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羊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打羊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工
作 思 路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第十届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农业稳乡、科教兴乡、畜牧富民”的发展定位和主攻生态畜牧业、做强集团化帮扶产业、突破常规农业、搞活第三产业、狠抓生态农业、强化科教兴乡的发展思路,按照“追求卓越、勇创一流、重点突破、全面夺标”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乡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乡上下的不懈努力,2009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 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年均递增000万元;完成工业经济增加值000万元,比2005 年增长000%,年均递增000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年均递增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年均递增000万元,连续四年超任务完成县下达任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000吨,人均占有粮食0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000元,比2005年增长000%、年均递增000元。2009年全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达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各项贷款余额达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较好地完成了乡第十届党委和第十八届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乡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牢固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换个方式搞农业”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去”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按照培育壮大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林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比2005年增长000%。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 金000余万元,着力抓好“一线三区”示范带建设,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以点扩面,促进结构调整,培育后续产业,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吨以上,人均占有粮000公斤,全乡农业良种覆盖率、复种指数、规范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二是畜牧、果蔬产业发展加快。畜牧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生态养殖有序推进,春秋两防、养殖小区建设、防疫网络建设等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三年来,遵循“稳定规模、优化布局、确保总量、主攻质量”的总体要求和“依靠科技内涵抓质量、超前主动外树生产形象”的工作思路,把牢生产每一环节,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督导力度。自2007实施项目以来共发展山羊000只产羔000只实现农民来自养羊人均收入多00元、户均00多元,成为惠及全乡广大群众的致富性产业。三是林业工作得到加强。林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共计完成00户00宗林地勘界确权及本林权发放工作,调处矛盾纠纷00起。四是农村税改成果进一步巩固。五年来,共计兑现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达00余万元,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五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子,帮助和 引导群众到外地打工、创业或从事季节性劳务输出,五年来,全乡劳务输出达人次,实现劳务输出收入万元,积极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五年来,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后续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梯次推进的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乡容乡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交通、通信、教育、供电、水利和办公阵地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00万元。一是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按照打造纵横通达的交通网络的要求,主动对接、抢抓机遇,新修基打公路00公里、总投资00万元,修通上司至打羊柏油路00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通达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建成墨寨、甲念移动机站、联通机站2座,开通了互联网,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使凤凰村马降等组的异地移民搬迁户00户,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四是率先建成全县乡镇最完美的寄宿制小学1所,正在修建的1所,从而得到改善和美化了学校环境。五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共计 投入支农资金000万元,建成羊水配套工程草地000亩、沼气池000口、小水窖000口。解决了打羊中学1300余名学生的生活饮用水难题,修建了凤凰村苗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该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维修小山塘000口、小水库000处、坝提000米计000立方。完成了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建设,乡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完善了计生服务站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配备车辆一部;投入资金7万元。完成了机关食堂、政府广场建设;完善政府驻地(打吉)整脏治治理工作,出资3万元修建垃圾池箱等集镇公共设施改造,改善了乡政府所在地的人居环境。实施了打见、拉坝、排方移民安臵工程,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342户,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六是“四在农家”示范效应彰显。五年来,实施了苗苑、打吉、白岩、甲帮、点寨、甲挠等村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和打吉、马降、养寨等3个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硬化寨内巷道00米、院坝00平方米,直接受益人数达户00人;举办4届“四月八暨五.一”斗牛节进一步提升了打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乡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五年来,在乡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000万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严格执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强化控辍保学措施,保持了小学入学率99.7%、中学入学率 98%,“两基”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二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心”服务理念,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保障必要投入,抓牢主体指标,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出生,加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村民自治工作,抓好性别比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全面落实利益导向政策,全乡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00%、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00‰,自然增长率为00‰,人口控制在00人以内。三是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低保等工作,自2006年以来,全乡参合人数000人、参合率达00%。共计住院 人数达000人次、门诊人数000人次,兑现参合补助金000万元,群众真正体会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传染病监测、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快速处臵了水痘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以及W病等传染疫情,完成了甲塘、龙泉、学庄村卫生室改建和乡卫生院扩建工作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文物调查工作有序开展,政府出资000万元完成了全乡000面广播电视地面接收器调视转星工作,从而更好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集镇卫生管理机制,农村脏、乱、差现象有明显改善。四是平安、效率、文明三个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坚持和完善综治目标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全面排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了“三个”创建工程和严打 整治专项行动,“五五”普法顺利进行,成功处臵处理了、甲帮、打利群械事件,确保了全乡重大节日期间社会稳定,基本做到了重大矛盾不出乡,实现了发案少、治安好、人民满意的目标。荣获县2008年政法综治维稳一等奖。五是民政救济工作得到深入开展。民政优抚、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得到落实。五年来,共计发放救济粮000吨,救济款000万元,救济衣物000件,帮助了000户困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完善了乡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了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六是成功主办第二届南部乡镇运动会加强了乡镇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干部的文化生活。顺利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与措施(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农业稳乡、特色产业兴乡、旅游旺乡、环境立乡”的发展战略,以推进整乡推进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新型农业化带动力,着力打造“西南绿色明珠、中国新西兰、生态之乡、旅游之乡、氧吧之乡”,坚持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打羊。
(一)规划
1、倾全之力打造“中国—独山新西兰风光”生态畜牧观光旅游产业;
2、为集镇发展描绘蓝图,从现在的几近零的城镇化建设,仅占地20多亩发展到“生态化”“园林化”“花园化”的300亩打羊新集镇;
3、在三年内建成现代化、标准化的奶制品加工企业一个,日产奶能力达20吨以上;
4、今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70元,2012年实现4000元;2015年达到5000元;
5、平安打羊的创建、文化、教育、卫生、新型合作医疗、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村民自治全面达标,提升干部作为效率让群众安居乐业。
“中国—独山新西兰风光” 规划开发建设“更顶”、“打利”、“十二坳”、“湾河”、“水钢”、“墨寨”、“大尖坡”、“铜鼓坡” 8大景区,建植草地27000亩,建奶牛放牧小区9个,建高尔夫球场(36洞)1个,建高原民族斗牛场1个,建现代健身滑草场1个,新修油路建设6条,总里长51.7公里,新建提灌电站5个,修复水库水坝2个。沿乡政府驻地至打利、白岩、甲帮、墨寨一线,建设210户具有新西兰风格的民居,体现园林式、花园式、民族化与欧式融合的风格建筑,在绿树丛中、规模宏阔、绵延数十公里近3万亩的绿色草地上,特色 鲜明、具有浓郁的新西兰风格的民居镶嵌其间,充分展现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用3至4年时间将“中国—独山新西兰风光” 打造成全国唯一的独具新西兰特色的高原草地生态旅游风光胜地。
(二)思路及措施
思路:通过高效生产和生态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养殖模式,建设标准化草地27000亩、5000头奶牛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优质奶源基地,引进现代化标准化乳制品加工企业,培育绿色牛奶品牌,一产建基地,打造新西兰绿色草地风光;二产创品牌,延长产业链;三产集娱乐、健身、休闲、避暑、美食、猎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建成“中国—独山新西兰”旅游胜地,一业带多业,形成良性产业循环,实现助民增收,实现打羊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措施:
1、用“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诚信务实、追求卓越”的新时期独山精神统一全乡干部群众思想,提高全乡上下发展的志气、发展的智慧,用高效的执行力,使打羊的发展实现实质性跨越。
2、抓好土地 “流转”与“稳定” 的对立与统一。加快流转,实现连片的土地开发,使近3万亩草地连成一片;稳定是要严格控制土 10 地的乱开发、乱建设行为,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有序开发。
3、加大道路、水利、星级宾馆、娱乐购物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实施力度,早日改善打羊硬件设施建设。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与新西兰、台湾及沿海企业家联系,加快奶牛基地、奶制品加工基地、风力发电、高尔夫球场、水电路基础设施等召商项目立项建设。
5、捆绑各类扶资资金,使具有新西兰风格的建筑形成规模。
6、保护好现有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实行最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挖掘保护“甲帮莫歌”、“墨寨四月八斗牛”等传统文化,丰富旅游产业内容。
7、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外出务工精英人才吸引回来,转化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十二五”规划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8、全面推进新时期社会稳定、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9、以提升行政效能,着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继续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
加快打羊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成功只眷顾智勇而实干者。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已经来 到,县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为独山未来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全新的县委高屋建瓴,各项工作大手笔起势已初现独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之曙光,打羊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是人民的期盼,打羊乡全乡上下将继续深化“共话发展、共谋致富”成果教育,引领全乡上下,集中力量,潜心砥砺,扎实工作,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建设和谐、绿色、优美的新打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街道“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2010年11月8日
2006年以来,竹峰街道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移民乡镇的实际,以构建“平安竹峰、和谐竹峰、文明竹峰”为目标,按照平稳发展的思路,强化基础,关注民生,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从求稳到提速的转变。
一、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城郊结合部的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积极探索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分析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准确把握街道的功能定位,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奋斗目标,着力把竹峰打造成“一流的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优质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地”,将现代农业、生态林业和青龙湾旅游作为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千亩蔬菜、万亩毛竹和生态旅游工程。到2010年,已发展设施蔬菜400亩,高效毛竹9200亩,茄子、辣椒等主产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投入3000多万元,建造了青龙湾标志性建筑、平湖长堤、景区道路和公厕,青龙湾的旅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狠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3000平方米以上养殖小区5个。大力实施粮食生产提升工程,建立了油菜高产示范区、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展示区和水稻产业提升核心示范区。组建了向东畜禽等一批骨干专业合作社,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引进了天
一、天合、天瑞、嘉隆、金六星等公司,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000万元;积极融入南山工业园区,建设上阳工业拓展区300亩,为经济提速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五年来,街道财政收入从30万元提高到255万元,同比增长7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40元提高到8000元,同比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从612万元提高到3.5亿元,同比增长5619%。
二、统筹城乡发展,乡村建设面貌明显改观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青龙湾生态环境保护。设立国家和省级公益林43033亩;提升和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逐年增加投入,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生态村覆盖率达100%;以周塘休闲文化广场为中心,将青龙湾入口、绿化护坡、村委会和周塘码头连成一线,在桥头铺村完成市级“美丽和谐乡村”示范点建设。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省道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了18名长期保洁员,配备专门工具,对215省道过境段、县乡公路和周塘景区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积极配合市政府,征地200亩,兴建了市垃圾处理场;对215省道沿线的农家院落进行了风貌提升,完成绿化道路14公里,村庄绿化18平方公里,建造垃圾池15个,从二里冲到街道中心区安装路灯140盏,新农村示范点全部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54.6万元,修建饮水工程8处,修建水渠5.6公里、河堤3.2公里;全面完成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完善项目;硬化村组道路25公里,修建机耕路52公里,全街道22个村民组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积极争创农村道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改厕 个,建成沼气池 座。投资600万元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现土地流转450亩,林地流转6300亩。四是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完善和落实村干部“一诺双述双评”制度,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08年实现村“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一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对新组建的竹峰学校投入140多万元,新建了铁军科技楼,扩建了学校操场,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二是文化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新建“农家书屋”3个,完成了桥头铺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三是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新建了竹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四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投资2万多元,对计生服务所进行了规范化改造;长效节育率达到省定标准,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8%,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控制在2.3‰以内,兑现奖励扶助资金44.39万元。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开展城乡居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累计发放救济救助资金233.7万元。在与南山、西津街道联合扩建敬老院的基础
上,投入120多万元新建了竹峰敬老院,进一步改善了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升级改造了民政办公场所,设立了便民服务窗口。六是移民扶持深入落实。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移民直补资金580多万元,改善了库区移民水、电、路、汽及通信条件;以政府和村委会担保方式向移民发放贴息贷款150多万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七是平安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和司法所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信访专干制度,加大综治维稳防控网络建设;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水库和游客人身安全管理。
四、加强党的建设,政治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按照“强队伍、促规范、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决执行分管领导负责制、行政问责制和重点工作督查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党小组制度,并实行常态化。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定期轮岗和竞聘上岗制度,加强对选派干部、选调生、选聘生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争先创优活动。启用了新政务中心,全面完成了村活动室建设和“难点村”治理任务。建立了党工委书记与建党对象谈心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提出了“提高标准、主动吸收”的原
则,发展新党员47名。探索建立党支部书记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村干部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选拔了6名村级后备干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优化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完善了干部廉政谈话制度,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竹峰街道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2006年: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7年: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宁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村重度残疾人危房改造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等奖;
2008年:宁国市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目标管理三等奖、旅游经济发展三等奖;
2009年:宣城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市国省道沿线乡镇街道文明创建改造二等奖,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二等奖、招商引资三等奖。
2010年,我街道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以工业拓展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推进制度,完善干部岗位目标制度,规范落实分管领导负责制,强化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落实中心工作督查制,成立了千亩蔬菜工程、万亩毛竹
工程、生态旅游工程、交通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等5个指挥部,采取倒排进度月公示的办法,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目标任务完成良好。
经济发展方面,截止10月底,已实现财政收入210万元,同比增幅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08万元;完成招商引资5200万元,引进天瑞耐热钢公司成功落户河沥园区。完成设施蔬菜种植165亩,露地蔬菜种植540亩,茄子等五种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毛竹造林4308亩,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居全市前列。由森林湖科技园投资的划海山庄改扩建工程,计划于年底完成。上阳工业拓展区建设已进入拆迁安置阶段。
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资335万元,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个,修建“组组通”路基7.5公里,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改厕118个,建设沼气池50座;竹峰敬老院已投入使用,3个村级卫生室和瓦窑铺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饮水工程全面竣工,桥头铺村“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评估验收。
社会事业方面,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425人次;办理最低生活保障193户316人,发放低保金48.1万元。深入开展“综治宣传月”和“禁毒教育”活动,送法进村进企业5次,“五五普法”通过市级验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起,调处率100%,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管理,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竹峰学校“校安工程”
按时完工。流动人口统计成绩优异,村级软件齐全、规范,计划生育成绩居全市前列。3个村已成功申报宣城市生态村。发放涉农补贴268.42万元,合作医疗补偿 人次 万元。第六次人口普查正按照方案部署有序开展。
自身建设方面,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书、点评登记表已全部公示,全面完成了“三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调研走访工作。开展了“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登记报告了遵守“廉政准则”情况。“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和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顺利推进。玉树地震发生后,街道各单位、个人捐款1.538万元。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进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街道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第一产业发展迟缓,工业企业的发展层次不高,旅游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进度,村级经济实力不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干部干事创业劲头不足,职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着重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分析检查和深入剖析,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做得不够到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能适应形势,推动工作落实的作风不够深入扎实。今后,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是竹峰街道加快建设“一区一地”、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宜居新竹峰的关键时期。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总目标,坚持“主攻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产业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林果蔬菜、苗木花卉、淡水养殖、休闲度假、商贸批发、节能建材等六大产业板块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集中化、旅游特色化、人居城镇化。
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千万工程”为重点,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建设“四区一线”产业带。以代家塔蔬菜基地为中心,以水井坞、下马如、赛力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鼓励发展蔬菜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宁国市西南郊蔬菜交易市场;以洪家塔苗圃基地为中心,以方坑坞为辐射面,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区;以青龙湖水产为中心,以桥头铺沿岸湖汊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水产养殖区;以瓦窑铺为中心,以桥头铺村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油茶果林区;在S215公路沿线打造一条绿色长廊,建好宁国的南大门。二是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忠诚果蔬、东兴渔业和林海木业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
伐,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街道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林果蔬菜及水产的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和林区道路建设,重点改善竹峰蔬菜产业园区和瓦窑铺油茶果林区配套设施,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有效引导土地流转。积极争取资金、设备,实现产业园区无公害生产设施的全覆盖。
二、服务青龙湾旅游开发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服从青龙湾旅游开发的大局,坚持规划定开发、开发出精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是构建精品休闲度假区。结合街道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依托青龙湾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旅游景点,将“划海山庄”、“天缘山庄”打造成精品休闲度假区,在周塘码头周边建设休闲垂钓区,在S215一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二是超前谋划旅游招商项目。按照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地策划编制和推介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精品旅游项目,作为项目储备,以吸引投资。三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强与各部门配合,制定生态补偿评价方法,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标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规范有效的生
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商贸物流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引擎,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优化产业项目,建设三大园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以上阳为中心,辐射下圩,建设节能建材产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鼓励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指导林海木业合作社由粗放生产经营向集约精细加工提升,以上王为中心,建设竹木加工产业园区。二是优化生存空间,抓好项目落户。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与开发区合作办园的方式,抓新引进项目落户。盘活存量土地,完成300亩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土地供应,进一步拓展工业区。三是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服务开发区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加强治安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宜商的人文环境,增强街道竞争力。
四、紧密结合铁路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一是积极做好新村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铁路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的机会,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要求,打造新型集镇。规划新建政务活动区、居住安置区、商贸物流区和休闲文化区,拉大城镇框架。二是努力提升城镇风貌。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街道社区风貌
和省道沿线村庄进行集中整治,按照“美丽和谐乡村”的建设标准,全面实现居住环境生态化、景观化。三是完善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实施街道社区通自来水工程,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兴建2个休闲文化广场。
五、继续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全面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实现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完成改厕800个,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建设饮水工程示范点6个。积极落实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二是推进教体文卫工作稳步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定期举办活泼向上、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塑造文明健康的新风貌,逐步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善卫生服务中心和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实施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规划,改善库区移民的居住环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实施“五六”普法规划,推进平安竹峰建设。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六、加快推进办事处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效能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推行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制度,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建立干部绩效考评体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全力服从铁路建设,提前做好政务中心建设规划,本着为民服务、方便群众、高效快捷的原则,完成办事处机关办公大楼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和梯次配备。加强年轻干部多岗锻炼,增强后备干部力量。加大培养教育力度,提升街道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展望“十二五”,我们将以蓬勃向上、克难攻坚的进取精神,以勇往直前、奋力跨越的昂扬斗志,以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咬定目标,鼓劲加压,为实现竹峰的跨越崛起奋力冲刺,勇争领先!
第三篇:十二五工作规划及十一五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编制好“十二五”计划,对于实现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发改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广泛征求各级意见,特制定**镇“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2.6亿元,比上增长15%。镇财政收入达315万元,比上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比上增加380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890万元,比上年增加78%,协议引进外来投资3.8亿元,比上年增加1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全镇经济总量有了明显提升。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镇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全镇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2009年,全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其中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9.4亿元,年均增长18%,形成了以大米加工、服装、建材加工、塑料制品、禽业养殖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新体系。
(二)以“丰乐杯”小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集镇发展。以“丰乐杯”小城镇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小城镇建设上确立了“工业立镇、工
业强镇”的战略,以建设环境优美、独具特色中心集镇为统揽,立足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极大地改善了集镇人居环境,提升了**形象,聚集了人气,强化了产业支撑。根据**镇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投入近20万元请**规划设计院对全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完善,将小城镇西延、东扩、南拓,形成两翼齐飞的新格局,集镇面积拓展到3.6平方公里。主要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居住区、特色商贸区三大功能区。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新发展 去冬今春,我镇共建设市、县重点工程13处,面上工程20处,清理渠道 3500米,完成土石方43万方。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2座,投入资金 85万元,解决部分水利死角,受益人口达2000余人,为我镇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各村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祝杨村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祝杨、古城村畜禽规模化养殖、友爱、山东陈村特色经果林、花生种植、靠山、黄圩村的黄牛羊养殖、拂光等村优质水稻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应运而生。全镇基本形成1.5万亩经果林,6.5万亩优质水稻,8000头只优质黄牛羊、1500亩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和2.4万名劳务输出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我镇畜禽规模化养殖又新增加养殖规模万只以上的企业五家,使我镇养殖规模达万只以上的企业增加到12家,全镇畜禽业年出栏家禽260万只、禽蛋198万公斤、鸡苗600万只、生猪11.8万头,畜禽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全镇规模养殖户达1000户。全镇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
年经销各类农产品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全镇农户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全镇已建成各类涉农龙头企业近20家。其中振华米业有限公司、玉好米业有限公司、民生米业有限公司年消化优质水稻9800万吨。康源禽业有限公司、阳光禽业有限公司、鸿发禽业有限公司等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几大禽业公司的发展为延伸禽业加工产业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兴镇、商贸旺镇、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以推进县的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新型工业化带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兴镇、工业强镇、经贸活镇”创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二)发展思路
1、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镇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大盐化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加快完善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形成以大米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群。
2、倾力打造政务文化新区建设
以“丰乐杯”创建为载体,不断拓展城镇框架。加快康达大街及政务新区征地工作,力促康达大街东西延伸、农工商综合服务大楼、新区广场、九龙公园等项目上马动工。启动“老街徽派观光”工程,为城镇化建设作贡献,打造宜居新**。
(三)奋斗目标及任务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2、实现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5、人口自然增长率9‰左右;
三、工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破重点项目用地瓶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深化小城镇西延、东扩、南拓,形成两翼齐飞的新格局,以加快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以全面环境综合整治和老城区开发为主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老城区突出“水”、新城区突出“新”、西部工业集中区突出“强”,举全镇之力,切实做好老街观光区、活力新区和工业集中区“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一批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城镇亮点,努力建设宜居**,全力建设有浓郁特色的新标志区。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城带乡,建设农民新型居住区,拉动农民向城镇聚集,拉动人物流,活跃第三产业。大力鼓励发展高档餐饮、服务业,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低廉的消费吸引市区消费向**倾斜。
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促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功能对接、产业衔接、消费承接的第三产业载体,努力提升城镇的建设品位和档次。
(二)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加快工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为大盐化延伸产业链,积极配合沿江城市产带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发展空间。
**镇工业集中区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一期330亩土地征地工作,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重要性,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根据规划镇党委政府对工业集中区建设进行了细致研究,一要依托集中区总体规划,做好产业规划布局。二要着眼长远,**总体发展思路是着力打造“东西工业、南经贸、北商住”特色经济格局,即,东西部依托现有两个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东西产业园,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南部以新大街和政务新区基础好、处于商业中心为依托,突出经贸中心建设。三要统筹兼顾,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要兼顾土地、道路、电力、环保等各方面因素,不能顾此失彼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后遗症。四要科
学布局,要依托总归做好规划,力求做到科学布局,相近相关的企业要集中在一个区域。
根据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2013年工业集中区发展将达到1平方公路,到2015年工业集中区将拓展到2平方公里。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区配套设施建设。盘活现有土地存量,重点推进东西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开发建设,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着力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做好绿化、美化、亮化等“三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园区管理、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致力打造园区新的亮点。
二是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根据现有园区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对口做好企业的引进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招商责任,层层分解招商任务,确保引资取得实效。并继续抓好服务企业上马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是积极把握“三农”工作发展新契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组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努力寻找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改善全镇农村建设薄弱环节,谋划我镇“三农”工作发展新路子。
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东张、拂光、友爱等村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和土地置换等工作。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
耕作条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民生工程。继续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解决资金瓶颈。
二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创新信访和维稳机制,规范信访秩序,努力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群众道德法律素质。
三是加大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备,积极配合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计生“村为主”工作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好民政工作,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稳步推动基层民主进程。
第四篇: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白泥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草案)
编制好“十二五”计划,对于实现我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县政府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现规划如下: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实现“特色产业名乡,生态经济强乡”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绿色白泥。到2010年,“十一五”规定确定的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五年来,乡党政领导精诚合作,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立足创新,转变作风,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0年底,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4.5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21%;工业总产值298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16%;财政收入2010年达33.8万元,年均增长率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448万元,年均增长率18.6%;粮食总 1 产达7326.12吨,年增长率15.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18万元,年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72元,年增长率16%。乡党委政府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市级科协先进单位”、“市级妇联先进单位”、“市级统计工作示范乡镇”,县2006——2007年“四好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县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2006——2009年党建工作一等奖、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计划生育工作二等奖”等称号,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总量增长预期目标,全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乡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不动摇。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06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7514.57万元,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475元,提高到2010年的3572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2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33.8万元,年均增长182%;招商引资从2005年的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70万元,年均增长46%。连续三年完成县下达的偿债工作任务,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工业经济目标考核三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是争取项目资金1520万元建设赤水河环线公路;建成村级标准泥结碎石路28公里,改造 2 村社公路50公里;硬化通乡水泥路6.2公里、硬化场镇1.5公里。二是争取项目资金和筹措50万元,改造和新建白泥场镇供水站和菜板场镇供水站;筹措资金40万元,整治大堰30公里;争取和筹措资金40万元,解决旱山村4000人基本饮用水问题。三是争取和筹措资金200多万元,对境内20多千米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补助资金更换群众用电便压器6台;争取和筹措资金10万元,解决历史以来未通电农户60多户。四是争取资金200万元,大力发展光纤通讯、程控交换、光纤电视等现代化事业,普及率达50%以上。五是投入资金20多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个,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4个。
社会事业整体推进。一是争取资金40多万元,自筹资金23万元修建容纳45人的敬老院,解决“五保”老人老有所养问题;五年来发放资金300余万元解决农村低保户共5930人次;补助群众“九房”建设304户,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农户自筹资金900多万元;累计发放春荒、冬令款40多万元;城镇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累计解决480人次,发放资金100余万元;发放资金134万元解决农村“五保”745人次的生活困难问题。二是五年中,投入资金68万元修建菜板小学教学楼;投入资金36万元改善3所村小教学设施;投入资金140余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重大传染病预防和监控,提高处理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推行新农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数达到93%,累计报销330余万元。争取国债项目80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修建住院大楼、添置办公设备等;争取扩大内需资金17万元,自筹资金140万元建设村卫生站1个和13个村卫生站增添设备。四是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改善人口结构为核心,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投放资金20多万元对计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和网络管理进行建设。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控在4.86‰,综合节育率85.13%,节育服务及时率100%,三查率98%。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新成就。共计解决7100多人次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3600人次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争取扶贫新村项目3个,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农户建房、饮用水、技能培训等;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00多万元用基础设施改造,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农户53户。六是劳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落实社会保险政策,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保率达100%。七是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好农村文化阵地,成立老年协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学习,充满和谐氛围的农村文化阵地。
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我乡一直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乡大力实施“三清”、“四改”、“五通”工程,切实抓好“七进”活动和“五乱”治理。通过实施“211”示范工程,努力打造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家园。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努力把白泥打造成“文明、和谐、富裕、生态”的现代新型乡镇。
二、发展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特色产业名乡,生态经济强乡”为发展战略目标,紧紧围绕“一镇、两村、三线、五园”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导,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特色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安全维稳工作,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 动科学发展取得新进展,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把白泥打造成为“生态、和谐、卫生、健康”的典范乡镇。
三、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每年递增20%以上----财政收入每年递增3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我乡各项社会事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四、“十二五”发展基本措施
围绕上述思路、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特色引领,效益优先;成片推进,规模发展;组织运作,市场经营”为原则,充分发挥本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布局,重点加快“五园”(白泥村——蔺州三台土鸡养殖示范园,顺河村——无公害水果基地示范园,沙坝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园,菜板村——水产养殖示范园,全乡——返乡民工创业园)建设步伐。
——蔺州三台土鸡养殖示范园。利用本乡生态优势,以大菜公路(大田坳口至菜板)、白金公路(白泥至金星的沙坝村段)沿线为主,以人口村庄相对集中和放养场地宽的白泥村、顺河村、沙坝村为重点,形成蔺州三台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到2015年,以蔺州三台土鸡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蔺州三台土鸡种鸡培育基地和专用饲料加工厂,培育专业养殖大户20户,核心养殖示范户500户,年出栏土鸡产量达80万只,土鸡蛋达400吨,年出栏土鸡苗100万只,培育种鸡10000只以上。
——无公害水果基地示范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独特气候条件,把发展天然无公害脆红李产业作为强乡富民的一项产业来抓,通过采取政策推动促发展、典型带动促规模、科技拉动促增收、协会促动促服务等“四动战略”,使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将大沟头到菜板村、文光小学到沙杠公路两边这些最适宜栽种水果的坡地都种植上脆红李;在其他荒山、高山和偏远地区鼓励农户种植脆红李,使之成为退耕还林、生态观光和经济达到多赢的示范区。到2015年,投 资20余万元,培育优质脆红李树苗,种植脆红李1500亩以上,改良人生李1000亩,鲜李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以上。
——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园。根据沙坝村区位和地理优势,沙坝村距观文、大村和石宝等乡镇较近,目前观文、大村和石宝的煤矿都正在兴建当中,这几大煤矿员工均是万人以上,并且沙坝村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地势平坦而肥沃,光照充裕最适于种植海椒、黄瓜、茄子、南瓜、番茄、大蒜、洋芋、红苕、绿豆、莲花白等各类蔬菜,尤其是农民广泛种植的海椒又辣又香,是古蔺麻辣鸡的首选原料。到2015年,以专业合作社为助推器,新建6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新建种植大棚750个。
——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园。根据菜板村天然的地理优势,与贵州省仁怀市接壤,属赤水河畔山谷地形,气候较为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著名的零污染赤水河的支流菜板河蜿蜒流经此地,水质好适宜养殖多种鱼类。菜板坝拥有大面积相对平整的稻田,具备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养殖的理想条件。重点抓好“赤水河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完善相关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规模达400亩以上,创立并唱响“赤水河鱼”品牌。
——返乡民工创业园。在逐步实施以上四个“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回引招商力度,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提供优惠 8 政策,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全乡范围内逐步打造返乡民工创业园。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确保产业发展快速推进。全面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线”(白泥——金星、白泥——椒园、赤水河环线公路)为主,逐步推进乡、村、社公路的升级改造;以观文水库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利用白泥河、菜板河的水资源,加大水电开发力度;配合县上的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奋力突破交通瓶颈。完成“白金”公路的21公里油路改造工程,硬化赤水河环线公路17公里,打通白泥至椒园(胡二沟段)的连接路,争取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通达工程、扶贫新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和升级,打通农村断头路50公里。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以观文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建设塘、池、堰、库、窖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解决“旱山村”人畜饮水及灌溉困难问题。以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维修、硬化全乡14口山坪塘和8条大堰,确保蓄水保水能力,解决旱灾经农业带来的损失。——加快水电开发力度。加快白泥河、菜板河的水电开发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白泥河梯级水电开发取得新进展,建成两河口电站,对卢塘坝、顺河电站进行升级改造,加大投入,改造老旧线路和输变电设备,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力配合县级有关部门,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光缆直通行政村,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乡被县上列为全县重点打造的“五大新农村示范片”之一,即:“观文——白泥畜牧产业示范片”。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中有序”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一镇”、“两村”(白泥场镇、顺河村、沙坝村)建设,重点打造白泥、顺河、沙坝三个村,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厨、改水、改厕和改圈工程建设,加大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农村用户沼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环境优美、产业有支 撑、生活全面小康、民风民俗文明、自我管理有序的良好发展格局。
(四)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白泥。
——开展科教兴乡。进一步推进“两全普九”,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加强白泥中心校、菜板小学等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心幼儿园建设。强化农民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培训经费渠道,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度,为乡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完善公共卫生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健全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完善计划免疫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基本卫生知识。逐步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
——统筹人口发展。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十二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继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普 11 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加快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民政福利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就学、就医等权利。
——健全民主法制。改进和完善政府决策制度,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五年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乡为主导思想,破满破难,开拓创新,为开创发展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态、和谐、卫生、健康”白泥而努力奋斗!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学习、宣传、贯彻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基础上推动民政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深刻理会精神实质,并将其认真落实到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发展中去
我们在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要深刻理会精神实质,把握好全会公报中的六大关键词,结合民政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关键词之一——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慈善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管理。
关键词之二——文化服务惠及民生。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凝聚和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帮困助残、慈心济人、善举济世的传统美德,同时通过优化婚姻、收养、殡葬、地名等民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教育、服务功能。
关键词之三——扩大内需持续发展。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在制定实施“十二五”民政事业规划中,突出项目的拉动内需作用,逐步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形象良好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快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步伐,突出抓好城乡和谐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打造生活便利、服务完善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之四——执政能力全面提升。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到民政工作中,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