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

时间:2019-05-12 05:3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

第一篇: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

绪论

引言

1.“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是(马克思 爱因斯坦 牛顿 达尔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什么P2-3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P3 从狭义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P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生平P7-8 :1818-1883,1820-1895 普鲁士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P8-10 :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 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P9 :辩证法思想 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P10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11-14 1.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没有,原因:马克思主义是在(发展)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什么P14 :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 一,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满足,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4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P21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一章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7-29

1.哲学是什么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式、各形式的代表性观点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性观点,主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做本质】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性观点:理生万物,天不变 道不变,绝对精神等【把客观精神当做世界的本质和主宰】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31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意思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评了不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同辩证法的统一 —— 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实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34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 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6.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实践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纯在和作用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39 联系和发展

3.因果联系P49 :客观世界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科学发展观”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哲学原理 事物的普遍联系P40 1. 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P41

1.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了新 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就新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对立统一规律P42-45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含义、两种基本属性

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属性:对立和统一

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44前两段)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6.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和谐是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7.关于矛盾问题精髓

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现实意义: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量互变规律P46 1.适度原则 一定条件下把握质和量的相对稳定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P46-47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知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析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行新的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停顿和倒退。规律P54-56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哲学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收规律的支配。

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但社会规律又不同于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P30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31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56-57 第一,意识是能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P5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3-66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 2.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67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事物,它有两个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实践在主体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70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4.经验论的错误

5.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P72-75

1.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4.利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检验标准P77-78 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4.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或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的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犹豫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P83-85

1.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未必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真理)和人文精神(价值)

3.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4-98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焦点: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4.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的内容,地理环境的作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6.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同步性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 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P100-104 1.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P105-108 1.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核心是国家政权 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其重要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12-126 1.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革命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26-135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因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2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决定作用。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人民群众: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及坚持这一观点和路线的重要意义

9.“科学发展观”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0.杰出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1.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 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P142 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的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资本原始累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2)两种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消耗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 19 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价格总以价值为基础;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其平均水平与价值一致;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则相反,但社会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基本一致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6.价值规律的作用及消极后果(多选)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学说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在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和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到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P157 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7.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 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是一个可变的量P158 8.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强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增加剩余价值。

9.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技术和科学并不是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其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观点是正确的。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将一部分转换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 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就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1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的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正确,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表现的“劳动价格”。

13.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正确。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69-171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包括立法权、行 政权、司法权(制衡)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P188-193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 4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 经济快速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的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更好的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范围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 二是生产资本输出 三是商品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5.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262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P259 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涵P143 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6.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P262-268

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 实现的

2.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两个必然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矛盾不可调和 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相互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这个条件具备只欠绝不会成为现实。

第二篇: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材料专业

一、与时俱进的具体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具备充分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发展要求,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性的科学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的科学。既然它是一种来自实际又要在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而客观实际又是错综复杂、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那么,反映客观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发展,不断地用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新知识和新原理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当着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随之改变;当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有民族差别、国家差别的各个不同场合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原理的某些具体细节加以适当的改变;而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必须用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的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条件的过时的结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如果列宁不运用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新理论,而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反映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和陆续取胜的理论,十月革命怎

么可能取得胜利?从列宁到毛泽东,如果毛泽东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运用反映中国具体情况的,首先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动农民组织革命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固守“左”的教条主义者所照抄照搬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中国革命怎么可能从严重挫折乃至绝境中挣脱出来而取得伟大胜利?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要是邓小平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怎么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在他们前赴后继地推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光辉历程中,时时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光芒。

三、共产党人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性,要求共产党人要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战士,必须自觉地站在时代前列,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活动中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史,证明它是科学,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理论武器。尤其是我们党经过80多年的历程,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事实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能突破前人,创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正确的崭新的理论。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前提,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无从谈起与时俱进。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调整思路,要求人们的思想要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思想是人们实践的指南,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不思进取,不勇于创新,不善于突破前人,不敢冲破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规框框,就不可能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

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思想统一于国家建设大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第三,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必须做到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关键是创新。我们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和市场经济时代,如果思维不敏捷,思路不清晰,工作无新意,是不可能应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的,也不可能使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不断地分析、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炼具有划时代标准的、正确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新的历史阶段,只有理论创新,才能促进各项工作创新,只有各项工作及其制度创新,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感想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感想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前。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只知道是马克斯提出了社会主义,是他带领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也引导着我们国家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幸福生活。然而通过几周的学习,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时间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让我对无产阶级有了更深的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的品质教会了我做事要见他实地实事求是,多用眼睛去看用世界去检验。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做事的基本准则。通过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我学习到了很多科学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我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重复与无限发展。潜移默化的扩大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对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事物,认清事物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生活中任何一条真理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也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是我们打学生成长与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增强对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原理课,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念。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管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第四篇: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绪论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20.宋士昌主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1—4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一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节选),《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四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0.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哈伯勒:《繁荣与萧条》,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美]爱德华•勒特韦克著:《涡轮资本主义》,褚律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5.[法]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6.肖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7.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版社2003年版。

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8日。

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六章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七章参考书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篇: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第1页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第2页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第3页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第4页

下载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本形态。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坚持物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文档

    马原复习文档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一、判断正误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Y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Y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复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章节复习总结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复习第二章(含答案)

    第二章 一、单选题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Microsoft Word 文档

    自主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第二三节 小组成员:谭英环10106012062 陈爱颖10106012039 谢雁秋10106012060 林叶茵10106012042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发挥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