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4: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第一篇: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吴正宪老师解读

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学习心得

秦皇台中心校

侯延蕾

4月26日

4月23日我们数学组的七位成员有幸参加了“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这次活动的安排是:上午由六小的吴朝霞老师和吴正宪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分开课,下午吴正宪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通过这一天的活动,我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对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起着很强的引领作用。很感谢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和教育理念,同时也有莫名的感动。下面结合吴正宪老师的执教的《重叠》课上渗透的教育理念和对吴朝霞老师执教的《方向与位置》的指导方面上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1、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排队:班里有一名学生队时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也是第5个,问这一列队伍有多少人?学生回答:10个、11个和9个。老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上黑板上通过列式和画图的方法来自己探索真正的结果。引入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一点要好好地落实。

(1)至于对排队的操作只是让学生画和列式,并没有让学生一个个全拉出来排队,那样看真正来很热闹,好象是学生参与了活动,吴老师讲到那样做充其量只是经过,不是活动。由此,我们理解到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能为了一时热闹而设计“充其量只是经过”的无效活动(假活动)现象。

(2)对于

“≯ ︳ ︳ ︳ ︳ ① ︳ ︳ ︳ ︳”的处理,让学生说明白为什么要划掉前面那一个,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其实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吴教师说她太喜欢这个≯了,因为只有学生发现了错误,才又划掉了最前面那个,在错误中学习,学会思考很重要。有了错误,才好反思,才会进步!是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容忍学生犯错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调整,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相信学生会一点点的进步和成长起来。

2、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和想法让学生当面对质。

当学生在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出现了不同的列式:“5+7-2”和“5-3+7”时,让学生当面对质,其他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进来。我们时常苦恼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都讲到重点地方了,学生有的还在做小动作,没回过神来,其实,关键还是在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好,不能老是怨学生,问题出在老师。我的课堂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答案不一的时候,我经常是开始先让学生去说,说着说着自己就又参与进来了。

3、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问题设计没有挑战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吴老师的课,我才体会到:问题设计不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是最好不过的了。

4、聊天式的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吴老师觉得上课的时候不能“太正经”,要真正放下老师的架子,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啊,如果学生觉得我们高高在上,老师是老师,学生与学生;还会轻松地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探索吗?

还会说出:“老师,我们再继续上吧!”“老师,我们下午还上吧”!“老师,我们合影吧!”这样的话吗!学生上完吴老师执教的课后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强烈的震憾,深感自己对课堂教学理解的粗浅,给我留下深刻的反思。

反思:

1、为什么我的课堂气氛老是很沉闷? 2、为什么在课堂上一讲就讲多了?

3、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感觉到下课铃响了,如释重负?

第二篇: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 “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听吴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走近吴老师,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第三篇:听吴正宪教师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听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团队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中心小学张贵平一直是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崇拜吴正宪老师,为其智慧、睿气、精彩的课堂所折服。想不到的是,在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我参加了吴老师和她所带团队到泸州市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培训,有幸面对面聆听了吴老师以三个案例谈《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团队里王彦伟老师关于“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和郑卫红老师关于“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以及张秋爽老师关于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的讲座,讲座中列举的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三百多名数学教师。

王彦伟老师列举了吴老师的经典案例就是:“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在同学们的一片唏嘘声中,吴老师轻声自语到:我小时候也有这样想法呀。刹那间,那孩子找到了投缘人,于是发表了其背后的思考。后继在吴老师巧妙的“你明白我明白但大家不明白”引导中即肯定了孩子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但又指出了孩子理解过程中的片面性,让孩子体会到“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的则更为简单明晰些。教育是点燃、教育是唤醒、教育是成全、教育应给人以希望,教育应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也谈到,儿童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要学会期待,要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吴正宪老

师的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被吴老师关注的一定是想说又不感说的学生、上课有游离的学生、抱有自己想法不放的学生。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因此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包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

在培训会上,吴老师还谈到了怎样的数学适合儿童的学习?吴老师认为,要教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读数学,教师要说儿童能懂的话,教师要鼓励儿童说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张秋爽老师举例兔妈妈和兔宝宝对话的故事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在吴老师《估算》教学片断中到得到验证,在这节课中,我们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新鲜名词”出现了:大估、小估、凑估、整百不统估、四降五升法。虽然这些提法不准确、不严谨,但是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甚至是看这节录象课的几百位老师,谁又不能意会这些“新鲜名词”的意思?

这些名词不是来源于枯燥的数学书,不是出自于老师的嘴里,而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我们要培养的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数学家。

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吴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了解了修订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白了修改由以前的“两基”变“四基”: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

了“双能”变“四能”: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中列举的吴老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让我再次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最终版)

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

龙港十小 曹海鸥

作者简介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秋爽,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惠玲,北京小学数学教师。

内容简介

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述,第二部分是“数与代数”领域解读,第三部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解读,第四部分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解读,第五部分是“综合与实践”领域解读。在每个部分中,以“关键词+新在哪里+吴老师解疑+精彩课例”的形式聚焦新课标,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注重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注重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注重结合课例来解读新课标。它以“学习新课标”为主题,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课程的四个领域”为主要线索,以“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为看点,由吴正宪团队的多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谈感想,许多论点又有教学实践的片断做支撑,便于读者理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领会新课标,会有很好的启发,所以它是学习新课标很好的参考读物。

精彩分享

1、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生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问许多问题,尽管有时我们把握不准,尽管有时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但也应该让学生提,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筛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学会反思和追问。

2、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从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要求,逐步渗透模型思想。比如在第一学段,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能学会用适当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简单现象,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在第二学段,通过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更为一般的模式表达,如用字母表示有关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总结出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总之,对模型思想的感悟应该蕴含于概念、命题、公式、法则的教学之中,并与数感、符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紧密结合。

3、对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是学生能否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不全面和不尽完善之处,但那是他们对事物最本真的认识。教师抓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建立起联系。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建立自信心。

4、学生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5、小学生由于认识的深浅、思考的角度、生活的阅历、个性的差异等因素,必然表现出理解的差异、创造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的习题,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读后反思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我很庆幸我做了一名教师,更庆幸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与数学邂逅是我最值得感恩的一件事。这段时间,迷恋上了吴正宪老师,连续几个月都看她的书。这个月与她一起走进数学新课标,让我在这次《三角尺的再认识》磨课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想,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与老师平等对话中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带领着学生不断思考,体会着思考的快乐与幸福。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课堂绝不能丢了它的魂。教师不仅要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从知识的结果和过程,追溯知识的来源。还要在备课时,不断深挖源头,只有清楚知识的源头和发展,才能在课堂上自信、沉稳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和交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共同建设智慧课堂。

书中在数与代数这一章节提到,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与实际的联系十分紧密。我想,函数思想不仅体现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它其实也渗透在其他各个领域里,如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积的变化规律、折线统计图中数据与点的一一对应等,要善于做一个用心之人,在点滴中渗透函数思想。

虽然之前,我也读过新课标,但《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教学,让我在备课之初会多问几遍自己为什么,关于知识、关于学生、关于课堂呈现。在上课时,会更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还会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思考里,得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能更好地做到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第五篇:听吴正宪教师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听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团队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中心小学 张贵平一直是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崇拜吴正宪老师,为其智慧、睿气、精彩的课堂所折服。想不到的是,在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我参加了吴老师和她所带团队到泸州市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培训,有幸面对面聆听了吴老师以三个案例谈《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团队里王彦伟老师关于“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和郑卫红老师关于“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以及张秋爽老师关于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的讲座,讲座中列举的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三百多名数学教师。

王彦伟老师列举了吴老师的经典案例就是:“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在同学们的一片唏嘘声中,吴老师轻声自语到:我小时候也有这样想法呀。刹那间,那孩子找到了投缘人,于是发表了其背后的思考。后继在吴老师巧妙的“你明白我明白但大家不明白”引导中即肯定了孩子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但又指出了孩子理解过程中的片面性,让孩子体会到“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的则更为简单明晰些。教育是点燃、教育是唤醒、教育是成全、教育应给人以希望,教育应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也谈到,儿童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要学会期待,要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吴正宪老师的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被吴老师关注的一定是想说又不感说的学生、上课有游离的学生、抱有自己想法不放的学生。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因此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包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

在培训会上,吴老师还谈到了怎样的数学适合儿童的学习?吴老师认为,要教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读数学,教师要说儿童能懂的话,教师要鼓励儿童说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张秋爽老师举例兔妈妈和兔宝宝对话的故事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在吴老师《估算》教学片断中到得到验证,在这节课中,我们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新鲜名词”出现了:大估、小估、凑估、整百不统估、四降五升法。虽然这些提法不准确、不严谨,但是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甚至是看这节录象课的几百位老师,谁又不能意会这些“新鲜名词”的意思?

这些名词不是来源于枯燥的数学书,不是出自于老师的嘴里,而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我们要培养的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数学家。

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吴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了解了修订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白了修改由以前的“两基”变“四基”: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了“双能”变“四能”: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中列举的吴老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让我再次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下载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吴正宪老师感悟

    “触动——‘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坚守——‘有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兼得——‘有营养、好吃’的数学!” “我们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一生中......

    听吴正宪老师(模版)

    听吴正宪老师《整数除以整除等于小数》的心得体会近日听了吴老师执教的一节《小数除法》,这节课内涵十分丰富,为教师理解运算能力、把握小数除法的数学本质,检视自身的教学能......

    听吴正宪老师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有感 韩桂良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二天在合肥的学习我深深懂得大师的风范。由于工作的忙碌,一直不能静下以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读吴正宪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 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

    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 《平均数》一课上,在吴老师让学生估算平均数这一教学环节中,一位女同学估算出2000张,只见吴老师来到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