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教学大纲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Land Assessment and Land Management 学
分: 2.5学分
学
时: 40学时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的特性和我国土地的基本状况,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评价。
教学要求:
1、了解土地的概念以及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和耕地保护管理的相关内容。
3、了解土地估价的概念。
4、掌握土地估价的程序和方法,并且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土地管理概述(2学时)1.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2.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3.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4.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5.土地管理体制
6.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土地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管理体制,掌握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难
点:
正确理解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以及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第二章
土地经济理论(2学时)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3.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4.地租理论
5.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
基本要求:
把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重
点:
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模经济原理与地租理论 难
点:
把握地租理论的机理
第三章
土地管理原理(自学)1.人本管理原理 2.系统管理原理 3.动态管理原理 4.管理效益原理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四个原理 重
点:
把握管理原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难
点:
在理解土地管理的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在土地管理中如何利用土地管理的原理来管好土地
第四章
土地估价概述(2学时)1.地价的概念
2.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原则与方法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价的概念以及土地估价的方法 难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土地估价的原则
第五章
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1学时)1.地租理论 2.区位理论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内涵以及应用 重
点:
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难
点:
掌握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与土地估价的关系
第六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使用价值的评定(2学时)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 3.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并掌握城镇土地定级的程序和方法
第七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一——收益还原法(3学时)1.收益还原法概述
2.收益还原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收益还原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收益还原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八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二——市场比较法(3学时)1.市场比较法概述
2.市场比较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市场比较法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市场比较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九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三——剩余法(2学时)1.剩余法概述
2.剩余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剩余法的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剩余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四——成本逼近法(2学时)1.成本逼近法概述
2.成本逼近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成本逼近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成本逼近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估价方法之五——路线价法(2学时)1.路线价法概述
2.路线价法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3.路线价法应用——具体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理解并掌握路线价法的概念、原理、估价的程序和方法 难
点: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二章
案例综合分析(2学时)
1.对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和路线价法的综合案例进行讲解
基本要求: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重
点:
回顾并且分析这五种方法,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难
点:
能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2学时)1.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3.土地管理体制 4.土地管理活动过程 5.土地管理的方法 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土地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一般过程 重
点:
把握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难
点:
在掌握土地管理一般过程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具体的土地管理实践中应用其活动过程
第十四章
地籍管理(2学时)1.地籍与地籍管理 2.土地调查 3.土地分等定级 4.土地登记 5.土地统计 6.地籍档案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地籍与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重
点:
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步骤 难
点:
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以及地籍档案管理是如何进行的
第十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4学时)1.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2.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3.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4.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6.土地征用
7.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重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难
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第十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3学时)1.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3.农用地利用管理
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土地用途管制 7.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程序 重
点:
正确理解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使用管理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
难
点:
正确理解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与内容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意义
第十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2学时)1.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2.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于管理 3.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4.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城市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
重
点:
掌握土地市场及其管理手段,包括土地出让、转让、租赁和抵押管理,土地市场交易信息管理以及土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管理
难
点:
土地市场及其管理的方法、程序
第十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2学时)1.土地信息
2.土地数据的类型 3.土地信息系统
4.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5.土地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概念、建立、实施与案例
重
点:
掌握土地信息的概念以及土地数据的类型 难
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第十九章
耕地保护管理(1学时)1.耕地资源状况 2.耕地保护措施 3.农用地转用管理 4.耕地补偿制度
5.农用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 6.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状况,耕地保护措施,农用地转用管理,耕地补偿制度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重
点:
掌握耕地和农用地的管理措施 难
点:
理解耕地的补偿制度
第二十章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1学时)1.中国港台地区土地管理简介 2.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的机构及管理方法 重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难
点:
了解香港、日本与美国的土地管理机构及管理方法
参考教材: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估价委员会.《土地管理基础与制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4.陆红生.《土地管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林增杰.《土地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执笔人:张
莉
第二篇: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19、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0、土地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因利用土地,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土地产权主体与土地产权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即有关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权利规范。
21、线状地物: 北方宽度≥ 2m,南方宽度≥ 1m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
23、权属地物: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二.填空题
1、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性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1)生物生产系统2)技术生产系统
3)服务系统。
4、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
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区域性、动态性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4类: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类型。
8、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模拟市场技术。二是替代市场技术。
10、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
11、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风险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体分析。
12、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及其综合评价
14、《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四个等级。
1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分为5个等级: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中国1:100万土地图》
16、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1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压级和潜力单元。它是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 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
(2)潜力亚级 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侵蚀e 水分w 表层土壤s 气候条件c)
(3)潜力单元 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三.选择题
1、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2、衡量区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
3、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4、一个地区土地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 的制约外,还受到土地集约化水平(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耕作轮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5、2007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2个层次: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能够判断出农用地)
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核心,生态安全是先决条件
7、、农用地分等以稳定因素为基本依据,农用地定级以易变因素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评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
四. 简答
1、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2、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4、FAO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域法或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过程:
1)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
2)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
3)叶面积订正
4)净干物质产量订正
5)经济系数订正
6)作物生长期订正
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6、土地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况程度较高
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4)土地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稳定
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订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扔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是造成潜力评
价结果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
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同时,在评价中不特别考虑管理水平的差异,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作许多后续工作。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2)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4)结果表达更为直观
8、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9、国际上1996年通过的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
1)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human use)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
2)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变土地覆盖;
4)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差2)生态弹性小,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
3)自然恢复能力差4)生态承载能力低,环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特征:
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
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
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6)在经济上可行
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12、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性 2)目标 3)生态系统模型 4)复杂性和相关性5)动态特征
6)动态序列和尺度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8)适应性和功能性。
第三篇:土地管理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05010440 课程名称:土地管理法学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总 学 时:32学时 总 学 分:2学分 预修课程:民法、环境法
课程简介:土地管理法是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土地形势非常严峻,而现行土地管理的法律规定又相对落后,分布比较零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基础,同时还包括《民法》、《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推荐教材:
刘光远、王志彬主编:《新编土地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1] 刘新华主编:《新土地管理法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2] 鲁伯霖主编:《土地法概论》,百家出版社1994年版
[3] 王卫国著:《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制度、土地法律关系和土地产权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与土地这一重要财产有关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有效解决有关土地纠纷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掌握土地及土地法的概念、特征、渊源;了解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管理实情;理解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和主要精神 重点:土地基本国策 难点:土地法的调整方法 作业:
1、土地及土地法的概念及特征?
2、我国确定的土地基本国策是什么?
3、试述现行《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土地制度概述(4学时)
了解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掌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内容;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职权的划分 重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难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职权的划分 作业:
1、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2、为什么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职权如何划分? 第三章 土地法律关系(2学时)
掌握土地关系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了解我国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及土地法律关系保护的基本要求
重点: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难点: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作业:
1、简述我国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土地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3、土地法律关系保护的特点及保护的机构。第四章 土地产权法律制度(6学时)
了解土地产权的结构;掌握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及其他土地他项权的法律规定;掌握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重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 难点:地役权 作业:
1、试述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法律规定。
2、我国法律规定的土地他项权有哪些?其概念分别是什么?
3、简述土地权属争议的概念、特征及处理程序。第五章 土地使用权制度(6学时)
掌握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转让、入股、合营、出租和抵押的法律规定;了解土地使有权转让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处置的方式及程序 重点:土地使有权的出让制度;土地使有权的转让方式
难点: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规定 作业:
1、简述国有土地使有权出让和划拨的区别。
2、试述国企改革中土地处置的方式和程序。
3、简述国有土地使有权出租的概念、条件和程序。
4、我国土地使有权抵押的范围、条件、程序和效力如何? 第六章 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2学时)
掌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土地承包经营主体资格及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关系的内容
重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关系的内容 难点:土地承包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作业: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2、我国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如何规定?
3、土地承包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 第七章 耕地保护(2学时)
理解和掌握耕地保护的含义和我国耕地保护的目标;了解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涵义、内容和有关法律规定
重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难点:土地复垦 作业:
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3、什么是土地复垦?法律上对土地复垦作了哪些规定? 第八章 建设用地法律制度(4学时)
掌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法律有关宅基地使有权和土地征用的相关规定;了解土地所有权划拨的范围和收回的条件 重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定
难点:土地征用的适用范围;土地征用的补偿规定 作业:
1、试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范围和原则。
2、现行法律对农民宅基地使有权如何规定?
3、征用土地必须符合哪些法律规定的条件?
4、法律规定对被征用的土地如何补偿? 第九章 土地行政执法(2学时)
掌握土地行政执法的手段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掌握土地行政执法的概念 重点:土地行政执法的手段 难点:土地行政执法的效力 作业:
1、试述土地行政处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2、简述土地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条件和程序。第十章 土地法律责任(2学时)
掌握土地法律责任的概念、土地违法行为的构成及土地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掌握土地违法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 重点:土地法律责任的形式 难点:土地违法行政责任 作业:
1、试述土地法律责任的概念及作用。
2、土地行政责任的调整及其责任的形式。
3、土地违法犯罪的种类及其处罚。
四、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为开卷。
五、成绩评定
考试总成绩构成: 出勤 10% 平时成绩
20%
期末考试
70%
教学大纲执笔人:诸江
教学大纲审定人:雷
鑫
教学大纲修订时间:2010年5月
第四篇: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 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4区位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区位论是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以及土地评价类型的重要依据2区位论可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或评价中选择土地用途提供理论指导3区位论是确定土地评价区位因素的理论依据4区位论是确定区位因素分级及分值的基础。
*5地租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级差地租的存在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2追求地租的实现推动了土地评价的发展3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是形成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4地租理论是土地分等定级正确与否的“检测器”。
6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土地评价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可持续发展理论丰富了土地评价因素指标体系3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产生的基础。
7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的工作内容?
1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2要了解满足一定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基本土地条件3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4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
8农业生态带(AEZ)方法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7步
1土壤单元分级2划分气候区,确定农业的适宜性3生长期长度带LGP的划分4无限制因素的潜在产量5计算农业气候产量6确定农业气候适宜性7划分土地适宜性级。
*9指数和法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基本思路?
1对选定的土地评价因素进行分级赋分2确定个评价因素的权重3计算评价因素的指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土地评价单元格评价因素的指数和。
10设置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原则?
1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水平最高2农业生产条件最好3构成农用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最优4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11“样地法”在应用中的方案(步骤)?
1划分农用地定级单元2设置农用地顶级标准样地3确定农用地定级的定级因素4编制定级因素分级与记分规则表5计算定级单元的分值6县域内农用地级别的划分
12农用地等与农用地级的区别?
1农用地等:在全国的范围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2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或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县或乡为单位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3范围不同,依据的情况不同,反应农用地的自然质量不同。13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的区别?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通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
制定作物:之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4农用地分等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2分层控制原则3主导因素原则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6跟踪检验原则
15农用地分等的基本路线/技术路线?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修订,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16农用地分等工作内容中内业处理的步骤?
1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指定作物,查各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2划分分等单元编制分等单元图3划分分等指标区,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4表编制“制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5计算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加权平均法)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7计算各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并划分等值区8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农用地等指数,并初步划分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等别。
17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内容中的技术步骤?
1确定定级方法2确定修正因素(必须按修正因素:(1)土地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状况,交通状况(2)耕作便利因素:耕作距离,耕作装备,田间道路,田块形状)3资料整理与量化4外业调查5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6划分顶级单元7查算修正因素所对应的分值8计算修正系数,贬值修正系数图9计算顶级指数10级别的划分级别
18土地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给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另一个维度:时间。②它考虑了土地利用需求与土地的动态变化;③应用了普通接受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函数关系,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对专家经验知识的依赖;④定量评价生产潜力,促使寻找差异的原则,因及制定未来研究与工作的规划
缺点:①数据参数量大;②输入数据不可避免的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③目前所建立的土地信息系统动态模拟模型都是单一的土地模拟模型,而缺少多远土地利用系统及复合土地利用系统的动态模拟模型研究;④定量评价方法还是较多的停留在本方法上,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土地评价方法体系,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第五篇:土地评价3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土地
2、土地分级
3、土地潜力评价
4、农用地分级
二、简答题(52分,每题13分)
1、土地的主要经济属性有哪些?
2、简述土地类型的命名方法,并举出实例?
3、简述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4、简述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三、论述题(28 分)
结合自己的理解,论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
1、综合化,从单纯自然评价到自然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评价。服务的目的逐渐综合化。
2、多元化,提地评价研究从大农业综合评价转向农林牧单项作为评价。另外旅游用地评价、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等也也逐渐的开展。
3、精确化。随着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各种数据资料晚辈,土地评价工作会越来越细,成果的实用性变强。一些小区域、典型地段的土地评价会越来越多的开展,并且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评价方面的应用,也会提供土地评价方面的精确性。
4、定量化,要实行定量化,就要进行土地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手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