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评价实习心得
土地评价实习心得
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土地评价实习心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土地评价实习心得
前言: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分别设置了课程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按照2010版教学计划的要求,本教学实习指导书主要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衔接关系、教学环节及其相关教学要求而编写。同时,实习指导书与本课程
所采用教材配套,作为学习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必备教科书使用,也可作为其它相关课程教学参考。
一、实习目的:
土地规划与管理是一门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好土地规划与管理这门课程,并能适应未来土地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和极端重要的。因此,本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习时间:
201x年5月17日到201x年5月26日
三、实习地点: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北太路广州
民营科技园
广州市南沙区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广州地量行城乡规划有限公司,规划所
五、实习内容:
通过广州民营科技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讲解,学习民营科技园的规划与实施情况以及科技园的招商情况,并在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民营科技园太和片区的建设情况。
在广州市地量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到广州市南沙区考察南沙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六、实习心得:
(一)广州民营科技馆
广州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于1995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信局、白云
区政府共同建设,是广州高新区五个园区之一,是国家科技部整点联系的国家级民营科技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科园历经由初始的产业化基地向集总部基地、创新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的转变,创建和引进了广州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与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等独具特色的产学合作平台,集聚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总部经济的集群。
广州民营科技园分为太和区和江高片区,总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太和区片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服务园区。位于白云区太和镇西部,总面积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民营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和公共研发等功能;太和区将发展成为集高新科技产业研发基地、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服务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绿色休闲会展区域和中高级居住群为一体的综合新城区。
在去到科技园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有关科技园的简介,以及他们的知名品牌产品,比如,多姿洗发露、红蜻蜓皮鞋等等。还有的就是空气能热水器,这个高科技产品不但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没有任何的污染排放,而且利用的能源仅仅是机器内部运转才需要耗电。它不会像太阳能般虽无污染,但是受天气影响很大,而是有空气的地方就能够运转。这正是21世纪新时代变迁需要的科技产品。另外,让我很感兴趣的是863产业化中心,这是
一个鼓励并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地。现在的大学生人山人海,失业率很高,因此,国家教育厅一直在强调着各大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大学生虽然想法新颖,敢于挑战,不过很大的一个问题都卡在缺乏资金。恰好,863产业中心是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平台并给予相应指导给需要创业的大学生(当然要在定期内有成绩并给中心相应 的股份)。
我觉得,科技馆不管从它现有的产品,还是从它的十二五计划来看,目光都是很长远的,而且是紧随着时代的变迁,做出适合甚至赶超当代的高新技术产品。因此,但我参观过广州民营科技馆后,给我的感受是,学习环境这个专业,不仅要治理当今重度污染的环境,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终止那些造成污染的源头,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比如发明了空气能热水器后再也不需要天然气热水器,这就减少了污染的排放。
(二)南沙湿地公园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涌与十九涌之间,被誉为广州之肾。南沙湿地为人工湿地,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中成陆,经过多年科学的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荷花飘香、万鸟齐飞的美景。
南沙湿地具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动植物产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生态环保基地。游览过程中,享受到曲水芦苇荡,鸟憩红树林,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南沙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十多万的候鸟来栖息过冬,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48种,其中包括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20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公园虽然没有我们学校附近的同沙的四分之一大,但是进去里面后发现的景观还是不错的。首先我们看到水上一排排的红树林,那里的空气是多么的清新,我们踏着单车,我们顶着烈日,我们站在江边与虎门隔江相望,我们站在楼阁上听着一个游客讲解着周
围的地理知识,我们远远望着虎门大桥,我们从
高空下观望周围的基本农田分布,有着很多的遐想。仰望天空,想想,虽然每天都是处在同一片蓝天底,站在不同的地方想法却是有如此大的差异性。同样的,每个人都处在同一片蓝天底下,可是人与人的差异就是这样子产生了不同层次的人。
湿地公园是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因此,南沙是个非常适宜生活的好地方。不过,南沙也是通达于虎门,香港,澳门的一个重要口岸,对于经商发展,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因而,南沙也是现阶段及未来广州发展的重点对象,也将成为一个发达的地区。从而,南沙的人均生活水平也将会有大大的提高。
在去这两个地方课程实习后,我发现自己的见识有了一些长进,同时对
自己的专业也多了一些了解,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及在学校内说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以后凡是实习都要加倍的认真对待。
篇二:土地评价实习心得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在这个学期的第16周,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目的在于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学,及其研究方法,增强我们队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这一专业以后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我们的观察与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
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3)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4)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研究;(5)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以上研究内容均已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为基础。
而实习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首先是分组,每个班级分成3组,每组13-14名成员,有组长与副组长,由这两名同学分配以后实习过程中每个组织员的任务与安排;接下来是教师对我们进行实习指导,指出这次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数据要求,并进行实习讲解;最后是教师给我每个组分发实习指导课程书。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实习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做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实现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以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并提出优化利用土地的合理建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这一内容是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编制实施成效,客官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建设用地布局和规划实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本次规划修编的基础数据、重点内容、技术要求和编制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三、加强耕地和基础农田保护研究:在调查易县工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一线耕地在规划期间有效
地生产能力、粮食安全指标,提出规划期间全县农用地及耕地需求量:结合各乡非农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和补充耕地能力,提出分乡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根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按照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内涵挖潜为主,合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研究解决易县
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研究提出调控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五、土地综合整治研究:根据一线土地利用现状,对全县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并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最后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指定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全县土
地达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经过这次做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经历,我对乡镇总体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大概了解了工作的流程,这对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为期一周的实习,我了解了现状分析方法、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内容,掌握了一定的规划技术与要求。在这期间,收获颇多:在做新农村规划中进一步加深了近期规划的内容。
有收获的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由于时间有限,没能更加全面的学习了解专题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等,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都尽心尽力的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为这次实习的完成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许多学识和见识,受益匪浅。通过实践,深化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了自己部分知识的
缺乏和浅显,激励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并把握好方向。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自己,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活力。
第二篇: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 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4区位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区位论是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以及土地评价类型的重要依据2区位论可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或评价中选择土地用途提供理论指导3区位论是确定土地评价区位因素的理论依据4区位论是确定区位因素分级及分值的基础。
*5地租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级差地租的存在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2追求地租的实现推动了土地评价的发展3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形成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4地租理论是土地分等定级正确与否的“检测器”。
6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土地评价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可持续发展理论丰富了土地评价因素指标体系3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产生的基础。
7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的工作内容?
1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2要了解满足一定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基本土地条件3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4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
8农业生态带(AEZ)方法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7步
1土壤单元分级2划分气候区,确定农业的适宜性3生长期长度带LGP的划分4无限制因素的潜在产量5计算农业气候产量6确定农业气候适宜性7划分土地适宜性级。
*9指数和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基本思路?
1对选定的土地评价因素进行分级赋分2确定个评价因素的权重3计算评价因素的指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土地评价单元格评价因素的指数和。
10设置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原则?
1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水平最高2农业生产条件最好3构成农用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最优4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11“样地法”在应用中的方案(步骤)?
1划分农用地定级单元2设置农用地顶级标准样地3确定农用地定级的定级因素4编制定级因素分级与记分规则表5计算定级单元的分值6县域内农用地级别的划分
12农用地等与农用地级的区别?
1农用地等:在全国的范围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2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或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县或乡为单位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3范围不同,依据的情况不同,反应农用地的自然质量不同。13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的区别?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通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
制定作物:之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4农用地分等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2分层控制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6跟踪检验原则
15农用地分等的基本路线/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修订,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16农用地分等工作内容中内业处理的步骤?
1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查各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2划分分等单元编制分等单元图3划分分等指标区,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4表编制“制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5计算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加权平均法)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7计算各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并划分等值区8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等别。
17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内容中的技术步骤?
1确定定级方法2确定修正因素(必须按修正因素:(1)土地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状况,交通状况(2)耕作便利因素: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间道路,田块形状)3资料整理与量化4外业调查5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6划分顶级单元7查算修正因素所对应的分值8计算修正系数,贬值修正系数图9计算顶级指数10级别的划分级别
18土地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给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另一个维度:时间。②它考虑了土地利用需求与土地的动态变化;③应用了普通接受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函数关系,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对专家经验知识的依赖;④定量评价生产潜力,促使寻找差异的原则,因及制定未来研究与工作的规划
缺点:①数据参数量大;②输入数据不可避免的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③目前所建立的土地信息系统动态模拟模型都是单一的土地模拟模型,而缺少多远土地利用系统及复合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模拟模型研究;④定量评价方法还是较多的停留在本方法上,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土地评价方法体系,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篇:土地评价3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土地
2、土地分级
3、土地潜力评价
4、农用地分级
二、简答题(52分,每题13分)
1、土地的主要经济属性有哪些?
2、简述土地类型的命名方法,并举出实例?
3、简述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4、简述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三、论述题(28 分)
结合自己的理解,论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
1、综合化,从单纯自然评价到自然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评价。服务的目的逐渐综合化。
2、多元化,提地评价研究从大农业综合评价转向农林牧单项作为评价。另外旅游用地评价、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等也也逐渐的开展。
3、精确化。随着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各种数据资料晚辈,土地评价工作会越来越细,成果的实用性变强。一些小区域、典型地段的土地评价会越来越多的开展,并且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评价方面的应用,也会提供土地评价方面的精确性。
4、定量化,要实行定量化,就要进行土地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手段的更新。
第四篇:土地评价调查报告
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建立土地调查评价体系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究竟有多少?农用地质量情况如何?能源矿产资源前景状况好不好?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环境怎么样?
近日,历时12年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全面完成。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基础先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预警与防治、国土基础测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12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共完成5000多个调查项目,发现了900余处矿产地,形成了10大后备资源勘查基地,显著提升了国内资源的保障能力;
12年来,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有力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资料的需求;12年来,查清了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摸清了全国土地资源家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和基础测绘调查取得了长足发展;
12年来,初步查明了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建立了群测群防区和气象重点地区预警预报体系,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已完成城乡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建立起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为耕地保护和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支撑。建立起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对重点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实时掌控,完成我国50万人口以上城市、重点地区和国家级开发(园)区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监测面积达480万平方千米。以遥感技术为支撑,完成107个地区533个县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库,更新1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基础数据,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监管提供直观、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与信息。
同时,我国也首次完成了对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的调查评价,为强化土地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完成31个省(区、市)农用地分等,设置5万多块标准样地,初步查清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及其分布状况,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1∶50万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开展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有效推动土地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综合管理。
我国还首次查清了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为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基本查清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可开垦土地701.66万公顷,可复垦土地32.72万公顷。完成中西部19个省(区、市)坡耕地调查,15°以上坡耕地1602万公顷,及时为国家生态退耕战略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此外,我国已建立起土地价格与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体系,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
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105个城市和辽宁、安徽、内蒙古、四川、黑龙江、湖北等6个省(区)的地价动态监测网络,完成城市土地定级估价4.2万平方千米,设置国家级标准宗地1.1万宗,实现对监测地区商业、工业和居住用地价格水平的季度监测,及时准确提供地价信息。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全面获取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出让公告和土地供应结果等信息,实现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分布、时序的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走势
第五篇: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19、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0、土地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因利用土地,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土地产权主体与土地产权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即有关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权利规范。
21、线状地物: 北方宽度≥ 2m,南方宽度≥ 1m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
23、权属地物: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二.填空题
1、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性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1)生物生产系统2)技术生产系统
3)服务系统。
4、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
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区域性、动态性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4类: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类型。
8、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模拟市场技术。二是替代市场技术。
10、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
11、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风险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体分析。
12、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及其综合评价
14、《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四个等级。
1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分为5个等级: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中国1:100万土地图》
16、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1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压级和潜力单元。它是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 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
(2)潜力亚级 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侵蚀e 水分w 表层土壤s 气候条件c)
(3)潜力单元 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三.选择题
1、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2、衡量区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
3、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4、一个地区土地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 的制约外,还受到土地集约化水平(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耕作轮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5、2007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2个层次: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能够判断出农用地)
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核心,生态安全是先决条件
7、、农用地分等以稳定因素为基本依据,农用地定级以易变因素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评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
四. 简答
1、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2、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4、FAO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域法或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过程:
1)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
2)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
3)叶面积订正
4)净干物质产量订正
5)经济系数订正
6)作物生长期订正
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6、土地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况程度较高
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4)土地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稳定
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订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扔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是造成潜力评
价结果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
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同时,在评价中不特别考虑管理水平的差异,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作许多后续工作。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2)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4)结果表达更为直观
8、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9、国际上1996年通过的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
1)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human use)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
2)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变土地覆盖;
4)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差2)生态弹性小,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
3)自然恢复能力差4)生态承载能力低,环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特征:
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
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
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6)在经济上可行
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12、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性 2)目标 3)生态系统模型 4)复杂性和相关性5)动态特征
6)动态序列和尺度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8)适应性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