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游记
南京游记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又一次迎来了游学时光,但是还是会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大巴缓缓驶出校园,开向虹桥火车站。带着对南京的种种憧憬与敬意,我们正式开始了南京游学之旅。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熟悉和磨合,大家显得那么融洽,更多地还有了亲情的成分,人在特别放松的时候更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过可惜这样的活动好像太少了。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达了南京。南京似乎为了我们的到来雨也不下了,太阳也冒了出来。
在这座历史文化的名城——南京,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们的第一站便是中山陵。
从种满了高大的水杉的道路来到中山陵陵门前,只见两旁蹲伏着两只石狮,似乎守卫着陵门。走上一级又一级的石阶,只见陵门上刻着“博爱”两字。走进陵门,又一道陵门竖立在眼前,与第一道陵门一样也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门上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字。穿过门,又来到了碑亭,碑亭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随着大雨的不期而遇,我们匆匆游完了明孝陵。来到明孝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陵的神道,长长的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第二天一早,虽然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但还是阻止不了我们想要走进南京的炽热之心,我们乘坐地跌前往了玄武湖。玄武湖以国内外罕见的地质景观和良好的植被条件备受游客的青睐。在这季节,群花招惹众蝶舞,山水引得百鸟来。数百只野生鸽子、几十只野鸭子,几对鸳鸯和很多的鸟类,或在玄武岩的蜂巢里或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或在迎风摇摆的枝头头栖息繁衍着。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一扇扇木质大门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门旁矗立的两块汉白玉石雕,龙形纹缠绕着,它们就是那样安静地守在门前,纹路依旧鲜明,光滑的表面已有些许粗糙,却依然让人痴迷。我们走在夫子庙的一条古香古色的商业街上,窄窄的马路两旁是一家紧挨一家、各具特色的商店。每家商店的屋檐下,都挂着一盏盏大红的灯笼,弥漫着浓浓的江南之美。
不过南京之旅也有一丝遗憾,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无法亲眼目睹体会历史和曾经的屈辱。可能只有亲眼看见才能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心灵的颤动。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南京,有过朝代变迁留下的一丝繁华,也有过文人的鼎盛,亦有过屈辱的眼泪和悲伤,而如今“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游南京,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不仅仅是心情,更多的是一种慢慢的回味!
车音 20186053
第二篇:南京游记
南京游记
很早以前就想去南京走走看看的想法,但是由于工作以后一直身不由己,曾经写下了“投身煤炭矿为家”的诗句来形容没有自己的时间。这次好不容易凑到3天时间,去南京的想法终于可以成行了。
之所以想去南京,是因为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正如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正是被南京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我魂牵梦绕着……
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找到合适的旅行社,便自己做“旅游功课”,查询古迹、安排行程、确定时间、电话订房、网络订票。经过周密而细致的计划已经万事俱备。当我踏上动车,还没来得及感叹高铁风驰电掣的速度,就已经到南京了。接下来就开始我的南京之旅。
第一站:夫子庙。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正如对联曰:“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20米,据说是全国照壁之最。夜游秦淮河,更具一番景象。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将秦淮河装扮的犹如少女,亭亭玉立;又像神龙,身裹祥云;好似墨玉,翠绿无瑕。由于游览是晚上没机会去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是我这次最遗憾的地方。走在夫子庙的老街,看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各色叫卖的小吃让我怎能抵得住诱惑,撑得连路都不想走了,却未尝遍夫子庙美食街的美食。
第二站:钟山风景区。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因山有紫色页岩,远望山顶,紫云缭绕气象万千,因此得名。钟山风景区里面风景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只选了中山陵景区和明孝陵景区。刚走到山脚,看着漫山的雾气缭绕,不由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诗句印在脑海。钟山风景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空气清新,这里植物品种丰富,林木繁茂。湿度很大,空气中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湿润是空气伴着泥土的清气,让人心旷神怡;第二印象是气势磅礴,钟山风景区的三个主峰峰相连如同巨龙卧山间。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中山陵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碑坊、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具纪念的功能,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第三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刚进入纪念馆就看到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的建筑物,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我心沉重。在呈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陈列厅内,主要陈列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各个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电影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历史文献纪录片。看满地的鹅卵石,我想到的只有死难同胞,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遭到日本侵略者多种手段的残忍杀害。这不仅是金陵古城的灾难,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南京这座和平繁华、名闻遐迩的大都市,瞬间变成了惨不忍睹、阴森可怖的人间地狱。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为现代世界文明史留下最为黑暗的一页。伟大的导师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可以不记恨,但我们一定不能忘却!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一定不能忘记历史!记得用“冥思厅”照壁上的语句:“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带着沉重、压抑的心情我离开了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第四站:雨花台。据说雨花台原名石子岗,在南朝梁代,有一个叫云光的法师在此讲经,感动了佛祖,霎时间天降落花如雨,从此改名为“雨花台”。从山下向上望去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上建造了这座烈士陵园。从陵园大门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顺着环陵大道往上走,不多会就到达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纪念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8个金字。碑前立有题为“宁死不屈”烈士铜像。对面是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昨天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怀着满腔热血的中国青年,正努力奋进,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沿群雕左侧向山上走,在半山腰处,我又参观了国家安全纪念馆,明白了国家安全不仅是国防安全,还包括很多很多国家各个领域的机密安全,正所谓:安定不忘战,和平紧握枪。
当天下午我乘动车离开了南京,虽然只有两天的时间,已让我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也尝到了南京独有的美食。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令人流连忘返。再见了,南京!
第三篇:南京游记
南京考察报告
从济水之南到长江以南
指导教师:徐小宁 学 生:李燕鸣
学 号:201208035115
2014年4月 在南京只待了短短三天,可满满当当的行程还是让我对这座城市拥有了美好的记忆。南京给我的印象是极好的。南京像个温柔安详的贵妇人,不似北京那般庄严,却也不似济南那般自在闲适。她有自己的规矩,却也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去南京前还是满腹的不乐意,因为出发那天刚好是我二十岁的生日,没有蛋糕礼物也就罢了,早上还要五点钟起床。碎碎念了好久,蔫头蔫脑的登上了旅途。
有句玩笑话调侃中国式旅游,说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我自诩文艺系,自然不肯在这种事上随波逐流。离了济南一路南下,纵贯安徽,沿途盛放的油菜花,白墙黑瓦的房子,在田里玩耍的孩子,甚至在一条小溪旁看到一架可爱的水车,让我再没见到正主之前,先对安徽有了好感。终于到了江苏的收费站,我们都欣喜不已的探头探脑,仿佛过了收费站的横杆,南京就在横杆的那头张开双臂拥我们入怀。
可南京到底没在横杆的后头,我们又回归了安宁,继续着一路向南。终于到达南京的时候,每个人都仿佛被八个小时的车程凤凰涅槃一般,一脸凝重,大彻大悟。
南京的植物长得极茂盛,几次都怀疑是不是假的,待手伸过去摸到脉络,自己还暗暗腹诽现在的造假真是越来越猖狂。南国的树是温柔的,爱笑的,热热闹闹的拥着,像小姑娘一样亲昵;北国的树,却是坚硬的,僵着身子立在寒风中,站出一股血染沙场的杀伐。最明显的例子在中山陵,中山陵的风景极美,登高远眺,烟雨蒙蒙的大片绿色泼墨般肆意喧哗。那些细长的伸着秀美的颈子的乔木,仿佛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雾蒙蒙的眸子无声诉说,江南的韵味便尽在不言中了。
这些都不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最震撼人心的,还是在大屠杀纪念馆。没去南京之前就对纪念馆这一站非常排斥,不是因为什么政治,而是我怕我不敢看到那段血淋淋的历史。关于南京大屠杀,我了解的绝不止简单的一个三十万的数字。《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也都看过,抵制日货、抗议日本政府所作所为的人群中也有我,正是因为了解了太多史实,我反而对这里产生了近乎“近乡情更怯”的滋味。终于到了这里,我们难得的安静,看着那仿佛卧狮一般的建筑,肃杀静穆的青铜,那如剑一般划伤天空的雕塑,不知怎的,脑海里就想起来《金陵十三钗》的《四十九日祭》,心里默默的祈祷:望重生,望重生。
进入纪念馆,一座巨大的受难母亲形象让我呼吸困难,现在回想起来仍让我难受,查过资料才知道,雕像名为“家破人亡”!这是多么准确而严肃的历史描述!历史不能被忘记,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终于进入馆内,我已经习惯了光明华美的博物馆,也看过不少个性可爱的美术馆,但大屠杀纪念馆迎面而来的黑暗却让我起了一身冷汗,我很怕黑,恨不得天上有两个太阳才好,那一片的黑暗且是下坡,周围全是人,但大家都安安静静的走着,只有悉悉索索的脚步声,我只能跟着同学,紧紧牵着手,趔趄着前行。走出黑暗,我突然想到,当年的南京市民们,是不是就是这样,趁着夜色,不敢出声,趔趄着前行,寻找着渺茫的生路?
下坡走到底,是仿照的当年的城楼,一砖一瓦拆下来又丝毫不差的还原。看着城楼下的火光,坍塌的土方,断壁残垣,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历史,仿佛置身其中,看着这一幕幕的发生。
从城楼转过来,一整面的墙上,全是受难者的名字,仔细看过,很多人都没有留下正经的名字,还有很多名字是以“某某家邻居”“某某氏小妹”来表明身份。当你看到这些平凡人的名字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当三十万人名字同时出现在一面墙上,你真的会觉得政治真的是很恶心的东西,政客们喋喋不休的巧言令色,将军们的征战杀伐,最受伤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没有照片,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就这样面容模糊的将最后的记忆留在一面墙上,默默的来到又默默的离开,百姓何罪!中国何罪!
苏格拉底说过,“从没有一个好战争或者坏和平”,站在纪念馆的人名墙前,我觉得它之于中国的意义就好似耶路撒冷之于穆斯林,这面墙就是中华民族的哭墙。历史不能被重演,我们要做的,就是背负着这道伤疤,努力前行。
从大厅过来,万人坑遗址中的枯骨依然清晰可见,长短不一的骨头表明这绝不是来自同一个人,我不知道那遗骸姓甚名谁,他(她)受难时可有疾呼?他(她)的家人可有逃出生天?他(她)是否见过这世间种种的快乐?我都不知道,甚至,我们都没办法让他(她)入土为安,我只能默默祈祷:安息,安息。历史不会被改写,更不会被忘记,更决不能粉饰太平,错就是错!
最让我难忘的是纪念馆里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名为“十二秒”的尾厅,每十二秒就会有一颗水珠从高空落下,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而后熄灭,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我一直站了很久,一滴水,滴答,一条生命,离开。一滴水落下又蒸发掉,一张面容模糊的脸亮过又熄灭,没了。就这样悄无声息,乱世里,人命如草芥。
在查资料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有关日本的新闻,大屠杀纪念馆扩建、翻新、并增加展览内容后,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报道称,日本政府已经向中国提出要求,希望中国能够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内容作出修改,不要过分强调日本侵略“残酷”的一面。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丸优次夜紫亲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对纪念馆和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反复强调了日本人的残虐性。这样的展示让我们担心会给前来参观的中国人造成对日本人的反感和仇恨,希望中国方面能够调整展览的内容”。
其实,中国人民对于日本的仇恨和反感不仅是来自二战日本士兵灭绝人性的行为,更来自于日本政府对于二战的反思。日本人只强调自己被原子弹袭击了,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被袭击;他们只知道自己失败了,但却不深究自己为什么失败。当勃兰特跪在犹太人的纪念碑前,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德国人的诚意;当日本政府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还在抱怨中国人盯着老黄历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日本人失去了什么。当德国人坚决的还清巨额的战争赔款,以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再度崛起的时候,日本人还在摇唇鼓舌大肆吹捧“脱亚入欧论”,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又不敢正视过去的邻居,你让我们拿什么来尊重你?
逝者已矣,我只愿,奋然前行,就像唐宋时代,万邦来朝不至于,总得让邻居们安分守己。
那段下坡,我怎么也不记得走了多久,可我总是想,还是想要记起来。
第四篇:南京研学游记
南京研学游记
清晨,我们满怀喜悦之情出发前往南京。坐在大巴车上,听着导游介绍这次的主要行程,似乎是为了旅游而旅游,不是纯粹的玩,时间排得特别紧凑。
第一站,我们去的是中山陵,顾名思义,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此地乃南京旅游必去之地。我们进入景区之前要走几十分钟的路,似乎接下来的路程会走的很累。想想,心情不由得一阵烦躁,且由于天气炎热,这种心情更盛了。但是走得久了,却发现心情在逐渐转好。为什么呢?原来是树荫的作用。南京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到处是树,而恰巧,我所走的路,沿途都有树给我们“撑伞”。当到了景区,望着那长长的阶梯,情不自禁心生感叹,感叹这建筑的雄伟,像是巍峨的大山矗立在茂密树林中那样醒目;再一步一步攀登这台阶,心中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步履沉重;当到达建筑顶端时,看到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我不禁陷入沉思,顿悟后又继续前行;进入“内府”看到了“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这就是三民主义,这个地方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生前的一切伟绩,知识如丝如缕的钻入脑海,颇为受益;在“厅内”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雕像,这是一座巨大的坐像,显得他沉着、稳重,且并不失建筑所要体现的宏伟、霸气,衬托出了孙中山先生身份的不凡,令人景仰,此时此刻,仿佛感受到了这位革命英雄的号召,身躯不由震颤,目眩良久。随后便按原路返回,到达大巴车的停靠处,前往下一站。
在接下来的站点,无一不是令人咂舌和值得深思的。这座古老的都城,历经沧桑,在无数磨难中,保留了历史,创新了未来。在雨花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深刻认识了历史,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从心底里厌恶战争,那一幅幅令人颤抖的史实画面,充斥着血腥、暴力和贪婪的嘴脸,我们要反对战争,支持和平,让和平白鸽在遭受战争洗礼的城市中低翔,在世界展翅。
游罢,在路途中平复心情,捋一捋思绪,来总结这次旅行。我了解了这座中国古城,六朝古都,兵家必争之地,许多震今中外的大事件就在这里发生过,它是一位老人,在当今,这座城市依然遗留着它的皱纹、伤疤和鲜血。这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老人,它就是南京--Nangjing。
合肥市小庙中学 高一(1)班
方元
第五篇:南京中山陵游记
南京中山陵游记
天空下着毛毛细雨,让人的心情也蒙上了一层薄雾。我们一行人结伴来到了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中茅山南麓,1929年建成。这个我们伟大的国家开创者孙中山的陵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存于香山碧云寺。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安葬于中山陵。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瞻仰,为这个伟人献上自己的一份敬爱。
这是一个红色旅游景区。尽管天上下着雨,也没能阻挡前来参观的人们的脚步,到处都盛开着伞花,人们带着虔诚的心情来看望在这里长眠的伟大的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还记得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那一个为人民着想的先生,那一位创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家。“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这正体现了中山陵对孙中山一生事迹的诠释!
从陵园广场拾级而上,“博爱”、“天下为公”、“浩气长存”、“民族、民权、民生”……一路仰望先生的胸怀和理想,我们无不佩服这一爱国之人的赤子之心。据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说过:上面的几个词把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的精神浓缩地反映出来,是其留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据我了解,先生对“博爱”有关的最早提出,是为爱国华侨邓萌南先生资助革命,勋绩国家而题写的横匾,而先生的一生都是对“博爱”的最完美的诠释,他用“博爱”精神激励这战争时代的革命战士,和平年代的每一个中国人!而南京对外的
城市名片也是“博爱之都”,表达了南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我们一行人积极讨论着先生的丰功伟绩,将陵园的每处肃穆、壮观定格在脑海。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最后一个台阶,就是第392级台阶。石阶的最高处便是当年举行奉安大典主祭仪的地方祭堂。祭堂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着长袍马褂,双腿并拢,膝上摊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像是在为后人勾画着美好的蓝图。祭堂后有木门两重,里面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铜棺盛殓。出于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都只在门外向孙中三先生的坐像鞠躬致礼,在心中默默感谢先生为中国人民所付出的努力。还有一些谒陵者向先生敬献花篮,缅怀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俯瞰脚下,同伴说,如果从高处往下看,陵园平面呈警钟形平卧在绿绒毯中,气势雄伟。陵园的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岗石和钢筋水泥建筑,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庄严雄伟。
可是我不禁有一个疑问,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为何要从香山运送到南京呢?同伴告诉我,南京是先生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对未来的寄托。先生临终前嘱咐要葬于紫金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其遗嘱中还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各需继续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爱国之人垂死前的最后发自肺腑之言!我们可以深思,是什么力量让他有如此的力气说出那些话?是什么精神支撑他只身战斗到最后?是那熊熊燃烧的爱过之火,是那为百姓着想的博爱情怀,是那为人民负责的胸怀……
在中山陵里,我们还看到了几个气势雄伟的大词,生动翔实地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少年壮志”、“奔走革命”、“创建革命”、“讨袁护法”、“新的征程”、“巨星陨落”。先生一生的革命生涯,领导的那一场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大门。若不是他引发的这场革命,又怎么会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作出了不可腐朽的贡献,又岂是我们能够说的完道的尽的呢?
回顾《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我又再次想到了那些残忍的画面,看到了那一张张无助的脸和他们身后面目狰狞的凶残的杀手,听到了那轰隆隆的飞机轰炸声,那一声声无力的求救声……这次没有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接受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这些真切发生过的故事,这些受过苦难的同胞……我们都是胆小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不能勇敢地直面惨痛的场面,这是我们的懦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无疑弥漫着更沉重肃穆的气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曾经想过,如何去做一个爱国之人,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爱国之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岂是我们这些初入大学的学生所能解决的了的呢?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提升个人修养,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大学生,为中国的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很简单,为他人让个座,也是在营造社会和谐气氛!
国家是小国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我们身为中国新一代的青
年就应该立志做一个赤子,但我想这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以博爱之心,做人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