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业务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我也明白解决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重担就落在我们基层的农机推广人肩上。所以,在工作上我千方百计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田间地头的试验示范中总结和发现,勤动脑、勤思考,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努力做到“三讲”即讲道德、讲职责、讲奉献;“三做”即做主人、做贡献、做表率;“两诚”即工作上充满热诚、生活上充满真诚;“五心”即与农民沟通有诚心、了解农户所需有细心、讲解技术有耐心、帮助农民有真心、服务农民有热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把具有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的农机化技术及时普及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出农机推广人的作用。
今后,我将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养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习惯,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树立全心全意的为农服务意识。同时,要紧抓业务学习不放松,扎实学习各种农业、农机新知识,在学习中找问题,在问题中改进,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最大程度的防止自己专业知识的老化,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并且也要多实践,多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总结经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扬长避短,争做优秀的农机推广人,为建设富裕、人文、生态和谐新岐山作出积极的贡献,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申论-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2006年5月,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岭大地,草木葱茏,繁花似锦。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来到西双版纳、思茅、昆明等地,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科研院所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他强调,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和谐文化?
近年来,“幸福指数”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了,以至于有人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空间越来越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生活到处都是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靠谁?发展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发展为了谁?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能否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意识。比如,在经济发展中,很多地方认识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有些地方仍固守“环保环保不如财宝”的观念,这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旦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的身心和谐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乌托邦,但有了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是以针尖对麦芒,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和谐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也主张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实现文化自身和谐也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看看我们的周围,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时尚新潮的流行文化令人目不暇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台竞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以前一个调子固然太单调,现在调子多了也难免会有噪音、杂音、不和谐音。如何让不同的旋律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
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文化?
2007年2月24日,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以《“和谐文化”感动世界》为题,通过《欧洲时报》向全世界的华人拜年,表达了他对中国“和谐文化”理念的高度赞赏。和谐文化的提出,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但当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有人还存在一些疑问和误解。我们有必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怎样理解和谐文化重在建设?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坐在一起唠唠家常,有乐咱同乐,有难咱同当,和睦相处,亲亲热热情意长……”2006年11月21日,黑龙江省首届邻居节闭幕式晚会上,这首专门为邻居节创作的邻居节节歌温暖了每个人的心。黑龙江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真情连你我,和谐入万家”为主题的首届邻居节,覆盖了全省3175个社区,数百万群众直接参与,成为和谐文化创建活动的一大亮点。如今,从北国到南疆,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军营,和谐文化 的春风吹拂着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有句古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持续推进的过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才能取得成效。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筑牢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和谐文化离不开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6亿,这意味着不到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所困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课题。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第三篇:弘扬廉政文化建设和谐##
弘扬廉政文化
构建和谐**
近年来,**按照**廉政文化“六进”要求,以新渔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争创特色,全面深化廉政文化进渔农村工作,积极打造廉政文化基地,使廉政文化渗透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效发挥了廉政文化在纯化民风、凝聚民心、弘扬正气中的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
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渔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保证廉政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高度重视渔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按照“统一部署、上下联动、打造精品、争创特色、教育群众”的廉政文化建设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在廉政文化进渔农村示范点建设活动中,**专门成立了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由**纪工委书记任组长,纪工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为成员,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来促使廉政文化进渔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财政予以充足的财力保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保障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拓展廉政领域,搭建促廉平台
一是制度保廉。制定《****开展廉政文化进渔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合作社三级财务管理制度、**招投标制度、村级民主监督机制、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党风廉政责任制等制度,规范各项事务,加强民主监督。
二是教育促廉。每季度组织渔农村干部举行一次以廉政教育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领导定期上廉政党课,强化渔农村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邀请党校老师、**老干部宣讲团给渔农民群众作廉政文化宣讲教育,累计受教育人数已达2400余人。在**图书馆开辟廉政文化读书角,摆放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等方面书籍、报刊,增强廉政意识,共谋崇廉氛围。
三是活动倡廉。开展“读一本廉政好书,写一篇心得体会”的读书活动、“怎样做一名廉洁、合格的渔农村党员”演讲比赛和廉政书画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渔农村党员干部读廉思廉的积极性。组织**的文体骨干编排贴近渔农村实际的廉政文艺节目,大力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增强观廉演廉的实际效果。根据干部群众的推荐,聘请德高望重的党员和老干部作为廉政建设监督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同时在**中心地带设立党风廉政建设意见箱,接受群众举报。
四是宣传推廉。投入18000元在**两个主广场和**主干道设置廉政宣传警示牌,以清新脱俗的文字和画面让廉政格言警句永驻行
人心中。投入设立“廉政文化大家谈”宣传栏,定期交流干部群众廉洁心得。运用短信平台,定期向渔农村干部发送廉政短信。把廉政警句做成电脑屏保安装到办公电脑上,让基层干部在工作间隙接受近在咫尺的廉政教育。挖掘和大力宣传基层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五是网格助廉。在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走访活动,通过发放廉政书籍、年画、廉政调查表等,一方面向渔农民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倾听民意,解决民事,让机关、**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大众的监督,转变工作作风,滋生廉洁之风,密切干群关系。
六是家庭学廉。在机关、**干部的家属中开展“廉内助”活动,举行廉洁靠枕、廉政纸杯等一批“廉政物品”进家庭活动,让每个家庭成员时时睹物思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每年召开一次干部家属座谈会,动员干部家属“争当廉内助,树立好家风”。
3、整合优势资源,争创品牌特色
我们紧贴渔农村党员群众的思想实际,结合本地特色,积极挖掘资源,打造“三大”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大力推进具有**特色的渔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激发廉政文化活力。
一是大力弘扬“孝”文化,建立“以孝促廉”文化基地。“孝是廉政动力,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在廉政文化进渔农村示范点创
建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全国孝敬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注重“以点带面”,将**“廉文化”与“孝文化”紧密融合,探索孝廉载体、宣传孝廉典型、开发孝廉资源、搭建孝廉平台,把“孝文化”融入到新渔农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以孝促廉,使孝文化与廉文化“无缝焊接”,营造了崇孝敬廉的渔农村氛围。走进*******,处处能感受到孝廉文化的气息:“孝感动天”、“忠孝双全”,古朴流利的“二十四孝”典故宣传牌;诗情画意的100平米弟子规廉政墙画;干净袖珍的廉政小广场;图文并茂的廉政黑板报,清新明快的道德点评台,以及渔农村“廉声”广播、《孝廉倡议书》等,充分利用了“孝文化”中有意义、有生命力、能打动人、感动人的精髓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二是大力弘扬“五匠”文化,建立“以苦思廉”文化基地。**素有“五匠之乡”之美誉,现有五匠从业人员5000余人,“五匠”已成为**渔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代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更是形成了“勤劳、纯朴、创新、务实”的“五匠”精神。为促使“五匠”文化和渔农村廉政文化有机结合,我们在***建立“**五匠馆”,馆内设廉政渔民画展,通过设置珍贵实物、还原历史场景、展览渔民书画,向人们展示勤劳勇敢的**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先辈们在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年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难创业的精神,从而激发广大干群创业创新,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时,**还通过完善周边乡村环境,开发集休闲、观景、智趣与一体的海岛乡村传统乐
园,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享受闲暇生活的同时,接受廉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洗心养廉。
三是大力弘扬革命史迹,建立“以史明廉”的文化基地。**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烈,丰富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源是开展廉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以红色精神促勤政廉政、促作风转变、促渔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征集革命旧物、整理历史史料、挖掘先烈廉洁素材,将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史迹陈列室建设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烈士事迹、重温入党宣誓,开展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发挥红色廉政资政育人功能,使广大基层干部以史明廉,积极推进渔农村崇廉氛围的营造。
二、取得成效
1、提高了基层干部拒腐防变能力。通过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廉政文化教育,弘扬与倡导自律、公正精神,讴歌清正廉洁、贬斥腐败堕落,使渔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并以此为戒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新时期渔农村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2、规范了渔农村各项事务管理。随着渔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形成“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的渔农村民主管理模式,使村务、社务管理程序化、规范化。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了**、村财务管理制度,重大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与日俱增,对渔农村工作
越发支持,渔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
3、融洽了渔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各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及时落实,**、村的管理更加注重广开言路,聚民智、顺民意、解民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下步打算
1、要在突出主题、落实责任上进一步下功夫。廉政文化进渔农村要进一步突出“树清廉风气,破陈规陋习,建文明新村”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评星晋级”、“廉洁工程”、“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创建文明**、文明家庭等活动,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普及法纪知识,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2、要在构筑平台、形成特色上进一步下功夫。廉政文化建设要扎实推进,必须创新载体,增加文化含量,让人们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中接受廉政熏陶和教育,不断催生、萌发和培养廉洁的社会风气。要花大力气继续深化廉政文化基地建设,丰富廉政文化内涵,通过多方位构建平台,达到可视、可听、可讲的综合效果,不断提高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要在注重结合、提升效果上进一步下功夫。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在全社会形成崇廉敬廉的文化价值理念,建立思想道德的长效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因此,我们要与当前深入开展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乡土人才
职称评定活动”等相结合,要与**工作特点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赢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从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4、要在完善机制、优化保障上进一步下功夫。廉政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互动、齐抓共管。要进一步加强上下联通和**各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抓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列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开拓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篇:070326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070326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007年03月26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现社会和谐,不但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因为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从国际上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速进行,各国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从国内发展看,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我国的发展具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但也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离开了和谐文化,就很难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难以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与实践追求。而且,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能够促进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认识到,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要广泛开展各类和谐创建活动,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
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第二,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必须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通过坚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要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同时,要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文学艺术在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在新形势下,还应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文/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章传家
第五篇: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心得体会
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心得体会
2020 年 10 月 14 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总书记的讲话中,高度赞赏了特区精神。
特区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一种集改革、创新、发展为一体的先锋精神,是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后,无数改革者和开拓者共同奋斗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新时代需要特区精神,国家建设、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特区精神。作为新时代接班人,要继续弘扬特区精神,只有将“敢于先想、勇于先试、善于先成”的闯劲、干劲、拼劲运用到工作中,将“改革、创新、发展”的观念融入到建设中,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开拓一片新天地。
特区精神以改革为刃,以创新为斧,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深圳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来”。以改革为根,以创新为魂。深圳四十年来,不断在改革创新中摸爬滚打。有人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对深圳却是沧海桑田。深圳无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这份成就,来源于深圳的特区精神。一座城市,浓缩了中国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凑响了一曲“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强音,是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
特区精神以梦想为支点,以埋头苦干为依托,为深圳发展放了“一颗开天辟地的‘开山炮’”。“无梦想,不深圳”,深圳从一卷白纸,到万卷书画,点点滴滴,是这座城市荟萃的智慧凝聚而成。它广纳贤才,突破禁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间就是生命,梦想就在明天”,无数的深圳人埋头苦干,充满斗志,使深圳以世界难以想象的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一声春雷惊天地!如今回头,四十不惑,深圳已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这就是特区精神的力量,这就是“中国速度”!
特区精神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历史机遇为发展跳板,帮助深圳实现“变脸式”大发展。一首“春天的故事”火遍大江南北,“一个圈”圈下的是中国打开国门,走出世界的发展信念。深圳破除禁锢观念,抓住历史机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希望之城。
思想不破冰,寸步难行。特区精神正是用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唤醒了深圳这座沉睡多年的老城,实现旧颜换新颜。
一座城市书写了一份传奇,一座城市彰显了一种精神。特区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特区建设者撰写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特区精神,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特区的奇迹在祖国各地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