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时间:2019-05-12 05:5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第一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参加了网络课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学习,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高校教师肩负着塑造大学生灵魂、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长和益友。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过去人们习惯把老师比作“红烛”,这个意象的确很美,但是也很悲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是,和平年代的正常时期,我们是否有必要这么悲壮?我想,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除了社会与学校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之外,一名教师要想真正的提高或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的心理保健,这样才能以一个积极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首先高校教师要做到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就应该自觉树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意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并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增强心理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增强积极寻求外界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其次,保持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一名教师要善于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我,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华考范文网,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增强自信,避免自卑、紧张或者不安全感。

还有,合理宣泄,自我调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就会出现不良的后果。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而且还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合理的宣泄,例如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游泳和骑车等,呼吸新鲜空气,会让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从而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诉说也是一个方法,当我们因为某事而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时,要能够寻找一种表达自身情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妥善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因此,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多了。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幸福的引路人,首先自己就要学会寻找幸福,感受幸福快乐,及时的自我疗伤,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引导学生。

第二篇: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郭秀兰

摘要:在社会改革与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历史使命,其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从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提出了判断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认为促进,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的全方位维护。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精神症状

高校教师是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之时,其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笔者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一90量表)对地方工科院校149名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心理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愉悦,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的人才质量与竞争力。因此,直面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总体上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况,值得特别关注。虽然被试总体均分皆在常模范围之内,但有朝着超出常模范围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多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说明教师整体的精神状况处于危险的边缘。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而且教师的成就感、效能感比一般职业人要求高,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普遍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击,如果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就会降低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甚至是处于职业倦怠状况。

2.女性教师、中年教师、讲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文科科目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五类人群。说明高校教师的精神症状问题与其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别等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也预示着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多,而追求完美、高自尊、高期待、高成就感是造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人际敏感”症状出现“高处不胜寒”现象。数据分析显示,年龄、职称、学位越高,“人际敏感”因子超出常模人数的比例越大,说明地位越高的人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自我形象非常关注,警惕性和防避心很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成年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言行常会提出质疑,部分教师会感觉到自己的形象和权威面临挑战,不知不觉中逃避交往或与学生少交往,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工作着的,相互合作的机会不多,而工作考评、教学效果评价、科研成果展示、评优晋级等又处处存在竞争,如果处理不好,在同一单位就会相互猜疑、攻击,不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环境。

4.“躯体化”呈现年轻化趋势。即年龄越轻,“躯体化”症状因子超出常模的人数比率越高。一般讲,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体的生理机能开始下降,会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济等生理症状;工作时间越长,也容易患上教师职业常见的生理疾病,如咽炎、颈椎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然而,现在的年青教师过早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理不适,影响到生命的健康,加大了教师的忧虑,会产生身心的疲惫。近几年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英年早逝增多的现象就是一个警示。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对自己所拥有的多重角色要有所了解,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这一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教师职业的奉献性和绩效的滞后性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突出,经常要面对付出与回报、期望与效果等不一致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到对自己和职业的认可。因此,对角色的认知与接纳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心理条件。

2.健康的教育心态。即对从事的教育工作心境要稳定、积极并付诸行动。一般讲,乐观的心态能给人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有利于身心健康、潜力发挥和取得成功;悲观心态的人常常怨天尤人,负面情绪大,自我效能感低,容易偏执、抑郁和敌对,影响到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和行为,关联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教师工作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教师工作有竞争,但更强调合作,育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亲和力、应变力等都是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4.恰当的情绪反应。教师职业具有高挑战性,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控制自己情绪过度,保持镇静并作恰当的反应,同时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任何的畏惧、退缩和过度焦虑,都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不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5.较强的创造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为教育者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教育和教育对象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创造性活动,要具有适应社会变化需要的教育独创性,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亦然,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是现代社会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6.良好的应对方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变化和情境性十分强,随时存在着抉择,有的容易迅速做出应对策略,不会引起人际冲突,但有的会让人难以选择,引起心理很大的冲突和不安,产生焦虑和痛苦。面对抉择,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来减轻或消除这些痛苦,但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缓解暂时的心理痛苦,不可能长久地解决问题,甚至会产生更大的痛苦,而积极的应对方式会使人思路开阔,积极进取,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使人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因此,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中,高校教师要学会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这也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1.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要真正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提高在职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在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另-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认可教师的劳动,使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师行业。

第二,正确实行教育改革。教育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如果改革脱离了教师主体,把教师当成是改革的对象,自然会遭到教师的强烈抵触,阻碍改革的进程;同时改革的方式也要适当,如果步伐过快、范围过广程度过深,脱离了学校实施的可能性,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改革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应该注意的方面。第三,加大教师准入门槛和在职培训力度。教师职业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岗的,要教育人、培养人,需要具有多方面的教师职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力提高了'及时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就能很快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就会变得更加自信。特别是要加强新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适当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门槛,在录用新教师时,把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保证新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每位新教师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走上岗位。

2.学校的有效策略和人性化管理

第一,建立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操作机制。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之一,高校领导要了解教师心里的苦衷,在实际的决策中把教师身心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虽然学校也面临竞争,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促使教师“实干加苦干”,但并不是必须以牺牲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的,如果建立一个真正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机构和督导机制,定期给教师以检查和咨询的平台、锻炼和倾诉的空间,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师愉悦地工作是可以同步进行的。第二,健全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人性化,更加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师的行为要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各高校存在着-刀切的现象,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师,教学科研一个样,过于重视数量,对质量相对略化。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考核也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指标,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综合评价,引导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激励既有利于教师的健康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第三,改进管理方式,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领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管理中要改变只顾事不顾人、只管人不管事的做法,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到“以人为本”,实施“赏识管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特别是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要考虑到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既激励教师奋进,又让教师从工作中感到乐趣。

3.教师个人的自我适应与调整

第一,提高职业认识。教师职业是一个爱心的事业,要充分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责任,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和身份。同时,也要学会科学地安排工作内容,注意脑体结合、张弛有度、量力而行,把工作与休息、休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

第二,改变行为模式。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其思想行为都会呈现出一些较稳定的特征,如有的教师缺乏耐性、性急,总想同时做许多事情,速度又要快,质量又要好,很少放松自己,常有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教师的职业特点让许多教师磨合有这些人格特质,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善意地对待自己,常常把自我满意度定得太高,对人对事的期望值也很高,而且不如人意,就会悲观失望,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要改变这种窘境关键就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领域和行为模式,善于自我调节,把握好一个度。

第三,采取积极态度和措施。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学会驾驭,要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及时自觉地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付转向问题定向解决,在必要的时候应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心理的咨询。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地看待问题,面对挫折,认清人生的价值,勇于挑战。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秀兰.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教师精神状况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4】俞国良,曾盼盼.略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选自《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0月

第三篇: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郭秀兰

摘要:在社会改革与转型时期,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历史使命,其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从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提出了判断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认为促进,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的全方位维护。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精神症状

高校教师是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之时,其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笔者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一90量表)对地方工科院校149名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心理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愉悦,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的人才质量与竞争力。因此,直面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总体上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况,值得特别关注。虽然被试总体均分皆在常模范围之内,但有朝着超出常模范围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多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说明教师整体的精神状况处于危险的边缘。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而且教师的成就感、效能感比一般职业人要求高,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普遍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击,如果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就会降低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甚至是处于职业倦怠状况。

2.女性教师、中年教师、讲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文科科目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五类人群。说明高校教师的精神症状问题与其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别等因素有较高的相关性,也预示着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多,而追求完美、高自尊、高期待、高成就感是造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人际敏感”症状出现“高处不胜寒”现象。数据分析显示,年龄、职称、学位越高,“人际敏感”因子超出常模人数的比例越大,说明地位越高的人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自我形象非常关注,警惕性和防避心很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一方面是因为高校

教师面对的是成年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言行常会提出质疑,部分教师会感觉到自己的形象和权威面临挑战,不知不觉中逃避交往或与学生少交往,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工作着的,相互合作的机会不多,而工作考评、教学效果评价、科研成果展示、评优晋级等又处处存在竞争,如果处理不好,在同一单位就会相互猜疑、攻击,不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环境。

4.“躯体化”呈现年轻化趋势。即年龄越轻,“躯体化”症状因子超出常模的人数比率越高。一般讲,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体的生理机能开始下降,会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济等生理症状;工作时间越长,也容易患上教师职业常见的生理疾病,如咽炎、颈椎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然而,现在的年青教师过早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理不适,影响到生命的健康,加大了教师的忧虑,会产生身心的疲惫。近几年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英年早逝增多的现象就是一个警示。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对自己所拥有的多重角色要有所了解,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这一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教师职业的奉献性和绩效的滞后性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突出,经常要面对付出与回报、期望与效果等不一致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到对自己和职业的认可。因此,对角色的认知与接纳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心理条件。

2.健康的教育心态。即对从事的教育工作心境要稳定、积极并付诸行动。一般讲,乐观的心态能给人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有利于身心健康、潜力发挥和取得成功;悲观心态的人常常怨天尤人,负面情绪大,自我效能感低,容易偏执、抑郁和敌对,影响到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和行为,关联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教师工作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教师工作有竞争,但更强调合作,育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观察能力、亲和力、应变力等都是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4.恰当的情绪反应。教师职业具有高挑战性,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控制自己情绪过度,保持镇静并作恰当的反应,同时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任何的畏惧、退缩和过度焦虑,都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不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5.较强的创造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为教育者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教育和教育对象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创造性活动,要具有适应社会变化需要的教育独创性,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亦然,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是现代社会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6.良好的应对方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变化和情境性十分强,随时存在着抉择,有的容易迅速做出应对策略,不会引起人际冲突,但有的会让人难以选择,引起心理很大的冲突和不安,产生焦虑和痛苦。面对抉择,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来减轻或消除这些痛苦,但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缓解暂时的心理痛苦,不可能长久地解决问题,甚至会产生更大的痛苦,而积极的应对方式会使人思路开阔,积极进取,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使人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因此,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中,高校教师要学会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这也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1.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要真正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提高在职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在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另—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认可教师的劳动,使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师行业。

第二,正确实行教育改革。教育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如果改革脱离了教师主体,把教师当成是改革的对象,自然会遭到教师的强烈抵触,阻碍改革的进程;同时改革的方式也要适当,如果步伐过快、范围过广程度过深,脱离了学校实施的可能性,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改革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应该注意的方面。第三,加大教师准入门槛和在职培训力度。教师职业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岗的,要教育人、培养人,需要具有多方面的教师职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力提高了'及时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就能很快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就会变得更加自信。特别是要加强新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适当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门槛,在录用新教师时,把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保证新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每位新教师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走上岗位。

2.学校的有效策略和人性化管理

第一,建立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操作机制。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之一,高校领导要了解教师心里的苦衷,在实际的决策中把教师身心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虽然学校也面临竞争,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促使教师“实干加苦干”,但并不是必须以牺牲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的,如果建立一个真正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机构和督导机制,定期给教师以检查和咨询的平台、锻炼和倾诉的空间,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师愉悦地工作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第二,健全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人性化,更加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师的行为要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各高校存在着—刀切的现象,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师,教学科研一个样,过于重视数量,对质量相对略化。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考核也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指标,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综合评价,引导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激励既有利于教师的健康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

第三,改进管理方式,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领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管理中要改变只顾事不顾人、只管人不管事的做法,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到“以人为本”,实施“赏识管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特别是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要考虑到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既激励教师奋进,又让教师从工作中感到乐趣。

3.教师个人的自我适应与调整

第一,提高职业认识。教师职业是一个爱心的事业,要充分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责任,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和身份。同时,也要学会科学地安排工作内容,注意脑体结合、张弛有度、量力而行,把工作与休息、休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

第二,改变行为模式。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其思想行为都会呈现出一些较稳定的特征,如有的教师缺乏耐性、性急,总想同时做许多事情,速度又要快,质量又要好,很少放松自

己,常有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教师的职业特点让许多教师磨合有这些人格特质,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善意地对待自己,常常把自我满意度定得太高,对人对事的期望值也很高,而且不如人意,就会悲观失望,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要改变这种窘境关键就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领域和行为模式,善于自我调节,把握好一个度。

第三,采取积极态度和措施。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学会驾驭,要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及时自觉地调整自己,把回避模式转向主动模式,把情绪定向应付转向问题定向解决,在必要的时候应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心理的咨询。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地看待问题,面对挫折,认清人生的价值,勇于挑战。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秀兰.社会转型时期地方工科院校教师精神状况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4】俞国良,曾盼盼.略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选自《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0月

第四篇: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田仁雄

王淑兰教授在《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中讲述到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川地震以后,国人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名词用的频率已经比较高了。在教育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要求,甚至直接的评估、督导、实施,这项工作已经运作得很好。然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还是一个空缺,有关的实施和研究很不得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和每个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亟需关注。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适应状态,意味着当事人不仅能获得自身的平衡,而且可做到与环境的基本协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能否保持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的交互作用状况。

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有:智力健全,能胜任教师工作;有健全的自我观念;适当的自我控制;有效地面对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高,绝大多数人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然而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的调查结果,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过分乐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其中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和职业方面的原因。

维护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纬度和不同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较为可行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层面的维护;学校层面的维护;家庭层面的维护和教师自身的调适。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心理自我调试策略把自己从各类压力下及时解脱出来;采用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及时重建心理平衡;争取社会支持;以及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干预等。

通过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我知道了一些我们教师自身存在很多不知道的不足,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涵义

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对职业角色有认同感,人际适应良好,良好的自我认知,一定的工作积极性,真实感受并调控情绪。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社会变迁和教育革新使部分教师不适应、社会期望与现实差距使教师心理困惑、多重角色冲突使教师无所适从 教育的原因:教师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超负荷工作量和琐碎事务工作的束缚、学校组织结构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付出得不到理解和回报

个体原因 :主要是生物学因素、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

四、教师心理调节与维护

(一)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观念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看待学生。避免如:联想效应、光环效应、背景效应、角度效应、联想效应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总是掺杂自己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理解和认识,去对待学生。

(三)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保障,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绥德县第五小学 马彩叶

我观后了王淑兰《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的讲座,受益匪浅,感触很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体会。

一、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教师的情绪很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如果你高声训斥,至少会带来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优质课变成了垃圾课.保持良好的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要有一颗大度、宽容的心.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保持良好的心境

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要求的职业,受很多方面的监督。如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家长等.所以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那么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不仅能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而且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勇敢地面对失败,要容许自己犯错误,只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保持心理平衡和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和境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愉悦的心情

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诸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或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才能与他人携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态

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会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有效地休息,坚持锻炼身体,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时间,有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始终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这都有助于维持心理健康。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要切合实际,要树立现实而有弹性的职业目标。树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只会导致失败、挫折、内疚。对自己的苛求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健》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凡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情绪总是愉快的、乐观的,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学习心得体会 孙田雨 教师的心理健康未必会引起每一位老师的关注,甚至还不知道何为教师心理健康,更不用谈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性及意义了。 在听取了......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表现为:在人格上是完整和谐的;在情绪上是乐观稳定的;在意志上是坚韧不拔的。在人际关系上是协调和谐的;教师不仅要教......

    关于学习《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心得体会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讲解[定稿]

    《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心得体会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

    养生与保健课程

    养生与保健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养生,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

    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1 1、认识自我对于初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提出要培养其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提出培养初中生的......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的心得体会(五篇范例)

    学习了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后的心得体会 在这次培训中,王淑兰教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心理健康与维护中的这些内容:心理健康的界定与简析;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