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浅读心得

时间:2019-05-12 05: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子》浅读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子》浅读心得》。

第一篇:《孟子》浅读心得

《孟子》浅读心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公孙丑上下》中,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

/ 2

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除了政治主张之外,《孟子》一书更有对“人性”的哲学追问。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至于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哲学问题至今还是没有答案的的。但孟子的性善论无疑给我们日后对人性的思考探究提供了一个清晰地起点。

《孟子》中除了阐述其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还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孟子的思想起源于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又绝不仅仅止于继承,更是一种发扬发展。《孟子》坚固了儒家思想的根基,填补了《论语》在政治主张上的不足。通过《孟子》,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也对“民”与“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 2

第二篇: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心得

《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 :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还说过:国君与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统一天下,反对兼并战争。在经济上,发展“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每家要有最起码的生产资料;要“无夺农时”,要保证农民有劳动时间;要“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常说:孝悌、孝悌忠信、仁义忠信、仁义礼智,他认为孝悌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善的开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把对老人的尊重作为实现其理想的王道政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从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看出。

孝是孟子“仁政”主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之一。孟子对孔子孝论的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弘扬孝与尊老传统,从而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他所推崇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便直接把“仁”和“善”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善行必须出于真诚。“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我觉得孟子的这一观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性本善的先天品德出发,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去发现人们思想中的“善”,用富有道德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感化教育对象,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之所以喜欢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着大丈夫精神,那种浩然之气是儒家特有的,正是因为他修炼了内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于是就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做了好事,做久了内心就会觉得充实吧。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这有个例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凛然正气。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孟子,是个真人,敢于说真话的人。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面。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仰望孟子这样的先贤,也怀念鲁迅、巴金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敢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的伟人!只有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啊!

读懂孟子就会发现,《孟子》一书在现在社会最有益处的就是告诉我们。人应该要有主观,一定要有原则性,不可随波逐流。应该向着正义,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屈服一步。让我们懂得,人不一定要地位尊贵,富有,但是一定要活的有尊严,尊严就是我们坚守着正义得来的。

读过《孟子》已经好久了,但他传播仁义礼智、心系万民忧乐、文章浩然之气、人格配王者之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

第三篇:读孟子心得

读《孟子》感悟

读过《孟子》后,你可以为理想、事业而重新开始奋斗。孟子的思想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一朵浪花,一粒沙子可以隐藏一个世界,这些思想的浪花隐藏着儒家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人格修养通透的解读,这些理论不仅鈡对于某一个时代,而且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你才能感受到孟子的思想,就是你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一书,不仅广泛阐述了孟子在当时**朝代的政治见解、主张、礼乐的治道、音乐的今昔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政见,让我们更主面的了解孟子以及孟子思想的精髓,剖析时代的性质,培养我们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启发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挖掘我们内在的能力,决心为国家做贡献,辉煌自己的一生。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就是要从“修身”开始。

做人重要的在于修身,修身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而修身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学习不仅仅在学校里而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每时每刻吸纳新知识、整理新知识、归纳自身思想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就是终身学习。可是学习通过实践,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加以验证,才能使学到的东西与自身相融合,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随着我们“学习”内容的深入、复杂,对实践所学习内容的环境、舞台的要求就越高,而得到这种实践的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孟子提到修身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因此,当时机到来的时候,有所准备的人会抓住它,完成“学而时习之”这个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会给人带来无比的快乐。

孟子説;“养心莫善于寡欲。”何为心?即灵魂。在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已经把每一人卷了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欲望如野草般疯长,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我们似乎成了只知道追求金钱,享受物欲的行尸走肉。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现在是该寻找灵魂的时候了。“养心莫善于寡欲”只要欲望少一些,快乐也就会多一些,健康就会长一些,正所谓知足常乐。如何“寡欲”?当保持赤子之心,保持人的本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不仅仅如此,还要养成一身浩然正气,做精神的强者,做真正的大男子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每个人行走于天地间,忍受不了的是孤独寂寞。但是现代人,尽管网络可以将全世界相连,可是人类心灵的距离,却隔着整个宇宙,似乎越来越远,有多少人感叹世间人情冷漠,依然故我地沉迷于虚幻世界。怎样将人心缩短,孟子早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答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想让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人间真情永存,关键是人人要先付出一点爱。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孟子的名言。说的是穷困的时候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显达的时候让天下人一起变得完美,这就是读书人的理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我,修身养性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提升我自己的志向。不要把教书只当成一种职业,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自己喜欢的,乐此不疲的,使自己更完美的,让学生喜欢你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所以人跟人不要比较表面的荣华富贵,也不要比较出身背景,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看到别人有正面的成就要见贤思齐。

“烦恼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读好圣贤书,一心向善,让我们一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重、自爱,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吧!

第四篇:浅读育儿心得

浅读育儿心得

昨天又接到谢老师的电话说要我写一篇育儿心得的稿件,放在建工幼儿园网上与其他家长一起分享经验。乍听到,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诚惶诚恐般。喜的是我家小瑜在幼儿园表现还算可以,中规中矩,没辜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与家长的殷殷期望,获得了老师的认同与赞许。作为家长是由衷的高兴与感激的,辛苦的汗水,没有白费。然而,小瑜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作为母亲,还要继续努力恪尽母亲职责。“革命尚未成功,本人仍需努力”。惶恐与担忧的是,本人的文笔不是太好,即使将一些有益的摸索经验写出来,恐怕也会贻笑大方,误人子弟的。但在谢老师的邀请下,容不下半点推搪,就答应了约稿的请求

在如何培养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本人只好浅谈一些想法,谈不上心得,旨在抛砖引玉,和各位老师、家长一起交流,以吸取更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1、光阴似剑,我家小瑜已经从原来的小三班升到现在的中三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瑜的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成为了我最为关心的问题。我家小瑜每天放学回家,爷爷奶奶总是要求我家小瑜学习生字、练习写字,小瑜的爷爷奶奶认为,应从 3岁开始让小瑜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小瑜的玩耍时间。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至于在练习写字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应该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来处理,因为写字是许多能力的综合表现,绘画是写字能力发展的起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以涂鸦代表写字的;3~4岁的孩子从点到线、画线、圆、三角形等;4~5岁左右能尝试模仿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字如田、口、大、小、上、下;5岁以上,才能尝试写简单的正体字,并乐于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入小学后才正式练习写字是非常合乎孩子发展的需要;并且写字需手指、手腕良好的运用及控制,此外,脊柱、头颈及双脚的平衡姿势,都影响到写字的耐力和能力。幼儿期正是大小肌肉迅速发展的时期,过早强逼练习写字无疑是得不偿失,还会影响小孩以后学习写字的兴趣

2、小瑜上幼儿园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我会及时向谢老师了解小瑜在园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谢老师对小瑜进行教育。了解小瑜在幼儿园情况,除了可以向谢老师询问外,也可以通过与小瑜谈话进行。例如我了解到小瑜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回家后有意识地培养小瑜的注意力,这将更有利于小瑜成长。总之,家长应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听取谢老师的建议,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

3、我为小瑜添置足够数量的玩具。

(1)玩具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必要工具,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孩子购买和自制一定数量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玩具,但玩具不必过多,1岁以内不超过10种,2、3岁15至20种,4、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有25到30种玩具。不过父母给孩子购买玩具时,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既是孩子喜欢的又是必需的玩具,并且要为孩子讲解新玩具的玩法,让孩子掌握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和正确使用玩具,才能真正发挥玩具的作用。

(2)玩具要在固定的取放方便的地方放置。为孩子开辟一个玩具园地,让孩子把玩具分门别类的摆好,既保持整齐、美观,又便于取放。一定不能把玩具锁起或堆放在一起,这样使用不便,不能充分发挥玩具的作用。

(3)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养成游戏后自己收拾玩具、整齐摆放玩具的良好习惯。开始父母可帮助孩子收拾,5岁后的孩子应能自己单独收拾摆放好玩具。

(4)随时为孩子修补玩具。损伤了的玩具、图书要及时修补,并让孩子自己学习简单的修补技能,或协助父母修补玩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

(5)玩具要经常清洗消毒。玩具最好每 1~2月清洗消毒一次,消毒可购买市面所卖的消毒液,按说明使用,但一定要把消毒液洗净后才能使用,不能浸泡的玩具可直接放在太阳下曝晒。

总之,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每个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如何全面地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庭都很关心的问题,以上只是我个人几点浅显的想法和做法,不到之处请各位家长同仁批评指正。

第五篇:读孟子有感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乃至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原则,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春秋战国时期,以力假仁称霸之风极盛,真正为仁义而发动的战争,如商汤之征“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不复得见,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话,供世人流传。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说:“《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讎;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王道与霸道,这两条路线,看起来针锋相对,但若于利的角度来看,可找到共同点。

王道求大利、长远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浓于酒,有谁不想酣畅淋漓的喝几杯。实行王道,推行仁政,为的是利泽众生,济天下利,求万世名;讲修身,行仁义,图的是个人自适。是人就有离苦得乐的思想,圣人、高僧清心寡欲,“帚影扫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和修养,我想也不完全否定七情六欲,毕竟真佛只说家常,《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所以为圣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见性。并非绝对的无欲无求,“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你看,连神仙也有所求嘛!故圣人是不会违背人情事理的,《论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肯定,而后来的心学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欲的思想。足见,人活一世,要么功名富贵,要么修身养性,终有所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又何尝不是?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无形中!

孟子提出的许多政治学观点,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君臣之道,五伦之首,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于君,当“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于臣,则“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这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对君子的诠释,延续了儒家一贯思想。做君子,为仕之道,“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修身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交友之道,“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同)。事亲之道,“不以天下俭其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好事半从苦中来,欲修得此番功夫,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吃苦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正视过错的勇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在为人上,孟子提出了养吾浩然之气的哲学理念,这里的气的意思并非是具象化的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其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养浩然之气的原则,而有了浩然之气则就可以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逆境,才能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担待。同时他对于朋友,人臣,国君阐述个人修养的内涵时用了不同的内容,对朋友侧重自处之道,自修之心;对人臣则讲述处理事情的原则方法;对君王则侧重用人及政治方向的策略,这足以说明孟夫子本人的灵活而并非是所谓只有古板呆滞的面孔。而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主要是向国君进言,孟子在向梁惠王进谏时,抓住各种时机向他说明实行王道的好处,既施行仁政,以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形势,其中的“时与势论述精辟,鞭辟入里。在对待百姓的大的方针上不违农时与使民以时这几个字已经可以概括爱惜民力与基层健康发展的方针内容,安居乐业只要到时做该做的就可以了,在几千年,孟子的学说中,虽然有他那个时代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他本身已经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已有了社会主义的大同思想的雏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和敬佩的,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他选择了为那个时代的纷乱中守护一方净土,尽管他仕途上的失意,但那并非是因为他过于清高,而是他明明可以选择用霸道诡术取悦君王,但他依然愿意为了大义而精神殉道。他的人格修养,“善” “气” 持而养,这不仅是一种身心修养人格的境界美,也是一种人格审美。行之以仁,待人以信,敬事以忠,在精神上达到充盈持泰,就可以对别人产生善”的影响,从小及大,由微至广,就可以体现出孟子在政治原则上的个体趋同的主体性,格物,自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而言意味着一个自由公民的健康状态,而整个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共性的个性体现,因此孟子的学说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因为思想的深刻不会被历史风化,而会被历史铭刻。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

下载《孟子》浅读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浅读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孟子感想

    读孟子感想 本学期在通识老师的带领下,我对《孟子》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想。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

    读《孟子》 有感范文合集

    《孟子》读后感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对我们有着深厚的影响,他的很多故事和寓言都化作了我们今天用的......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

    读孟子有感

    《孟子》读后感——浅谈对大学生的启示专业:土木工程学生:张鲲鹏学号:090806老师:王芹课程:周四 三四节课小记:初次接触《孟子》,是在高中之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把节选文段当作课......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篇1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篇一:读《孟子》有感夏滕旭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孟子是我国古代......

    读《孟子》有感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

    浅读《傲慢与偏见》

    早就听说这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