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君总结申论热点 Word 文档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一
元理论——科学发展观在2010年的主要内容
钟 君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纲领性论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必然成为2011年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各领域改革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
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体现的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
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二 经济维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钟 君
经济维度的宏观热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第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一是必须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保持足以稳定和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适度的快速增长,不再不惜代价地追求与以往类似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改革30年来所获得的经济、体制成就,尽快转向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化发展。
二是必须实现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转变的内涵和意义,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优势,利用众多人口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和结构转换所带来的极其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是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激励与引导自主创新,举全社会之力为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是必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以降低发展的资源成本为核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将节约优先和效率为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必须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
要途径,必须将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点,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
五是必须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不同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经济维度的中观热点:
中观热点一: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
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包容性增长的实质是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的公平正义,强调增长的普惠性。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是收入分配的改革。
中观热点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
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要关注三个微观考点: 一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山寨文化
中观热点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关注两个微观考点: 一是节能减排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环保)
中观热点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关键是增加收入(有钱花)和完善保障(敢花钱),具体措施:
第一,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要确立均衡共享的模式。
第二,政府要加大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之需,加大社保的投入。
第三,优化创业环境。特别是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让更多的就业者变成创业者,特别是要通过扩大就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第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更多的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
第五,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
第六,培育新型的消费文化,完善消费的引导机制。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三 政治维度——政绩观与服务型政府
钟 君
热点一:政绩观
(一)评价政绩的标准
在当前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是评价和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追求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是否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推进。而不是将GDP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导致有增长无发展,这样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错误的。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是否布局合理、动态平衡,是否做到了五个统筹。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政绩的取得是否以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二)政绩观的问题 1.重硬轻软。2.重短轻长。3.重显轻隐。4.重易轻难。5.重局部轻全局。
(三)错误政绩观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
2、客观原因,就是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
(四)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
2.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
3.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切实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4.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考评量政绩。在考核班子和干部上,既重视“硬件”,更重视“软件”;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切入点一:节能减排与政绩观
节能减排成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考核内容,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指标统一起来综合加以考核。其意义重大,它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尺度,可以引导各级干部重塑一个崭新的政绩观,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入素材:拉闸节能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河北省枣强县为了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指标,自进入10月份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停电,每天全县只对居民供电4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断电。枣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枣强县电力局对记者证实了这一情况。枣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这一举措不能说是单纯的“拉闸限电”,而是“节能减排”的需要,而且该省不少地方都是如此,“要持续到12月底”。……
在目前考核体系下,政绩就是某些官员的硬道理。“突击节能”的思维,与发展至上的思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政绩的标准由GDP数字,换成了某些别的指标。官员只需对上
负责,也很容易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因此,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必须和转变发展方式一起推进。发展的标准,不仅是某些抽象的数据指标,还要包含民生的、企业利益的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
----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0月22日
切入点
二、2010年纠风工作重点任务 热点二: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是关键
(一)政府职能具体内容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①军事保卫职能;②外交职能;③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①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
差距,体现社会公平。②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③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是:①发展科学技术;②发展教育;③发展文化事业;④发展卫生体育。
社会职能:是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目前,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二)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
一、合法行政
二、合理行政
三、程序正当
四、高效便民
五、诚实守信
六、权责统一
(三)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
服务型政府的六个特征:民主责任、法治信用、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
素材一:问责制
(一)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会议认为,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是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会议认为,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观念,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规定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问责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制的实践尚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健全行政问责制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行政不作为,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仍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1.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问题,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在不少地方,推诿扯皮这一行政过程中的痼疾,正在从事前的行政行为实施环节,延伸到事后的行政问责环节。这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刚刚起步的“大部制”改革有望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回应。2.问责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凸显“六重六轻”现象:重行政问责,轻法律问责;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应对问责,轻预防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
3.行政问责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行政问责制度的推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问责主体不能充分有效地了解行政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公众不能及时、准确了解行政问责程序。问责制度作为现代行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和行政公开、依法行政等相关制度共同发展,互相推进。
(三)推进问责制对策
第一,合理配置和划分权力、明确职责。当前我国党政之间、行政机关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职责划分不规范,职能重叠现象严重。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多头监管模式”
是造成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农业、工商、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五大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有权有利的争之,执法和问责的双“真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改革,明确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否则,责任人难以确定,最终有可能使问责制归之无效或不公平,导致责任虚置或责任追究不到位。
第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健全监督。官员问责是一种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而让问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包括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缺位。真正的问责制不应当是强化官僚制,而是要强化官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与责任。只有政府透明、政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责任的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才能使问责不成为“内部解决问题”的姑息行为。第三,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并成为悬在每个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官员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民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同时也要防止大量被问责官员风头过后移地为官的制度化安排,让问责制在构建官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中发挥作用。
素材二:信息公开
(一)公开存在的问题 1.公开信息不真实 2.公开信息不及时 3.公开错位。
4.公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的现象。5.政务公开手段落后。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对策
1.提高政府领导干部 “阳光意识”。政府官员要树立“阳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等基本制度。以国务院《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依据,加快制定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3.进一步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加强信息公开,同时,强化保密管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信息公开与保密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发现和查处泄密隐患、泄密事件的能力。
4.完善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建立相应的归类查询制度。在政府网站上,以专栏的形式,将群众急需的信息及时地向外发布。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的经常沟通机制。同时,在信息提供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把它当成一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向群众提供信息。
5.完善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于结果公开、程序公开,而对过程公开基本上没有涉及。社会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公开涉及面更宽,如官员财产情况,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过程等。应加大对于重大公共决策,过程的公开比结果的公开,及时公布“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各种会议提供市民旁听席、开展意见征求会等。
6.进一步强调公民参与。各级行政机关必须按法定的重点范围主动公开为公民、法人等政府信息申请提供便宜服务。如果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予以监督和追究。
素材三:科学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特点 1.程序性。2.创造性。3.择优性。4.指导性。
(二)决策科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决策存在不科学为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有少数领导的好大喜功,喜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2.缺少必要的避免决策浪费的制度约束,缺乏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机制
3.缺乏保证决策科学化的有效的监督、审计、问责手段。
(三)推进科学决策对策
1.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一是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弥补在复杂性条件下决策时政府的局限和不足;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四是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
2.建立决策审计制度。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要尽快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立效益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开展重大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应向人大提交报告,并予以公示。
3.建立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制度建设,以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决策评估的科学和公正。4.建立决策问责制度。只有建立了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认真负责地组织好决策的执行,才能防止一些部门和个人只看重上级、看重表面过程,而不把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良倾向。5.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激励机制。激励是问责的对立面。只有让决策科学的先进集体尝到甜头,得到利益,有可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素材四:群体性事件
(一)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我们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
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规律
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局面失控——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
(三)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
探讨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对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性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分化、组合。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性因素: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公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或漠视,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公共政策失误或基层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所致。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法制观念较淡薄。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性因素:政府的决策偏差、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性因素: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动性因素: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
(四)处置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上来,靠法律、靠政策、靠政治优势解决问题。其次,领导干部要到一线指挥,面对面地与群众对话,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第三,要高举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法制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依法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第四,要始终贯彻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文明处置、依法处置、防止矛盾激化。第五,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第六,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道,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
创新思路:少用“灭火器”,多置“减压阀”,减压阀比灭火器更有成效
素材五:学习型政府 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府?
第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社会不断发展、学习无止境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工作一样要求,使学习成为政府组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创新动力。
第二,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协调、平稳、高效的学习机制树立共同理想和目标,来增强组织和工作人员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型组织充满活力;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各种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基层组织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日趋完善并充分发挥作;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和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建立学习载体机制,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的有效学习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的新载体。使学习生动活泼、不断深入。
第三,完善政府终身学习体系。营造处处是学习之处的工作学习环境、构筑终身学习体系,要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学习资源供给,要大力实施学习工作日常化,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学习环境的拓宽,学习阶段的延长。
第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要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结合起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用科学发展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水平;突出以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为核心的理论学习,把建设学习型政府的普遍规律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的成果实现向政府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的转化,使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钟君:申论应试技巧篇
钟君:申论应试技巧篇
《申论万能宝典》2007精华巨献
(二)[作者:钟君来源: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点击数:6543更新时间:2007-11-
2作者:钟君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独创申论写作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教学经验丰富。
一、吃透材料,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不论考试题目有什么要求,总是离不开三个问题,原因,现状,对策。
分析材料的时候要问自己五个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对策是什么。
二、阅读的基本套路:一勾二概三分类。三遍四步法,用30-40分钟。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者关键句,1.首尾句原则
2.关联词原则
l3。常见词原则: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测,分析,强调,指出,认为。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标注关键词即可,但最终要的是把握材料的整体性,材料之间的关联性,材料在整个申论材料重的地位,以及从哪个角度分析对自己最有利。特别要注意的是典型现象,事例和图表。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横向原则:并列关系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原因,甲乙丙丁四种现象等等。对立关系如积极消极方面,成绩和问题等等。
纵向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原则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首先要注意给自己设定的身份。
主旨突出,应用万能模式。八股模式。P
21三遍四步法实施的好,你的考试就成功了一半。
三、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
1.内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
SWOT分析:优势,劣势(企业能够做到的),机遇,威胁(企业可能做到的)。
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内外因分析和多角度分析的写照)
l.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6.增加投入,依*科技。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具体措施和万能句式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
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出发,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激励制度
利益相关制度
分工制度
规则制度
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应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应民意,广泛几种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智(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机制
组织专家制定。。领域的实施细则。
6.增加投入,依*科技。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督,全面落实。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媒体监督,或舆论监督
领导或上级监督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强调制权)
对于一切忽视。。违反。。的行为,要大胆揭露,公开曝光,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必须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万能八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万能八条示万万不能的。能用则用,如果不合适,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评估对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当试题反应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只有根据题目给定的角色,抓住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涉及各个问题,才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案。
2.对策的可行性,方案要能解决现实社会重存在的问题,由谁执行,执行步骤(怎样去执行),何时实施,在什么条件下执行,总之,要通盘考虑,尽量克服与之相悖的因素,切忌脱离世纪,坐而论道。
3.对策要符合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合法。
四、论证写作的基本套路
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整体把握试题,从所获得的不同观点中选取最深刻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的一个作为论点。论点要有政治高度,看到事物本质,有预见性,概括,立场正确,态度鲜明,有创见
突出论点的方法有:将文章的论点摄制为题目,第一段概述材料,第二段单独成段,点名论点,每段分论点紧扣总论点展开,开头结尾照应总论点,最后一段总结总论点。要注意应该采用并列句,条件句等句型,灵活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申总论点的重要性,必然性和意义。
论据:真实,典型,全面,新鲜。包括具体或概括的事例,统计数字或图表,亲身经历,引经据典,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
可采用例证,引证,理论论证(通过分析,判断等推理手段剖析事理,分析问题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演绎和多角度演绎,常用没有。。就。。),假设论证,比较论证(横向,纵向,对照),比喻论证,归谬论证。
三种结构,三段式是总的思路,P40页
1.提出问题:引用资料,开门见山。
2.分析问题:紧密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重点论和两点论。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
3.解决问题:由条理,最好和前面的各个问题照应,涉及到相关部门职责的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
五个得分突破点
提纲:标题 开头 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结尾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P42万能标题
开头:交代事件的缘起,揭示主题,谈主题的影响。有叙述式,引言式和设问式P44,模板。
结尾:概括总结,强调深化主题(或正或反翻新),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上升到理论高度,一般可以纳入“科学发展-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万能句式P45。
过渡:
过渡段:在三个部分之间,可使文章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前半部分概括上一段,后半部分引出下一段。过渡句:可以用于某个段落句首,总结上一段,或用于句末,引出下一段,或概述材料,或表示转折,或提出问题。
过渡词:转折词,连词。(华图教育 钟君原创作品,转载注明来源)
第三篇:申论热点总结
一、中国梦
1、标题:A、打造中国之梦造就美好明天
B、凝聚中国力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2、框架:A、以实干之基托起中华复兴之梦(实干兴邦)
B、以自主创新助推中国梦扬帆远航(科技进步)
C、以文化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繁荣)
D、以改革之力为中国梦保驾护航(惠及民生)
3、开头:
A、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只有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B、新中国“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正是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说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凝聚中国力量,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4、结尾:
A、民族独立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今天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梦想仍在继续,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小康梦„„在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互动交融中,世界东方升腾起激荡人心的中国梦,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
B、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需13亿人共同奋斗,凝聚中国力量。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
5、名言警句:A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
B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1、标题:实干兴邦:“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2、分论点:A、坚持求真务实
B、勇于攻坚克难
C、善于开拓创新
3、开头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
4、结尾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付出世人难以想像的巨大牺牲,在“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三、保障性住房
1、标题: 健全保障房管理机制 确保分配公平公正
2、分论点:A、科学合理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布局和相关配套设施
B、做好保障房建设的质量监管
C、出台新的保障房管理办法
D、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投入
3、开头:
A、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公平公正一直是我国民众的追求与向往。保障房政策根本目的是惠民生、促公平,但分配管理制度不健全,使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形成了新的不公。有鉴于此,必须健全保障房分配管理机制,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平。
B、实现住有所居,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十八大,党给我们的承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愿望。住房是民生之要,牵动着百姓的心,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都为其忧虑。政府为解民之忧,推出了保障房政策,但在分配中却出现了不公,故此,必须健全保障房管理机制,严守公平分配的“生命线”。
4、结尾:
A、杜甫有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古人的忧思犹在耳畔,政府新政正跨步向前。各地政府勇于开拓,迎难而上,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同时也在探索健全保障房管理机制的新途径、新方法。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保障房分配的公开公平,不仅维护了住房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B、保障性住房建设,事关住房困难群体的幸福安康,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方面,要大力推行“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制度,逐级把关,切实满足最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必须继续贯彻保障房对象家庭动态管理制度,使这一有进有出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推进保障房建设,公平公正分配是关键,健全管理机制是保障,故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民生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夯实健全机制之基,筑造公平分配之厦。
四、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1、对策:A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B坚持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
境C强化纪律约束,提高政府执行力D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责任落实E
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
2、纯正风气聚民心
3、开头:工作作风是否纯正,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从当前看,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已成为影响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沉疴顽疾,着力整治政府工作中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工作作风凝聚民心、带动民风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4、分论点:
A治庸就是整治庸碌无为,褒扬奋发有为、为民立功。
B治懒就是整治懈怠懒惰,褒扬勤奋好学、激情工作。
C治散就是整治纪律涣散,褒扬顾全大局、令行禁止。
D治奢就是整治骄奢淫逸,褒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5、结尾:工作作风是否纯正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从治庸、治懒、治散、治奢着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还政风“碧波清泉”。
第四篇:申论热点总结
申论热点问题总结
申论热点问题总结
一.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
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做到三好三民:三好: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三发展四一切:三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一切: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二)发展是第一要务
1、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在内的全面发展。
2、核心: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都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一切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又必须从解决问题开始,无数事实证明,发展才是动力,发展才是出路,发展才是归宿,发展才是破解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问题的根本。
3归宿,发展才是破解前进路上一切困难问题的根本)。第二、增强国力。第三、提升国际话语权。
4、实施三大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内容的多元化。
2、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协调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性。
3、可持续: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着眼长远,不能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实现永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结果是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4、坚持一条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四)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统筹区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地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1-姜琳琳
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
二、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民主法治
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公平正义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共性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三)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概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一直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总的来讲,即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校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法制的政府、有限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责任原则、效能原则、竞争原则、法治原则、分权原则。
四、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2、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
3、监管部门操办不力
4、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存在诸多弊端
(二)解决措施:
1、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
3、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检测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
4、完善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5、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
6、提升全民的消费安全意识
(三)可用素材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舌尖上安全”(李克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五、儿童安全问题
(一)事件回放
2012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1)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
(2)校车事故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
(3)国务院颁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儿童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4)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
(5)免费午餐计划促进政府决策。
(6)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18路人无人援手案
(7)山西村镇干部轮奸12岁少女被定性为嫖宿幼女
(8)《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引发思考
(9)广州7岁女童饥饿跳楼觅食案
(二)儿童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儿童健康成长权益未得到重视
2、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3、儿童权益保护在刑事司法等程序中的缺陷
(三)儿童安全问题的原因:
1、家长监护责任缺失
2、学校法律责任缺失
3、儿童救助机制不健全
4、儿童权利保护法律缺乏系统性
(四)儿童权益保护的主要举措:
1、强化家长和教师的监护职责
2、健全儿童权益保护的救助机制
3、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
(五)可用素材儿童权益保护需构筑严密法律网络
“内外兼修”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筑就保护堡垒保障儿童权益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儿童共享阳光温暖
六、就业最难季
(一)就业难的成因:
1、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岗位供需不匹
2、发展环境不利导致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受限
3、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人才分布过于集中
4、就业不公情形呈增多趋势
5、高校忽略教学质量提升影响学生就业效果
6、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
(二)破解就业难举措:
1、根本之策应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以简政放权激发就业创业创新活力
3、以政策激励分流就业方向
4、通过激励与约束政策营造贡品的创业就业环境
5、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三)可用素材
1、名言警句
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考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习近平
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以简政放权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李克强
2、标题示例:呵护就业梦编制中国梦
释放就业创业活力始自简政放权
让公平之光照亮就业之路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莫让就业难羁绊青年梦
守护民生之本筑牢发展之基——促进就业亟待经济升级
七、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2、加大调控和监管力度,杜绝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
3、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4、大力扶持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5、建设节约型社会,还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以科技进步带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可用素材
1、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节则昌,淫饮则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八、文化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2、满足群众需求
3、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问题:高增长背后的隐患:
1、总量不大,水平不高
2、缺乏骨干企业、知名品牌
3、贸易逆差依然较大
4、盲目发展仍然存在(三)主要原因:
1、思想观念落后
2、政策法规不完善。补充词汇:知识产权保护缺失
3、资金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
4、技术发展落后
(四)对策:
1、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前提。例:光电总局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
2、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
3、以培育文化企业“航母”为发展重点。
4、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重要支撑。
5、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强大保障
6、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重要补充。
(五)可用素材:
1、名言警句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恩格斯
大力倡导文化创新,努力追求文化创新。——刘云山
2、标题示例
廓清文化产业创新的藩篱
提高文化软实力呼唤文化产业创新
以政策甘霖润泽文化创新之花
第五篇:2012申论热点总结
一、政务公开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开始实施,但纵观当前各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在充分肯定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信息公开的思想观念障碍大。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遗毒未清,部分公务员热衷于“暗箱操作”,不愿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流于形式。表现在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
二、政务公开难原因
1、部分单位和领导对信息公开重视不够。
2、特权思想严重,不愿公开。
3、存在腐败行为,不能公开。
4、信息公开监督缺乏力度。
5、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不完善。
三、完善政务公开的对策建议
1、确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促进政府观念的转变。
要敢于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真实公开。坚决摒弃封建官本位意识,克服封建思想,杜绝“暗箱操作”,树立服务理念。保证媒体及时准确获得信息。坚决杜绝以往政府官员因害怕而隐瞒事件真相的做法,客观真实地公开相关事件真相。
2、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
打破过去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打破过去政府信息公开的自上而下的逐级下传模式,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化模式,提高政府内外沟通的效率。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全过程信息,特别是行政决策信息需要及时予以公开,同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系统性、针对性。
3、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更多地赋予民众政府信息请求权。
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更多地赋予民众政府信息请求权。积极建设电子政府,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建立政府与公众有关政府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4、建立完整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完整的社会监督机制将是加速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强大力量支持。首先要赋予第三方机构更大的权力,加强第三方机构对政府信息处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要鼓励政府在处理政府信息时采取听证、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等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
5、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
政府带头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民、社会舆论要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依法行使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监督权和参与权。此外,应通过有关监督法律规范的制定,提高新闻监督的法律效力,保证新闻媒介对政府信息的报道权以及公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评论权。
6、加强政府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转变政府职能。
公务人员的素质、政府部门的形象也直接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强弱。为此,首先要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府信息公开观念,实现由“官本位”思想、“权本位”思想向“民本位”思想转变。其次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府公务人员民主施政、阳光行政的执政理念。
四、经典论述“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核心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加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深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认真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风险时期求索和谐——近年来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总结反思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频繁发生的集体上访和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西南大旱、玉树地震之类关乎公共安全的自然事故,都在警示着高风险时期的来临。面对此情此景,党和政府正以无穷的智慧和勇气直面风险、构建和谐。作为公务员考试,政治、民生都是申论考试的重点选题方向,考生有必要对近年来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总结反思,了解其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存在梗塞。例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
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
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
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
应该看到的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相信整个中国社会必将全面走向和谐、迎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