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3)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多指(趾)、并指(趾)。临床表现:5指(趾)之外多生1~2指(趾),有的仅为一团软组织,无关节及韧带,也有的有骨组织。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因:珠蛋白肽链合成不足或缺失。临床表现:贫血。
3、多发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因:息肉大小不等,可有蒂,也可以是广底的,分布在下段结肠或全部结肠。临床表现:便血,常有腹痛、腹泻。
4、多囊肾。病因:肾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泡,多为双侧。临床表现:腹痛,血尿,腹部有肿块,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
5、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病因:长骨干骺端软骨细胞形成障碍,软骨内成骨变粗,影响
骨的长度,但骨膜下成骨不受影响。临床表现:四肢粗短,躯干相对长,垂手不过髋关节,手指短粗,各指平齐,头围较大,前额前突出,马鞍型鼻梁,下颏前突,腰椎明显前突,臀部后凸。
6、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临床表现:以骨骼易折、巩膜蓝色、耳聋为主要特点。
7、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表现:视力消失,瞳孔呈黄白色,发展可引起青光眼,眼球突出。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隐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子代有1/4的概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均等。许多遗传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照“一基因、一个酶”或“一个顺反子、一个多肽”(one 的概念,这些遗传代谢病的酶或蛋白分子的异常,来自各自编码基因的异常。
常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白化病。病因:黑色素细胞缺乏酪氨酸酶,不能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临床表现:毛发银白色或淡黄色,虹膜或脉络膜不含色素,因而虹膜和瞳孔呈蓝或浅红色,且畏光,部分有曲光不正、斜视及眼球震颤,少数患者智力低下。
2、苯丙酮尿症。肝脏中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只能变成苯丙酮酸,大量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累积在血和脑积液中,并随尿排出,对婴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并抑制产生黑色素的酪氨酸酶,致使患儿皮肤毛发色素浅。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皮肤毛发色浅,尿有发霉臭味,发育迟缓。
3、半乳糖血症。病因:由于α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缺乏,使半乳糖代谢被阻断,而积聚在血、尿、组织内,对细胞有损害,主要侵害肝、肾、脑及晶状体。临床表现:婴儿出生数周后出现体重不增、呕吐、腹泻、腹水等症状,可出现低血糖性惊厥、白内障、智力低下等。
4、粘多糖病。病因:粘多糖类代谢的先天性障碍,各种组织细胞内积存大量的粘多糖,形成大泡。临床表现:出生时正常,6个月到2岁时开始发育迟缓,可有智力及语言落后,表情呆板,皮肤略厚,似粘液水肿,可有骨关节多处畸形。
5、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病因:肾上腺皮质合成过程中的各种酶缺乏。临床表现:女性患者男性化,严重者可呈两性畸形;男性患者外生殖器畸形,假性性早熟,可合并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
三、X连锁显性遗传病
X连锁显性遗传
一些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性质是显性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这种疾病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病。目前所知X连锁显性遗传病不足20种。
由于致病基因是显性的,并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不论男性(XAY)和女性(XAXa)只要有一个这种致病基因XA就会发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之处是,女性患者既可将致病基因传给生子,又可以传给女儿,且机会均等;而男性患者只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由此可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大约为男性的1倍。另外,从临床上看,女性患者大多数是杂合子,病情一般较男性轻,而男患者病情较重。
抗维生素D佝偻病(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 VDRR)可以作为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实例。VDRR是一种以低磷酸血症导致骨发育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骨病。患者主要是肾远曲小管对磷的转运机制有某种障碍,困而尿排磷酸盐增多,血磷酸盐降低而影响骨质钙化。患者身体矮小,有时伴有佝偻病等各种表现。患者用常规剂量的维生素D治疗不能奏效,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之称。从临床观察,女性患者的病情较男性患者轻,多数只有低血磷,佝偻症状不太明显,表现为不完全显性,这可能是女性患者多为杂合子,其中正常X染色体的基因还发挥一定的作用。
男性患者(XHY)与正常女性(XhXh)结婚,所生子女中,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发病;女性患者(XHXh)与正常男性(XhX)结婚,子女中正常与患者各占1/2。
X连锁显性遗传病病种较少,有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等。这类病女性发病率高,这是由于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这一显性致病基因的概率高之故,但病情较男性轻。男性患者病情重,他的全部女儿都将患病。
常见X伴性显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抗维生素D佝偻病。病因:甲状腺功能不足,影响体内磷、血钙的代谢过程,致使血磷降低,且维生素D治疗效果不好。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可伴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各种表现。
2、家族性遗传性肾炎。病因:肾小管发育异常,集合管比常人分支少,呈囊状,远曲小管薄,但近曲小管变化轻。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肾炎,反复发作性血尿,1/3~1/2患者伴神经性耳聋。
四、X连锁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性状是隐性的,女性只是携带者,这类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子代中的男性有1/2是概率患病,女性不发病,但有1/2的概率是携带者。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子代中男性正常,女性都是携带者。因此X连锁隐性遗传在患病系中常表现为女性携带,男性患病。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称为交叉遗传。
常见X伴性隐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血友病A。病因:血浆中抗血友病球蛋白减少,AHG即第Ⅷ因子凝血时间延长。临床表现:轻微创伤即出血不止,不出血时与常人无异。
2、血友病B。病因:血浆中缺乏凝血酶成份PTC,即第Ⅸ因子。临床表现同血友病A。
3、色盲。临床表现:全色盲对所有颜色看成无色,红绿色盲为不能区别红色和绿色。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因:为原发性横纹肌变性并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初为行走笨拙,易跌到,登梯及起立时有困难,从仰卧到起立必须先俯卧,双手撑地,再用两手扶小腿、大腿才能站起。进行性肌肉萎缩,但一般不累及面部及手部肌肉。隔代遗传
隔代遗传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致病基因的传递是代代相传的,一个个体一旦没有从亲代继承到某个特定的致病基因,那么,其后代一般也不必担忧此种致病基因所带来的遗传病。
伴性遗传病患儿绝大多数为男性,追踪其家族发病的情况时可以发现,患者的母亲是正常健康人,但其外祖父却是本病患者。从中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
①伴性遗传病是从外祖父传给外孙,跳过母亲这一代,有明显的隔代遗传现象;
为什么这种伴性遗传病都是隔代遗传的呢?是因为这种病是隐性遗传病,并且都是通过女性传递的。女性虽不发病却是伴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并将这种病传递给其子代中的男性。比如甲型血友病,它的发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第八凝血因子突变所致,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遗传病,其发病者均为男性。由于父亲遗传给儿子的性染色体只是Y,传给女儿的则是唯一的一个带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所以患血友病的男人,他的儿子完全正常,女儿虽然表型正常,但全部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她们结婚所生男孩约有一半将患有外公所患的遗传病。由此可见,伴性隐性遗传病虽有隔代现象,但致病基因都是通过患者女儿传递下去的
第二篇:“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
七、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1、资料对比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2、资料分析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提出问题:
(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形成结论:参考答案:
(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3、继续探索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三]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2)交叉遗传
(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遗传
(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拓展运用
1、问题探索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3)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当堂反馈(略)
[七]作业布置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伴性遗传”说课稿2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红绿色盲的发现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遗传特点分析及应用”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内容是尽显课程理念的极佳素材。
1.2 教学目标
本节在课标中的要求为:概述伴性遗传,此为理解水平,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了解水平);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解水平)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了解水平)。
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乐趣。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确定依据: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有助于真正领悟遗传定律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因为学生对遗传知识掌握有限,仅仅根据所提供的一份红绿色盲家谱图及xY染色体结构图,就判断出色盲基因的位置,分析出遗传方式并归纳遗传特点,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把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确定为难点分析。
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以下学习基础:
知识基础:人的性别遗传、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及细胞学基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获取信息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乐于合作、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3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现实情况,及新课程理念,确定了本节教学方法为“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并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学生学而不思,思而不深,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度的生物科学素养,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识图辨认,以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然后告诉学生有一位科学家就辨认不出这些图像,从而引出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教师启发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道尔顿和弟弟的色盲基因是谁传下来的?借此进行情感教育并引导学生进入理性思维,顺利过渡到本课难点“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的学习。
4.2 引导探究、分析讨论、难点突破
4.2.1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1)播放一则关于红绿色盲的新闻,展示“资料分析”中的红绿色盲系谱图,讲解系谱作用,让学生认识系谱。提出问题:为什么患者大都是男的?色盲遗传和什么有关?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用上述问题搭建平台,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2)展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明确常染色体的形态相同并突出性染色体的形态不同。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是x或Y特有的。本节课主要来探讨这类基因的传递规律。提出问题:色盲基因是位于x还是Y染色体呢?基因有显性和隐性,色盲基因属于那一种?小组讨论遗传方式,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可以做到人人参与,主动合作有利于学生省时高效的发现问题,全面深度思考。讨论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假设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会如何?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正确的理解还要有清晰的思维才能将知识准确表述。因此,小组汇报既是对学生分析、归纳、阐述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良好机会。
4.2.2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1)基因型分析。
设疑:这个家系中,显示的红绿色盲患者都是男性,女子可能患病吗?借用此问题,教师出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学生应能顺利完成,并总结出6种婚配方式。接下来进入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2)书写婚配图解。
教师选出4组具有代表性的婚配方式,来分析其遗传特点。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完成四个婚配图解。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强调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探讨归纳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婚配式的遗传图解,同时设置问题串:
①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②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③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
④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
⑤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选出代表讲解结果。教师巡视了解学隋,指导分析及时纠错,引领学生分析色盲的遗传规律,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求,深入体会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有充分的时间对色盲遗传的特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讨论、总结的能力。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即突破了重点,又加深了难点,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出示情境:在人类中还有一些病也有红绿色盲的传递特点,如血友病,简单介绍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家系中血友病遗传情况,以拓展视野,让学生了解血友病,加深对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理解。性染色体基因控制的病症都是男性居多吗?从而引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
4.2.3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以女性居多,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尝试用红绿色盲的分析思路来分析总结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4.2.4探究Y染色体的遗传特点
出示情境:人类有一种病叫外耳道多毛症,只在男性表现,你能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吗?引出只位于Y上的基因的传递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两次探究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4.2.5归纳及应用
总结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自然达成第一目标。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何引导学生将遗传学原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遗传问题,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呢?我设置了以下N-,i'-问题。
(1)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选择如何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2)展示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鸡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引导: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
提出问题:能否用某种简单的方法把雌雄区分,从而多养母鸡多得鸡蛋?进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界性别决定的方式,不仅是XY型还有其他类型,如ZW型。
4.3 小结及板书
结束语:学习好伴性遗传的知识,不仅能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教师以知识网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依照框架回顾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提出:只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遗传定律,其表现的性状与性别有关,那么位于x、Y同源区段的基因是否也遵循遗传定律,表现的性状号性别有关吗?让学生课下思考讨论。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对遗传定律有更深入的认识。
“伴性遗传”说课稿3
1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讲述了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两个方面的知识。在性别决定方面,以人为例讲述了XY类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以人的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分离规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2)基础知识目标:
A、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B、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3)基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2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精心设疑激趣,以趣激学的教学方法。
(3)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教学用具:录像、投影片、计算机和色盲检查图。
我注重了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诱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教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获得一仲满足、一种快乐、
3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4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4.1 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在上这节课时,我先用录像展示鸡蛋孵化→小鸡→生长发育→成鸡的简短而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这录像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成鸡又分雌雄性别,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①这些生物个体同是由鸡蛋(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
②为什么有些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呢?要正确回答这些间题,就让我们来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吧!”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产生价值取向,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准备主动积极投入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4.2 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用计算机演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让学生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可以说明什么问题?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很自然就可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因而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设问,“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再用计算机动态模拟“人类性别决定示意图”的课件。由于此时学生正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经教师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目标A的学习任务。在讲完新知后,用投影片提出两个问题:“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仲说法对吗?为什么?在战争年代,一国王想让他的国家男丁多些,而制定了一条法律……。问国王能如愿吗?为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
4.3 基拙知识目标B的学习首先展示“色盲检查图”这一“教具”,再通过投影片投影“一个色盲患者家系谱”,让学生从这个色盲患者家系图谱中找出特点。着重讲解色盲遗传机理,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婚配六仲情况的基因型和外在表现,然后按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明胶上写出遗传方式图解,每一仲婚配的遗传方式,各请一代表到讲台,在投影仪上叙述自己的答案,并把四种遗传图解都留在投影仪上,经过讲评纠正,共同总结出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特点。
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我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实现其思维活动的两次飞跃: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即对色盲遗传现象的解释到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的揭示);二是从抽象再回到具体的飞跃(即用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用于实践,解决各种人群色盲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的精神状态之中,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基础知识目标B的学习任务。
4.4 让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由提问 学科学的目的在干应用科学。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间题,这是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不开的。针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安排学生进行答疑活动,即由学生自己结合新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提问和答辩。如果学生提不出间题,就给予提示诱导,鼓励学主大胆地对已知结论和未知事物进行怀疑、联想和想象,促使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形成自己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伴性遗传”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伴性遗传”说课稿5
伴性遗传生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情感性目标:(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七、教法学法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2、盲图体验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14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1、资料对比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
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2、资料分析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3、继续探索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三]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15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拓展运用1、问题探索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回馈聚焦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1)伴性遗传概念(2)伴性遗传特点(3)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当堂反馈(略)[七]作业布置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第三篇:伴性遗传教案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单元框架问题:1基本问题:什么是伴性遗传病?
2单元问题:伴性遗传病会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和性别相关联? 3内容问题:伴性遗传病包括哪些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数量相同吗? 本节内容为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难点,不过许多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习题也容易掌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理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年轻女性自杀状况报告)在某山区,一个妇女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孩,周围的人瞧不起她,婆家瞧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 性别决定
1、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当然,不是所有的染色体都同性别有关,只是个别的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别。因此,染色体分为两类: 2、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2)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例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46个)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只有1对是性染色体(图见书)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 :XX为雌性,XY为雄性
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4、XY型的性别决定
男性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是X型和Y型,且数目相等,比例:1:1,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受精是机会均等的,因此后代的性别比例为1:1。
P: XX
×
XY
↓
↓ ↓
配子: X
X Y
子代
XX
XY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由于封建的男尊女卑观念和长期的性愚昧,把生女归罪于母亲,这是无知的表现,这种愚昧无知曾经导致了千千万万女性的悲剧,因此,我们要提倡男女平等。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 2、色盲的遗传:
红绿色盲: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色盲的遗传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 男:6.8~7%,女:0.5%
②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现象呢?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
(1)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XbXb
色盲女性
XbY
色盲男性
XBXb
正常(携带者)女性
XBY
正常男性
XBXB
正常女性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2)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
例1: P: XBXB × XbY
↓ ↓ ↓
配子 XB
Xb Y
F1 XX
XY
Bb
B如图体现了两点:A男患者通过他的女儿把Xb基因传给他的外孙子导致其患病。
F1 XBXb × XBY
↓ ↓
↓ ↓
XB Xb XB Y
F2 XBXB XBY XBXb XbY 女儿携带者,儿子正常表现出“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的特点B男患者比女患者多。
表现型 正常 女携带者男患者色盲 例2: P: XbXb × XBY
↓
↓↓
配子
Xb
XB Y
F1 XBXb
XbY
表现型:女携带者,男患者如图说明:女性色盲,儿子一定是色盲患者,这也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的原因之一。
评价设计:思考讨论:1外祖父色盲,外孙子一定色盲吗(否)
2某家庭中男孩为色盲患者,而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色觉均正常,那么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亲代中的谁?(外祖母)
3某家庭中男孩和其外祖父为色盲患者,其祖父母,外祖母,父母色觉均正 常,那么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亲代中的谁?(外祖父)
其中的2和3小题容易发生混淆,不过如果仔细审题并且真正掌握,两道题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
第四篇:伴性遗传教案.doc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举例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某些致病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及特点。
2.能力目标:模仿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尝试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意义;体验在课前搜索资料、科学调查等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四、教材分析
在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删去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实质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应用,是对分离定律的拓展与再认识。同时,本节内容的学生为学生人类优生学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给出材料,创设情境,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与教师的讲述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进行一些调查:调查社区或学校中色盲病的发病情况;男性发病率与女性发病率是否相同?
2、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孩,周围的人瞧不起她,婆家瞧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引发学生思考:生男孩是女人决定的吗?
3、自主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性别决定,性别决定的方式,书写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解。
4、合作探究
在介绍过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后,将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全班结果汇总。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色盲男女发病率会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研究学习。分小组探究人群中的各种基因型,各种交配方式,以及每种交配方式的后代可能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用遗传图解的形式写出来。
5、交流展示
将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用小黑板展示出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适当加以解说,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色盲男女发病率不同的原因,归纳色盲病的特点,并上升到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6、拓展研究
在研究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后,教师及时点拨,能否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概括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呢?要求学生在写出遗传图解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学生通过书写遗传图解,并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相比较,就会很快得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然后再继续引导他们概括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
7、当堂巩固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第五篇:“伴性遗传”说课稿
“伴性遗传”说课稿 教材分析
1.1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红绿色盲的发现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遗传特点分析及应用”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内容是尽显课程理念的极佳素材。
1.2 教学目标
本节在课标中的要求为:概述伴性遗传,此为理解水平,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了解水平);(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理解水平);(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了解水平)。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乐趣。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确定依据: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有助于真正领悟遗传定律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因为学生对遗传知识掌握有限,仅仅根据所提供的一份红绿色盲家谱图及xY染色体结构图,就判断出色盲基因的位置,分析出遗传方式并归纳遗传特点,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把探究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确定为难点分析。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以下学习基础:
知识基础:人的性别遗传、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及细胞学基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能力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获取信息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乐于合作、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现实情况,及新课程理念,确定了本节教学方法为“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并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学生学而不思,思而不深,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度的生物科学素养,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识图辨认,以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然后告诉学生有一位科学家就辨认不出这些图像,从而引出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教师启发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道尔顿和弟弟的色盲基因是谁传下来的?借此进行情感教育并引导学生进入理性思维,顺利过渡到本课难点“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的学习。
4.2 引导探究、分析讨论、难点突破
4.2.1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1)播放一则关于红绿色盲的新闻,展示“资料分析”中的红绿色盲系谱图,讲解系谱作用,让学生认识系谱。提出问题:为什么患者大都是男的?色盲遗传和什么有关?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用上述问题搭建平台,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2)展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明确常染色体的形态相同并突出性染色体的形态不同。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是x或Y特有的。本节课主要来探讨这类基因的传递规律。提出问题:色盲基因是位于x还是Y染色体呢?基因有显性和隐性,色盲基因属于那一种?小组讨论遗传方式,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可以做到人人参与,主动合作有利于学生省时高效的发现问题,全面深度思考。讨论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假设致病基因在Y染色体上,会如何?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正确的理解还要有清晰的思维才能将知识准确表述。因此,小组汇报既是对学生分析、归纳、阐述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良好机会。
4.2.2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1)基因型分析。
设疑:这个家系中,显示的红绿色盲患者都是男性,女子可能患病吗?借用此问题,教师出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学生应能顺利完成,并总结出6种婚配方式。接下来进入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2)书写婚配图解。
教师选出4组具有代表性的婚配方式,来分析其遗传特点。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完成四个婚配图解。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强调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探讨归纳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婚配式的遗传图解,同时设置问题串:①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②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③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④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⑤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选出代表讲解结果。教师巡视了解学隋,指导分析及时纠错,引领学生分析色盲的遗传规律,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求,深入体会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有充分的时间对色盲遗传的特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讨论、总结的能力。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脉络,即突破了重点,又加深了难点,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出示情境:在人类中还有一些病也有红绿色盲的传递特点,如血友病,简单介绍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家系中血友病遗传情况,以拓展视野,让学生了解血友病,加深对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理解。性染色体基因控制的病症都是男性居多吗?从而引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
4.2.3探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展示资料,提出问题: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以女性居多,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尝试用红绿色盲的分析思路来分析总结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4.2.4探究Y染色体的遗传特点
出示情境:人类有一种病叫外耳道多毛症,只在男性表现,你能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吗?引出只位于Y上的基因的传递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两次探究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4.2.5归纳及应用
总结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自然达成第一目标。
设计意图: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如何引导学生将遗传学原理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遗传问题,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呢?我设置了以下N-,i'-问题。
(1)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选择如何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2)展示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鸡的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引导: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
提出问题:能否用某种简单的方法把雌雄区分,从而多养母鸡多得鸡蛋?进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界性别决定的方式,不仅是XY型还有其他类型,如ZW型。
4.3 小结及板书
结束语:学习好伴性遗传的知识,不仅能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教师以知识网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依照框架回顾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提出:只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遗传定律,其表现的性状与性别有关,那么位于x、Y同源区段的基因是否也遵循遗传定律,表现的性状号性别有关吗?让学生课下思考讨论。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对遗传定律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