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风采
汉字风采:挥毫泼墨舞动汉字风采
—— 暨吕梁恒大华府书法名家春茗笔会
春光明媚,莺歌燕语,万物复苏。吕梁恒大华府开盘之际,屡次暖人心怀的活动受到了众多客户的一致好评。3月24日,“翰林墨香,华府天成”的活动在恒大华府销售中心倾情举行,不少书法爱好者、收藏者纷纷携亲朋友亲临华府销售中心,引得现场一片沸腾,业界一片哗然。
据悉,此次恒大华府诚邀来自吕梁书法协会的两位名家现场展纸挥毫、笔走蛟龙,作品内容随客户意愿设置,笔砚纸墨由华府提供,每位到场客户均可拿到一份作品,有喜爱书法的朋友还可以向两位大家请求指教。此举堪称得人意,惠人心,随人愿。
“我以前听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人物,今天,我们不是寻声来的,我们是寻着这浓浓的墨香来的。”现场一位赵女士这样风趣的说道。3月24日的午后,阳光普照,微风和煦,整个华府沉浸在浓郁的墨香中,客户生怕自己拿不到书法大家的作品而显得格外焦急,两位书法大家始终耐心、细致微笑着达成每位客户的心愿,额角渗出的汗珠让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持续了几个小时。他们的职业素养令我们敬佩,他们笔酣墨饱、力透纸背、铁画银钩的精湛技艺,更令所有到场人惊叹不已。
活动期间,华府现场工作人员把“ 博学善思”、“ 读书是福”、“ 有教无类”、“ 快乐成长”、“ 宁静致远”、“ 欣欣向荣”、“ 鹏程万里”、“ 家和万事兴”、“ 飞黄腾达”等书法作品展示于现场,直画如剑,曲笔似藤,点若危峰坠石,撇如兰叶拂风,风格遒劲有力、娟秀多姿、潇洒无束,内容精彩纷呈、练达大气,借此也表示了恒大华府对客户最诚挚的祝愿。
墨在纸上挥洒,时光在笔端流逝,活动在不经意间走向日落。书法的世界,如春风轻抚下的原野,七彩耀眼、缤纷赤橙,充盈着诗情画意,照亮了渴望成功的心眸,陶冶着中国书法审美的情操,但汉字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华夏儿女身体力行,不是吗?
遨游文房四宝的海洋,感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其乐融融。畅行世界级皇家园林,感悟恒大华府企业文化的非凡与卓越,其乐也融融。尊敬来自价值,价值源于品牌。从建立之初,恒大地产集团就制订了“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的战略方针。吕梁恒大华府秉着恒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目标“传承、超越、价值、和谐”,积极倡导诚信经营理念,努力营造房地产业健康经营环境,推动城市运营和中国住宅业的良性发展,切实践行企业公民理念,体现主流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可以说,恒大精神文化建设在公司飞速发展中彰显着无穷魅力,也成为吕梁恒大华府员工的共同意识。
第二篇:感受汉字风采 发扬民族文化
感受汉字风采 发扬民族文化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解读
葡萄山小学 王瑶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王瑶瑶,来自葡萄山小学。今年我参加了烟台品德优质课的评选。期间,正是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刚刚颁布实施阶段,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将很多新课程理念渗透其中。很荣幸德育教研室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和大家分享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以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知道,自己只是新课改里,一个初步的探索者,在座的很多老师,在工作能力以及经验方面都比我优秀,所以,说的不当之处,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课题是——“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这一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一课。本单元的分别从《吃穿住话古今》、《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和《汉字和书的故事》《我们的骄傲:先人 国宝 国粹》,这几个不同的方面,展现我们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本单元内容开放,呈现形式活泼。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的积极作用,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其中设计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第三主题《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第一部分内容,它不仅是为我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本课旨在通过讲述汉字的产生、演变以及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程标准用16个字概括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它就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学本课的老师不难发现,我们这一节课的内容,正是在《语文》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正是“遨游汉字王国”,是一个实践活动单元,按教学进度来看,应在第十至十一周进行。而我们《品德与社会》这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则要到第十六周,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两门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互相穿插补充。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综合交叉”,即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交叉也是综合性的反映,它表现为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的交叉和不同生活领域之间的交叉。此外,《书的演变》、《四大发明》在内容上承接《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又拓展了汉字的知识,更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又体现了“螺旋上升”。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书籍以及平时的学习,对汉字都有一定的认识,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也掌握了3000多个汉字的读法和写法,但是缺少对汉字创造和发展的系统了解,也缺少对汉字风采和精神的感受,所在书写上经常会出现错别字现象,也对汉字的书写及其欣赏失去兴趣,甚至把课堂上的练字当成负担,出现马虎潦草应付了事的现象,对作业、作文中批改出的错别字也不以为然。汉字是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以其浩瀚广博抒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灵秀展示着炎黄精神,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应该会读并准确书写自己的语言,并担负着传播发展的责任,但学生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
四年级也是小学生爱国情感、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了解汉字的产生及演变史,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发明和演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内容
(出示图片)83页,看,有“古老的汉字”、“仓颉造字的传说、“记事方法”、目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汉字的起源。
(出示图片)84页,“汉字的演变”,“不同国家文字的对比”,“想想古人造字”,“你知道吗”。了解汉字和其他文字的不同,体会汉字创造的特点,以及汉字创造的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以前的品德课程标准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内容目标要求比较含糊,而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我们看,这是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课程目标要求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4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能力与方法
第5条:“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第4条:“„„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课件出示)
2、课程内容要求: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第五部分“我们的国家”第9条,是这样叙述的:“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课件出示)
三、“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将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加工,将整节课的内容集中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上,其他的内容则相机渗透到其中。接下来进行具体地说明:
1、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和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能力:了解汉字的起源,借助多媒体设备推想汉字形成的过程,能通过实践体验,自己总结出汉字的特点。
(三)知识。(1)知道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发明和创造的。(2)简单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2、教学设计
请老师们允许我结合当时上课的课件再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设计:
汉字书写着中国人千年的喜怒哀乐,绵延不绝成文化长河。因此本课课件风格侧重古朴简洁,重在实用,教学环节重在参与体验,带领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一)导入环节,推闼直入。
质朴的羊皮纸背景上,出现“汉字”两字之后,课件里隶书,大篆,金文不同字体的“汉字”依次浮现。设计目的:直观明了点明本课中心,不同字体的依次出现,仿若时光如水缓缓倒流,带我们回溯到古老的源头,一起探究这汉字的神奇历史。
(二)探究汉字的创造(1)古人生活模仿秀游戏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猎人,在不使用现有汉字的情况下,将今天捕获到什么猎物和猎物的数量记录下来,入情入境,感受没有文字的不便。
设计目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本环节达到互动探究的效果,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
(2)了解古人记事方法
首先: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没有汉字的困扰之后,出示古人记事的三种方法:画图记事、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
第二,想一想,古人是怎样运用这些记事方法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以比较准确的进行概括,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
第三,请各位小小的考古学家分析古人为什么没有将这些方法沿用下来。通过前期的引导学生能通过图片分析出各种记事方法的弊端。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没有文字的麻烦,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自己对各种记事方法进行想象和分析,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参与,学习体会,学生总结,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3)汉字的创造
首先,通过视频了解《仓颉造字》的传说。余光中曾写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
第二,播放了珍贵的甲骨文图片,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出示六个甲骨文,让学生试着猜一猜认一认,在此我设计了灵活的展现方式,学生猜出哪个字来,便可以将这个字变成楷书,对号入座。
第三,在了解了甲骨文的基础上,我利用课件的直观性,设计了“鱼、龟”这两个象形字的演变过程,深一步的展示汉字的形成。此外,动画效果设计出的形声字“抬”和会意字“休”,更能清晰的体现出汉字创造的妙不可言。有了充分的认知,学生对书上给出的六个字,都能比较准确的说出它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设计目的:仓颉和汉字之间有着根与叶的深情,它是汉字不能不提的起点。但是甲骨文才是正真的最早的文字,当耳熟能详的图片在眼逐步演变成现有文字,这个奇妙的过程让学生忍不住惊叹。这样,激发了学生自己猜字、造字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个汉字都有故事,都有生命,汉字就是这样诞生了。
(三)探究汉字的发展(1)汉字的发展规律。
以“马”字为例,用动画效果演示汉字发展的历程,总结出汉字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图画到笔画,由繁到简的过程。
(2)中西“马”字的对比。
领略汉字最容易让人感受马的样子。
设计目的:通过总结汉字的发展,感受汉字博大精深,但又有规律可循,用形象生动展示出这种轨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总结抽象规律的能力。进而感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字,最终都变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我们的方块字,始终保持着音形意统一的特点,这足以使我们为汉字感到骄傲。
(四)感受神奇的汉字 我设计如下几个游戏:
(1)写成语游戏,体会汉字词汇量的丰富。(2)给“日”字加一笔,感受汉字创造的有趣。
(3)用“羊、草、上、吃、山、小”六个字随意组合成句子,感受汉字的灵活。(4)最后,我设计了一组人物对话,利用上海和广东方言,解决了书上“你知道吗”这个知识板块的内容,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差异巨大。
设计目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这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感受汉字是我们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
(五)领略汉字的风采
播放一幅幅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观看各种形式的汉字作品,不论是雕刻、建筑、饰品还是徽标,汉字已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已经浓缩为中国人的情思。它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甚至说,它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品格,最后在歌声中,我们高声诵读:“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我们有责任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将汉字发扬光大。
设计目的:汉字每一笔,都饱蘸着华夏碧血写就。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就会有几多慰籍几多寄托。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屈原、司马迁。通过汉字,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始终以方块字的骨骼在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现在和未来,永远。激发学生对汉字传承的责任感。
四、结合课例谈我对课标引领课堂的认识
谈起备课的过程,但凡讲过课,即便是校优质课的老师都清楚,这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经历。我也不例外,准备讲这堂课的时候,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这个学科领域里,还是个新手,内心多少有些胆怯和迷茫,我该讲什么?我该怎么讲?我想是这份苦恼,应该是老师共同的心声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负责领导对我说: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先吃透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这样写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结合本课来看,就是通过孩子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自身对汉字的兴趣,成为能继承发扬汉字的精神,有责任感的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所以,我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能通过这节课对汉字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愿意传承汉字的精神。
新课标解读中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社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都应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儿童自己熟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具有“童心”和“童趣”。
“汉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开始学习,到小学四年级,差不多有八九年的时间。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只是使用,并不了解汉字的背景,汉字的精妙,汉字的魂魄,他们只是接触了汉字的工具性,于是,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开始偷懒,书写作业的时候字迹潦草,粗心马虎,他们对汉字的爱并不多。想要强行逆转只能得到阴奉阳违的效果,针对这样状况,想要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就只能从儿童的特点出发。
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多个学生互动环节,“古人生活模仿秀”游戏,让他们没有上课的感觉的,全身心的投身游戏中。根据动画效果造字,也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下,顺理成章的造了出来,特别是在神奇的汉字活动中,通过写“马”字成语游戏,给“日”字加一笔,用六个字随意组合成句子,体现出汉字创造的妙不可言。这些游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做到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参与,学生体验,学生总结的。为学生创设了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所以,我在学校试讲五堂课后,都有不少孩子围过来说:“这节课真有意思。”听到这样这样讲,不但使我与孩子之间亲密了,其实就是拉近了课程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在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明确提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基本追求。”
一节课四十分钟,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个知识点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比如《仓颉造字》这段美丽的传说,我就只是让学生简单看一下视频,既不提问,也不讨论,因为这只是需要了解的内容,不必要扩充。中西“马”字的对比,感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字,也只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明白,只有我们的方块字,始终保持着音形意统一的特点。但是学习甲骨文和汉字如何创造的这部分,我却用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造一造,你能造出什么字?想一想,这些字是怎么造出来?让孩子尽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讨论、去体会、了解我们祖先造字的特点。让一堂可该饱满的地方饱满,该简略的地方简略,将学生个人、历史、祖国和世界等内容交互作用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
有了兴趣,有了搭配合理的内容,老师还要注意情感的积累,这要求老师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有语言的渗透,从一点一滴的方面总结,锤炼,提升,才能在最后爆发,才能使学生在一堂课结束之后,从内心里感觉汉字确实是了不起的,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珍宝。但是新课程标准也提到,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最近,但深层次地认识自己却并不容易虽然有了现代媒体工具,我可以通过播放珍贵的甲骨文图片,丰富学生的知识,听到学生的一声赞叹。可以以“马”字为例,用动画效果演示汉字发展的历程,感受汉字博大精深,又有规律可循。可以在一幅幅龙飞凤舞汪洋恣肆的书法作品中,体会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已经浓缩为中国人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就会有几多慰籍几多寄托,达到感情的升华。但是,即便这样,我们仍不能就此保证,每个学生上完课,都能至此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将汉字发扬光大。这其实正是这堂课最难的地方。我们每个老师都清楚,教育孩子是循序渐进,聚沙成塔的过程。一堂课里,有难有易是螺旋上升,学生的整个过程有难有易,也是到螺旋上升。
这10年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从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逐步转变到培养学生社会性之间的角色转化,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重点与难点,在这个过程里,我还太浅薄,以上是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设计谈到的个人的一些想法,感谢给位老师的聆听。
第三篇:汉字 专题
汉字 专题
教学设想:
苏教版八(上)中安排了两个语文专题活动,一个是《长城》专题,一个是《汉字》专题。《汉字》专题位于第六单元之后。该专题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对于重要的汉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汉字的魅力,感受运用汉字的乐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字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前预习:
①认真阅读《专题 汉字》中的两篇文章;
②准备一些书法作品,并能从汉字的形美角度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 ③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试着给自己取个字或笔名; ④找一些会意字,并能从字形、字意两方面来说明这个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2.感受汉字的魅力。过程与方法: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使用汉字的乐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热爱汉字的感情。2. 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在活动中体会学习、使用汉字的乐趣。教学难点:
探究汉字中蕴涵的文化。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发现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汉字历史及构造 2.感受其“形美”“音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中国娃》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了解它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
二、了解汉字声誉
展示对汉字的赞誉:
(1)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2)埃及流传:“要寻找智慧,就到中国去。”
(3)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4)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欣赏汉字“形美”
教师播放ppt展示书法家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明确:
篆书:笔画均匀,结构工整。
隶书:字体刚正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楷书:稳定、宁静、端庄、秀美。
行书:运笔自由,如行云流水。书写便利,且有浪漫唯美气息。草书:体势连绵,豪放不羁。
四、了解汉字历史
1.思考:你知道汉字演变的历史吗?你知道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有哪些字体吗?哪些今天还存在,哪些已经不使用了?
(看视频汉字演化史)2.总结:汉字的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五、认识汉字构造
“六书”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点击造字法具体了解)(1)象形法 :
它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用画画的方式创造出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
月
水
牛(2)会意法: 象形字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 就是用不同的象形符号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明
旦(3)指事法:
在象形符号上加一些指事性的笔画,表示具体概念。例如: 本 末 上 下(4)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澡 躁 燥 噪
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
六、感受汉字“音美”
1.《七律 长征》大家在开学之初就学过了。下面让我们再次重温这首充满气势磅礴,激情洋溢的诗歌。
2.诗人戴望舒的《雨巷》相信大家也很熟悉,一起来聆听它带给我们的感动。3.比较《七律 长征》与《声声慢》的音美,重点从声调方面分析。
七、专题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历史与构造,感受了汉字的“形美”“音美”,相信你一定被它深深的吸引了。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它的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探究汉字的现在与未来。
一、复习导入专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历史与构造,感受了汉字的“形美”“音美”,你能举几个例子谈谈它的“形美”吗?
二、体味汉字“意美” 1.只字说意美
①讲解“明”字的汉字构造,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由形美引发出怎样的意美。明确:
一轮似火的红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走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②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旦”字的意美。
2、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会意字的资料,从中再选两个字,体会它们的意美。
三、感受汉字趣味 1.猜字谜
千里相逢(重);十五天(胖);九十九(白);孔子登山(岳);森林大火(焚)你还知道哪些字谜,让同学们猜猜!2.奇妙对联一览
谐音联: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缺字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析字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叠字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天下景)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济南趵突泉)3.妙诗共赏 ①藏头诗:
我闻西方大士,为人了却凡心。秋来明月照蓬门,香满禅房出径。屈指灵山会后,居然紫竹成林。童男童女拜观音,仆仆何嫌荣顿。(我为秋香屈居童仆)②回文诗:
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也可以倒过来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4.了解拆字文化
某人于婚礼上送一横匾,上书:“北比臼舅”四字,旁人皆不解其意。你知道么? 那人解释说:“‘北’字正如二人互不相识时背靠背的样子;‘比’是一个向另一个开展追求的样子;‘臼’是二人面对面互相倾谈的样子; ‘舅’字是二人结婚生下一男的样子。”众人听罢,拍手叫绝。5.赏奥运会徽,析汉字之美。教师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先在小组讨论,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说出会徽中蕴含了汉字哪些方面的美。
学生各抒己见:
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划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她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四、探究汉字问题
合作探究,完成下列任务: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参考内容:
不会。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传输的问题,而且输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汉字手写技术、声音输入技术等成为了中国电脑输入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技术不断满足了不习惯键盘打字的人们用好电脑的需要。由此可见,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古老的汉字以其雄健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在新的时代里焕发了青春。
(2)你认为汉字将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为什么?
参考内容: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汉字那种独一无二的魅力。
(3)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内容:
现在的书刊中常有夹英文字母的情况,这反映了当今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汉字中夹字母,表达比较简约、方便,但是对不懂英文的人来说,就有了阅读障碍。如果把“WTO”译成“世贸组织”,就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理解。从维护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来说,应当尽量减少汉字中夹英文字母的情况。
五、专题总结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让我们共同说一声:我爱你!
第四篇:汉字
汉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行款整齐,结构合理,布局美观,有教强的识字能力。
一、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以及常用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
1、笔画就是构成字形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条。汉字的笔画大致有24种,其中基本笔画是点、横、撇、捺、提、钩、折8种。
2、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各种笔画谁先写谁后写。汉字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3、偏旁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结构的偏旁所分的门类。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新华字典》把部首归为189个。
4、间架结构是指笔画、偏旁部首之类的部件在一个字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汉字间架结构包括独体字结构和合体字结构。合体字结构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和品字结构7种类型。
二、能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
1、音字是指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的读音的字,认读时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要记住学过的多音字的几种读音,并会根据不同读音组词。
2、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对学过的同音字,要能辨析它们的意义及使用范围。
3、形近字是指字形相同的字,主要有四种类型:
(1)笔画长短不同。(2)笔画多少不同。(3)部首偏旁不同。(4)个别部件不同。
对形近字要通过比较,记住它们各自特点。
4、形声字是指由表示汉字读音(叫做声旁)和字意(叫做意旁)两部分组成的汉字,根据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形声字可分为:形左声右、形右声左、形上声下、形下声上、形内声外、形外声内6种类型。
三、不写错别字
错字就是笔画、偏旁或部首有错误,不成汉字了;别字指误用形体相近、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防止写错别字要注意:(1)区别形近字、记住笔画,不要多写或少笔;(2)根据词语的意思辨别同音字。
四、查字典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是:
(1)读准字音,确定它的音节,从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确定音序;
(2)在《汉字拼音音节索引》中先找到音序,再找出所查汉字的音节;
(3)根据音节后的页码,按四声顺序找出要查的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是:
(1)确定部首,数清部首的笔画。要注意部首在汉字中的位置分散在上下或左右,或以起笔作部首等;
(2)按部首笔画在《部首目录》中找出这个部首的页码;
(3)按照目录指示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要查的部首,数清所要查的字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数,按笔画排列顺序从这个部首里找汉字;
(4)在正文中查检。
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是:
(1)数出所查汉字的笔画数;
(2)在《难检字笔画索引》中查要查字的页码,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掌握笔画和笔顺;
(3)按页码在正文中找汉字。
词语
一、词是语言中有一定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可以分为形色和内容两个方面。词的形色就是语言,用字写出来就是文字;词的内容就是意义。所谓词语的理解,就是把词的内容(意义)揭示出来。理解词语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掌握词的意义及其用法。词语的理解要联系实际,力求简明确切,通俗易懂。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有:
1、弄清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词。
2、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理解词语要仔细看清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弄清说话时的语言环境。
3、作比较。用学过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作比较来理解词语。
4、对译。对文言词语或方言,可以用普通话中的相关词语对译。
5、列举。有些词语概括了几项,理解时就把包含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
6、理解词语还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理解词语要避免牵上挂下,尤其是解释加点的字词。如“一丝不苟”的“苟”是“马虎”的意思,如果把前面的“不”牵进来,讲成“不马虎”就错了。
二、词语的辨析
1、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近的词。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运用时,一般不能相互替代。对近义词的辨析,就是抓住这一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词义的轻重(如“快活”与“愉快”);
(2)范围的大小(如“事情”与“事件”);
(3)适用的对象(如“关怀”与“关心”);
(4)搭配的习惯(如“保护—眼睛”与“维持—秩序”);
(5)感情色彩(如“武断”与“果断”)。
2、反义词的辨析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不是所有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中形容词最多,还有少量的动词和个别的名词。辨析反义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意义上分辨。把原词放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体会其含义,再找出相反含义的词。
(2)从感情色彩上分辨。一般反义词的感情色彩也都相互对立,找出与原词感情相反的词即可。
(3)先分解再组合。就是分别找出原词中每个字的反义字,再组合起来就是原词的反义词。
3、多义词的辨析
多义词就是指具有多种相关意义的词。辨析多义词首先要弄清它的本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再分析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三、词语的逻辑归类
把学过的词语,根据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列,叫做词语的逻辑归类。它一般包括:
1、按意义归类。如“笔、墨、纸、砚”都属于文具类。
2、按一定顺序归类。如“春、夏、秋、冬”都按四季时间排列。
3、按词间的关系。如“汽车、轮船、火车、飞机”都是运输工具类。
四、成语、谚语、歇后语
1、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习惯用的固定的词语,大多是四个字组成的。成语用得恰当,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学习运用成语,一定要确切地了解成语的意思。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要求能够理解和运用。运用成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成语不能任意换字、加字或减字。例如:“滥竽充数”不能写成“烂鱼充数”“千钧一发”不能写成“千斤一发”
(2)有些成语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立解。例如:“守株待兔”,表面的意思是守着树桩等兔子,实际上是用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要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能乱用。例如:“口若悬河”和“夸夸其谈”都有很能说的意思。但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有褒义;“夸夸其谈”指没有根据地乱说,带有贬义。
2、谚语
谚语是人们口头上多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在文章中使用谚语,可以使文字生动形象,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谚语的种类很多。
(1)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2)气象谚如“东虹晴天西虹语”。
(3)生活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学习谚如“满招损,谦受益”。
我们在使用谚语时,要注意区别。
3、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义。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有时只说出前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面的,让听话的人自己领会,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一般可分为寓意歇后语和谐音(双关)歇后语两种。
寓意歇后语就是采用打比方来表达意思。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谐音歇后语,就是歇后语的一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跟另外事物同音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如:四两棉花——免谈(弹)。
4、成语
比喻:料事如神 挥金如土 势如破竹 如日中天 门庭若市 铁证如山 如雷贯耳 巧舌如簧
夸张:胆大包天 一目十行 千钧一发 一泻千里 一字千金 怒发冲冠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反义:弃暗投明 博古通今 苦尽甘来 化险为宜 异曲同工 舍本求末 假公济私 瞻前顾后
近义:日久天长 日新月异 龙腾虎跃 引经据典 雷厉风行 含辛茹苦 流言蜚语 争名夺利
ABCC:神采奕奕 忠心耿耿 虎视眈眈 风尘仆仆 生机勃勃 喜气洋洋 大名鼎鼎 大腹便便
AABC:欣欣向荣 夸夸其谈 心心相印 比比皆是 步步为营 娓娓动听 耿耿于怀 振振有词
ABAC:如痴如醉 自作自受 半信半疑 不折不扣 碍手碍脚 无影无踪 不闻不问 无忧无虑
AABB:曲曲折折 朝朝暮暮 原原本本 浩浩荡荡 鬼鬼祟祟 熙熙攘攘 支支吾吾 兢兢业业
生肖:胆小如鼠 鼠目寸光 力大如牛 牛头马面 生龙活虎 虎视眈眈 守株待兔 狡兔三窟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打草惊蛇 悬崖勒马 马到成功 顺手牵羊 亡羊补牢
杀鸡儆猴 呆若木鸡 鹤立鸡群 犬马功劳 鸡鸣狗盗 狼奔豕突 行同狗彘
神态: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惊惶失措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品质:赤胆忠心 舍己为人 忠贞不渝 两袖清风 克己奉公 顶天立地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学习: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自强不息 不甘示弱 只争朝夕
谦虚:不骄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 谨言慎行
心理: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胆战心惊 心急如焚 心花怒放
话语:对答如流 自圆其说 闲言碎语 旁敲侧击 故弄玄虚 推心置腹 娓娓动听 滔滔不绝
高兴:眉开眼笑 捧腹大笑 眉飞色舞 谈笑风生 笑容可掬 手舞足蹈 兴高采烈 喜上眉梢
友情:肝胆相照 亲密无间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荣辱与共 风雨同舟 海誓山盟 情深似海
花草:姹紫嫣红 鸟语花香 万紫千红 百花争艳 花团锦簇 火树银花 花红柳绿 花枝招展
山水:锦绣河山 山明水秀 湖光山色 漫山遍野 高山流水 水乳交融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寓言: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对牛弹琴 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 盲人摸象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历史:程门立雪 三顾茅庐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闻鸡起舞 愚公移山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手: 手舞足蹈 心灵手巧 手到擒来 手忙脚乱 得心应手 爱不释手 心狠手辣 情同手足
然: 怡然自得 依然如故 恍然大悟 茫然若失 浑然一体 安然无恙 焕然一新 庞然大物
第五篇: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界有一些人认为汉字改革的方向就是拼音化,主张把汉字改革成拉丁汉语。此事是否可行?谁也心中无数,却搞得如此热闹,闹了近乎一个世纪。如说成果,有拼音字母表和“一简”。但对学术本身的发展来说,以付出的代价、运作过程中的得失,历史自有公论。究其实,即使不搞拉丁化,拼音字母表和汉字简化并不是搞不起来。后两者所取得的收获,并不一定必须要打拉丁化的牌子。当然,不管如何,它们都已成为过去,对历史是无账可算的。但是,对以往作一次客观的回顾,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付出了学费,总归有学习的收益吧。
1981年7月13至20日,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25个省、市、自治区90所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组织选派的代表、各高等学校及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负责人,语文学术界和文字改革的老前辈和科技、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164人。学会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我们重视传统文化,因此也重视承载传统文化的汉字。但是我们更加重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现代文化,更加重视创造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⑴一个学术误区,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之时,造出如此大的声势,确实让人惊讶。可以想见,在那个百家噤若寒蝉,惟拼音化独鸣的时代里,它更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汉字改革概论》⑵曾作为许多大学的教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字改革专家;正是有这些新老专家,才有1981年在哈尔滨发生的那场闹剧。之所以说那是一场闹剧,是因为这些新老文字改革专家们,这么起劲地聚集在一起,却给我们开出了一张永远不能兑现的“支票”--“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究竟它在哪里?我说“永远不能兑现”,当然是个人的看法,也许只是个人研究的结果,道理就在后面。
有人喜欢以越南、朝鲜为例,说他们的文字改革都成功了,说明中国也能成功。我们认为这个类比不恰当。朝鲜、越南是借用汉字作为他们的文字,换为拼音文字当然比较方便;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字,它记载了全民族的所有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换为拼音文字,它所造成的文化断代的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而且,朝鲜、越南文字拼音化的成功,并没有带来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使他们从中获得好处。那么,我们向朝鲜、越南学习,把汉字改革为汉语拼音文字的目的何在?1964年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一文中说:“日本的一部分实业家„„认为‘„„日本的现行汉字(汉字与假名的混合体),应用不便,效率太低,缺乏国际性,会使日本的进步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他们的实际经验,认为日本文打字和英文打字的效率是一与十之比。”⑶可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并不依郭先生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在这二三十年里,文字不仅没有改进,反而出现了“振兴汉字”的呼声;而在经济上,却成了世界头等大国。
语文界汉字拉拼的想法如此地迫不及待,有人甚至有感于汉字编码使用的混乱,叫喊“拼音化太迟了”!但是他们对这种特有的共同现象却无法自圆其说:所有骂汉字是“落后的文字”、“罪恶的文字”,必须迅速改革的人,从来也没有使用过“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而仍在使用“承载传统文化的汉字”。难道他们现在写的文章,出的著作,都不是“现代文化”?错误究竟出在何处?我们认为,问题在于语文界忽视了汉字的宏观规律的研究。
如果我们早先就重视汉字宏观规律的研究,就不会生吞活剥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因而造成许多被动的局面。可以认为,汉文字学的规律,可以涵盖任何文字。因为从象形造字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的演进,它的发展脉络从未中断。而拼音文字,它们虽然也是从象形造字始,但后来这个脉络中断了,改用以音造字。现在我们已看不出它与人类原始的造字文明的联系了。所以,它们的时空性与汉字相比,要小得多,所归纳出来的宏观规律,就无法涵盖汉字。因此,研究汉字生搬硬套西方的语言学规律,犯了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错误。据此,笔者不揣冒昧,对汉字的宏观规律,提出如下观点,向语文界的专家们求教。
上篇 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
《汉字改革概论》认为:“综合研究人类文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认识文字这一文化工具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文字符号是不断发展的,符号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简化--从繁难到简易。”⑷根据这一论断,他才作出“汉字简化可能也要分为两个阶段。现在进行的主要是汉字笔划的减少。是否将来需要再实施汉字字数的大量减少,例如把通用汉字从六七千减少到二三千或者更少,并且规定从此不再生造新字,这还待研究。”
余延先生说:“汉字体式的演变,受着两种趋势的影响。在汉字体系内部,要求结构简单明确而且相互区别;在汉字体系外部,要求准确地反映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从汉字作为文化传媒的角度看,前者要求符号的形式尽量简化;后者则要求符号的功能不断强化。换句话说,汉字必须字形简单而且能准确传播日益增多的文化信息,否则,它就会被淘汰掉。”⑸此说当然比周有光先生进了一步,但仅从区别和简易两个方面看待汉字的发展,仍然不够。我们认为,作为文字符号,其发展的规律有纵横两个方面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时空系统。
一、汉字发展的横系统(空间系统)
汉字发展了五千年,由简易、区别、约定三律构成了一个向空间不断拓展的空间轴,称之为汉字发展的横式系统。
就横式系统而言,它包含着三条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三条规律,构成了一个随着空间的扩大而发展的系统:
1、简易律:古人作图为字,始时象形,画得比较复杂,后来才逐步约简,使它符号化。即“要求结构简单明确”,这才能够给使用带来方便。
2、区别律: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就没有办法区别(亦即使它的功能强化)。要区别,就需要增加区别的标志。例如二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横笔,三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两个横笔,十与一的区别是在中间加了一个交叉的竖笔。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区别律,也可以叫做繁化律。由于社会信息的发展,繁化的字,并不比简化的字少。毕可生先生对《中国书法大字典》做过统计:“在该字典中可用于样本的共3657字,占全书首字的83%。其中小篆隶变后增笔的共2671字,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3%;减笔画的共426字,占12%;笔画不增不减的占15%。”⑹
3、约定律:一个新字的出现,是由少数人先行使用起来的,多数的文字使用者并不认识。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大多数使用者认同。只有等到全社会的大多数使用者都认同后,这个字才能作为正式文字使用。这就是约定律。《辞海》释:“《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谓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的,因而为人所承认和遵守。后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的成因,称为‘约定俗成’。”现在的改革论者也讲约定俗成,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原理。约定俗成的根本是“约”,没有“约”,就不能“成”。现在有12亿人参与了“约”,少数拼音化的专家造出而未“约”的拼音文字,怎么能“成”呢?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文字可以从小学里,在学生识字教育的初期传授下去,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拼音文字的教育就“成”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即使这些学生学会并能使用这些字,然而到了社会上却不能与其他人交流信息,大家仍旧还要使用方块字,结果只不过是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约定俗成指文字的用与不用,是由多数人在使用中逐渐习惯共同默认的,不是少数专家所能决定的。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一个广阔的时空。每个人的有效生命时空与汉字相比,都不过是一刹那;无论多少专家与汉字的使用者相比,就像几滴水在大海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历史越进入近代,汉字的使用面将越广,牵涉到的人和事越多,改革也就越困难。谁也左右不了汉字在十几亿使用者之中逐渐演变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有着它自己变革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对力主改革汉字(拼音化)的人,不无一点好处。
现代社会,识字、用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发展变化也就越来越慢。文字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就是说,文字演变有客观的时空限,不受主观愿望的支配。回顾“二简”的失败,就是一些文字改革激进主义者无视文字演变的时空限所致。
简易、区别、约定这三个规律并不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制约,促进文字的变化与发展。这三条规律构成了一个文字发展的横式(空间)系统图如下:
图1:汉字发展横系统图,即:汉字五千年空间发展规律系统图
在这个系统中,简约(简化)也好,区别(繁化)也好,都是逐个进行的。约定律是文字发展的核心。简化后(或繁化)的字,逐步流通,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必须得到大多数使用者的承认,才能正式确立(这就是“约定”)。
以象形构成的汉字,发展为用笔画系统构成的汉字后,它既具有符号性,还具有形象性。它的形象性使它易学易记,并蕴含特殊的艺术美;它的符号太多,其形体又几经演变不易分清,致使它缺乏序性。五千年来,它与它构成的书面语言记录了浩如瀚海的典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时空,蕴含着值得认真探索的规律。汉字虽然不断在演变,但它积累的文化却能被继承下来。我们从中推究并遵循它存在、演变的原理,就会推进变革而不会中断文化的继承。汉字拼音化之所以徒劳而无功,拼音化的死硬派之所以在电脑输入的面前束手无策,就是因为没有探究文字系统的结构及其变革的原理。
二、汉字发展的纵系统(时间系统)
汉字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用字、造字、学字的不断发展延续,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时间轴,称为汉字发展的纵系统。
为了记录或传递信息,人们必须造字;没有使用的需要,人们也不会凭空创造新的字符。大汶口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初期的图形刻符,是一些记数和象形的符号。随着信息交换的增加,人们就不断地创造新的造字方法和新的文字,直至形成了“六书”造字法,造字系统才得以完成。
文字不断地使用,文明不断积累,就构成了一个用字的系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从原始人到现代人,需要传递的信息慢慢增多。人们发现老的造字方法不好用,就创造新的造字方法。自形声造字法出现后,汉字的造字法已基本完善。任何新的信息出现,相应需要的字,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出来。所以,这几千年来,尽管科学高度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再也不需要创造新的造字方法。
造字方法与用字不同。用字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信息不断增多,社会就会自然地产生新的文字充实这个用字的系统。造字系统却不同,只要它已经成熟,能应付需要,就不再产生新的造字法了。
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社会构架已经完成。信息的记录和传递是社会构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所以,在甲骨文那个时代,汉字的造字法已经开始成熟。甲骨文不是图画,而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通过教育传授无法认识。为了社会的运转(信息的记录和交换)和继承(信息的记录和传递),教育事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人类既然需要把所获得的信息传授给下一代,就必须让他们通过教育学习文字,这就是学字系统。学字系统对造字系统的要求是易学易记。汉字的造字法不仅造字便捷,所造的字,既易学又易记。这就与学字的目的(为了认识和使用)相吻合。
文字因用而造,因造而学,因学而用,贯穿整个汉字应用的历史,所以它是纵式的。
用字→造字→学字→用字
综上所述,用、造、学是构成任何文字系统中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用字系统、造字系统和学字系统的结构图式如图2:
三、汉字纵横系统交叉重合图式(汉字时空系统)
文字纵横系统的交叉图式如图3:
本图说明:文字的纵横系统构成了一个文字使用的时空系统:纵系统贯穿整个使用的历史;横系统涵盖全部文字记录(使用)的文化空间。
这个纵式的系统是围绕着“约定+用字”的核心而运转。“用字”与“约定”重合。即在字使用中约定,在约定后使用;“用字--约定”是一切文字产生和发展的核心。不管“用字”或“约定”,都是一个由少数人使用至多数人使用的过程。现代,使用者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将比以往更长,从俗字到规范字的时间将不是我们任何人的生命时间所能企及的。
“一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遵循这个“约定俗成”的原理;“二简”之所以失败,就因为背离这个原理。简化的成与败,都与“约定+用字”的时空规律有关。“一简”所收的字,都是社会上使用了很久的俗字,有坚实的群众使用基础。据载“一九六三年完成了对一九五六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修订工作,拟订了《简化汉字修订方案草案》„„这次修订的原则是:“首先是‘约定俗成’,其次是尽量保留原字轮廓。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少改已经公布推行的原方案中的字,不多造新形声字。因为在现在通用汉字的形声字中存在着不少声符标音不准确或声符根本不能标音的字,对于这些字,很难使标音系统化,要使标音系统化,就要造出大批新字,与约定俗成原则不符。”⑺
而“二简”是一部分地方俗字,流行面不大,有的甚至是发动群众刚“创造”(现在有些地方还把“楼”写为“柚”,“创造”出混乱)出来的,群众还没有使用的习惯(即还没有约定),所以失败就难免了。这个道理再进一步推敲:凡是文字的改变,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社会上大多数人公认这个基础。有基础,就可以改;没有基础,就不能改。文字为社会使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工具(现在还要加上电脑),都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例如书籍(未出版的书可以改,已出版的书就无法改,因为有一个认字的问题)和印刷工具(过去的铅字,现在电脑中的字库)都需要不断地改,才能与社会互相配合。但改得太频繁也不行。因为社会要求稳定,不能老在改。汉字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要改也只能改一小部分,不能全改;只能照方块形式改,不能改头换面,一点痕迹都不留。曾有人觉得这种变换要由少到多,主张用拉丁化文字逐步取代汉字,尝试用“D”取代“的”,用“S”取代“是”。于是有几个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用过几回,看起来也不行。尽管D、S书写或学习确实比的、是方便得多,但用惯了方块字的中国人,却并不喜欢这种“简化”字。任何完整的系统,都是一个活体,都具有“排异”的功能。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系统来说,S、D是不能容纳的异物,实践证明它不受欢迎。
1955年的“一简”,到1977年的“二简”,时间相隔仅22年,社会拒绝接受改变。而且,一简的成功并不完全,那是因为文改会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主观支配的愿望,例如“同音合并”。“同音合并”背离文字使用的区别律,只讲减少当用字数,导致许多书面语言不能正确表达。它还造成了计算机使用中繁简转换的困难。汉字拼音化之所以不能成功,“一语双文”之所以不可行,皆因为没有遵循这个原理。问题在于个人的生命时空太小,汉字的时空太大。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感动“上帝”(这就是“一语双文” 的目的)。但山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代挖一点,虽所得甚少,山却确实会逐渐见小;但文字是民族的生命积累,天天见大,个人的生命却日日见少,能“挖”得了吗? 00 分享到: 相关问题
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两次重大变革?各自意义如何?演变的...12013.08.31 中国汉字经历了几次改革2013.06.16 为什么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12013.04.01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