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身临现代 感悟经典 启迪思考
城关镇逸夫小学 戈本成
10月24日至6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东南大学举办的第十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中小学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共听了9个专家的报告和11位专家的观摩课,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专家的讲解可谓精彩绝伦,始终被这些教育大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经典的实践所折服,所震撼,也不断地摧打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在这次报告中,郑毓信教授的讲座颠覆了我印象中的数学教育模式,听郑教授的讲座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郑毓信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做了《数学概念与思维的教学》报告,他没有讲高深的大道理,所有观点都用了一些精彩的课例做支撑,却非常深刻的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他说我们教师要更加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日常教学,要努力做好“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清楚的指明概念的具体涵义,数学是动脑,不是动手,动手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时,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出示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得出特征,他提出问题与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性质真的是量出来的吗?”他举了一位教师上《正方形的特征》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问:“什么是正方形?”生答;“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师问;“什么是方方正正?”生答;“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师画了个菱形问它是正方形吗?生说:“不是,它不正。”师又画个长方形,问是正方形吗?生又说;“不是,它不方”。从而得出: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正方形的特征简单清楚的总结出来,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比学生动手测量印象更加深刻。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概念教学,这位老师是这样教的:在黑板上画两个点B、C,并问:“同学们,从点B到点C的最短距离怎么画?”学生画出了一条线段,老师顺势画了一条折线,问道“如果走其它路线,还有更短的吗?为什么?”“两个点之间走线段最短的,其他的路线多多少少拐弯了。”学生说。“老师在折线的拐点处标出字母A:这就是三角形ABC,如果不看A点,三角形就可以看成是B、C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你有什么发现?”“折线一定比线段长,即使是微微“撑起”也是折线。“BC一定是最短的,BA+AC一定比BC长。”“换一个角度看,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看成是两点之间的一条线段和一条折线组成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举这个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学生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从头开始去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真正体现数学的简单美。教学的基本技能是不求全,求联,求变。专业成长重要一环是由“知识”走向“知识包”。
郑教授详细讲解了找规律教学,他认为教材设置此类教学活动的意义,就是用有限的东西来推测无限的东西,并赞同将“找规律”更改为找 “重复现象”,并就如何上“找规律”给出中肯的建议:
1、规律要清楚表述,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规律检验很重要,特别是学生自己举例来理解和思考;
3、认识到“规律”的作用;
4、考虑“规律”的推广等。
现代与经典正如一场教育盛宴,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外的精深博大,学习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界最为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为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目标。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我一时无法完全明白名家们的理念,但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思考,进步。
第二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感悟经典 启迪思考
刘春华
4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享这一听觉的盛宴。本次活动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各位专家的讲解可谓精彩绝伦,始终被这些教育大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经典的实践所折服,所震撼,也不断地摧打了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地拷问自己、反思自己。
思维的教学就应该从“深”入手,把学生教活、教深、教懂。探究性学习要探究,但是探究变假探究就不是可取的,显而易见的东西可以用脑子想到的,还要探究,这不变成假探究吗?真正体现数学的是简单的,朴实的美。教学的基本技能是不求全,求联,求变。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张齐华老师《圆的认识》推翻了以前的设计,重新演绎了他对这节课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一样的的设计,不一样的味道,就像一道道美味佳肴,精彩纷呈!张老师从学生画圆——用圆形物体画;用图钉、绳子、铅笔画;用圆规画。学生在画圆中体会方法的优缺点;在画圆中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在画圆中掌握了圆的特征„„张老师的课大气中透着精致,看似简单的教学中却有很多思维方面的拓展延伸,教学风格极具数学味,他的课堂看似平实,其实极具深度!让我望尘莫及,心里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大师不愧是大师啊!在刁京京老师的课堂上《谁偷走了西瓜(数学绘本)》这堂课以故事的形式给出,巧用印尼和立方体模型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找到偷西瓜的立方体脚印,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最后故事结尾是小伙伴们帮助球把西瓜采摘回来的并不是偷,又传递了一种团结向上的友谊。其次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往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和实践的空间。联系我听到的这些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做到了这几点。较深刻的是李保伟老师的《分数应用题复习与思考导图》中以4/5发散开来,引出分数的所有应用题类型,可谓是充分发展了写生的思考空间;在贲友林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上台交流,其他小组提问补充的形式展开,课堂上小组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是适时的稍加引导,学生完全处在自由的交流环境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时间短暂,感受至深。在清静幽雅、古色古香的大学留下我们匆匆行走的足迹,带走的却是满满的收获、喜悦与美好的回忆.现代与经典正如一场教育盛宴,不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外的精深博大,学习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界最为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为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目标。
第三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星期日的<现代与经典>学习让我深有触动,特别是在理论上的认识,我这次印象最深的就是东南大学在宣传栏里展示的理论指导,尤其是“质问十二能否,争做三者教师”。
所谓“三者教师”就是做课堂教学的创造者、做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做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先说课堂教学的创造者。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教为主,教法单一,这样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应当大胆改革,以学定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打乱原有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学生自己的互助交流。教学过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还有:一是要求老师对于自己的预设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熟记在心,便于随意的驾驭课堂;二是随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推进课堂过程;再就是别忘了课后的反思,也是我们改进课堂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动态生成的推进者。我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课堂的推进随时变化,那么,老师就应该及时的抓住这些信息,有效的实现互助提升的课堂效果。(可能理解的不够透彻,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看了好多老师的反思,大家也都肯定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表现的效应。我觉得这里教师的先期预设、课堂驾驭、教后反思也很关键。相信有了师生的互动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层楼的!
第四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参加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之感
息县第二小学 闫凤
沐浴牛毛般的细雨,观赏无锡的美景,聆听专家的报告,走近名师的课堂,领略大师的风采。一堂堂生动感人的课,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使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兴奋,疯狂地喝彩、鼓掌、叫好。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的课堂?谁说数学课堂没有情?谁说孩子们不爱学数学?我是一位从教只有3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有幸在这里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真正感悟到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和真谛。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观看了刘德武、蔡宏圣、张齐华、徐长青、华应龙等11位名师的课堂展示,并听了他们的报告。深深打动我的是:他们执着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毕生的追求,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知识的源头一步步探寻数学之美——王昌胜;教师要做一个敏感的人——张齐华;刘德武老师已年近花甲,可没有止住思考和前进的脚步;华应龙老师名气这么大,还那么谦逊,在与同行互动时,仔细聆听来自不同的声音,没有辩驳,只有思考„„正是他们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才铸就了一代大师、名师,他们的教学功底是几经历练和捶打,才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使我不由得记起“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情智的课堂
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学生被动、厌学,很多教师束 手无策,怨天尤人。可今天在这里展示的是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富有生机和生命力的课堂。
注重一个“情”字。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情趣的培养,在这10节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点拨、启发、引导、调控、驾驭、评价,放得开,收得回,轻松、娴熟、游刃有余,师生交融,情感共鸣,情趣盎然,高潮迭起,诠释了“现代与经典”这一研讨主题。罗鸣亮老师利用自制的装有三角形的信封,让学生猜想是哪种三角形,使教学推向高潮;王昌胜老师引领学生自己制作量角器,使学生在激情洋溢中投入研究;徐长青老师在教学中采用魔术、表演、模拟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课尽情亦浓,孩子们依依不舍,有期待,有邀请,还想留住老师们继续为他们上课。
注重一个“智”字。用智慧启迪智慧。郑毓信教授讲:基础知识学习求联,基本技能学习求变,实践能力学习求用。徐长青老师真正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策略:“退,进,进,进,找规律”;华应龙老师《指尖上的数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知道规律是有一定范围的,不是任何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教学目的不是找出规律,而是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通过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体验规律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有规律。
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相得益彰,一节课好似一个感人的故事,耐人寻味。
三、精彩闪现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毓信老师带来的《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的报告,虽然是一个理论型的专家进行报告,但是一些生动的例子如数家珍,让整个会场不会因为一些理论、专业术语的阐述而沉闷。郑教授以课改十年的总结与反思为背景,聚焦教学观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窍门。”数学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功,是什么(这个问题他给出了答案是举例、提问和优化)。数学老师的基本定位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创造独立的特色。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专家的事,更是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不随流,不崇信,找学生最优学习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反朴归真,回归生态;教学课堂教学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应追求务实高效。郑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和例证敲醒了老师们现有的教育观念,以反思的视角看待当今的课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从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和比较三方面教授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他先从“什么是数学”谈起,在这个环节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的基本特性是抽象性,需要老师举出适当的例子。如何帮助学生由实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1)关键之一:去情景;(2)范例的作用与必要的抽象;(3)“变式理论”“概念变式”——变突出不变;(4)核心思想:如何通过适当的变化与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性。用负数的概念这节课,通过数老师口袋的豆 3 子,左边装4颗,右边装10颗,产生“4-10=?”使学生能很好的明白负数就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并举了植树问题的例子,通过教师的经验和案例,认为植树问题要想孩子能够应用于其他情境,在教学中就要先去掉植树情境,建立起数学模式;他认为植树问题的关键不是记住加1减1还是不加不减,而是认识到间隔与树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他认为学生的思维习惯知道结果是几个是多少,所以当出示一个情景是他首先想到的是有多少棵树,这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应道孩子知道用一一对应的眼光去看,是比多少而不是数出有多少);他强调要强调思维的灵活性而不是记住一些看似能概括一类问题的规律。平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我自私地把本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给占据了,一切的一切我都安排好了,只要学生给我准备好那个呼之欲出的答案!
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多留一点时间给他们思考,多让他们说一会儿,慢慢地,说的完整点、再完整点、更完整点,这就是我今后要践行的!
四、引领发展
参加“现代与经典”,学习“现代与经典”,借鉴“现代与经典”。根据我们学校目前的课堂现状,师资水平,找出差距。用“现代与经典”的思想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2012-11-24
第五篇:《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现代与经典》学习心得
2012年10月,在秋风送爽的季节,我有幸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欣赏了一场教育前辈和专家给我们带来的视听盛宴——第十四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的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齐聚东南大学本部礼堂。全国十多名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济济一堂,郑毓信、刘德武、贲友林、、张齐华、、华应龙、刘松、黄爱华等。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报告,欣赏他们精彩纷呈的课堂,充分感受到大师的风范,真是幸运之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感叹。这次活动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教学中的“现代”与“经典”,“现代”之新颖,“经典”之殷实。沉醉于其智慧的芬芳,享受着思想的盛宴,让我明白教学艺术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遵循具体学科教学规律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能量和行为。
这次研讨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们的魅力,当课前华应龙老师应邀和各地老师一一亲切合影的时候,我就竭力思考要看他的一招一式,体会他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感悟他的教学思想,我静静地等待着„„一节课在几乎凝神屏息中快速度过,收获不言而喻。说出的,说不出的在这场精神盛宴中充实了自己。他的课让我懂得:
一勤于思考名家就是名家,华老师的这节课独特的选材,充分体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他正是留心生活做学问,留心生活做数学,把生活和数学巧妙的结合,从而体现他的“我就是数学”的观点。
二精于设计本课设计层次清晰,首先由背诵9的乘法口诀利用手指表示9 的乘法口诀得数,为本节课做下铺垫,然后借手指图用基本的数数,让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什么数在哪个手指上,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拓宽了学生思维,激发了探究欲望,精妙有层次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善于引导本节课“四导”学生探究。一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方向,他的设计得以灵动的体现。二导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长短得到课堂的收放自如。该密时密,该疏时疏。三导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开始,学生又紧张感,他和谐的态度,幽默、诚恳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气氛越来越活跃。四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强调
了当今做事,当今做人的道理。
除了欣赏几位大师的观摩课,闫勤校长的精彩点评,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下面是我对闫勤校长点评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课前教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的中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室学生喜欢了学习方式。创设血红色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另外,闫勤校长的“坚守”与“退出”的理念,又为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另外大开眼界,领略了大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