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堂文化建设》心得体会
核心内容:
1、教学重心要转移。
2、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通过学习《新课堂文化建设》此书,本人深深的认识到了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现作如下总结
《新课堂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教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
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教学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有唯书、唯师的现象,只要是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认为是对的,不愿去质疑也很少去探究。因此在学习上依赖性比较重、缺乏主动性。有时候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较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忽略了渗透课堂德育因素,忽略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管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方式,但做得还不到位,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之间的度,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总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第二篇:《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钦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马家骐
《新课堂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教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教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教学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第三篇:《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心得体会
读《新课堂文化建设》有感
核心内容:
1、教学重心要转移。
2、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通过学习《新课堂文化建设》此书,本人深深的认识到了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现作如下总结
《新课堂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教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
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教学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有唯书、唯师的现象,只要是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认为是对的,不愿去质疑也很少去探究。因此在学习上依赖性比较重、缺乏主动性。有时候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较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忽略了渗透课堂德育因素,忽略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管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方式,但做得还不到位,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之间的度,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总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读书体会
核心内容:1、2、3、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校本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
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
我细细品读完《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这本书后,该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感悟,解决了我不少的困惑,现把读书体会摘录如下:
教师进行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用什么方法”的问题。由于校本教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范畴,校本教研所采用的方法也必然是教育研究方法类群中的一些适合学校坏境、符合研究目的、便于教师“边工作、边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组合。这本书就是为教师做校本教研提供方法支持而编撰的。
首先,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应当从“本校”特定的时空条件,特定的对象及其派生的特定问题出发,从每个研究和实践主体的特定情境出发。用你的慧眼发现疑点和问题,作为校本研究的主题,这样,校本教学研究从逻辑起点到达成目标均体现“以校为本”的鲜明特色,问题的产生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化解也归宿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校本教学研究只有完全落实于课堂,使之成为天然的实验室,才能获得应用性学科所须有的实践品格和“学术生命力”,从而焕发出蓬勃的教研生机。当然,并不是强调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品格,就意味着拒绝理论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下兴盛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都是校本教学研究中必要的理论支撑,但它们只是为我们的实际研究拓宽理论视野、提升理性思维的高度,而理论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深度开发学生智力资源为目
标的校本教学研究,也不能机械地用这些理论为教研作包装。汲取理论精华,指导校本研究,这才使研究工作摆脱假、大、空,趋向真、新、实的纯粹境界。
其次,校本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对象,也是其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与目的所在。所谓学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是指教研的源头——“问题”正是在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被发现和被开掘,研究者最可宝贵的灵性思维也往往是在师生心灵对话的自由氛围中被刹那问照亮,并由这原创和初始的灵性思维而走向教研的系统化、深度化,达到教研创新的不俗境界。所谓学生是教学研究的目的所在,那更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离开了学生的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的全方位发展,教研何为!而校本教学研究的真义,其实就是研究每个学生在学科学习乃至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形态,研究其参与深度、参与质量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状态,研究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而不是知识如何去“整合”学生。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那样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研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使之最终趋向对既有人格水平乃至文明水平的整体性超越。总之,从学生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一一这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
最后,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作为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一身而兼两任的教师,较之于纯粹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具有一笔独特而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资源——这就是教师长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丰富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特殊情境中所累积起来的感性经验,往往包蕴着值得回味的教研价值。需要教研主体梳理、分析、感悟、升华。这中间,教师自身多层面、多向度的“反思”,是开掘研究资源的主要和重要方式。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及结果作审视和解剖。尤其要反思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健康,反思教学缺憾并敢于作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至于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建构,也需通过教研主体反思而予以内化、进而融人切身实践。这样,反思后的经验就是研究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反过来,又将对教师未来长期的教研实践发生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教师不能仅仅用知识,更要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精神去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因为研究,所面对的问题才能不断解决,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教师。
读书活动有感
丁德玲
第四篇:新课堂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数学教师, 在全市推进“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新形势下, 只有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自己的课堂模式,向教改要效率, 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感谢教研室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九月二日全区数学教师齐聚丛阳小学,聆听了五位青年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位教师的课都代表了自己学校的课堂模式:四测一学、乐学精导、三步五环、10+30、主动课堂241,无不凝聚了全校教师的智慧与汗水。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按照教学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课堂教学中, 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 还“备”学生, 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 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精致精彩
这五节课涉及到低、中、高年级,涵盖了新授课、复习课,图形课、计算课。让每位教师从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新课堂的精彩。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 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 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 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结构体系。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 基
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真的能感觉到数学课堂的变化,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他们。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 如《找规律》找的都是身边的事物,《打折问题》就是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才这么积极高涨。
总之, 学了不少也感悟了不少。新课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科学编制导学案;2,合理构建学习小组;3,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4,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 不是重复一次教案, 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 了解课堂, 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 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走进数学, 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 并且能自主地进行尝试, 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 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理性思考、积极开拓应用、勇于创新变革的人。我想,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五篇:走进新课堂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堂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要提高课堂教学效路必须改进教学方与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有 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致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编制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光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一些自己运用模式一的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看动画片,并参与其中。在教学认识10时,张老师是这样说的:“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们好,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星期天,数学乐园里许来了多数宝宝,看1来了,2也来了,一下来了这么多0、3、4、5、6、7、8、9都下了大轿车,数字9走到数字 1前面说,你只表示一个。讥笑它太小,数字9得意洋洋的又走到数字0前面数说,你更小,你呢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真没用。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呢?是呀1和0想了什么办法呢?指明学生回答,学生说1和0想的是他俩可以组成10,是不是这样呢?一起去看看,1和0走在了一起,动画片10跳出来了,于是9垂头丧气的走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学生一下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能事半功倍,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缓解疲劳,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幼儿为5分钟,成人为20分钟,任何人的注意力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但如果持续工作和学习10---20分钟之后,松弛几分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以保持数小时之久,数学教学中穿插生动有趣的媒体信息,能缓解学生的疲劳,提高教学效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节枯燥的“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有趣的卡通动画,形象生动的彩色、图案,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再也不会为给数字的递增递减“ 排队”而犯愁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数学教学更接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又如张老师在讲认识10时,问到小朋友,你们在那里见到过10呢?学生抢着答到,我在尺子上见到过10,我在门牌号上见到过10,我在数学书上见到过10,我在钟表上见到过1 0,我在日历上见到过10,学生轻松的认识了10。数学来源于生活用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解决一些现实生活问题。数学教学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用运多媒体教学正好就是在其过程中,让学生看到其思维运作的结果,这样才能使学生越来越热爱数学。
自从我在新课堂教学以来,各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不再为制作一些图片、课件等教具浪费时间,而是通过有机调整,课前看光盘熟悉教材,针对具体情况备课,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我掌握了多媒体器材的操作技巧,上课能得心应手,切准作用点,突出关键,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视听结合,收集到许多与课堂有关的信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坎中心校:李岩
2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