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条例讲座

时间:2019-05-12 06: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访条例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访条例讲座》。

第一篇:信访条例讲座

一、信访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31号

《信访条例》已经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 温家宝

二○○五年一月十日

国务院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信访条例》,是最早的。信访条例是国务院下发的行政法规.不是党的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法律(Law)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现在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二、信访的概念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采用这样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

三、信访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信访事项的提出

信访事项提出应当注意的问题

1、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2、信访人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

3、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4、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并且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5、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

6、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二)、信访事项受理的程序

1、首先做好登记,15日内做出决定是否受理。

2、对于不受理的,应告知信访人原因。

3、对受理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直接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

4、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告知信访人,并按要求通报信访工作机构。

5、对于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时,可以就近向有关行政机关报告。

(三)、信访事项办理程序

1、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

2、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

3、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

4、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注意事项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秉公办事,做好宣传法制、教育疏导

2、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

3、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

(四)、信访事项的督办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

(1)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2)未按规定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3)未按规定程序办理信访事项的;(4)办理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5)不执行信访处理意见的;(6)其他需要督办的情形。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于信访人反映的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完善政策、解决问题的建议。

3、信访工作机构对在信访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信访情况分析报告。

四、《信访条例》对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时限的规定

1、受理时限,15日内;

2、办理时限,60日内,最长不超过90日;

3、复查时限,30日内;

4、复核时限,30日人。

五、对违反《信访条例》如何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

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信访形势

(一)、信访总量居高不下。截至今年11月15日,全镇办理县级交办信访突出问题10件,其中涉及土地有9件。到县大规模群体访6件,上访从去信到国家信访局、省政府,到进京非访、赴省访和到市访,形式多样。镇接待上访25次。从总体上看,当前信访量依然高位运行,信访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信访诉求

1、农村土地征用;

2、城镇建设房屋拆迁;

3、劳动社会保障;

4、教育卫生;

5、涉法涉诉;

6、涉及到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军队退役、机构改革等遗留问题。

(三)、特点和规律

1、主体多元化;从信访主体的身份看,既有工人、农民等基本信访群体,也有企业下岗人员、征地拆迁户等重点信访群体;既有贫困户、残疾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又有离退休干部、企业军转干部等特殊群体,还有代课教师、村组干部、甚至国家干部等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活动组织化;

3、时机重点化;

4、行为激烈化;

5、诉求多样化;

6、频繁越级上访;

7、重复多向上访;

8、老户无理上访;

9、瞄准领导上访;

10、片面迷信上访。

(四)、当前我镇的信访形势

1、一些旧的信访案件没有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

2、因政策的原因导致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3、非正常访激烈。

七、信访问题的成因

1、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解决困难大。今年,涉地上访仍然是镇信访案件主流,全年信访案件中涉地上访达到了 %。

2、村级民主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表现在办事上作风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特别是有的村没有按照村民代表会民主议事的章程办事,从而产生的许多群众不理解、信任的事情。有的群众反映问题仅仅是不清楚,从而产生怀疑,直至信访。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级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不入帐、不上报,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象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甚至压制、打击群众,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村干部对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表现在各种涉农补贴、惠农政策方面,有的村不及时、不到位,也导致群众上访。

5、部分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处理信访案件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存在“拖”的现象。

八、化解信访矛盾的对策

(一)、思想重视,提高认识是促进信访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则;

(二)、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1、紧紧盯住矛盾易发的领域;

2、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排查;

3、要集中用力;

4、要及时报告和沟通。

(三)、要特别重视初信初访,注意源头治理,做好教育疏导。

(四)、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那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篇:信访条例讲座之一

信访条例讲座之一

第一讲概述

一、立法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要求我们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与国际接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压力和风险,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利用信访问题诋毁和攻击我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经常发生。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和热点、焦点问题必然会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信访总量持续上升,群众越级走访增多,增长率呈“中央多、基层少”的“倒金字塔”型分布;二是信访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政策性、群体性问题突出,群众就同一问题反复来访,处理难度大;三是信访活动组织化倾向明显,跨地区、跨部门的串联上访增多;四十信访形式不当,冲击接待场所、围堵党政机关等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199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在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十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这些情况要求加强信访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信访工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修订《信访条例》奠定了实践基础;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基层信访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推动了《信访条例》的修订进程。2004年3月,国家信访局党组将修订《信访条例》列入全年工作重点,并从8月起组织专门人员与国务院法制办一道全力投入《信访条例》修改工作。《信访条例〈修订草案〉》前后修改约20多稿,于2005年1月5日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信访条例》共7章51条,与1995年信访条例6章44条相比,新增和修改46条,新增和修改条款占信访条例内容的90%,新增和修改字数占《信访条例》内容的85%。

二、立法目的《信访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制定本条例。”明确的指出了信访条例的立法目的。

第一,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修订《信访条例》,旨在加强和完善这一性质和作用。其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信访工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汲取民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善党群、政群、干群关系,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其二,通过信访渠道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其三,通过信访渠道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树立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依法办事的形象,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其四,畅通信访渠道,使利益受损的群众有地方诉苦,有地方申辩,有地方求助,甚至有地方发泄怨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群众的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二,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是《信访条例》重要的价值取向。信访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不是为了限制信访人反映意见、建议,提出投诉请求和主张自已的权利、利益,而是为了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尤其要为因行政权力滥用导致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公民提供救济。因此,《信访条例》不仅仅要求加大解决信访问题的力度,及时纠正行政不当,对利益受损的公民和群体给 予相应的救济和补偿,而且规定严格追究引发信访问题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止种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信访条例》还规定,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意见、建议,提出投诉请求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任何个人和组织不能随意剥夺。

第三、维护信访秩序。当前,信访秩序混乱的问题较为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正常信访问题的处理,殛待规范。然而,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对扰乱信访秩序和以信访为名的违法行为未从法律层面予以明确界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可操作性差,工作实践中尺度难以把握;二是由于信访部门与相关部门在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方面责任不清、协调不畅,一些扰乱信访工作秩序的行为已经构成违法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针对这些问题,此次修订《信访条例》将维护信访秩序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作为修订重点。这意味着国家将畅通信访渠道作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重要职责,并力图通过规定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信访机构的工作方式、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等,确保信访渠道畅通无阻,为信访人信访活动提供便利,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同时,进一步明确公民在提起信访事项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共同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以更好地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三、修订《信访条例》的重大意义

第一,修订《信访条例》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对各项事业也提出了新要求。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修订《信访条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信访工作,符合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有利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发展人民民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各级行政机关信访工作责任,妥善处理信访问题,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也是信访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二,修订《信访条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要求。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的历史时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修订《信访条例》,就是要推进信访工作的改革发展,进一步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群众信访提出意见建议和投诉请求的权利,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畅通信访渠道,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就是进一步保护人民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创新工作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工作责任;维护信访秩序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总之,修订《信访条例》的意义就产,提高信访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制度供给。

第三,修订《信访条例》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体现。法制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式;人民群众的要求、意见得到及时反映,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基本形成,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做好信访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五一节。修订《信访条例》,就是要进一步促进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水平的提高,从源头上化解和防范社会矛盾,在信访事项发生后及时给予信访群众合理的救济,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行政机关内部来说,就是要加强上下层级之间的行政监督和专门监督,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通过信访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更好地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强化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及时、有效、有序、便捷地化解社会矛盾。这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第四,修订《信访条例》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信访工作的关心重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强调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坚持依法办事与做好群众工作相结合,坚持把问题解决在妆地、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标本兼治,从

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产生,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中央领导同志对信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实践,体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治国理政新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为修订《信访条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顾。在《信访条例》修订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及时地提出了指导意见,并要求广泛征求来自基层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对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第三篇: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讲座提纲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

南京大学法学院狄小华教授(52977006di@sina.com)

一、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背景

(一)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

1.从频率看,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 2.从规模看,呈现出聚集、群体特征 3.从诉求看,呈现兼有利益、非利益 4.从类型看,呈现涉权矛盾纠纷增多

5.从难度看,权力与权利、历史与现实矛盾冲突相交织

(二)执(司)法权威进入衰退期 1.政权的光环效应逐步衰退 2.执法司法的利益影响明显 3.执法司法人员的腐败严重 4.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5.公众的正义观念变化显著

(三)矛盾纠纷化解进入困境期 1.民间调解的没落 2.人民调解的衰退 3.“大调解”的困惑:

4.司法调解的隐忧:调判不分,司法形象与司调效果皆受影响 5.信访功能的异化:由“转圈子”到作“争批示”

(四)矛盾纠纷化解 1.信“访”不信“法”:边诉边访、判后上访、以访促诉 2.信“上”不信“下”:“朝中有人好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 3.信“闹”不信“官”:制造舆论、聚众群集、拦路堵门

二、涉法涉诉信访特点和原因

(一)涉法涉诉信访解读

1.古代的“直诉”制度,即“告御状”或“京控” 2.新中国的信访制度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3.涉法涉诉信访

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案件不满,认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从而引发上访告状的案件。

(1)案件进入或经法律程序处理(2)对法律处理不满或不信(3)又以上访寻求“公正”

(二)涉法涉诉信访特点 1.涉诉信访所占比例高

不服法院判决的高达50%,其中又以民事判决为主。2012年最高法接待来访群众虽然较2007年下降了75.7%,但仍然达到了65.1万次。

2.弱势群体所占比例大

根据对2008-2009涉法涉诉人员跟踪调查,80%为初中以下文化,这些人中又以家庭困难居多,中老年以上居多

3.重复、超级上访突出

2012年最高法重复上访占69.7% 4.群访、缠访日益明显 5.信访引发的问题严重 拦、截、劝、稳

6.信访错位损害司法权威

(三)涉法涉诉信访原因 1.行政与司法功能错位

(1)行政与司法救济错位:司法救济具有终极性,而信访作为权利救济(实质为行政救济)只是一种补充方式

(2)司法解纷行政化矛盾:群众反映问题——行政或司法信访部门受理和转办——司法机关按信访条例处理——司法程序

(3)行政与司法权威冲突 2.执法或司法存在问题

(1)案件实体处理存在错误或瑕疵(2)案件处理程序存在错误或瑕疵(3)执法办案存在侵权或腐败现象

3.当事人自身存在问题(1)“面子”观念(2)群体压力(3)病态心理(4)错误观念

4.社会不良环境影响(1)金钱至上(2)相对剥夺(3)心理浮躁

三、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路径

(一)诉访分离 1.改革总体思路

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改变经常性集中交办、过分依靠行政推动、通过信访启动法律程序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由政法机关依法按程序处理,依法纠正执法差错,依法保障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公正结论,保护合法信访、制止违法闹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息诉息访,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2.具体改革内容

(1)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

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各级信访部门对到本部门上访的涉诉信访群众,应当引导其到政法机关反映问题;对按规定受理的涉及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收到的群众涉法涉诉信件,应当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2)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

对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各级政法机关要及时审查、甄别。对于正在法律程序中的,继续依法按程序办理;对于已经结案,但符合复议、复核、再审条件的,依法转入相应法律程序办理;对于已经结案,不符合复议、复核、再审条件的,做好不予受理的解释说明工作;对于不服有关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经释法明理仍不服的,可引导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有关处理程序和结果,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及时告知当事人。

(3)严格落实依法按程序办理制度

各级政法机关对于已经进入法律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依法按程序在法定时限内公正办结。对经复议、审理、复核,确属错案、瑕疵案的,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对经复议、审理、复核,未发现错误的,依法维持原裁决,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告知当事人。

(4)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中央政法机关按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办法。对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已经穷尽法律程序的,依法作出的判决、裁定为终结决定。对在申诉时限内反复缠访缠诉,经过案件审查、评查等方式,并经中央或省级政法机关审核,认定其反映问题已经得到公正处理的,除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依法不再启动复查程序。各级各有关部门不再统计、交办、通报,重点是做好对信访人的解释、疏导工作。

(5)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各级政法机关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统筹解决信访群众的法律问题和实际困难。对于因执法问题给当事人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依法予以纠错、补偿。对于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经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造成当事人生活困难,符合救助规定的,及时给予司法救助。对于给予司法救助后仍然存在实际困难的,通过民政救济、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6)畅通信访渠道

各级政法机关要转变观念,把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作为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规范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坚决杜绝一切“拦卡堵截”正常上访人员的错误做法;坚决杜绝违法限制或变相限制上访人员人身自由的行为。坚持政法机关领导接待来访群众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采取热线电话、网上信访、视频接访、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健全来信、来访、网上信访、电话信访一体化接访网络,为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反映问题提供畅通便捷的渠道。要依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引导上访人员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严肃处理违法上访行为。

(7)完善领导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政法委要进一步明确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中的职能定位,重点抓好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宏观协调等工作。各级政法机关作为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要调整充实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增强政法干警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责任感,进一步转变执法作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改变简单以信访数量为主要指标的考评办法,坚决纠正重程序轻解决、重稳控轻化解的倾向,引导政法干警在日常执法办案中自觉预防、主动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二)重建司法解纷权威

各级政法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处理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规范高效,经得起检验;要依法加大内部监督力度,促使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依法及时得到解决,对于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要完善执法司法责任制,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健全执法过错发现、调查、问责机制,严格倒查执法办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责任,严肃查处错案背后的执法不公、不廉等问题;要把加强执法公开、扩大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作为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内容,以公开确保公正、促进息诉。

(三)形成解纷多元机制 1.民间调解 2.人民调解 3.司法调解

(四)源头控制矛盾纠纷 推进国家法治

第四篇:信访条例学次材料宣传学习讲座

《信访条例》宣传学习讲座

主讲人:北京路派出所干警方向明

《信访条例》在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比以前的信访规定,《信访条例》更注重畅通信访渠道,以更好地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注重创新机制,以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效果;更注重强化工作责任,促进问题的解决;更注重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信访条例》实施五年来,对我们切实做好信访工作,顺利开展生产工作,维护员工、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为什么要对以前的《信访条例》进行修订?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信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国务院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信访条例》,将信访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这个条例实施9年期间,对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规范信访工作,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群众信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或者部门对信访人

反映的问题推诿塞责;信访问题处理层层转送,只转不办,责任不清,效率低下;对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监督力度不够;对侵犯群众利益引发信访问题的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规范。因此,根据信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信访条例进行了修订。

2、《信访条例》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信访条例》的修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认真总结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和所遇到的问题,既要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建立良好信访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这次修订条例的总体思路是:一是畅通信访渠道,以更好地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创新机制,以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强化工作责任,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

3、近年来,一些信访人认为在基层信访不解决问题,频繁进省城或进京走访,信访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又使各级行政机关就同一信访事项重复处理,加重了社会管理成本。条例修订提出创新信访工作机制,主要有哪些规定?

为了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在当地尤其是在基层提出信访事项,使人民群众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就像在省城或者北京提出一样,需要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信访工作新机制。为此,条例规定:国家信访工作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为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

理情况提供便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或确定本地区的信访信息系统,并与上、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这样规定,一方面方便信访群众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并查询其所提出信访事项的办理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方便上级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了解各地方有哪些信访事项并及时督促信访事项的处理解决,也可以减少各级行政机关对同一信访事项重复受理、办理。

针对近年来存在的重复访等问题,条例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规定:设区的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信访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利于迅速解决纠纷的工作机制。信访工作机构应当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

4、近年来,少数人在上访时,采取过激方式,如围堵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公路、铁路交通等,既影响了广大信访群众的正常信访活动,也扰乱了当地的社会公共秩序,给当地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条例对此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受法律保护,但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建立并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是畅通信访渠道,保障信访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条例针对当前在信访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规定了维护信访秩序的措施:

一是,对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阻断交通,携带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等六类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并与刑法等法律作了衔接,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三是,规定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的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是,规定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违反上述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

5、目前,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工作繁重,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履行工作职责的若干问题,社会各界对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机构在处理信访事项中的应有作用很关注,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意见,条例对此作了哪些规定?

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信访工作机构的责任,促进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条例对信访工作机构的职责定位、工作原则以及工作机制等作了以下规定:一是,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构,履行下列职责: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事项;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对本级人民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信访工作进行指导。二是,信访工作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通过联席会议、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四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访人的原则,确定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具体负责信访工作。五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于信访人反映的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完善政策、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五篇:行政法讲座

行政法讲座

主讲人:苑芳军

一、行政的概念。

行---行使;政---国家权力。《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行政”----行使国家权力活动、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Administration.行政就是执行和管理。行政是组织的一种职能,任何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执行、管理职能。可以说,没有执行和管理,就没有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二、行政征收。

(一)概念:政府对相对人征收税、费以及财产的无偿取得等。

(二)特征:

1、强制性。实施行政征收,不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甚至可以在违背相对人的意志的情况下进行。征收的对象、数额及具体征收的程序,完全由行政机关依法确定,无需与相对人协商一致。相对人必须服从行政征收的命令,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无偿性。

3、法定性。这是由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相对人的权益始终都具有侵害性,为了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必须建立行政征收法定性的原则。行政征收项目、行政征收金额、行政征收机关、行政征收相对人、行政征收程序都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

(三)行政征收的种类。

1、税

税,亦称税收,是国家税收机关凭借其行政权利,依法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按照征税对象的不同,税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收益(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种。按照税收支配权的不同,税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只能由国家特定的行政部门征收------税收机关及海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费

费,即各种社会费用,是一定行政机关凭借国家行政权所确立的地位,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公益服务,或者授予国家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权而收取的代价。目前我国的各种社会费用主要有公路运输管理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公路养路费、车辆通行费、港口建设费、排污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教育费附加等。无论征收何种社会费用,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不得自立名目,擅自订立征收标准。

三、行政处罚

(一)、概念: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人身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二)、特征:

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定权限。

2、行政处罚是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

3、行政处罚的目的注重对违法者予以惩戒和教育。

4、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

1、人身罚

人身罚亦称自由罚,是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者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人身罚的行使仅限公安机关,以防止人身罚的滥用而影响公民的最基本权利。

(1)行政拘留。期限为1-15日。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除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外,其他任何行政机关都没有决定行政拘留的权力。行政拘留一般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规范的行为人,并且只有在使用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违法者时才适用。并且,对于特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2)劳动教养。劳动教养是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处罚措施。劳动教养的期限是1-3年,必要时可延长1年。严格限制劳动教养,需要实施劳动教养的人,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决定。

(3)驱逐出境、禁止进境或者出镜、限制出镜。这是指公安、边防、安全机关对违反我国行政法律规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采取强令其离开或者禁止进入中国国境的处罚形式。

2、财产罚(常见、实用)

(1)罚款。数额应由具体的行政法律法规规定,一般规定了最高额和最低额,加重和减轻的限额。行政处罚机关只能在法定幅度内决定罚款数额,不能超越。做出罚款规定的行政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要分离。除法定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出具统一收据,否则,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罚款必须全部上缴国库。对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要进行听证程序。

(2)没收。有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依法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收归国家所有。违法所得-----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利益;非法财物------用于从事违法活动的违法工具、物品和违禁品等。办案查获的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赌具、赌资,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以及直接用于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的所有工具,都应当当场收缴。收归国库。

3、行为罚

(1)责令停产停业。针对工商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停止生产、停止营业。不是直接限制或者剥夺违法者的财产权,而是责令违法者暂时停止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旦违法者在一定期限内及时纠正了违法行为,按期履行了法定义务,仍可继续从事曾被停止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需重新申请领取有关许可证和执照。需要听证程序。

(2)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暂时中止持证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待其改正违法行为后或者经过一定期限和一定努力,再发还证件,恢复其资格,允许其继续从事该凭证所允许活动的资格。需要听证程序。

4、申诫罚(又称精神罚或者影响声誉罚)

(1)警告。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警告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既可以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做出,也可以由派出所做出。做出处罚决定的,应当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处罚人宣告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无法当场向被处罚人宣告的,应当在2日内送达被处罚人。(2)通报批评。行政机关将批评以书面形式公布于众。对违法者有惩戒和教育作用,也有一般社会的预防作用。

(四)行政处罚的程序。

1、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1)简易程序。又称当场处罚程序。A、适用条件: a、违法事实确凿。b、有法定依据。

C、较小数额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较小数额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是指公民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000元以下的罚款;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指200元以下罚款。

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相对人实施的行政违法行为后,如认定相应行为符合上述法定条件,即不必适用调查取证程序,也不必更换时间和地点,可以当场予以处罚。这样有利于迅速及时处理那些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B、交易程序内容:

a、表明身份,执法人员应当向相对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工作证;特定的执法证;执勤证章等

b、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执法人员当场发现或者有人当场指认某人违法的,如果违法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无异议,执法人员即可当场处罚,并说明处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有时虽然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轻微,但违法者拒不承认,或者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执法人员的“发现”或者第三人的“指认”存在事实上的偏差或者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尽量取得其他证据,以确认违法事实。

c、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这是对行政处罚决定的书面形式要求,其目的在于为行政处罚接受监督和审查提供证据。当场做出处罚决定的,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应当载明法定事项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d、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当场交付。e、备案。执法人员需到所属行政机关备案。(2)一般程序(通常适用的)

a、立案。认为有调查处理必要的,应当正式立案。

b、调查。对主要事实、情节和证据进行查对核实,取得必要的证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9条第2款明确规定“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处罚的 依据”。c、决定。案件调查终结后,承办人员填写《案件处理意见申报表》,向有裁决权的行政机关汇报案件情况和处理意见,送行政机关首长审批,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不同的处理结果:第一,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集体讨论决定;第二,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由行政机关作出适当的行政处罚决定;第三,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第四,对经调查认定,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d、制作拟处罚决定书。经对调查结果的审查,做出给予行政处罚的决定的,应拟制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印章的拟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法定的事项。

e、说明理由和告知权利。告知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f、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有提出事实和证据说明当事人违法的权利,当事人也有陈述事实、提出证据说明自己无辜的权利。如果当事人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行政机关就不能也无权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或者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对没有本人陈述,但其他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可以做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g、正式裁决。其实,调查终结后行政机关负责人经审查所做出的处理决定即裁决。

h、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一经送达,便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期限,从送达之日起计算。行政处罚决定书一般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有三种送达方式,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3)听证程序

A、听证程序的概念

行政法上的听证,就是行政机关为了合理、有效地制作和实施行政决定,公开举行由全部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会。听证的目的就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形式,将行政决定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避免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决定给相对人带来不利或者不公正的影响。

在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事人要求,需公开举行有利害关系人参加听证会,在质证和辩论的基础上作出处罚决定。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适用听证程序,并不是理论上不应该或者不可能,只是现阶段的中国国情还不具备对其适用听证程序的条件。B、听证程序的组织

a、听证的申请和决定。对符合法定听证种类的行政处罚案件,有权向行政机关提出听证的申请。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后3日内提出。行政机关接到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决定举行听证是否公开举行。

b、听证通知。行政机关做出有关组织听证的决定后,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事项。

C、听证形式。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d、听证的主持与参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案件,承担调查取证任务的执法人员不能主持听证,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到2 人代理。举行听证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听证事项及其他有关事项,然后由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针对指控的事实及相关问题,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经过调查取证人员与当事人相互辩论,由主持人宣布辩论结束后,当事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最后由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e、听证笔录。对在听证会中出示的材料、当事人的陈述以及辩论等的过程,应当制作笔录,交付当事人、证人等有关参加人阅读或者向他们宣读,有遗漏或者差错的应予补正或者改正,确认没有错误后,由主持人、书记员和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分别签字或者盖章后,作为处罚的依据封卷上交机关首长。f、听证费用。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2、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1)概念:没有行政处罚执行,行政处罚决定就没有任何意义。(2)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内容 A、专门机构收缴罚款

a、适用范围。遵循做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罚款都由专门机构收缴。以下两种情况属于该原则的例外:其一,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当场收缴的:20元以下的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为50元以下);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其二,依法采取执行措施收缴的罚款。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事项,必须全部上交国库。

b、专门机构收缴罚款的程序。首先,通知送达。行政机关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注明指定银行。当事人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其次,催交。专门机构根据处罚决定书限定的当事人自动缴纳罚款的时间,在期限届满之前,可以向当事人发出催交通知书,以提醒和督促当事人按期主动履行缴纳罚款义务。再次,接受罚款。当事人向专门机构缴纳罚款的,专门机构应向缴纳人开具统一的罚款依据。最后,上缴国库。银行收受罚款后,应当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B、当场收缴的罚款

a、范围:其一,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其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其三,边远、水上、交通不便的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b、当场收缴罚款的程序:首先,出具罚款收据。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的或者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其次,罚款的缴付。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缴纳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银行。

C、强制执行。

a、执行措施。三种执行措施:其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这种措施属于间接强制执行即执行罚。其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其三,申请人民法法院强制执行。

b、强制执行的例外。如果当事人并非故意不履行,而是客观上不能履行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下载信访条例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访条例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例研究讲座稿五篇范文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又......

    名师讲座(样例5)

    青年教师该如何面对高考 ——听武汉三中郑维鹏老师讲座有感 高考是每一位学生必须经历的事情,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同样高考也是每一位青年教师所要面对的事情。教师的......

    师德讲座[样例5]

    高尚师德——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追求 杨衍宏 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使师德规范要求真正......

    办公室基础礼仪、接待、信访、会议讲座提纲

    办公室基础礼仪讲座提纲 侯雷浩  打招呼  因人而异,亲切的问候语与赞美语,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礼貌语言。  就如同在家里起床应该向长辈问安,在工作场合中也应该随时表现自己的......

    村级信访工作制度(样例5)

    村级信访工作制度 为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以人为本,信访为民,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特制定以下信访制度: (一)村党支部书记是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村的信访工作负总责......

    2020信访工作计划[样例5]

    信访,是指公民个人或群体以书信、电子邮件、走访、电话、传真、短信等多种参与形式与国家的政党、政府、社团、人大、司法、政协、社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或人员......

    银行信访工作总结(样例5)

    银行信访工作总结X 20XX 年上半年银行信访工作总结 20XX 年上半年银行信访工作总结【1】今年来,我区信访工作在区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5 号文件精神和......

    单位信访工作总结范文[样例5]

    单位信访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能为公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有关单位信访工作总结汇报怎么写?下面是东星资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单位信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