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家河》学习心得
《梁家河》阅读笔记
近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里面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梁家河是陕北延安下辖延川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习近平下乡当知青的年代甚至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可这里也是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地方,经常探望的地方。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与这样一个小地方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我觉着这正是我们要深刻认识的。
把时间倒拨回40年前,一个懵懂少年为躲避磨难,孤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还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地群众以宽厚之心包容着他,养育着他,感染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少年立志扎根黄土高原,尽自己才能挖水井、办沼气、打坝地,带领着社员们一步一步用汗水开辟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坎坷岁月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正如本书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写的那样,习近平同志回到梁家河,当地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回来一样远远地迎接;青年时代的伙伴,习近平像亲人一样叫着他们的小名、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这,就是亲情。
早在大约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正如本书第二章标题一样:“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句话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延安人民、梁家河的乡亲用他们宽阔的胸怀和仁厚之心包容着、尽最大努力帮助者这个所谓的“黑帮子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温暖、关怀着他,助力他一步步入团、入党、当支书、上大学。习近平同志这个“北京来的娃娃”到陕北,住窑洞,通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搞发展,搞创新,冒着风险搞副业,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梁家河取得了大发展,当年的少年也成长为可造之才。习近平和陕北农民,和梁家河乡亲建立起来不可割断的深厚感情。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实都说明:只有扎根地方,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疾苦;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做实事,正直、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老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虽然因为上学的原因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作风、他的影响还在,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梁家河人,开创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着贡献。“随娃”石春阳接替习近平同志书记的工作后,牢记着“老”书记“雷厉风行”、“多动脑筋”和“一碗水端平”的嘱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修生产道路、退耕还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中顺利化解矛盾,带领着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铁锁”武晖在习近平的影响下,立志上大学,最终当上教师。在禹居中学校长、永坪镇教委主任、永坪中学总务主任等岗位上,真抓实干,做出了不少成绩。在“能人”刘永耀看来,习近平这个20岁出头的娃娃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办事干脆利落”。在他的提议下,刘永耀办起了柴油机学习班,教学成果惠及全县。在习近平“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这句话影响下,他制作幻灯片、新教具,申报节油器专利,退休后还引进南方荷花品种想着为乡亲们做好事。“黑子”王宪平虽然很早就调离梁家河,到关庄公社工作,但一直受习近平同志影响,心里装着乡亲。看望穷困家庭、修路、调解纠纷……为百姓为社会付出不遗余力……。
如今的梁家河,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之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住得到改善,医疗有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家家户户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梁家河实际上是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
通读全文,我认为《梁家河》说的可不单单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第二篇:梁家河学习心得10篇
精品学习文档
梁家河学习心得10篇
篇一】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修养,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璀璨的时代光芒。
通过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深入群众和踏实工作。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把群众记在心头。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作为基层政府的普通工作人员,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群众,我们始终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工作中以对父母那样的亲情,对老师那样的崇敬之情,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帮,解群众所难,热情服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把责任扛在肩上。群众最重实际、最认实干、最敬担当。总书记当年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筑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的作风和担当的精神,让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当前,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
精品学习文档
坚战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在包村帮扶工作过程中,始终做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胸怀担当、主动作为,出主意、想办法、多渠道,智志双扶,增添内生动力,积极落实镇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打好扶贫攻坚战,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把廉洁贯穿始终。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群众最痛恨腐败与不公。领导干部任何一项决策或工作部署,都直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地方的发展。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坚持原则、廉洁奉公,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能不被权力、金钱、私欲蒙蔽双眼,才能真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篇二】
“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捧起《梁家河》,书香温润沁脾,令人十分沉醉;打开书,重温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牢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精神,那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故事„„一幕幕、一页页,是初心的引领、更是使命的呼唤,感召着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去找寻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这“大学问”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人生航标。往小了说,这信念就是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动力源泉;往大了说,正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指引着总书记、支撑着总书记,让他在梁家河艰苦的环境里
精品学习文档
依然满怀激情、忘我工作。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犹如茫茫黑夜中的灯塔,照亮前行路上的每一个追梦人。
这“大学问”是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催人振奋,他不仅身体力行为我们树标杆、做榜样、带好头,而且从梁家河的“人生第一步”开始,就深深扎根基层,与艰难困苦做斗争,几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走好人生每一步。在奋斗中收获喜悦,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即使是饥饱断顿的岁月,总书记也不忘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令我们深受启迪、倍感鼓舞。
这“大学问”是担当。担当就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从初到农村时的种种不适应,到后来即使整个大队只剩下总书记一个知青,他毅然担负起大队书记的职责,顽强拼搏、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彰显了总书记“遇事有定力”“抗压能力比较强”的高度责任感和强大自信心。我们笃信,有总书记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巨轮号破浪前行,驶向光辉彼岸。
这“大学问”是为民。“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与贫苦百姓融为一体,他心里装的满满都是群众,一心想的也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幸福日子,打淤地坝、建铁业社、办代销店、修沼气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今天的党员干部,“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更应该沉下身子、多“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与人民群众一道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十万余字,四十幅图,一部《梁家河》就是总书记从插队知青到大队支部书记的搏击史、奋斗史和成长史。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正
精品学习文档
是我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知识的大好年华,但总书记已然成长为梁家河大队的主心骨、顶梁柱。试想,倘若没有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没有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没有敢闯敢拼的使命担当、没有炙热深厚的为民情怀,谁会夙夜挑担、负重前行?以身许党许国、为民鞠躬尽瘁,总书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出了最好诠释。
迈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我们广大青年干部必须挺直精神脊梁、秉持为民初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新的力量!
【篇三】
《梁家河》,一本一百来页的书籍,一段凝练人生心路和成长历程的故事;梁家河,一个原本贫瘠的小村庄,早已改头换面有了新模样,它也是最富饶的“土壤”,让有为青年在这里扎根、生长,开出繁茂的花儿,结出丰硕的果实。
翻开《梁家河》,习近平同志说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你便有了十二分的好奇心,想要看看梁家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可当你跟随着知青们一路辗转颠簸来到这个漫天黄尘,传说中“鸟不拉屎”的地方时,一种莫名的心酸便涌上心头。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知青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只在老一辈口中偶尔听到过,论感受,几乎没有,所以长辈们常说忆苦才能思甜,也只有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什么叫苦,什么叫甜。
精品学习文档
吃糙粮,睡土炕,煤油灯熏得脸孔黑亮亮,起早贪黑的劳动让人忙,过年节才能吃到的肉最香,城市与农村实在不一样。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未满16岁的城市青年来说,确实难以接受。可正如悬崖峭壁往往能开出最美的花,当一个人下决心背水一战,不留退路,等待他的就是进步了。
踏踏实实务工,勤勤恳恳劳动,认认真真学习,真真切切为民。身在农村,自己就是农民。那时的农民,依靠黄土地过日子,有着大智慧,是土地教会一辈辈农民怎样生存、怎样做人。习近平同志干活儿从不偷懒,并且虚心向农民学习生产、生活之道;最重要的是他会学习、会动脑,巧干实干,才有了后来的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挖甜水井等等,一步步改变了这个贫穷落后小村庄的生产生活面貌,这其中的艰辛都浓缩在了字里行间,印刻在了村民的眼里心头,还有梁家河的寸寸土地上。也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最让我动容的是,跟随着习近平同志从北京来到梁家河的行李箱里装满了各种书籍。条件愈艰苦,他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每晚在自制煤油灯的支撑下,品读各种中外史书、名著,且不说昏暗的光线对视力的伤害,单单煤油灯的气味和烟尘就够人受的了,可他却甘之如饴;走30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看过了书籍还要思考当下和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从读书中寻找到无尽的乐趣,才能不用费力坚持就将这份爱好一直保留下来吧。反观如今的我们,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却寥寥无几,实在惭愧。
还有那句“一碗水要端平”,简单地一句话却承载了巨大的重量,那里面包含着个人的品行、村民的信任和集体的稳定,对待任何一个
精品学习文档
人、一件事都能做到不偏不倚,让多劳者不少得,少劳者不多得,最大限度激发村民劳动、干事、创业的热情,只有这样,村民才会真心信服你,打心底里亲近你,而这些又成为促使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一心为民,从而带领梁家河村走上摆脱贫困之路的源动力。
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来说,虽然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中的苦辣酸甜却有诸多相似。我们从城市的高等学府分别来到广袤大地上无数不同的乡镇、村落,也许每个地方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尽相同,但相比城市,它们都一样有差距,相似的是,最初产生在我们心中的失落;初到基层,不善与群众打交道,很多时候交流起来牛头不对马嘴,遇到棘手的问题,难以寻求两全之策;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时常与家人团聚,面临防汛防滑、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关键时期,忙起来更是食不知味、寝不遑安。这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可当你真心付出过、努力过、经历过,当群众为你竖起大拇指,称赞你是个好小伙、好姑娘时,当集体因为有你的付出而变得越来越好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虽然离开了农村,却把心留在这里的干部们,内心的感动与甘甜。
这是我们选择的路,是青年干部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经之路,那些山间地头蜿蜒的村道,那些汗流浃背打湿的衣衫,那些跋山涉水磨破的鞋履,那些不辞辛劳奋战的日夜,还有朴实可口的农家饭菜、香醇味浓的自酿美酒,和一张张善良、诚恳的面容。它们就如同山间奔流的条条小溪,最终汇聚成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梁家河”,是缘分,是记忆,也将成为一种情怀。梁家河,我阅读过,正经历着,跟随者它的脚步,我也将找到人生中不一样的我,和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篇四】
精品学习文档
梁家河,一个地处黄土高原山坳里的陕北小山村,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学问”,也正是这里,成为习总书记挥洒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成为他脱胎换骨之地,成为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新起点。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总会有一个“梁家河”,那是曾经迷茫、痛苦、煎熬的地方,那也是我们坚定、充实、成长的地方。
“梁家河”是磨砺意志的好地方。习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歇过。一个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坡,面对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却硬是让他过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过出了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相比于总书记的安然自若,当下一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面对基层普遍存在的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工作辛苦等问题,往往存在畏难发愁情绪,更有甚者一遇挫折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磨炼人的意志。有人说,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你经历过的所有痛苦。既然如此,不妨就把基层当做练兵场,把所有的压力、抱怨当作成长的磨刀石,在工作中锤炼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梁家河”是学习积淀的好地方。习总书记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在这里他从什么都不会,到后来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信手拈来;从什么都不懂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只
精品学习文档
有这样才能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才能成长为工作的“多面手”。
“梁家河”是务实干事的好地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他带着乡亲们光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搞科学种田,使粮食增产60%;他创办农村铁匠铺子,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他创建陕西首个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全省能自行解决照明供热的第一村„可以说,每一步他都走地坚实有力,每一个岗位都干在实处。然而,生活中总是不乏那些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总觉得基层太低、舞台太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不愿留下来干点实事。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一辈子,但“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学会脚踏实地,把小事儿干好、干实,做一个对得起岗位的人。
所以,请记住因为忙碌所以充实,因为煎熬所以成就,因为经历所以成长,放眼当下脚踏实地,才能在自己的“梁家河”书写无悔的青春。
【篇五】
近日,中心村支部进行了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的热潮活动,我借此机会,有幸翻阅了这本藏着“大学问”的书。
立足基层,须具人民情怀“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的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道理”,一句简单不实的话语,道出了习近平立足基层的热情和真情。反观眼下,多少出
精品学习文档
了社会的刚参加工作的人能有这种乡土味儿,习近平立足基层与乡亲们同吃同住,许多治国经验都是从他那时扎根于基层的阅历中得来的,真正印证了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谋略,而身在基层的我们,更需要学习他乐于融身与群众的那份担当与激情,只有这样,我们方能成长,方能学到真本事。
坚定信仰,需牢树信心。习近平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在此之前,他先后写了数十次《书》,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均未获批准,但他并未气馁,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为百姓谋利益。“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真是本着这样一的坚定信仰,习近平再后来经过层层考验,成功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照自己,我虽不是党员,但更需具备这样一份坚定信心,因为我身在基层,时时要与老百姓打交道。怎样把老板姓的事情办好,怎样为他们带来更多实惠,怎样发展经济,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探索与实践,如果心中没有百姓,那么一切行动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信仰无疑就是成功之母。
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困苦。梁家河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用艰苦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习近平说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是他经历基层印象最深的五关。面对苦难,他选择迎难而上,冲破层层困难,以顽强的意志挺过去。放羊、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修去打坝光脚站在冰冷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的社员评价他是好后生。他在梁家河的村民眼中也成了“吃苦耐劳”的代名词。他将个人生活乃至生命都融入了梁家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勇担
精品学习文档
当与奉献书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史。作为在基层奋斗的青年一代的我们来说,有谁又能做到这样,所谓的奉献是要用生命与激情去和基层这个大熔炉融为一体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去与老百姓打交道,做工作。一颗心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
《梁家河》这本书内容浅显易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需要我们反反复复地揣摩。
【篇六】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更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摇篮。纪实文学《梁家河》描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生涯,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值得我们学习。
经受磨难才能成长。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开始融入农村生活。由北京娃变成村里娃,有各种不适应的情形,需要一段痛苦的适应过程,更需要信念和毅力去坚持。通过自身努力,习近平通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考验,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年。适应了糠菜半斤粮的生活,练就了很强的自理能力和强壮的体力,学会了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的成长,更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锻炼人、成就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意志,砥砺品质,成熟心智。
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习近平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所有人都在哭,只有他在笑。积极的心态,总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面对农村的落后面貌、“山顶洞”人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他积极面对和融入生活,还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村
精品学习文档
们建沼气、打淤地坝、开办铁业社、打水井、开办扫盲班等,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建设家园。面对挫折,习近平积极面对,他曾经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才获得批准,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写了十份书才获得批准,最终迎来了政治生活的曙光。面对困难,永不言弃、永不放弃、永不退缩,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受住了时间和生活的考验,更加坚定了信念,坚信为人民幸福,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爱戴。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才能使人进步,读书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到梁家河插队时就带了满满几箱子书,在煤油灯下博览群书,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在知青中形成了爱读书的氛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求知若渴,上山放羊,田头休息他都拿起书看,点滴积累,七年时光没有荒废。广大党员干部处在当代这样一个好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广,更要挤出时间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学习作为提高自身本领大有效途径,为建设新时期干部队伍打下坚实基础。【篇七】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
精品学习文档 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
精品学习文档
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篇八】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我们的领袖习总书记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本鲜活教材。
从梁家河走出的习近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黄土地的儿子”,感受到了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炽热的亲民、为民情怀;更激励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重新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再出发!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精品学习文档
重要七年。正如习近平所说“陕北黄土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从带领群众建沼气池、打堤坝、开铁业铺等实实在在的事情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其中的过程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但习近平就是凭着对群众的感情,一心一意为大家,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了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
《梁家河》一书真实再现了习总书记当年在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留下的足迹,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的历练故事。“三个最”就是习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翻读这本书,在回望历史中,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习总书记插队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热爱读书,手边离不开书。谈论具体问题时引用典故和案例,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使我认识到,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悟到了总书记立志“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并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断升华思想境界,增强理论自觉,自己更应该学好这本书,身体力行,时
精品学习文档
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立足本职工作,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前行!
【篇九】
这本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的精神宝藏——《梁家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首先,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要成为行为的示范者。言传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爆发的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正人先正己,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们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大家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
其次,我们要成为一名学习者。医务专业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博学多才对我们每位医护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工作观念,改变自己的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篇十】
精品学习文档
如今,《梁家河》成了备受大众追捧的热书。这不仅为全民阅读时代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一珍贵读物时,能够切实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青涩时代就释放出的人格魅力。在当前的时代,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梁家河》不仅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品读、感悟,也对现实中的每个人具体深刻的启发意义。
亲民。为什么时隔40年,当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仍然能够得到当地乡亲们的追捧?为什么在当时,乡亲们总是喜欢来到习近平身边,听他讲历史、听他讲故事?因为,习近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亲民爱民的真谛,他设身处地在为乡亲们谋利益,他时刻心系群众,他始终在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真情爱民,真情为民。勤奋。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始终严格要求约束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带领乡亲们干活,他总是不怕苦累。通过勤奋的学习,让他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养料,这不仅坚定了他的党性,也让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用身体力行的吃劳精神,带领着乡亲们一道打拼,也用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情怀。
从当年梁家河的知青,到如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梁家河的七年岁月,无疑是习近平此生宝贵的财富。当然,习近平的梁家河岁月,又何尝不是摆在每一位党员干部,乃至每一位公众面前生动的教科书。无论我们置身社会的哪个行业,也无论我们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要随时注意积淀提升自我。
精品学习文档
第三篇:梁家河参观学习心得
参观梁家河心得体会
2018年7月24日,我有幸参与了单位机关党委组织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来到陕西省延安市进行参观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到梁家河的参观学习,这里曾是总书记当年下乡插七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的地方。
通过解说员的引导我们参观了梁家河建于2012年的村史馆(原梁家河村小学旧址)该馆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再现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在当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从中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末,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梁家河村落户插队。克服困难、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磨练的事迹。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广大群众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修通了道路,还开办了铁业社、磨面房、代销店,成立了缝纫组,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先进事迹。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习总书记说这几年中过的5大关:
1、“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的香甜。
2、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我便咽的下,吃的香了,直到今日我对陕北乡村的饭菜还很有感情,就那酸菜来说,多时不吃还真想它。
3、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会呢
4、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我挣六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我就能拿到壮劳力的十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5、思想关。这里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份子,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
经过“五关”的历练,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了“思想改变行动”的深刻含义,思想接受了,行动就积极。
参观中仔细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先后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深深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村民的牵挂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在离开梁家河后,习总书记还时时挂念着这里的群众。2015年2月13号,习总书记还回到梁家河看望群众。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对我们影响很深,值得我们敬佩。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习近平主席说“1969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随后参观了知青旧居,真实感受到了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住的是最简单的土窑洞,睡的是大通铺式的土炕,切实体会到了习总书记年轻时在梁家河插队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感悟到了一个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的思想转变和意志磨练过程。
学习结束后我感触颇深,梁家河给了我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同时也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深刻理解思想改变行动含义,同时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第四篇:《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初闻这句话,心里有些疑惑,有些不解,它有怎样的魅力能让总书记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梁家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梁家河,一个载着习总书记启航的地方,七年的青春岁月让他在这里学会良多,不仅仅是他学习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让他真的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地方。他受百姓馈赠,却又回馈百姓良多,建沼气,挖水井……不论去哪,他总是心头记挂着他身后的群众们。终于,在这里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
果然,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啊!
本书开始“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陕北高原是他的根,那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管自己飞的多高,梁家河始终是他的根,他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这里的人以及这个地方所带给他的“学问”。
从一开始村民不接纳他和他有距离,到后边村民想着他推举他当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来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信服!从1975年离开梁家河到2015年回到梁家河整整40年的时间,总书记依旧记着当年同伴们的小名,正是因为总书记始终把梁家河放在心里!
我们XX人要学习青年时期习总书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坚守信念的高尚品质。作为单位中坚力量的我们更要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坚信:只有自己踏实努力的付出了,肯定能取得相应的收获;只有自己不断的成长,才能实现单位的跨越,才能为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第五篇: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学习体会
《梁家河》,朴素的叙述,质朴的人物语言,体现出梁家河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延安革命精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就是时刻为人民谋福利的报恩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精神。我结合实际,谈谈对学习《梁家河》一书的感受。
梁家河,学习是立身之基。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带一箱子书下乡”、在黄土高坡上揣着书放羊、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书痴的他为了《浮士德》更是跑了30里路。正如他所言:“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金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很多人把“惟有读书高挂在嘴上,”却把“偏无闲暇时”作为借口,走进梁家河我们会意识到读书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借口。
聪明人都是用笨办法读书,愚蠢的人都偷偷找“小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善于学习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立身之基。我们应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创新路。
梁家河,筑牢了为民初心。初心就是民心,习仲勋同志曾讲过“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家训的传承,在习近平心中种下了初心的种子。正如***所言:下乡插队,选择了延安,就是探寻父亲革命足迹,见证革命家的初心。在梁家河的7年里,与最底层的人民朝夕相处,乡亲们的信任和养育让他的初心萌发、成长,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坚定的群众立场、牢固的群众观点、深厚的群众感情。他曾说过在梁家河插队的经历让自己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初心就如扣衣扣,第一粒扣错了,人生就不会对。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放在心上,真正地办实事。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一直按着这个方向走,你真有可能到了那个地方,”***正是从这里出发,沿初心而行,至如今的“地方”。
梁家河,汲取了榜样力量。他干活从不“撒奸儿”,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夯实土地、打坝淤地、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干部,就是干字当先,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梁家河,坚定了永恒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位“京城后生”正是靠心中的信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我1969年1月去,19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
对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信仰,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同志能够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起伏,就是源于信仰的坚定。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强化初心意识,坚守对党的绝对忠诚,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党性、坚定信仰。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在当时的境遇下,习近平能坚守仁义至善的初衷,足以证明永恒信仰。
知青精神告诉我们:本领强、素质硬都哪都行,不学无术,还想滥竽充数到哪都难。知青精神正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矛盾的良药,我们应该常带着问题回头看。不断强化个人能力、不断提高务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