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员育人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201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
“普高”背景下寄宿制高中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广东省河源东江中学 二〇一四年六月
广东省河源东江中学
2011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试验研究
立项课题 中期总结报告
实验学校(单位): 广东省河源东江中学
课题名称: 寄宿制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GDZXXDY11110 课题负责人: 冯兰芬 联系电话: *** 日 期: 2012年6月15日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二○一二年六月
课题立项后,我们严格按照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河源市教育局德育科关于开展德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各项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扎实有效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撰写了开题报告,邀请专家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开题报告会,制定和修正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开展各项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活动,在市县教育局德育科、股室、学校德育处、教研处的指导和监督下,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管理,确保了研究有序实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中期的小结。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课题立项后一年多以来,立足我校实际,围绕着育人导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的与育人导师工作有关的理论及实践资料,并在2011年11月,派出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研修班的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规范了课题研究的操作。课题组与学校教研处、德育处一起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将“育人导师制”向省教育厅申报为:提升我校办学水平的项目之
一、开展教师成长论坛研究、教师读书活动研究、班主任工作小话题研讨、育人导师的工作过程管理研究、育人导师的评价研究、给教师建议周活动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的观念有了了较大转变,教师的教育、学习研究能力有明显提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较大进步,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也在不断进步,具体研究工作开展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确保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课题组邀请校外专家与学校德育、教研部门专门组织党员、正副班主任、管理干部、生活老师、安保人员、科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召开会议,共同探讨课题的研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进行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寄宿制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的课题研实施究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课题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有效途径促进我校的全员育人工作,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确保了课题的每一项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同时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周都召开课题组例会。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我校是一所新办的普通高中,目前有两个年级共102个教学班,科任教师430多人,其中中一以上职称的教师只有100多人,大部分是大学刚毕业的没有育人经验的新教师,加之,很多老师认为:育人工作是学校管理干部和正副班主任的事情,所以,要推动育人工作,首先就要转变教师观念,使其明确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对全员育人导师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到育人导师工作的重要意义,能以积极的心态把育人工作做好。课题立项以来,学校、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认为要转变老师的育人观念,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一年来,在我校潘校长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课题组与德育处、教研处,制定了详细的读书活动计划,比如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科组、备课组、正副班主任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和探讨,每位教师学完后都要撰写心得体会。一年来通过读书活动,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理性,育人效果得到了提升,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构建。通过学习,我校有数十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发表或宣读。
(三)为提高我校的育人工作水平,加强对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学校于2011年将全员育人导工作向省教育厅申报为:提升我校办学水平的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大力的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并于2011年12月通过了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为优秀项目。
(四)课题组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育人导师制工作内容 1.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奠基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训早就明确告诉后人,一个从小没有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有序的生活规律的人,将来难以服务好社会,难以成就大业。而现在的高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及其他养育者的关怀和照顾,过多地依赖家庭、依赖父母,其长大后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独立解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遇见的问题的能力势必缺乏。青少年缺乏独立性,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平静生活,还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阻力,是关系到家庭、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稳固。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独立,不仅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责任,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的重要职责。我校育人导师 创造。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学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因其具有的特殊时代意义,而普遍被各国教育所关注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学会学习去努力掌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校导师一项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每个学生一进入学校,首先学习《东江中学学生学习规程》、每次学校统一考试育人导师都要与被指导的学生分析考试的得失、找出成功之处、指出努力的方向;每个学期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各科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纠正。
3.指导学生学会规范正行为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工具,这就是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一般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既表现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更多地则表现为各类团体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这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正常的制度保障。社会规范主要是通过社会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来实现的,包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或制裁。就我国当前而言,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行为都能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也表现得异常复杂,其在行为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上并非与社会规范地要求完全一致。这客观上决定了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加以引导。青少年明理守法、行为端正,不仅有利于自身家庭正常秩序的维系,也有利于自身学习、工作所依托的集体的正常秩序,进而有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及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为了端正学生的行为,我校德育处在两年时间里制定了20多项制度和要求,如《东江中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校园之星评比方案、三好学生评选规定、优秀团员评选规定等等,这些制度规定学生哪些行为可为、哪些不可为,育人导师必须根据学校的要求指导学生的行为。平时深入学生当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因为我们的全员指导、全员育人,每届将近2000基础薄弱、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到我校在较短时间内行为习惯发生较大变化,精神状态有很大的改观,自信心明显增强。在两年来,虽然我校还没有高考成绩吸引学生、没有高考成绩赢得家长。但2011年的招生,很多家长就是冲着学生的良好改变来的,这让我们非常欣慰。
4.指导学生学会责任明角色
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生活培养一个符合生活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好一定的生活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为他规定的规范行事。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一套权利和行为规范体系。但人并不是一出生就会自发明确自身所应担当的社会角色,一出生就自发明确自身应对社会履行的责任。它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深入,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逐渐明确的。从现实社会看,社会成员不明确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角色,没有履行好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是造成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指导好现实按照社会结构确定的社会角色,承担好由这个社会角色确定的责任,不仅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校有系列主题教育,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责任教育。我们除了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责任教育外,育人导师必须指导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五)制定育人导师的工作要求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校园里,教职工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做到守时守纪,文明用语,文明着装,文明举止,做学生的表率。
2.尊重学生,转变观念
尊重是育人的前提。为了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我们组织学校全体老师深入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学习林格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等理论书籍,要求老师将合乎教育规律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下、学得进”,都能获得积极的发展。同时,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给教师建议周”,改变老师高高在上的、给学生指令学生只能听从的形象,让老师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情感沟通,建立起师生和谐的关系。
3.参与管理,全程育人
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学校管理者。每位教职员工除了平时在自己的岗位上要体现育人工作外,全体教师都参与值日,这是全员全程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值日教师的职责,要求每一位值日的教师要认真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任务,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教育并妥善处理。
4.首遇负责,时时育人
首遇负责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我校学生触犯法律、违反校纪校规等不良行为时,都有责任在 师生感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促进师生共成长。每学期学校都开展 “给老师提建议周”活动,师生之间要相互建议,特别是教师们要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采纳,并在工作中改进、提高。要将倾听学生建议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6.学科渗透,润物细无声
课堂教育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位教师都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的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使知识成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7.大鱼前导,小鱼从游
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奇先生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为寻求“大鱼带小鱼”的有效途径,学校以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全员全程育人工作的重点。所谓育人导师制,就是在德育处、年级组的组织下,根据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行为特点以及教师的性格特点、教育教学能力及工作量,在师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每个教师负责结对帮带10名左右的学生,全面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心理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切合自身特点的成长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学校创造条件让育人导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活动中体验的德育,让师生在活动中一同成长。
(六)提出育人导师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1.学生每学年确定一位导师,导师确定以后,原则上不得变更,若变更必须经过年级部批准。
2.每个导师要本着“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创新方式,探索前行,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3.指导对象确定以后,导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点、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习优弱势、同伴关系等,并填写好受导学生基本情况表。
4.导师要设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当中,及时引导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每月师生至少要进行一次交流和沟通,并做好记录。
5.每次段考后导师要与所指导的学生共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商讨改进的办法,设定恰当的奋斗目标,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断激励学生去攻克每一个困难。
6.导师要将被指导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小组,适当开展一些小组内的活动,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每学期至少一次。
7.导师要经常性地和班主任交流被指导学生的情况。每月至少一次。
8.学科组长要经常性地利用班情分析会、科组学习活动的时间探讨、交流和督促推动科组成员的导师工作,不断提高导师的育人水平。
9.导师要主动以导师身份与被指导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每月每人一次。
10.指导过程要做到“有过程、有记录、见实效”,导师要如实填写《指导记录本》,不断总结经验,将该项工作变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11.落实学校管理干部挂钩班级制
实行学校管理干部班级挂钩班级制,全面指导育人导师制的工作,推动挂钩班级的班级建设,纠正导师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班主任解决班级出现的重大问题,培育起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二、我校育人导师制工作开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东江中学是新办学校,百业待举,起步维艰。两年多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在5000人规模且是全寄宿学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校园设施设备尚未完善(目前校园围墙还未合拢)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完成了“建立秩序,形成规范”的初创任务,且保证了校园安全零事故发生,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修正、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提升、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等等都与我们育人导师的工作分不开的。育人导师制工作至少有以下成效。
1.增强了老师育人意识,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传统的班级建制只有班主任和管理干部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没办法把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到实处,这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通过育人导师制把育人工作通过导师落到实处,且把它写进了每项制度里,把育人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实抓,抓过程、抓细节、抓落实。尽管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但老师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不是班主任的老师也知道教育学生是自己的分内事,学生有问题不是推给班主任或管理人员,而是主动承担起教育的义务。学生有问题我们也不仅仅找班主任,还要找导师一起商量、想办法解决,真正把全员育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比如,有一位09级学生,性格暴躁,多次顶撞老师,其他违纪行为也不少,按学校规定要被开除。但他的英语成绩较好,是班级英语科代表,也很听英语老师(他的导师)的话。当他被开除时,他的英语老师对学校说,这个学生她有能力教好,请求学生给学生一个学习改正的机会,也给她一个证明自己教育能力的机会。学生、家长和指导老师三方申请,年级考查,认为可以给学生一次机会,最后决定让这个学生跟读。一年下来,这个跟读得学生没有任何违纪行为且各种表现良好。学生被转化了,家长被感动了,这个年轻的老师教育教学能力也在育人工作中得到提升了。这仅是众多导师中的一例。
2.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和谐文明校园
由于每个老师都是学生的导师,导师扮演的不仅是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真正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身体、家庭等方方面面,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再是上完课就走的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能倾听他们心声的朋友亲人,有事都愿意跟导师说说,就算被批评、被处分了也不会怪老师。现实中我校也有少数学生因为严重违纪被开除的案例,但由于我校有全员育人工作制度,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绪得到疏导,学生对学校、老师的要求比较认同,学生受到处分后不仅没有恨学校、恨老师,反而很关心学校、感谢老师。以下是这位被开除学生给校长发的三条短信,摘录如下: 生。我们每届2000学生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基础薄弱,关键的因素并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在初中阶段生活、学习习惯不好导致的。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自信心就不足,很多学生进校时毫无目标,得过且过。再说我们的老师,我校每年新进大约150教师,且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既要过教学关,又要承担班主任任务,这对一个新教师工作压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仅依赖班主任来指导教育学生、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最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我们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工作,我们的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特别是育人导师的悉心指导,不到一个学期,学生很多不良行为得到修正,学习自觉性提高。一些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失去信心的同学也慢慢地对自己有了信心,并开始谋划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是育人导师制最明显的成效。
4.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让家长对学校更放心
我校是新办校,每年增加40个班级,新增大约130位教师,且大多是年轻教师。尽管学校实施设备一流,但教师实在太年轻,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两年来,我们在抓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德育工作的育人导师制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导师严格的管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等等,都是我们吸引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很多家长让孩子选读我校的原因。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推进的难题 1.转变教师观念
要继续转变育人导师的观念,使其对全员育人导师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充分认识到育人导师工作的重要意义,能以积极的心态把育人工作做好。
2.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导师制对所有教师都提出了育人的要求,且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心理及家庭教育指导。且因为“普高”,大量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而学习成绩又是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与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学习成绩差则意味着这些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导师仍然遵循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沿袭旧的育人方法,使得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交流意识淡漠,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导师制难见实效。育人工作中,导师们虽然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但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性,我们要避免单兵作战、各干各的,导师之间、导师与班主任之间要建立一种沟通、互助的机制,一是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使有效的方法得到迅速推广,二是可以形成教育及指导的合力。另外,特别要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迅速并可持续地提升导师的育人能力。
3.解决好受导学生分组问题。
受导学生的分组方法包括学生自选导师、班主任指定、按宿舍管理分组、按学习组分组。我们认为班主任指定、按宿舍管理分组和按学习组分组与现行的班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学生没有主动选择权,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可能出现师生之间不匹配、导师与学生互相不喜欢的局面,这就使导师制的作用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学生自选导师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们坚持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性格、学习、行为特点以及教师的性格特点、教育教学能力及工作量,在师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确定分组。亲其师则信其道,选我所爱,爱我所选,这样能更大的激发师生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使导师制有良好的基础。学生一般一个学期选一次导师,也可以三年不变。
4.全员育人时间、场所保障问题
根据实际的生师比,育人导师要对10-15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指导,要全面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心理及指导家庭教育等,所以学校要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时间,除了在平时师生交往,课堂及课后辅导之外,学校要提供专门的时间和场所为导师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
5.育人工作的评价问题
育人导师要对10-15名左右的学生进行指导,要全面指导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心理及指导家庭教育等,工作量确实较大,如果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没有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久而久之,将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最终将导致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师工作浮于形式,因此,课题组要在现有的:学校实行管理干部挂靠班级制,学科组长、备课组长督促检查本科组的老师积极开展全员育人工作,学校每学期召开的全员育人动员大会,中段小结检查、交流,学期总结大会及学期末对教职工的育人工作进行专项考核等工作还做得比较粗,亟需进一步研究和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
育人导师制的研究在我校只是开始,还有很多事要做,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们坚信让每一个教职工参与管理是正确的方向,抓好这项工作一定会让我校的德育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中期工作总结
梁湖乡岷州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二)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三)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所有成员研究内容的分工和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2014年9月—2015年1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2.以教材为依托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积累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他们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恰当的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篇:课题中期总结报告一
附件一:
《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中期总结报告一
整合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努力的方向
武威十中语文课题组
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实验,现将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果:
1.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库。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局域网上建成了一些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文件,收集了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料,快捷方便,种类多,阅读方便,形式自由,另外,我们还整合了北京四中网校“同步课程”的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研究。
现在,语文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更是经常的事,他们精心制作了很多课件,为了让这些课件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研网上创建了课件下载中心,方便大家学习交流。语文沙龙是教师们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最佳的方式。
2.配合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该课题的实验研究,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对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对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
实验证明,在课堂中引入网络环境后,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自主探索,勤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协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了信息时代的自学能力,优了了学习方式,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我们在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抽调最好的语文老师充实到课题组中来,定期或利用教研室语文组活动的机会集中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分工安排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坚持写教育随笔,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2)定期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流。2009年9月份以来课题组以党玉芬、张全祥教师为代表作了《三峡》、《桃花源记》信息技术交流课,深受领导和老师的好评。通过一系列的交流,语文老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5.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围绕课题,按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地研究活动。开展过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等主题研讨活动。
(2)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撰写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的论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明确分工:建设维护课题研究网站、资源库网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和总结。
二、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觉得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在语文课堂中要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必须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而网络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中,我们教师利用网络这个海量资源,结合教材、学生实际经过重新整合,建立一个新的电子教材,创设了一个新的学习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了锻炼,再利用交流平台进行读后的交流进而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选准切入点,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不是任何一篇语文教材,都可以在网络教室上,一定要有所选择。那些有拓展空间、学生需要、教师易操作的文章方可采用。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定位一定是辅助,一定不能喧宾夺主。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仍然是语文课,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要训练到位。
4.网络教室上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5.拓宽研究范围,促进整体提高。在进行语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对于其它学科教学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值得研究。
三、下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
(一)教师方面:
1.总结出在“数字化生存”的社会中,教师必须具备的“数字化”素质。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是进行现代信息化技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定要通过培训、引导、实践促进养成。
2.摸索出不同网络环境下(教室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多种文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3.课题的推广要进一步研究,以课题带动学校的现代化信息建设,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科学的探讨、扎实的实践。
(二)学生方面:
1.继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数字化生存”社会的需要。
2.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3.培养学生掌握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在不同的引导(如文字信息引导和视频信息引导)下,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
第四篇: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日照凤凰小学 张丽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实验课题,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作为数学的基础技能无时不刻不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当中,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四个主要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计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人们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了出来,孩子们对电子计算器的过分依赖反而使他们对计算的算理一知半解,更何谈准确的计算。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普遍教育意识淡薄,专注于务农和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关心学生的数学计算了。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确需要结合农村教 育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不同程度上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组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从多年的实践中也探索到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方法,但是对于中下学
生计算的准确率的提高总找不到有效途径,经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的小课题研究,以期使我校小学更多中下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二、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造成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和计算灵活
性的差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计算灵活性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二)、研究目的1、2、总结出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的初始原因; 探究出一套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提高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灵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特色:
1、将原已淡化了的口算地位提升。通过常规化的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各种形式使口算恢复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2、重视算法归纳。关注过程性学习,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注重算法。
3、在获得计算技能的同时,保证练习质量。本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立足于新课改后计算教学现状,结合传统计算教学优势,针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真实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实践后在进行总结,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作法
(一)成立实验机构
研究的组织,由市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和**教务主任**为课题组特邀顾问,指导引领课题的实施。由**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有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师。
(二)实验阶段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践为一年,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5——20xx.9)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选择实验的方法及撰写实施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期测评,组织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开题报告和开题课的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xx.10——20xx.6)
主要任务
(一):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 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
主要任务
(二):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主要任务
(三):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灵活性的有效方法。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x月)
主要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期测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六、主要结论
20xx年级以口算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每天安排3—5分钟口算训练。控制一定训练量,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
加强练习,运通过实验我们小学数学组寻找出一套适合各年级段提高计算的方法:
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地技能技巧。
20xx年级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20xx年级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课加入前一天作业的易错处,让学生纠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易错题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是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七、课题实验的效果、体会。课题实验的效果:
1、速度。
以口算为例。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上。口算时又快又对的学生,能迅速地再现计算时所需的基本知
识,且其知识已经条理化,并善于缩短运算的环节和推理过程,合理选择口算方法,简捷地得到结果。通过1年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口算的技巧,口算速度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多数学生5分钟最多能做20——30道简单口算题,有的学困生只能做10道左右。通过2——3个月的口算训练,多数学生能在5分钟内做完50道复杂口算题,学困生能基本上完成40道左右,经过一个学期不间断的口算练习,学生的口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班学生都能在5分钟时间内,轻松完成50道各种类型的口算题。
2、正确率。
在口算速度加快和掌握大量简便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也随之有很大的提高。我校经过实验训练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说明了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基本养成。
实验前,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符号、等现象,书写草率,学习马马虎虎。这些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是缺乏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没有养成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实验,学生养成了做计算题时,认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再动笔演算的好的计算习惯。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能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也做到了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连演算也非常的认真、仔细。学生不仅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还养成了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能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做到了耐心细致,逐步检查,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地计算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做课题体会:
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实验前,教师普遍存在对计算重视不够或者叫无能为力的现象。比如,在教学中,对能口算的式题,也让学生慢慢动笔算,觉得不管用多长时间能做对就行了,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失去了训练其思维敏捷性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对复杂的计算算不快,算不准。经过近1年的实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不仅认识到了计算教学的重要,而且掌握了
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八、展望
通过做《提高小学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研究》小课题研究,中下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相信我们每个人会延续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会探讨出一套比较好的提高计算准确率的方法。
第五篇:XX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总结报告
全员育人导师制总结报告
XX中学 2013-1-9
本学期我校在初
三、初四级部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经过近3个月的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强化责任意识,健全机构建设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对2007级毕业班“导师制”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本学期加大了对“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广应用,由以前的一个级部推广到现在的两个级部。
首先我校开学初建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指导小组”和以级部主任为组长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班级导师工作组”,各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包干到人,要求根据制定的方案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
其次是在十月底召开导师座谈会,各位导师群策群力,共同为“学生成长导师制”出谋划策,会议通过并确定了《导师职责》、《导师考核评价细则》。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改进完善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二、扎实稳步推进,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首先是建立了《导师工作手册》。学校统一印制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所导学生一览表,学生情况一览表,导师与部分学生谈话记录,导师家访记录,导师约访记录,导师开展活动记录等。每位导师人手一册。
其次是实行了学生、导师的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指导1至2名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
再次是学校建立监督机构,由教导处负责执行,定期不定期的对导师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对受指导的学生进行谈话摸底,对导师的《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查看。
最后是全员育人导师制级部导师组,分别对每位导师从学生成绩进步情况导师工作常规、学生及家长的反馈评价四方面进行考核后记录到德育考核分,并对其今后发展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规划及建议。
三、阶段成效显著,未来任重道远
通过本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导学生道德品质有了明显改变,在受导学生中个别学生道德修养不高,通过导师的指导后,学生能感受到来自导师的爱和学校的重视,以前的抵触情绪和叛逆心理有了改善。基本能符合一个中学生的道德要求。二是受导学生的学业情况有了提升,通过对受导学生,特别是偏科、弱科学生的前后对比,大部分同学的学业情况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认可。三是社会家长的认同度有了改变。通过导师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了解孩子。更加感悟到了学校对孩子成长的重视和对家校联系的努力。更有的家长能主动联系导师和班主任,在肯定孩子表现的同时,为学校管理出谋划策,大大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及家庭的距离。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下学期期末开展典型学生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及其导师对其发展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更好的推
进、推广“全员育人导师制”。我们会不断改进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形成我校办学的一个特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长效机制。
淄川区XX中学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