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如果你没有听课,那就得自己多看书了。不看书,就算开卷考试,也未必能过。
还有什么方法来帮助学习?
上网搜索各课程的网上笔记、课程往年试卷,下载下来做为辅导学习和练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然后,就是应考了,人有异同,法无定法。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适的方法,考前必要的复习对绝大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绝少数的非比寻常的人那是例外。
所以,北大的心理学自考说难也难,说不难其实也不难。
1、愿意学并付出一些时间和努力,考个60问题应该不难,如果是高分,得付出更多精力,刻苦必要,方法也很重要――所以,向别人也取取经。
2、学会寻找课程的共性,减少学习压力、积累知识点、根据情况合理的进行报考,什么叫合理?只能举个例子供你参考,比如,一般的辅导站一次开设的课程一般是四、五门,可北京一次可最多报八门(分两星期开考),如果本次学习了实验心理学,因为有些内容是重叠性的,可以报一个跟实验心理学相关性大的,这也减少学习的时间,也不会把学过的知识点因时间的延长而遗忘浪费掉,前提是要自己有精力,只能因人而异,切勿贪多。
3、网上的试卷、笔记可以做为参考,对于练习,对很多人来说很有用。
4、学会听课,如果你听老师的课,要这会听老师的“弦外之音”和老师讲课的综合性、重复性知识点,这些是重点,要不就是难点。
5、如果说上面的你都能做到百分之八,两年考完本科完全可能,如果你够刻苦,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来说,一年半考完拿到证书并不无可能,关键你愿意你想你又做些什么。天上掉馅饼砸坏脑门的事还是比较少见的,至少我没见过。
现在参加自考的有很多的在校生,说实在的,社会人士参加考试,可能因为工作、家务而误了考试,可理解;如果做为在校生,一般来说考不过而怪考试太难、说没时间看书等原因,可以理解但也无语。做为在校生,为上学生计而奔波的我想也是很少的,学校里有很多课程学习是正常的,不然咋叫在校生呢。所以,在校生,一定要注意自己参加考试的目的,现在不努力-找工作才伤悲,何苦!我给在校生分析了一下,如果自己考不过,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没有认真加少许努力、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你这个大学不是自己考的,是花钱买的。这话有些偏激,只是想提醒一下,借口少有,笑口常开,学习有度,考试易过。
一些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言语有点重。接受者安好,不接受者另好,总之大家都好。
二、课程简析
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语(英语
二、日语
二、俄语二)三选一
专业课: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含实验)、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工程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市场调查、人事测量、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心理学
加考课: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
公共课里面最难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外语。而对于在校生、有英语基本的人来说,应该比较容易,且英语可用大英
四、共英三等免考。
关于公共课不做多的讨论。我主要就专业课程的架构、学习、听课、应考等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应用、应考等写写我的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
普通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内容宽泛细化,知识点很多,考点也很广,所以让不少人学起来感觉到吃力费时,不过这门课考八十几分的人实在不少,说明这门课其实不太难。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实验心理学主要关于心理实验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注意事项、实验设计方法等进行学习和考核。这门课相对来说,理解起来不难,需要综合性的理解应用,学起来、应考就轻松些。
心理实验设计(含实验),如果学习过(专科段或加考或其它类似的)实验心理学,在学习和应考都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困难,这门课是在北大专科段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深化,与专科的教材内容有很多是重叠的。这门课的学习,需要注意书上的所有实验解释、实验过程、实验的设计。本课程在试题中,名词、简答、看图分析,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例题,而最后最难的实验设计题,虽然不一定是书本上的原题,在我考前对多年试卷分析发现还有有不少是教材中的。教材的三、四、五章是重点单节。六、七、八章的考点很少。教材内容也会涉及到变量和实验设计的方法。
心理测量,主要关于心理测验的施测方法、注意事项、心理测验的设计知识等。
注: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实验设计三门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心理测量和心理实验心理学结合学习或同时报考,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理心理学,涉及到生理结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需要识记的东西比较多一些,只有在识记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运用得好,通过考试要用心,考高分须努点力。对于有医学类、生物类基础的人来说,这应该是比较容易过的课程。
认知心理学,有一些抽象。认知心理学是国际、国内发展的一大趋势,据说我国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处于国际前沿水平(来源于网络及国外网友提供的信息)。如果只是为了考取北大本科毕业证,这门课用你的学习方法通过应该就行,但是如果想在以为的生活、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特别咨询与治疗、业务、做培训老师等,这门课还是有很多实用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在了解人对于认识、认知的来源及其可能产生的反应来设计你的心理游戏方案、培训环节、甚至在咨询治疗中结合其他心理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咨询治疗技巧。
心理学史,这是一门历史性课程,对于喜欢历史的同学来说,从学习和应考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不喜欢历史和不习惯记忆的来说,相对较难。这门课程分两部份,前一部份是关于西方心理学的内容,后一部份是关于我们国家的心理学内容。在考试要求上,目前只考前一部份。即西方心理学部份。心理学史,从古希腊一直到现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不难想象涉及的内容是多么丰富。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康德、华生、桑代克、冯特、弗洛依德等人物各自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起源、人本主义的萌牙、精神分析发展与后期分化等等都将在书本展现。这门课最好的方法是理解性记忆,对于不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要进行理解行记忆比较难,无耐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了。
变态心理学,主要是关于心理异常的一些知识,涉及到一般性的心理异常、情感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等,学习掌握各异常变态心理的区别与诊断、应对或咨询治疗的基本知识、技巧;对于现实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应用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志力于以后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人来说,如何分清异常心理学现象是非常必须的掌握的,也能给学习心理咨询治疗打下良好的必备基础。
注:这门课的考点也比较宽,不过整体性的理解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心理治疗,本课程主要是关于心理咨询治疗的一些方法,如短程心理动学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人本主义)、行为治疗、认知疗法、森田疗法,还特别对儿童治疗和中国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做了介绍。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市场调查,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这三门课与学起来不难,感觉考点比较碎,须注意。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这两门课比较容易,我觉得是最好考的几门课之一。因为这两门课都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无论是在理解上还是记忆上都不难。
人事测量,这门课须要注意,学起来理解起来都不难,需要用点心:从基础的招聘测量到各类招聘如何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做了比较多的介绍,所以知识面很宽-这是本课程唯一的难点。
你是否需要参加自考,你可以结合你自己的情况的同时建议你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为什么要参加自考?为什么要参加北大心理学自考?
学习为了工作,这是绝大数人的需要,无论是同意不同意愿意不愿意。文凭在现今社会看似不起作用,可拥有文凭和名校文凭的人,一般来说相对比没有的人还是占有优势,拥有名校文凭和普通校文凭的相对又略显优势,这虽然是从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的“第一感觉”上来说,却是现实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心理学作为本世纪重要的发展学科方向,无论是在教研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心理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起步发展阶段,起步反过来说明有需要的潜在增长趋势。
自考,因为难度拥有较高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国外众多大学承认中国自考文凭也是一个证明。
北京大学,名校......
第二篇:北大心理学自考-应用心理学试题
应用心理学试题10-11年
2012-09-29 14:12:4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应用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10022)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2.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内按照试题题号顺序直接答题,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5t')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91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A.陆志韦B.陈大齐C.周先庚D.陈立
2.心理动力学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华生B.罗杰斯C.马斯洛D.弗洛伊德
3.认知疗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是
A.格式塔疗法B.个人中心疗法C.合理情绪疗法D.厌恶疗法
4.同某种疾病或后果有特异相关性的行为变量或个体条件叫
A.健康保健因素B.遗传素质C.健康条件D.健康风险因素
5.按照认知疗法的观点,要求事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发展的不合理的认识叫做
A.绝对化要求B.夸大后果C.主观主义D.过度泛化
6.因为观察者的个人动机或期望等原因导致认识过程出现偏差或失误的现象叫
A.观察者失误B.观察者应激C.观察者偏差D.观察者素质
7.人们往往根据可利用或可获得的知识、概念和事件来达到简捷认知的策略叫
A.简捷认知策略B.可用性启发C.先入为主策略D.第一印象作用
8.在压力情景下,内控者比外控者的运动成绩
A.更稳定B.更不稳定C.更糟糕D.一样
9.个体自身的特点会影响个人空间的范围,研究显示,外向、好交往的人个人空间
A.和脾气比较暴躁的人相同B.和内向的人在公共场合时一样大
C.比较小D.比较大
10.为分辨证据的真伪,有一种办法是让人回忆有关事件的全部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让他回忆一次,通过这样反复尝试回忆,往往会出现一些额外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同催眠下的回忆相似。这种现象叫
A.晕轮效应B.恢复情景测验C.可催眠性D.实验记忆增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美国匹兹堡大学推销学院院长斯科特是
A.首先制定心理量表的心理学家B.美国第一位应用心理学教授
C.工业心理学之父D.第一家心理咨询公司的创建人之一
12.人格障碍的类群包括
A.以行为怪癖、奇异为特点的B.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的C.以观点新颖、独特为特点的D.以紧张、退缩为特点的13.在进行个体咨询时便于运用自我控制的技术有
A.塑造法B.渐隐法C.代币法D.行为契约法
14.在学校运用心理动力疗法时,对于年龄较低的学生较常用的方法有
A.游戏疗法B.艺术疗法C.正强化D.负强化
15.应用测谎仪测谎的关键是要编制相应的测谎问题,在编制测谎问卷时可利用
A.控制问题技术B.测谎技术手册C.犯罪知识技术D.测谎问卷编制手册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6.在进行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基本机制除正强化和负强化外,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17.运动员在训练中常用的放松方法除逐步放松法和自发训练法外,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18.在体育运动中,个体是否紧密认同团队的正式目标,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表现出来的是________凝聚力,个体是否看重彼此的交往,是否喜欢其他成员,这表现出来的是________凝聚力。
19.人们感到拥挤是因为他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受到了他人的侵犯。
20.员工的报酬可分为两大类,以现金方式支付的酬劳叫________报酬;以员工的福利支付的报酬叫________报酬。
21.交通情境包括人、车辆、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方面。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2.社会支持和社会接触
23.虚假人才外荐
24.体育运动中的手段性攻击
25.锻炼成瘾
26.人力资源管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7.精神分析治疗中用到的技术主要有哪几种?
28.预防青少年吸烟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9.健康心理学家解释人肥胖原因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30.简要说明在学校进行团体咨询时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生活适应良好的标准有哪些?
32.试述体育比赛中的观众效应(包括观众特点、社会效应和主场优势效应)。
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应用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1002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真正让心理学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是19世纪初加尔创立的A.颅相学B.催眠术C.麦斯麦术D.人差方程
2.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魏特默B.闵斯特伯格C卡特尔D.斯科特
3.靠着帮助来访者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B.厌恶制约法C.代币法D.合理情绪疗法
4.学校心理咨询师为遇到特殊困难的学生个人或群体提供的咨询服务被称为
A.应性咨询B.规划性咨询C.辅导课程D.组织协调
5.监狱对犯人的治疗中,系统地利用学习原理,增加所希望的行为出现的频率,或者减少问题行为的频率,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
A.环境治疗B.小组咨询C.行为矫正D.心理宣泄
6.因为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的现象被称为
A.社会支持B.主场优势效应C.社会促进效应D.社会懈怠效应
7.动物占领、标定和包围一块属于自己的栖息地的行为是
A.攻击行为B.领地行为C.敌意行为D.保护行为
8.由有关专家通过研究某种工作遇到的典型事例(成功或失败,高效或低效,喜悦或烦恼),从而分析该项工作对人的基本要求,此种工作分析方法是
A.直接观察法B.面谈法C.问卷法D.关键事件法
9.在工作样本测验中,对特定工作任务进行动态模拟,参与者可以看到“实况”案例,看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方法是
A.无领导小组讨论B.公文筐 测验C.商业游戏D.情景模拟
10.劳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感知信息、处理信息,它既不消耗太大的体力,也不消耗太大的智力,这种劳动被称为
A.感知劳动B.认知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临床评估的主要方式除了会谈评估外,还包括
A.智力评估B.实验评估C.人格评估D.行为评估
12.B型行为模式的特点
A.缺乏时间紧迫感B.缺乏竞争意识和敌意C.性格内向D.享受生活
13.假释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
A.给犯人以希望和机会B.有利于犯人重新过渡到正常的社会
C.有助于监狱管理D.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
14.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学术根源是
A.生物学B.心理学C.建筑学D.环境科学
15.人们在产生自利性偏见时的表现是
A.将好的结果归结于外在因素B.将好的结果归结于内在原因
C.将坏的结果归结于外在因素D.将坏的结果归结于内在原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6.移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来访者以其隐藏在内心中对别人的爱意转移到治疗者身上,这叫做___;另外一种是来访者把内心的恨意转移到治疗者身上,这叫做___。
17.所谓健康,是指生理、___和___方面都康宁完好的状态。
18.学校咨询的重点应当是发展性的指导和咨询,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___和___的发展。
19.霍兰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人格可以划分为___、___和角色相关行为等三个层次。
20.人们从事锻炼的理由大致可分为两大类:___和___。
21.医学和心理学把人眼睛辨别物体的敏锐程度称为___,或称为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2.应用心理学
23.A型行为模式
24.观察者偏差
25.人力资源管理
26.催眠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7.抑郁症的主要病征是什么?
28.吸烟为什么容易成为长期不断的行为?
29.什么是体育运动中的倒U理论?
30.什么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如何对其进行治疗?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在罪案调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目击证人证词的准确性?
32.在招聘过程中,如何通过工作样本法进行人员的筛选?
第三篇:北大自考《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北大自考《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01:56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9、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11、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1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第四篇: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2)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及许多器质性综合症称为精神病。这些主要的心理障碍均表现为有情感、思维及对现实理解的紊乱。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为突出症状,多起病于青壮年,有几个类型,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城市居民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精神分裂症是各类精神病症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患病率最高的为最低社会阶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
二、精神分裂症病因:1.生物化学因素:可能由于体内代谢异常,产生有毒中间物质所造成的自体中毒。
2.社会心理学原因(1)家庭模式:几乎所有的精神分裂症都是来自那些很混乱的家庭环境:母爱剥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
(2)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裂症的四种主要成分:①破裂的思想②淡漠③社会行为的退缩④言语的奇特。(3)社会环境因素: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
(4)心理动力学理论①弗洛伊德的观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退回到以前的一种更原始的顺应水平视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基本原因。②新弗洛伊德的观点:新弗洛伊德学派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裂症退化的观点,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他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疾病状态。
(5)中国和欧洲的某种学说。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西方学者认为还是个问题。持这种社会标记观点的人在西方大有人在。
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1.思维障碍:①思维障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呈现内向,集中于内在的感知及矛盾。这种过度集中的内在过程,如想象和动机,称内向性思维或孤独性思维。②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还表现为前逻辑性思维,患者的智能过程似乎是原始的、不完全的,就像婴儿一样。③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过程中的特征性症状是: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交谈时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的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为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即破裂性思维;甚至个别语句之间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④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的情况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内容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称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的意义,称语词新作。
2.情感淡漠:①情感平淡,情感不协调,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主要特征。②精神分裂症患者亦表现出情感不恰当,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病人可以为琐事而勃然暴怒,谈论有关使别人沉痛的事件时,患者反而发笑或取乐,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称为情感倒错。③在少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称为细腻的敏感性的情感障碍,患者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好像有非常敏锐的而且明显的自知力、洞察力,似乎有一个神秘的妙诀,能够观察或者推测他人的思想,这种过度的敏感性,使患者对一般生活应激难以耐受。
3.意志活动减退及运动障碍:①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与环境完全不配合,伤害自己的身体,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称为意向倒错。②病人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弱。③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外,有时甚至表现为行为、姿势及活动表现奇特或异常。
4.其它常见症状:①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原发性妄想在精神分裂症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②幻觉:即不真实的知觉,常常伴发于妄想。
5.自知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普遍常见症状是缺乏自知力,即否认自己的病态体验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却坚信其幻想、幻听等病态思维。
五、精神分裂症的类型:①单纯型:本型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动缓解者少。②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明显的思维障碍。
③紧张型: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以木僵状态多见。④妄想型:又称偏执型,发病年龄多在青壮年或中竿,原发症状为迫害妄想。
六、躁狂症和抑郁症。(看一下书,不是重点)P136
第五章 情感障碍与自杀
一、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指一组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一般被描述为燥狂症或抑郁症。燥狂症患者以其活动过多,说话过多和对自己的成功、幸福的夸大观念为特征;抑郁症表现为自感无价值,反应迟钝,动作费力,过度悲观和不快乐。
二、克雷佩林创造了燥狂抑郁性精神病这一术语,并作为情感障碍的同义词沿用至今。
三、情感性精神病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病人会复发;不治自愈率很高;几乎所有抑郁症的病人甚至某些燥狂症病人,都有发生自杀的可能。
四、情感性精神病也是一样,是许多病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合体。每一种病都有可能是(个体易感性)、(外界压力)和(环境因素)以不同比例相结合的结果。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释情感障碍。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做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
行为主义者认为:抑郁症是正常行为强化减少,相对异常情绪奖励增加的结果。社会学解释:(1)高度的成就感需要。据报告,智力水平和社会抱负高的人较容易发生情感障碍。(2)母子分离。
五、燥狂症的典型症状:情感高涨、思维活动加速和言语动作增多。
重度的燥狂兴奋称为(谵妄性燥狂)。
六、抑郁症
1.各类型抑郁症,都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易认出的心理障碍,城市人口重大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某些抑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2.主要特点是:①情绪低落②思维缓慢③言语动作减少、迟缓。
3.抑郁症最常见的诱因包括:(1)婚姻上的不和谐、分居或离婚。
(2)严重的躯体疾病。(3)失业、破产或丧失社会地位。
(4)重要人员的死亡。(5)担负不了自己的责任。
4.抑郁症的症状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情绪消沉以早晨最重。
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自杀企图和行为。
睡眠障碍中以早醒最具特征性,亦可出现入睡困难。
七、躁郁性精神病:既有情绪高涨,又有情绪低沉,可以表现抑郁和燥狂交替出现,两组症状间没有“正常”的间歇或没有正常情感的间歇期。
八、治疗:单相抑郁症可以用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在内的三环药物有效的治疗。例:氟西汀、帕罗西汀。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急性躁狂的症状,碳酸锂对躁狂和轻躁狂都有效,在较少范围内也适用于(抑郁症)。对严重急性燥狂及严重的、有强烈自杀企图的抑郁患者,抗抑郁燥狂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可合并使用(电抽搐疗法)。
九、认知行为矫正:(1)任务分级法;(2)把不愉快的活动转到愉快的活动。(3)改变消极观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
(4)诱发不相容情感。(5)改变自我语词。①普里迈克原则可以帮助病人坚持积极的陈述从而治疗抑郁症。②普里迈克原则规定,可能性高的行为(既一个人经常表现的,经常做的行为)可以强化并增加可能性低的行为(如:积极的自我陈述)。(6)基础意象法:此方法为一种系统脱敏法的变式,拉兹勒斯称之为“常规速强化时间投射法”。通过愉快活动的想象与对未来的领悟相配合的方法,时间投射法便产生积极的期待,因此而产生希望。
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74)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杀死亡,许多国家中自杀均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自杀列在了前三位之中。男性45岁以后,女性55岁以后自杀率较高。城市自杀率高于农村。
十一、有意识地、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自杀的过程分三个类别:①自杀意念;②自杀未遂;③自杀死亡。
十二、哪几类病人容易自杀?1.约1/4的抑郁症病人企图自杀,几乎全部病人打算自杀。严重的抑郁症病人病情突然缓解时最容易出现自杀问题。病情缓解只是表面上的,常常是病人因为暗自找到了“出路”而感到宽慰的结果,他们感到满意而不再沮丧,因为他们已决定杀死自己。
2.精神分裂症病人(尤其是偏执妄想型病人),可为偏执或幻觉所驱使而结束他们的生命。对酒或药物有依赖的病人有较大的自杀危险,尤其在自动或被迫戒掉的时期。有的人对其自身的同性恋冲动感到害怕,体验到了一种所谓同性恋惊恐,他们有时可能突然出现自毁行为。
十三、精神检查中三种情绪迹象表现与自杀有关:1.许多病人表现自暴自弃,活着没用,全都完了,最好是就此自我结束。2.有些病人在抑郁后表现空虚的欣快,同多数自杀者一样,他们为自己能否把自杀计划进行下去而搞的精疲力竭,现在最后决断应该结束这一切,并对自己的决定感到轻松和“愉快”。3.精神运动迟滞,病人回答问题很慢,动作也缓慢吃力,他们表露出生活是个不可克服的困难的想法。
十四、可能会加强自杀企图的几种因素如下:(1)容易得到致命的工具。
(2)缺少容易得到的支援系统。(3)不可挽回的损失所造成的生活压力。(4)严重的失眠而大量饮酒或服药。(5)抑郁症。
十五、自杀的原因?
1.精神动力学的解释。① 弗洛伊德认为自杀与抑郁症一样,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杀代表死的愿望战胜了生命的力量。② 另一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认为自杀的人实际上是在谋杀,他们把另一个人的自我或本体“掺和”进了自身,并通过杀死自己来处置这个他所愤恨的人。③其它的精神动力学派学者也从精神分析理论中获得启示,强调认为隐藏在自杀背后的情感与侵略相似。
④斯尼曼把自杀看做是恳求帮助。⑤贝克认为失望是多数自杀背后的促成因素。
2.行为学派的解释: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自杀是其对强化的认知转变所致,自杀者在生活中看不到奖励,把死亡看作是强化,认为死亡可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情、报复及其它他们想获得的强化。
3.社会文化的解释:不同的国家自杀率有很大的不同,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1978)统计,墨西哥的自杀率最低,为2/10万,匈牙利的自杀率最高,约26/10万,美国比墨西哥高出5倍,奥地利高出12倍。日本的自杀率相当高,而杀人率低;相反,墨西哥的自杀率很低,却有相当高的杀人率。
自杀的治疗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的方式。
第六章 心身疾病
一、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有时这些疾病的起因仍然可能是纯生理的,但这些疾病更常见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身疾病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躯体变化。
简答:身和心的联系?有关心身疾病的概念目前已趋向一致,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心理和躯体现象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心理因素在众多致病因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每一病理过程均起一定的作用。所以,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任何时候,只要有心理活动就有生理反应,如果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过久,就会造成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①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如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②心身疾病与情绪和人格因素明显相关。③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④有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学说。
1.应激理论。心身疾病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的疾病,心理应激,即由紧张刺激而引起的生化改变最终导致自我损害,便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物并不能直接造成心身疾病,它们必须引起心理应激,而后通过生理渠道导致躯体性病变,当然,心理应激不是造成心身疾病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所有的心理应激都能致病,只有强烈的、持久的心理应激发生于一个具有脆弱器官的个体身上,才有可能导致心身疾病。器官的脆弱易感性是遗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亚历山大是把心理动力学作为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的代表者,他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心理和生物学两类因素。在疾病发生时,特定的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与一些躯体疾病有因果联系,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可伴随某些躯体疾病。亚历山大还采用退行来解释人格特征所造成的心身疾病。②弗里
德曼和罗斯曼有关A型性格和冠心病的研究在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成功。他们将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人动作快,没耐性,好争斗,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
B型人悠闲自在,不好争强,总想在生活中过得舒服一些而不计较取得什么成就。在食物、年龄、吸烟、以及其它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均相等的情况下,A型人冠心病和心脏病发作明显大高于B型。
二、特异性反应假说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于是有人提出每个人对于刺激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反应型式,因此而患不同的心身疾病。
1.体质。2.学习:持学习观点的学者们主张,单一的强化反应式有情绪反应决定的。因为在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有情绪活动,就会发生许多自主神经的变化,这种情绪活动和自主神经系统变化之间的联系一旦被强化,酒可能被固定下来。进一步研究发现,心身疾病本身又可以作为一种刺激,造成一些内在反应,这种反应又可以引起或加强心身疾病,如此恶性循环不已。3.经典条件反射:凡是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反应的中性刺激,如气味、颜色、食物、人等,都可引起心身疾病。4.心理防卫机制: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心理防卫机制来处理不愉快情绪及其冲突所致的焦虑,不会引起心身疾病。但是当心理防卫机制破裂时,既现有的心理防卫机制不足以减轻个人的焦虑而出现慢性焦虑状态时,就可以使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出现心理生理功能障碍。疾病和环境紧张刺激并不完全平行,只是那些对紧张性刺激不善于随机应变、缺乏某些基本能力的人,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日趋下降的同时,将创伤性的生活体验积累起来,从而造成了心身疾病。
三、从心身医学的观点出发,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是: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细胞疾病→组织结构改变。
四、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①心理分析②行为治疗③认知疗法④森田疗法⑤音乐疗法⑥艺术疗法等。
五、常见的心身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1)循环系统的心身疾病包括:①原发性高血压、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④心脏神经症等。(2)原发性高血压早就被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但其原因至今未定。大多数病人找不到明显的生理原因,于是采用了“原发性”这一医学术语,来形容原因不明的高血压。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多见于应激与冲突明显的社不逆会。
凡是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对视、听觉过度刺激的工作环境,均易使血压升高。应激引起血压升高已被普遍接受。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对应激具有高反应性,这种高反应性强化了血压的进一步升高。
(简答)精神动力学派对高血压的看法是:①血压是防御机制的结果,是由于压抑的焦虑或愤怒所致,大多数人受超我或社会规范制约,不能将愤怒表露出来,而将愤怒埋在心中,这种压抑的情绪不断刺激心血管,使其发生变化,导致了高血压。② 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对造成高血压也起一定的作用。今年来生物反馈指导下的松弛训练用于高血压的治疗,特别有效。
2.消化性溃疡: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饭后几个小时或饭前胃部疼痛。
(1)亚历山大把生理学与心理分析的理论相结合,提出有三个因素参与溃疡形成的假说:①遗传易感倾向;②长期的人际关系冲突;③社会应激的激活。(2)劳动环境应激或重大的心理刺激也可致溃疡病。
(3)精神分析学派对溃疡病的看法是:这种人依赖性很大,表面上好像极具攻击性,但骨子里还是渴望母亲的保护。艾尔普等发现溃疡病人具有孤独、自负与焦虑、易抑郁等个性,因此推论:③不良的个性染上不良的习惯导致对社会的不适应,再加上较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尔导致溃疡病的发生。④遗传因素对消化性溃疡也很重要。
某些人消化液分泌过多是先天性的,他们更容易罹患消化性溃疡。⑤ 研究结果已证实,饮食与溃疡病有关。饮食无规律,长时间饥饿之后过食,周而复始也易导致溃疡的形成。⑥大量的证据说明,溃疡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饮食、遗传因素、焦虑、长期紧张应激或恶性刺激,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乐消化性溃疡。
3.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中的另一个与哮喘有关的心理因素是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另一个是哮喘病人极易受暗示。精神动力学派认为,哮喘是母亲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又过于依赖母亲的结果。
4.偏头痛;5.饮食障碍:常见的有过食和神经性厌食,过食最终导致肥胖;神经性厌食多见于女性,病人看起来几乎象个骨头架子。饮食障碍的原因很复杂,有些饮食障碍食继发于其它机体疾病,对这类饮食障碍,通过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以得到治愈,有些饮食障碍则无躯体疾病原因,而往往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肥胖症:收入低的阶层和受教育差的人,肥胖者的人数比总人口中的胖子高出5倍。神经性厌食:布鲁奇发现患有厌食症或肥胖症的病人缺乏识别饥饿与饱食的感觉。对饮食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行为疗法尤其有效。
第五篇:漳州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21
更多漳州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漳州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21 第八章性心理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概述
1.性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2.异常性行为,它是指一些人在性心理和行为上,不是通过人类通常的异性间的性器官交媾满足性生理需要,而是以其他的一些异常方式来获取性满足或快感的,有悖于性规范的异常行为。
过去对诸如婚前性行为、手淫、口交、以及同性恋等视为“罪恶行为”。3.人类的性爱生活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性别认同,往外依次为性取向、性偏好、性角色,以及最表层的性功能。
第二节性别认同障碍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模式
1、同性恋型男变女。有的男孩从儿童时期就显示出女孩气。随着逐渐长大,他们作为性伙伴而吸引着男性。他们尝试着像同性恋一样生活,但那并不令他们感到满意,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作为女性来吸引男性。
2、同性恋型女变男。有的女孩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得像男孩,吸引着女性,不会从异性装扮中获得性兴奋,成年时努力像一个女同性恋那样生活,但由于希望被别人当作男人来爱而感到不满意。
3、异性恋型男变女
有的男孩在儿童时期,不会表现出女性的行为举止。他们是性感的,吸引着女性。他们尝试像异性恋那样生活,而且多数都结了婚,但他们对此并不满意。
第三章性取向障碍
性取向障碍就是,同性个体之间有超乎寻常的爱慕、接触与肉体亲昵。有这类表现的通常被称为同性恋者。
第四节性偏好障碍
一、异常性偏好的概念
异常性偏好的概念有三方面的含义: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漳州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1、社会性。性偏好异常者的行为,不符合公众订可的正常观念。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伤害。性偏好异常者的性行为,对另一个性行为者可能带来伤害。
3、痛苦。异常性偏好病人本人感到痛苦,而这种痛苦产生的原因,与其生活所在的社会对该行为的态度,与个人的性欲与其道德标准的冲突,也与本人对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危害的认知有关。
二、异常性偏好的类型
1、异常性偏好分为两类:性兴趣对象异常和性活动偏好异常。
(1)性兴趣对象异常包括恋物症、恋童症(男性居多)、异装恋物症、恋兽症和恋尸症;
(2)性活动偏好异常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性受虐、性施虐和性窒息。
2、性行为偏好异常的分类
(1)露阴症指,通过反复在陌生人面前出乎意料地暴露生殖器,来获得性兴奋,但并不试图进一步与其发生性行国的病症。
(2)性施虐症,是习惯性地造成他人疼痛、捆绑或侮辱异性,觉得这比与异性性交,更能获得性兴奋的一处异常性行为偏好。
(3)性受虐症是指,以受到伤害或侮辱的体验作为偏好,或获得性兴奋的唯一方式的一种异常性行为偏好。
(4)窥阴症即一种重复出现,以窥看他人性活动来获得性兴奋的偏好。窥阴症者也窥看未着装的女性,但无发生性行为的企图,通常同时或随后伴有手淫。
(5)其他性行为偏好异常 1)自我性窒息 2)摩擦症
3)嗜粪症、食粪症、性尿道症、嗜尿症。
三、性偏好障碍的原因
1、在异常性唤起模式成型的过程中,最大的驱力来自性幻想。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漳州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2、弗洛伊德认为,性变态是成年人非常态的性满足方式:在成年人性生活中持续地表现出幼儿性欲的成分,并以幼儿方式求得满足,但这是社会不能容许的。人们可以容忍一个小男孩当众展示他的“小鸡鸡”,却绝不容许成年人这样做。
四、性偏好障碍的改变
1、钟友彬医生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认识领悟疗法,很好地解决了性偏好障碍。
认识领悟疗法的治疗要点有二:
首先是引导病人认识到,他的行为是年幼儿童式的取乐行为,是用幼年方式来宣泄成年人的性欲,解除成年人内心的烦恼和困惑。
第二是,某些性变态者,尤其是露阴癖者,他们的内心非常自信地认为,对方愿意看到他的阴茎或愿意被挨擦。这样的想法同样也是来自幼儿心理。可以直接告诉病人,他们这个判断是幼稚的,事实上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心理。
以上要点的目的,是使病人对他自己的行为的本质真正有所领悟,最终自愿放弃变态的性行为。
第五节性功能障碍
性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两大类。
一、性功能障碍
当性反应的任何阶段发生了问题,都可以认为是性功能障碍。按阶段可分为:
1、性欲障碍
(1)性欲缺乏或丧失(性欲低下障碍)
(2)长期性欲缺乏
(3)性交恐惧障碍
2、性唤起障碍
(1)男生勃起障碍又称阳痿指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维持的时间不足以获得满意的性交。
(2)女性性高潮障碍
(3)性厌恶障碍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漳州自考请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zikao/
3、性高潮障碍
(1)男生性高潮障碍
1)早泄。正常勃起的阴茎习惯性地在插入阴道之前就射精,或插入后很快的射精,以致女方达不到性高潮的症状。早泄的持续存在通常是由于对性交失败的害怕。2)迟泄,(2)女性性兴奋障碍
女性性兴奋缺乏表现为阴道润滑不足,这可能是由于: 1)伴侣的前戏不充分; 2)缺乏性兴趣 3)对性交的焦虑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