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是老师的一本书——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心得
孩子是老师的一本书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心得
暑期里看到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位母亲在阳台上挥手和上小学的儿子告别,望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母亲怅然若失,母亲想到自己交给马路一个孩子,希望匆匆的行人别碰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交给学校一个孩子,多年以后,学校将会还她一个怎样的孩子?自己交给社会一个孩子,这世界又将会还她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母亲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世界啊,我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孩,而你们将会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啊?
读完故事,我深深为这位母亲对社会、学校的巨大期望所感动。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作为一位小学老师,其实很能理解家长的想法。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亲自送到学校,这既包含了对孩子的爱,更有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和期待,孩子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了,做错事了,你们该批评就批评。这也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几年来,每当学生不听话,顶嘴,不遵守纪律,自己就会很生气。抱怨自己怎么摊上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有了这些想法,做老师的快乐自然与自己无缘,烦恼常常伴随着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孩子们并非没有闪光点,只是我只按照我自己的要求,我自己的意愿,凭我的感受去压制他们,目的是希望用自以为正确的方法去改变孩子们,结果双方都不愉快。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作为老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用赏识、平和、尊重、包容、关爱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而我们也能得到孩子的理解,走进孩子的内心,也能体会到做老师的快乐。
第二篇: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近日,经校长的推荐,我认真拜读了张晓风的《我教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内容虽然不长,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嘱托,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那感人而朴实的话语阵阵敲击着我的心灵,作为母亲和教育者双重角色的我,从两个角度来感悟这篇文章,内心感触颇深。
文章中作者写道“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我觉得这真是一位理智的母亲,可以如此形象地表述出最理性的母子情感。可现实生活中呢?又有多少位母亲能真正看明白,想明白这一点呢?联想到我自己也曾有那样的情绪,曾对年幼的儿子放开手,让他简单地学习走、跑、跳,学习与同伴相处、游戏等等。我也和大部分的妈妈一样,有过担忧,有过疑虑,看到他遇到各种大小不同的问题的时候,也想帮他一把,甚至代替他完成。但我也明白儿子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许多事是他自己必须亲自经历的,只有这样他才会真正学会我们想让他们学会的各种本领,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快乐、难过、痛苦……如今,儿子已经上了高中,第一次上小学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虽然儿子就在自己单位,还是时常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在新的环境里能否适应。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更是父母的命啊!
再从一个教师的角度阅读这篇文章。当我看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突然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感觉自己十多年面对的不仅仅是无知的孩子,在那一双双眼睛的背后,还有一位位诚惶诚恐的母亲。她们把孩子交给我,我将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母亲们呢?从事教育事业已十几年了,似乎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到,有这么多母亲把他们的希望———孩子交给了我,他们又何尝不对我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好象掌握了这么多人的命运。在过去的岁月里,我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学生了,但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看的话,总觉得还是欠缺了点什么。很多时候,我会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炼,鲜花的簇拥。
掩卷而思,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感觉到教师真正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将铬记这位母亲对世界的期盼“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男孩儿,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读完此文,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为我是一位人民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我要让更多的家长感受到把孩子交给我,请他们是放心!
阜余小学:吴兰芬 2012年11月15日
第三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王絮飞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虽未为人母,但因为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差较大的小弟,长姐如母,所以对文中那份细腻的母爱倒也有些许共鸣之处。
弟弟上六年级,和我的学生一般大,他回家后对老师如何待他的讲述牵动着家人的心,同时又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学生们的态度。最近去眼镜店给弟弟验光,发现他两眼近视,和其他家长一样,我们关注他的座位问题,想通过这方面来缓解。可是弟弟坚持不让找老师,说老师讲过班上人太多,看不清楚就配镜,不要因为近视耽误学习。
我和妈妈都不想对弟弟的成长介入过多,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些事是我们所不能及、无法帮助的,所以就选择了顺其自然,希望他成为一个皮实的小男子汉。
给弟弟配过眼镜的第二天,我回到教室就给班上的孩子们调了座位,后排的变前排,左列的到右列,并嘱咐他们提醒我隔周调换一次。我相信每位家长都和我们家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关心至少是公正地对待,我尽量这样做,因果轮回,期望老师也如此待我弟弟。
※教师的重大课题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出于职业敏感,我对“循规蹈矩”这个词感到很不舒服,而对晓风老师的隐忧也心知肚明。现代的应试教育被很多人诟病,多年未曾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好不容易有一位得奖者---莫言,还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辍学了。这在成为人们笑谈的同时,让教育工作者们头皮发麻。
流水线作业因为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被推广应用,但这绝不适合教育行业。学生们是鲜活独立的个体,有的喜欢跑跳,有的则愿意静坐,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我们万万不能一刀切的规定只许这样,不许那样。也许严格的规定会让纪律大好、教师省心,但对孩子们的成长可能是一种抑制和伤害。
其实就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考试还是一项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我们一时半会儿不能丢弃。怎样把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很好地结合,是个重大课题。
※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我从晓风老师的这篇美文中,感受到她对现代社会人责任感的呼唤。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有权利享受这个联盟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同样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一定担当,保障社会正常运作。
其实“有责任心、有担当”并不需要我们像盘古一样撑起天和地,凡人善举也是一种担当。像文中说的,我们在过马路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就保障了几个上学孩子的安全,使得家庭祥和,社会得以稳定,这便是有责任心的社会人的功劳;我们在媒体上拒绝成为谣言的“传声筒”和“扩音器”,积极传递和守护正能量,给下一代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就是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的作为。
第四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也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幅循规蹈矩的模样.
我一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呀,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
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心,还是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母亲的谎言
欢子命苦, 刚出生不到三个月父亲就出车祸了, 母子俩相依为命.欢子长大读书了, 哪个母亲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 然而, 每次家长会, 都令她失望, 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 而她的孩子却愚顽不化.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 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田家的路上, 儿子问母亲, 老师都说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 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 位小朋友, 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 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 她 还是告诉了儿子:“老师表扬了你, 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 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 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 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 老师说:“全班50 名同学, 这次数
学考试, 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 她流下了泪.然而, 当回到家里, 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 你并不是个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 她发现,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 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 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 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 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 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 因为每次家长会, 她的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的.然而, 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 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 去问老师, 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 考重点高中没有希望.”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 她说了, 只要你努力,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 她的儿子被清华录取了, 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 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她儿子从学校回来, 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 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妈妈,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 是您……”此时, 母亲悲喜交加, 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宽容是一种拯救
在2005年秋季的一天,有两个失落的少年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林场里玩,恶作剧地点燃了那片丛林,他们想象着消防警察们灭火时的慌乱和焦灼,得意不已.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这一次火灾,一名消防警察在扑救火灾的时候不幸牺牲了.
这名消防警察才22岁,在全力以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他被浓烟熏倒后烧死在丛林里头.更让人伤痛的是,这名消防警察早年丧父,是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的.成长的过程充满艰辛,他常常对父母表示,成人后要好好回报她.而这正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周,连第一次薪水都没有领到就……
在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纵火案后,整做城市的人们顿时愤怒了,市长表示一定要将罪犯抓捕归案,让他们接受严厉的乘法.警察开始四处追捕,那两名被列入嫌疑人的少年的头像也开始出现在各个角落.
而这一切都不是这两个少年最初想象的,他们只能是惊恐地离开这做城市,四处流窜.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怒的声音,他们陷入深深的悔恨、无奈和恐慌之中.
除了这两个少年,媒体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这位警察的单身母亲身上.但是当她说出第一句话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她是这样说的:“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了我,但是我现在只想到对制造灾难的两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们现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是生不如
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谴责你们的我,我想说,请你们回家吧,家里还有等待你们的父母.只要你们这样做了,我会和上帝一道宽容你们……”
那一刻,全场的记者都无语了,没有人想到这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他以为等来的声音会是哀伤,或是愤怒,没想到竟然是宽恕!
而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母亲发表讲话后的一个小时,在邻城一个小镇的一家旅馆里,两名少年投案自首了.
两名少年告诉警察:就在那位母亲发表电视讲话的那天下午,他们因为承受不了这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购买了大量安眠药,准备一道离开这个世界.但就在这时,他们从电视里听到了那位母亲的声音.他们顿时泪如雨下,而后,将安眠药丢到一边,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
现在这两名鲁莽的少年已为人父,他们会时常领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那位可敬的母亲,那已经是他们心灵上的另一位母亲.一个悲剧故事就这样以温馨的结局收尾了,而谁都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母亲当时说出的是另一番话语,这两个宝贵命就将从此逝去,母亲也就永远陷入了孤寂之中.
还是会时常想到末日法则里面的话语,当你的最痛恨的敌人即将在下一刻离开人世,你就不会再痛恨他了!时常这样想象,自己的恨就少了许多!宽容是一种拯救!
西点男孩
2006年8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连载了对“西点男孩”惩罚教育的大讨论,这是南方一所私立学校假期举办的训练班,专招管不了、品行差、惹是生非的孩子.效仿美国西点军校,纪律极严,主张惩罚:说脏话罚吃辣椒酱,咬手指甲罚吃黄连.说谎挨鞭子,用七分力;学习成绩明显退步,挨鞭子,用八分力;发生安全问题,挨鞭子,用九分力.万国英是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也是唯一可动“鞭刑”的人.她解释说:“包上布条打在孩子身上不会太疼.而且我会控制好力道,打过之后身上会有红印子,但不会打伤孩子.”在我们的邻邦韩国,至今还允许教师带着戒尺上课,规定对违纪学生可以打手心、脚板、臀部、大腿,程度以不留下伤痕为准(《教师报》2002年7月7日);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些州还保留着体罚的法律法规.但近些年由于“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惩罚”二字已没有立足之地,无原则地宽容与放纵已使教育教学工作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只要是一线教师,都会深有体会.上课玩游戏机多次提醒无效学校无权暂时没收,屡次旷课迟到学校也无奈,动辄动手打人屡教不改,但学校无权开除.面对违法乱纪甚至是搞恶作剧的个别学生,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侵权,教师和学校只能束手无策、任其发展.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姑息迁就,教育不是万能的,除了教育,我们还需要使用惩罚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否则,将来自食苦果的是我们,是孩子,是我们的社会.
第五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最近在校长的推荐下,拜读了张晓风女士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感触很深,也同时反思了一些问题,借此机会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张晓风女士生于1941年,8岁随母赴台读书学习。因此在张女士的文风中透出一股民国时期的书香之气,文笔儒雅温和。不知张女士成年后有没有到过大陆,也不知张女士对大陆目前的教育有多少了解。我想如果有机会了解大陆教育,你一定会有很多想法。
走上讲台十多年的我,接触了上千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但是接触的越多,我就越感到迷茫、惭愧甚至愤怒。每年家长把他们最心爱的孩子交给我们,同时把他们家庭的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此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孩子成绩好、听话、考一百分、上名牌大学。好像再没有比这个更长远和有实际意义的目标了。我们老师也全力以赴为这个目标努力。从此衡量学生和老师的刻度就是分数,考不到高分的绝不是好学生,教不出高分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考高分吗?答案肯定不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用得着的,就是学校应该教的。我们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礼貌待人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了吗?我们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了吗?我们教会孩子承担社会责任了吗?教是教了,都没教会。举个更实际的例子:我们教会孩子排队了吗?有人恐怕要笑了,我们的孩子天天排队,你看路上一队一队的,多整齐好看!是啊,仅仅是好看,其实一点用也没有,走路有人走得快有人走
得慢,有人有急事有人没事,走路真的必须排队吗?我们的孩子在买票的时候还排队吗?在银行取钱的时候还排队吗?吃饭的时候会等一等一桌迟来的同学吗?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过榜样?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家长自己却有空就打麻将,认为自己原来学习不行,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今天看了一个笑话:孩子没考好,被爸爸责备,孩子对爸爸说:其实有几种笨鸟,一种是先飞;一种是不飞;还有一种是下个蛋,然后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学校要求孩子爱护环境,但是老师自己做到吗?会不会有这种情况,校长看到操场上几张纸,赶紧打电话给值周校长,值周校长一看果然有几张纸,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一看真的有几张废纸,赶紧到教室看看今天谁值日,先批评一下,然后要求不但今天要打扫干净,明天还要罚打扫一天。
张晓风女士说多年前交给你们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也许吧,但大部分情况都不是这样的。上学前,我们很多家长在家里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恐怕家长拿老师来吓孩子的情况比用魔鬼来吓孩子情况要多得多吧!我老家邻居家就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他奶奶管不了他,就用是老师的我来吓他,以至于以后一看见我就溜了,其实我眼都没瞪过他一下。还没上学,师生关系就已经僵化了。也有送到学校蹦蹦跳跳、开开心心的,但是到学校不到一周就愁眉苦脸了。孩子的天性不是被扼杀在家长手里,就是被扼杀在老师手里。
孩子上学了,你考虑过孩子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恐怕我们的家长有的也有目标:科学家、公务员、医生、大老板!您就这么
把孩子的人生规划掉了,您问过您的孩子吗,你知道他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吗?其实学校里的学生走上社会更多的变成了工人、司机、厨师、小商贩。他们需要更多的是良好的国民素质教育,走上社会他们就应该是个合格的公民。但是学校教给过他们什么?也许相比学校教的那些文化知识,还有更多更实际有用的东西我们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上,大家都没有做到,谁也不计较。一个网友曾经传过一段视频给我,上面描述的是一群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参加交流活动。中间有一段是吃午饭,日本孩子能做到自觉地帮助或指导中国孩子取食物,还能做到吃完自己托盘里的所有食物不浪费,饭后帮助工作人员清洗餐具,但是中国孩子显然做得较差。通过其他途径我也了解到日本的小学还教很多手工、做便当(类似盒饭)、甚至教缝补衣服。可以看出我们的国民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好像我们也不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和社会一些事务,因为怕影响学习。据说去年宁夏的一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支援西部教育。哈佛方面对此作出如是解释:“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中国和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如此不同,其实对比一下中、美、英、日《小学生守则》,应该也可以看出差别。我们的大学已经很久走不出大师级的人物也许就是这个中原因吧。
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教的,国外学校不教或者迟教。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孩子二年级不会乘法口诀就是白痴,澳大利亚的孩子五年级会乘法口诀就是天才。澳大利亚的情况我不知道,也考证不了,但中国的情况确实。我们教的东西,绝大部分学生走上社会都会忘记,其实被忘记的这部分本来可以不教,因为无用。我们通常让学生花五天时间来背诵一个小时可以在图书馆里查到或者五分钟可以在网上查到的东西,背上不久还是忘掉了,仍然需要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再说我们教历史,每有一件重大历史事件,都要总结一个伟大意义,似乎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的。比如抗日战争,我们总是记哪一年什么战役、谁指挥的、有什么伟大意义。而据说日本是这样考的:告诉你哪一年到哪一年发生了中日战争,让你分析一下,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下一次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胜败几何。人家是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是总结胜利自我陶醉。其他也不便多说,我看过高刚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在此推荐一下《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今年教师节,有个老师在微博里说了一句的话:教师节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像学生下跪谢罪!当时我觉得他太极端,甚至和他有激烈的争论,但渐渐的,我觉得下跪的谢罪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有家长。因为我们已经从诲人不倦自然地过渡成了“毁人不倦”,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丑恶现象,都是教育失败的结果。总之,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改革。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社会,才会进步。最后我在推荐盲人歌手周云蓬的一首歌《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有时候我们听听不同的声音,绝对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