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如何打地基之复习要点总结
工作总结/计划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如何打地基之
复习要点总结
根据以往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来判断,大多集中在11月和12月,虽然时间尺度还比较大,但是要想冲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一定要在起步阶段打好地基,尤其是行测言语理解部分,涵盖的知识点较广,考生们应提早动手。
复习要点总结
对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来说,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最先应该对言语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数学的核心特点是公式,逻辑的核心特点是规则,而言语的核心特点是抓材料的语境和关键信息。本着这样的核心思想才能打开学习言语的思路。
(一)学习理论要在前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以理论的学习为先,言语也不例外。首先要掌握由词到句子的特点,了解相关的知识。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分清其中的一个词究竟属于那个词类。其中关联词的作用尤其重要,复习时要识记关联词的类型和关联词的作用,以便更好的分析语境。在此基础上,熟悉词语之间的区别有哪些,例如语意的轻重程度、词义的范围大小、搭配的对象等相关角度要清楚。
(二)核心方法要抓稳片段阅读是这几年常考的题型,对于片段来说其中的核心方法要把握,例如其核心大法——关键信息识别法,大家就要掌握。要快速准确地解答片段阅读题首先要能抓住文字材料的重点、关键信息。“关键”是比喻紧要的部分或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片段阅读题目来说,它就是对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段材料内涵最有帮助或最有效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文段的论述对象和重点、划分出文段的结构,继而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锁定正确答案。
(三)全面总结要坚持言语类的题目相对数学、逻辑表现的另一特点便是其具有的主观性,因此常出现争议题目,很多考生在遇到争议题目时只是考虑到这个题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但是却忽视了这正是一个信号。如果这类题目出现的较多,一定是有其规律和特点值得大家分析,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找到其内部规律所在,这样就可以丰富考生的理论体系,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提高大家的应变能力。同时,如果已经做了一遍题,或者是已经听过了一遍理论知识,考生也不要停或者是不再看了,因为每次听、每次做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在里面,第一次听会觉得很新,想要尝试,而第二次听,是带着试验后的成果再听,会更有收获。
第二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12.12)
常州公务员考试网
1.费孝通先生在长达70年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理念,发扬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尽管曾由于社会学以外的原因被迫______学术工作达30年。踏遍青山,常将民生萦怀;白发皓首,不移少壮之志。费孝通已经成为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页都与世道人心息息相关,每一页都______着中国社会学史的风雨沧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断 记载 B.中止 装载 C.终止 镌刻 D.停滞 记录
2.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与别国的竞争中胜出,纷纷_____使用人才,各项制度激励人们不断创新,财富分配向有利于增强国力的方向______,人们各显神通,社会空前活跃。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唯才是举 突出 B.野无遗贤 发展 C.不拘一格 倾斜 D.随心所欲平衡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______的行动影响了它的声誉:往往当国家已深受经济打击,IMF才伸手援助。其实,政客善于转移视线,正是利用民族主义和人们对IMF的坏的______,以IMF作自己的代罪羔羊。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雪中送炭 预期 B.亡羊补牢 印象 C.落井下石 成见 D.知错不改 偏见
4.垄断行业“绑架”公众利益的行为屡屡发生,折射的是公民维权无力。唯有公民的权利充分复位,唯有公共利益被置放到应有的地位,唯有改变当前______失衡的局面,那些垄断企业和行政部门才会有所敬畏、有所顾忌,也才会逐渐变得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比赛 奉公守法 B.竞争 循规蹈矩
C.调控 畏首畏尾 D.博弈 安分守己
1.A [解析]文段给出了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年这一信息,因此第一空填入“终止”不恰当,故排除C项。第二空,把费孝通先生比喻成一本书,明显“装载”与“书”搭配不合适,故排除B项。A、D两项要结合文意来判断,文段所传达的感情色彩明显是赞扬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成就,“停滞”之后一般不加宾语,故排除D项。
2.C[解析]“唯才是举”中“举”的意思是“推荐”,而这里指“使用人才”,所以A项不合适;野无遗贤: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不作状语修饰动词,排除B项。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带有贬义。显然使用人才用“不拘一格”最好。“不拘一格”出自“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也就是将“降”换为“使用”。本题选C。
常州公务员考试网
3.B [解析]落井下石: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当国家已深受经济打击,IMF伸手提供了援助,并不是在陷害这些国家。也没有“知错不改”,排除“落井下石”和“知错不改”。“雪中送炭”是褒义词,与后边的“影响了它的声誉”“坏的”语境不符,排除A项。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用在这里形容IMF在一些国家遭受经济打击后才对其提供援助最合适。本题选B。
4.D[解析]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比赛和调控的关系,排除A和C,“博弈”比喻为谋取利益而竞争,也可选。“循规蹈矩”和“安分守己”,前者形容人守规矩,不轻举妄动;后者形容人本分,不胡作非为。从前文中看,垄断行业“绑架”公众利益的行为,这实在是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填入“安分守己”。本题选D。
常州人事考试网:http://changzhou.offcn.com/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阶段性复习指导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根据往年的考试情况来看,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预计在今年10月中旬展开,笔试时间一般为11月底或12月初。至今尚有近半年的时间,复习时间还是非常充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科目中是较难取得高分的一门考试,这是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紧、题量大、题型多、出题灵活多变、有一定难度,很多考生做不完全部试题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分数也普遍不高,80分以上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特对行政部分进行阶段性备考指导,希望帮助大家更好更有效的复习准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各部分考题,都涵含丰富的知识,如平时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训练,仅靠考前一两次练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很难有好成绩。比如,数量关系部分是测试应试者运用数字规律、简便的计算方法快速解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对数字规律与解题方法的积累,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测查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不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就会在两个答案之间徘徊;如果平时没有对短文内容归纳概括能力的掌握,若想在考场上将一段短文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用精炼语言概括出来,选出正确答案,是难以做到的;而常识部分,涵盖面广,知识庞杂,如平时不多读相关书籍,厚积薄发,想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是对应试者知识面广度、知识深度和分析能力的测查,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与熟练的做题度方法为基础,想靠侥幸取胜是不可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在近年来炙手可热,岗位竞争激烈,要想胜出,必须做好长期复习的准备。首先要确保自己有三到四个月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另外,好的辅导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在此考生可参考《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及解题技巧。
我们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计划准备期,第二阶段为强化突破期,第三阶段为考前冲刺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准备阶段)
作出考公务员的决定后,应先了解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概况、特点、形势等等。研读最新考试大纲,熟悉题型、题量,对考试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
做1~2套真题,了解试题特点、难易度等等,找到自己的弱点所在,为自己在今后的复习中掌握学习的侧重点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强化突破阶段)
第二阶段是整体复习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复习直接决定应考能力的高低和基本功的强弱。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有两点:第一,对每一种题型做全面、细致的掌握,尤其对试题特点与答题规律和方法认真学习;第二,通过做练习来巩固自己掌握的题型和解题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来总结出自己的答题经验,保证自己的答题方法既省时间又有正确率。
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进行系统地复习,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对真题进行总结,熟悉每年的变化规律和考试趋势。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
时间基本是考前1~2周,选择具有和真题形式、难度相当的冲刺试卷,严格按照考试时间作答,自我检测,以提高把握考试进度的能力,安排合理的做题顺序。适时调整心态,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积极、轻松的心态。
相信大家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第四篇: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复习精要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拉开序幕,国考向来以难度大、竞争激烈而着称,而且从报名到考试留给考生准备的时间也很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行测取得高分突破,成为决胜国考的重心所在。那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真的难以应对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调整好心态,掌握正确的方法,通过考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工具/原料
据某项调查显示,从选取的五万名考生中,抽取12%的学生做样本,分析研究,发现通过行测考试和没有通过行测考试的同学答题的数量是相差不大,基本上都完成了130题左右,二者成绩不同的关键是前者回答的是自己有把握的12080%40%。因此,针对行职考试没有正确的复习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就是根据考试特点,而进行的模块化操作。务员考试网专家从整体角度为考生“授之以渔”解决方案。
方法/步骤
一、确定目标,完善心理。
这是复习的心理关。道题,其实这是基本不可能可以说这才是行职测验的重点,准确找到自己熟悉并擅长的内容,做好回答才有保障,因此,建议考生把目标确定为130100题,这样以来,考生没有了必须做好140
二、跳出题海,走进题河加之考生复习时间又少,因此必须跳出题海战术,对题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筛选的近几年的历年真作为复习范围是理性的选择。只有缩小范围,才能找到复
二、单元复习,分进合击。
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编写组的老师推荐的复习行测系统方法的关键点。要通过单元复习,力争把该教材做二到三遍,第一遍做600题,第二遍把其中的错题做一遍,第三遍,把第二遍错过的题再做一遍,事实表明只有这样才能集中题目,熟悉题型,体会考点,把握规律,也就是把做过的练习题巩固住,才能在真正考试时把自己会做的题找出来。注
第五篇:2011国家公务员必看之考试行测复习方法
行测
一.数学推理、图形推理
这两部分其实差不多,题型接触得越多,自然就会很好做。呵呵说个题外话,相信这里有很多玩过CS游戏的朋友,我也是一直很热衷CS、war3这些竞技类游戏,虽然水平不高,但也算是个玩好多年的老鸟了哈...扯到这个话题,是想说CS里面有狙击,真正用得好的绝对不是瞄准以后才开,而是甩狙甚至不开镜的盲狙,对方出现在某个位置,随便一开也能把你打中,这些靠的就是一种练习出来的感觉。这两种推理题也是同个道理,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也会形成一种感觉,可以说是条件反射吧。一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种解答方式,甚至快速地进行着各种方法的尝试,而这个过程,有时真的只是一瞬间或者慢的话10几20秒...当然有些新题型思考了很久都没思路,那样坚决放弃。国考每年都会有一道新题型,但是地方考由于出题水平之类的原因,往往只是借鉴其它地方的题目来出题,这也是为什么真题那么重要的道理。平常的练习要多做归纳总结,碰到不懂的最好自己拿个小本子用自己能看得懂的通俗语言记下来。
数推题我自己之前的一些概括笔记:
1.直接看出特殊数列的(质、合、奇偶数列...)
2.普通的做差或者二级等差、等比的;
3.3项或者4项演变的:C=B的平方-A、A+2B=C...这些
4.平方、立方或者高幂数列加权:平方或者多次方后加减某个数的...(一定要熟记20以内平方、10以内立方、5以内多次方)
5.相邻两项或多项加减乘除的:如1,1,5,13,41,()=>相邻两项相加=>2,6,18,54=>后比前都是3倍,接下来是162,所以括号是162-41=121
6.自身变化的(自加,自减...)168+1+6+8这种...或者拆项的1913,2115,2317这种(一般都是数值比较大,像上了3位或4位数那种的...其实这种类型熟练了一般都可以直接感觉出来的...)
还有一种是化为分数的,比如:4,3,2,5/4,()=>4/1,6/2,8/4,10/8,(12/16)分子跟分母都有了一个新的有规律数列.7.长数列:一般考虑分组,或者首尾相加/乘...8.转化为两数相乘形式,这两数分别是另一种数列:3,15,35,63,()=>1*3,3*5,5*7,7*9...这种。
9.全分数数列,如果不能直接看出规律,首先考虑通分,然后是倒数、后项比前项等等...10.另外特别注意几个敏感数字:-7,26...这些,看到它们就应该立刻想到-2的3次方、3的3次方...11.最后是1,1/x的这种数列,即是某个数的0次方,X的负n次方...所以前面一般跟着几个跟X相关的数字的几次方。如25,-3,(),1,1/9=>(-5)2,(-3)1,(-1)0,1-1,3-2
还有好多...这个最好还是靠大家自己总结,才会有个比较好的印象,而图形推理也是同样道理,总之有空没事就拿出一两道来做,刚开始一天一定要大量做,久了就可以一天做个几题,保持那种感觉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论坛上有人发题就想答的一个原因..呵呵实在是有点条件反射了...其实省考这两部分还是挺容易拿分的,因为都偏简单一些。
练习材料:论坛上有个“05-07年的数推合集”,找个两天周末做一遍,不懂的就直接看解析,基本题型就明白了...图形推理附件那份资料不错,还有可以找一些IQ网站做一下,但记得要限时间。
考完的当天晚上就有人发布了这个网站:http:// 08年3月省考里面一共就只有10道图形推理,居然有7道在这个网站上面原题照搬..有点不可思议,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做假,在考试完才做的这个网站...不过去年的图形确实是偏简单了点,这几个一般都很快就做出来了,所以倒也没什么..至于今年难度怎样就不知道了。
二.数学运算
相信这个是很多人都比较头疼的问题,看过论坛许多调查: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最费时间、把这部分放到最后面做,优先放弃的。当然职位竞争不会太激烈的,把时间全花在其它部分上也是一种选择,但前提是你其它部分准确率都很高。在现在这种形势下的考试,我相信这次省考报考人数一定会创个新高的,看其它省份的省考就明白了,万军共挤独木桥...对于广东省考来说,这10分其实很好拿,如果是去年那种难度,那选择全部放弃就实在太可惜了...以下是我之前的复习过程,供大家参考一下吧,毕竟经验这东西适合我自己未必适合别人,还是得自己多总结...近3-4年各省市的数学运算真题(我归纳整理完了会放上来...)做几遍,每一遍给自己限定的时间都要逐渐缩短,我的第一遍并没有做,而是找答案看解析,第2遍才是正常去做,第3遍则是找一找每道题的快速解答方法,只要是选择题就一定会有巧解的突破口,就算做不出来也要学会蒙。也许你会说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事,其实这跟我们生活中一种现象同个道理,每一次朋友聚会经常会有人说没时间去,大家都有了工作确实都会很忙,一次两次可以谅解,但是每一次都这样,谁会相信呢?说实在的,只是有没有这份心罢了。既然你想把它学好,每一天抽出点时间来练习还是必要的,而且真的专注着去做,完成上面这些任务花费的时间也不可能会很多,几个晚上就已经足够了。要知道,真题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复习材料,所以一定要啃透它们。况且数学运算这一块,就省考的题型来说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毕竟题目都不是太难...自己总结的一些比较实用的代入法:
1.直接用选项代入原题,试验次数不多的,就直接代:比较常见的是那种赢一场得x分,输一场扣y分,一共进行N场,求得多少分那种题目,当然还有很多,要注意快速观察;
2.比如碰上X比Y多10%,就可以直接选一个X的11倍的答案,其它的类推;
3.假设X:Y=3:2,而且选项都是整数,则答案肯定是3的倍数,其它的类推;
4.假如甲是乙的1/2,则甲+乙总数是3的倍数,依次类推。这个经常会运用到。
5.两数相等,其总数是偶数,4数相等--4倍...:比如题目只知道合唱团甲队里男女比例3:4,乙队男女比例4:3,而且两队人数相等,求整个合唱团人数,那么答案就优先选择偶数的;
6.比如根据常识来代的:浓液混合后浓度,介于混合前两个浓度之间..........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去挖掘,还有各种基本题型的解法:年龄、行程、牛吃草...这个我也在整理中,当作一些公式来运用也不错,但是数学这东西最忌讳的还是死记硬背,所以最好也还是大家自己概括一下,用一些自己才看得懂的语言来做笔记效 果也会很好...三.片段阅读
这一部分在去年省考改革后居然有20道题,占到全卷的1/5了,所以自然也得着重应付。但是说真的在平时的练习和真正考试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根据语感去选答案,相信很多朋友也是这样的。确实是这么多年来通过语文的学习还有写作慢慢累积起来的感觉,但是总结过公考这方面的题型后,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技巧性东西的...片段阅读做的时候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先看问题,接着看原文,再找选项。因为知道题目是属于哪种提问方式非常重要,很容易就会发生审题错误的悲剧...我自己把它们分成几种类型:普通概括、推断类、观点类、细节判断、指代、补充词语或句子、排序衔接、标题类等等;还是跟上面说的一样,我觉得最好根据自己的思路或习惯来进行总结,毕竟每个人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大家就当做参考吧...1.不管是哪一类的,都要注意一些关键词,最好在题本上面标一下,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前后就是答案了,所以这样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比如:
表示转折的:但是、可是、不过、却....表示结论的:因此、所以,总之...像“否则”这个反面词语,则应该着重注意它前面的内容; 前面一句话,然后出现“更”、“才”字的,要特别注意后面的内容; 还有表条件、表递进这些关联词,等等...找个比较典型的例题吧:
要想使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完善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尽快引入市值考核机制,将国有大股东利益与广大中小股东利益有机统一在一起。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B.必须尽快引入市值考核机制,有机统一大中小股东利益 C.在投资者保护方面,需要完善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 D.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护
这题算是比较简单的,当然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首先看问题,知道这是个主旨概括类的题目,答案可以直接在原文找出,然后找关键词,“更重要”很显眼,标一下后面的内容,直接就可以得出答案是B了...这个也算是大众化技巧了,但可以自己多思考多运用,练熟了自然能快速地把题答出来。
2.大多数片段阅读都是集中在“主旨概括”跟“意图推断”这两种类型上,所以经常会混淆,主要是提问的方式不一样:
像概括类的提问偏向于说明的:这段话介绍的是、谈的是、讲述的是...推断类的则经常带有“意”和“想”字:这段话意在强调、想表达的是、可以推出的是...概括类的一般都可以在全文中直接找到原句,推断类的则相反,往往那些表达段落表面意思的句子,也就是选项里面照搬原文的,基本都可以排除...3.观点类:提问方式一般是“作者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这类题型突破口主要是一些关键词,像“我认为"、“XX专家认为...”后面的内容一定要特别注意。而且观点有正反面之分,所以也要多加留意,正面的通常会说“就像XX人所说的那样...因此...”通常“因此”后面的东西就是答案了;
反面则是要注意“大多数人认为...”等等之类的词语,后面经常就会加个“但事实上...”,所以看到这几个用在一起的词语,就得有一种感觉,注意到“但”字后面的内容...4.具体细节判断类的,有点像资料分析里面那种很烦人的题目:就是4个选项,选哪个最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那种的。需注意每个选项的每个字,这种题目经常会偷换概念,比如题目本来只是说某个政策对人民生活影响不太明显,但选项里面却说人民对有没有这个政策不是很在乎,这就是典型的偷换了,有时甚至是只偷换一个字,在考试中由于时间的紧迫,很难做到像平常那样悠闲地看题,很容易就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所以要特别的小心...另外,如果是选那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我都会从D项开始往回看...5.太过绝对化的不选。出现什么“无论..都”“所有”“最”...这些都是过于绝对化,一般直接就排除了.6.引入各种详细数据的,那部分直接粗略看过去就行,因为通常都是无相关的内容...后面那几种类型就不具体说了,更多靠的真的就是语感了...当然也可以总结出一些适用于自己的经验,技巧并不是死的,要学会变化,熟能生巧才可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才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四.资料分析
省考的资料分析是15道题,一般是一篇文字材料题,一篇表格题还有一篇图形题。假设在时间非常充裕的情况下,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15题拿下。但是实际上在考试中本来就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现在的题目计算量越来越大,往往在你把一道题完完整整地计算下来后,时间一不小心就已经过去几分钟了...公考里面数学类的都是这样,最忌讳的就是跟题目较劲。但跟数量关系那部分有点不一样的是,比较少会有那种一眼看上去没思路的感觉,一般都可以在原题中找到计算量,所以更多的是考察把握资料的能力和计算的速度,也因此一定要尽可能地多用一些速算的方法和技巧来解题。
自己的一些笔记概括:
1.估算和看尾数。这应该是用得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了,比如经常碰到的那种3298/43和4557/51就可以看成80和90,所以明显后者大。
2.化百分数为分数进行估算,比如2535*27%,这样一眼看上去就差不多是2535/4=600多,因为27%接近1/4,估算一般都是适用于选项相差大一些的情况,相差不大的最好还是细算。
3.经常会碰到说今年产值是X,增长率是t,所以去年就是X/(1+t),这个就可以转化成X*(1-t),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估算,左边会略大一点点..4.两年混合率增长公式:如果第二期与第三期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为:r1+r2+r1× r2;
5.跟片段阅读题差不多的,碰到太过绝对化选项直接排除,碰到选说法错误的,从D项开始看起;
6.条形图可以借助直尺工具,饼形图可以借助量角器来做题;
7.A/B+A,A/B-A两种类型比较大小的题目:
A,B同时扩大:根据增长率大小情况:A>B,比值增大,A=B,比值不变;A
A,B同时减小:根据减少率大小情况:A>B,比值减小,A=B,比值不变;A
8.“同比”:去年同个时期;“环比”:相邻的上一期。......在附件那里找了两份比较好的资料,两个是速算技巧,另外一个是以前QZZN的资料分析合集,用来练习很不错。资料分析确实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练习,可以模拟考试,找一篇文字材料、一篇表格和一篇图形题一共15题,规定在15分钟内完成,这样训练一个月下来,相信计算的速度会加快很多的。
其它的题型:类比、常识和选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这3项最重要的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吧,选词填空可以每一天都找找资料看一小会,遇到不懂的词语,直接百度,都会有解释的,甚至有时候会碰上原题,我这里就只放上一些自己觉得比较好的资料了。至于常识就更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复习方向了,省考的常识题一般都是考的生活常识,所以并不难,只能说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套用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每一科都懂一些,生活也会更精彩一些。逻辑推理这部分,我也就不献丑了...去年最悲剧的就是这一项了,感觉自己平时也对推理的东西很感兴趣啊,福尔摩斯、柯南、金田一...都看了好多,但是考试的时候总是抓不住技巧,头脑一时反应不过来,所以我还得继续努力,多向大家多多请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