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06:3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第一篇: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14日12时许,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人们所能拥有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二、十八大三个重要议程

政治报告、修改党章、领导层换届

(一)党代会报告:承前启后划定蓝图

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是党代会的重要环节。其主旨是概括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阐明今后的工作方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它是政治宣言,也是思想总结,亦是行动纲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党史上,不少党代会报告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也能从中寻觅出历史的脉络。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题目中都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无疑勾画出了时代主线。党代会报告中新提法、新表述往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可从其中索引出时代的特征。如,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非劳动收入”等新提法引起舆论关注。

回顾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等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此外,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也是引起广泛热议。十八大报告又确定了怎样的大政方针,又有哪些新提法、新表述,引人关注呢?

开幕式当天,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作十八大报告,在约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这份共12部分、近3万字的报告赢得30多次掌声,其中的10个关键词格外引人关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其中的新意包括: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幕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这是中共党代会连续6次在报告标题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共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大家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引起党的理论家的关注。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专家在受访中也指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党的建设,这是关键。“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否则,‘五位一体’可能落空。”

3、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小康社会”是由伟大领袖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社会”是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在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多少荆棘的旅程;10年“全面建设”,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狂妄而虚假的口号宣言,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早已深入每个中国民众的内心,我们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的发生,胡锦涛同志更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温暖人心的收入指标,笔者确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党必将带领我们以优雅的舞步迈进真正的小康社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中国人口比重的主要部分,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牵制着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因此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政府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强,“村村通公路”不再是农民的幻想,机耕道、灌溉系统已形成了有规划的网络系统;农村沼气、电力、饮水等多个环节也更加完善。改革的农村医疗保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国家也加大了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医疗保障,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落后的中国农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气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回顾过去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有辛酸更有收获。党带领我们成功完成了前面的建设,而“建成”这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更高的重任,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2020年,我们一定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这里的翻一番到底该怎么算?

(1)“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3)靠发展、靠制度确保“翻一番”目标实现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 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 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5、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三个公平”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

权利公平: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

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权利‘无添加’,起点要平等,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被区别对待。”作为出席十八大的26名农民工代表的一员,广东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闫文静仍在期待更多的“权利公平”温暖他们的心。

机会公平: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机会不公平在普通人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教育,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比城里孩子差,而家有学区房的孩子也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有高低,结果会不同,但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

规则公平:消除特权,打破“潜规则”。一些领域,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贷款难、融资难,最后又被挤出来。不仅是国企民企的不公平竞争,群众普遍认为,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等规则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众不满。按照学者界定,“规则公平”的重要性往往超过“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收入分配改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要打破不劳而获的“金饭碗”。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卢希说,收入公平不是收入相等,不同人的能力、经验及所付出努力不相同,劳动报酬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修改党章:确定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十几次修改党章。现行党章是1982年十二大通过的,从十三大到十七大都通过了党章的修正案。

对党章进行修改,把重大方针政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经验写入党章,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最近几次党章修改,均及时体现了执政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党章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十七大”党章还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多方面任务作为总体布局固定下来。另外,关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许多内容也做了充实。

为了修改党章,2012年1月,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向中央提出了修改党章的建议。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并成立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的党章修改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工作。7月23日,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

7月25日,北京中南海。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改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习近平同志阐明了修改党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时,距离党的十八大召开,仅有短短105天时间。8月中旬,按照中央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先后报送了121份关于党章修改的书面报告。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1490条,扣除重复意见,共有119条实质性修改意见。党章修改小组形成了40多万字的意见汇总本。采纳或体现了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119条意见中的90条。8月23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讨论党章修改工作,审议党章修改方案,提出重要意见。8月31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同意党章修改方案。

9月4日,中央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8月下旬至9月上旬,胡锦涛同志先后在北京主持召开6个座谈会,同大家就党章修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9月中旬,各地区各部门又向中央报送了121份报告。党章修改小组进行逐条梳理,适当吸收比较集中的意见,提出了修改方案,涵盖23条、50多个单位的意见和建议。10月22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拟提请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的党章修正案稿。11月8日至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38个代表团的代表、特邀代表,对党章修正案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们普遍认为,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顺应时代潮流,集中全党智慧,体现人民心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又进行了修改。17000余字的党章,内涵丰富;30处的修正,意义重大。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章一共经过两次制定、15次修改,党章修改要经过哪些程序?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党章修改的大致历程是什么?为何党章修改主要是增加内容而少有删减内容?

1、为什么要修改党章?

为什么要修改党章?随党所处的环境等变化而变动。党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党所处的环境、任务及内部状况的变化,相应地要有所变动、更改,借用法学用语就是进行“修法”。党章的修改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也是以法规特有的浓缩和凝练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党的状况怎样,党章就会怎样;党在理论、政治、组织上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会成熟到什么程度。

党章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只修改必须改的和形成共识的

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综合媒体报道显示,十六大、十七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也是如此。

中共十五届七中全会向十六大提请的关于党章(修正案)的说明中提到,“现行党章总体上能适应指导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对党章宜作小改,不作大改。对各方面提出的修改建议,坚持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

十七大修改党章的基本考虑是,“现行党章总体上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这次对党章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这样的修改原则可以一直回溯到十二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后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十二大党章,以后党章的历次修改都是在其基础上的调整。

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使党章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为何“写进去”多“拿下来”少? 防止出现猜疑、误解

历次党章修改中,多数是增加内容,而很少有删除党章中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以新的论断(或表述)和新的规定来取代原来的,或是已经过时、或是并非准确、完善(含错误或根本错误)的论断和规定。二是,针对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新规定或是提出新要求。三是,原来没有确认或没有规定,现在增加或作补充。

对于上述处理,党章研究专业人员常以口语方式,表达为“写进去”和“拿下来”。一切都是以需要和可能为前提,前者是把党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结论、新经验、新规定以法规条文的形式写进党章(其中,总纲部分通常是论断性的语言),后者是把过时的、错误的或存在某些不切实际的、难以执行的内容、表述删掉。

“写进去”容易,“拿下来”审慎。这是因为一旦规定了的东西或者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要变,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有认识不一致,甚至出现猜疑、误解,个别情况下有人会认为是“废法”、“削法”而不认同。显然,在修改党章时,这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当然,实际修改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增删之外,兼有补充、调整以及润色文字等等,即使上述“写进去”、“拿下来”,往往也是重合或交叉的。

历经修改反映何种变化?再现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全过程

党章经过一大和十二大两次制定,其余15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间,党章历经修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党章的修改每一次都非常重要,几次重大改革影响比较深远。

一大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奋斗目标,已具有党章性质。二大对党的纲领作了重大修改,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包括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分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和附则”。

1982年十二大上通过的党章,对原来的党章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中心是适应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总任务、党的领导基本原则都作了规定,被认为奠定了新时期党章的一个基础。以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的修正案,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改。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2、党章新意:

这次新修订的党章,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其新修订的内容有:

(1)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大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这些内容写入党章,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对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写入党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这方面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5、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十七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实践发展,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正视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据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切实做到求真务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大会同意把这些新成果、新认识、新要求充实到党章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使党的建设的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更加完善,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自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集中进行换届,而十八大则将实现中央层面的换届: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14日在京闭幕的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表明有91年历史、82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在未来五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力迈进,把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由376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新成员中有将近一半为新提名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130名中央纪委委员组成,有超过四分之三为新提名。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习近平和李克强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还有王岐山、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进入了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新任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许其亮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王岐山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同时,还进入了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规模比十七届略有扩大。从组成人员看,他们的主体为省部级和大军区级以上领导骨干,也有一些地市级领导干部以及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领导人员,适当数量的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在基层工作的优秀代表。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56.1岁,一批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引人注目;女干部33名,少数民族干部39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95.7%,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7.2%。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在严格遵循党章和组织程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据中组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考虑建议人选时,经过了认真的考察和广泛征求民意,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强调先进性、纯洁性。“只有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好的,才有可能进入建议人选名单。”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正值中国进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委员们表示,他们将继往开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一定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在这个新领导集体中,205位中央委员尤为引人瞩目。他们的决策思维、政治思想和执政风格,将深远地影响中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们分析发现,通过党内一系列规范程序选举产生的这个政治精英群体,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这些新特质,将使他们更好地承担重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下一个美好的5年,乃至10年。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分析:

1、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制度化更新。

新一届的中央委员集体,呈现出流动率高、更加年轻化、更具包容性、更加高知化的特点。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共有205名中央委员,其中留任委员91名,新当选委员114名,流动率高达56%。这体现出,在坚持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五年一次制度化更新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平和过度、稳定交接的理念和安排。事实上,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来,中共中央委员的流动率在过去的25年里非常之高,在此期间召开的五届全国党代会中,中央委员新成员比重平均高到62%,流动率比一些西方的权力机构还要高。

据统计,在这205位中央委员中,“40后”31人,“50后”165人,“60后”9人,分别占比15.1%、80.5%和4.4%。换言之,在这个党的最高决策群体中,“40后”逐渐推出,“50后”占据主导,“60后”开始崭露头角。另外,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有10位女性领导干部和10位少数民族干部,增强了这一群体结构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政治史上首次有“60后”干部进入党的核心权力机构——中央政治局。这体现出,党在不断增加自己的开放性、时代性、包容性。

据初步统计,约95%以上的中央委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委员高达65%,更有14%的委员获得了博士学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具有留学经历的领导干部开始进入中央决策层。例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鹤,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这凸显出在新的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唯才是用、唯贤是举。这样的人才观既拓展了决策层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2、人文社科背景成为群体特征。新一届中央委员群体的一个醒目特征,即具有更加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这将深远地影响他们的执政认知和决策思维。

统计发现,在这205名中央委员中,除21人(占比10.2%)是理工科背景外,其余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委员均是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或是具备理科、文科复合背景。其中,最集中的专业学习背景是经济管理、法律、政治学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全新背景的中央决策群体,预示着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将全面进入一个经济学家、法学家等具有人文社科知识背景的经营治理时代。一般认为,理工科背景出上的优势在于执行的效率。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优势在于注重分析探讨决策的合理性和恰切性,可以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有专家认为,由更多具备人文社科背景的政治精英治国,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趋势。尤其是法政型精英人才的崛起,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们绝大部分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接受教育,具有完整的教育背景,对不同观点、不同观念较包容,更具有开放意识。

3、知青经历,练就务实风格。

这个中央决策群体,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这段经历在磨砺他们性格的同时,也锻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风格,同时使他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在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有知青经历,占比57.1%。分析认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会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和未来的走向。

可以说,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同時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了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

有长达近7年知青经历的总书记11月15日的“述职演说”,就被外界认为强调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凸显“亲民平实”的清新风格。《澳门日报》评论说,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经历,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这种政治素养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导向。有知青经历的一代领导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会更灵活,兼具务实与开明两种特质。这种特质无疑会影响未来中国。

4、执政实践,经验异常丰富。

在这205名中央委员中,无论是来自中央部门,还是地方部门,亦或军队、人民团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几乎都有过基层锻炼经历,执政经验丰富,应对危机能力出众。

大部分中央委员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从基层干起,对国情民情了解清晰,把握准确。翻阅新一届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简历,每个常委都有在几个地方不同履历的工作经验,有的还处理过重大的危机。一定程度上,这显示出中国政治精英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中国是一个儒家传统的国家,推崇贤人政治。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保证了选出来的政治精英,都有较出色的执政素质和治理能力。

相对于5年前,新一届中央委员有更加丰富的任职经历,经受了诸多危机考验。例如,胡春华便有多省任职经历。1983年胡春华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主动申请远赴西藏工作。在西部砥砺20余年后,他先后到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任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

另外,在这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交叉任职经历。他们经过多重锻炼后,视野和思维往往更加开阔,专业才能更加凸显。一个典型例子是孙政才,这位农学博士先是在北京基层工作,2006年调任农业部工作,2008年又到东北农业大省吉林主政,近日调任重庆市“一把手”,专业才能得以发挥,治理经验逐渐提升。

5、肩负重任,必将大有可为。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上任,深知全党寄予的厚望以及人民的期望。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形成了一个隐形契约。党的承诺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但平心而论,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这不仅要求中国未来几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更要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系列影响收入分配公正的制度机制如果不改革,收入倍增计划就很可能无法实现。因此,新一代领导集体将面临能否坚持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严峻考验。

不过,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多数经历过物质贫乏和社会动荡的“文革”时期,接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切身体会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在面临转型挑战和人民的新期待时,只会在如何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方面去努力,而绝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三、十八大的历史意义

十八大是中共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十年成就经验的科学总结

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有力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现在起的几十年时间里,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特色’的说法开始流行。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两个不走’,什么是‘老路’,什么是‘邪路’?”12月3日,德州晚报邀请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解读,同时结合德州实际及晚报工作特点进行了指导。讲座近两个小时,德州晚报全体职工进行了集中学习。

史成志作了题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讲座,对十八大召开背景、主题及十八大架构等进行了解读。史成志在讲座中重点讲解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三部分内容。其平实易懂的语言,贴近实际的事例深深吸引了听众,不时赢得会心的笑声。

史成志的报告不乏精彩语言,对重点问题的解读一针见血。

澄清两个误区

史成志对两个容易被误读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误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史成志解读: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和进程的重大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了明确的阐明。”史成志解读说。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形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基本原则+中国特色。【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精神解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在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基本原则,就没有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

5、国家正在消亡,失去了政治职能;

6、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民主;

7、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创新:

1、以发达生产力为先导,兼容不发达;

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消灭了剥削,但存在阶层差别,局部可能还有阶级斗争;

5、一国两制,以社为主;

6、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努力逐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毛泽东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比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像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这正是因为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准备如《论十大关系》,其中提到的平衡、协调、统筹兼顾,与今天的科学发展异曲同工,统筹兼顾概念就是《论十大关系》首次提出的。物质基础像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很多工业重点项目,如胜利油田、鞍钢、首钢、莱钢、宝钢等,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误区二:两个“翻番”

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定要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翻番,是从全国范围内说的。【十八大精神解读】文章十八大精神解读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不是说你现在的工资是5000元,到时工资收入一定就能到1万元。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现在各地都在搞两个翻番计划,像我们山东数据高于全国,那么我省的翻番最起码不会拉全国后腿。但我们德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较低,甚至尚达不到全国平均数,那么我们到时候就不止是翻一番,可能就是翻一番半。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不是现在你和他的工资分别是5000元和1000元,到时候就变成了1万元和2000元。因为收入翻番还要均衡贫富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史成志强调,虽然媒体比较多地宣传了“两个翻番”,但实际上,“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详说“特色”

“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发展后革命的设想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先革命后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不断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实践探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词开始流行: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已经界定,那么这个“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说,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找到这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指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马克思最初的理论设想并不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定中,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但马克思的设想仅仅局限于理论,他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实现。而我们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直在实践中寻找到的正确道路,中国90多年探索正确道路的艰辛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

理论特色是指我们的党从建立初期就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党的一大就明确指出,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十八大精神解读】默认分类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到1945年七大,我们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今年十八大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党不断地在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特色是指我们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符合中国国情。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 “以苏为鉴”的同时要“以苏为戒”,这说明党清醒认识到苏联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比如新加坡经济发达,但我们也不能照搬新加坡发展经验,因为新加坡是小小的城市国家,没有城乡区别,地盘小,人口小,差别小,所以他们的经验我们只能借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其实就是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政策在不断调整,比如30年前,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0年后的今天,我们鼓励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时代在发展,每个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第三篇: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

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八大精神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关注十八大〃访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八大关键词 ——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新华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陈芸 徐京跃 吴晶 赵超)党的十八大报告,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热烈反响。

新华社记者就报告中的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新部署,专访了参与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

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

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八项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两个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4

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用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叫做‚高举旗帜走转改‛,‚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 5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十八大报告有八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八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纲领性历史性文献。经过对报告的初步研读学习,我认为报告在八个方面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论断。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党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最大的历史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阐述。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坚定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了新勾勒。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作了全面勾勒和部署。系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四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部署。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字之变,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质变。报告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充分信心。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时间更加具体。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进一步不断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革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五是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七项重点任务。

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 8

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报告的又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这个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作了系统具体的表述。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全新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是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新表述。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八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了新谋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阐述,令人耳目一新。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

第四篇: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从“建设”到“建成”;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胡总书记的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在专卖管理方面,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专卖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提高对经烟户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专卖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 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卷烟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专卖管理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卖管理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

胡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

一致。信赖党中央、拥护党中央,保证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以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内含。

十八大谈到理想信念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确提出树立理想信念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这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报告说,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树立理想信念要从道德建设开始,于是我们豁然开朗了。雷锋精神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共产主义风格,一个是道德楷模。小悦悦事件也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上无理想信念,一个是下无道德风尚,因为无德,所以被批为精神贫穷。你说你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却没有德性,你的理想信念肯定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我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是共产主义者,但共产主义者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从道德建设出发才能驶向崇高理想信念的彼岸。

十八大报告讲理想信念有两个亮点,一是落脚在目标上,二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准确的,在实践上尤其有意义。抓住理想信念这个关键,才可能提挈党建科学化的方方面面。

第五篇:十八大精神 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对过去五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分析,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美好愿景,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载了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次大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主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极大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执政情怀。总书记胡锦涛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通过‚发展、民生、党建、文化‛这‚四大主旨‛,深刻诠释了‚十八大精神‛的本质内涵。

十八大精神的精髓:不断推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正是着眼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十八大精神的根本:切实改善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重视民生建设,胡锦涛就曾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切实推进民生建设,胡锦涛还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点要求‛,凸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十八大精神的内涵:着力加强党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正是有鉴于此,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大精神的要义:大力发展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胡锦涛就曾在报告中说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三个永无止境‛:在总结了十年奋斗历程后,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进一步阐明了实践与理论的重要关系,深刻阐述了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这是对当前我国发展形势的一种客观理性的清醒认识,对于全党带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是永久的追求,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是永远的动力,永无止境。

‚四个自觉‛:针对新形势下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社会问题,总书记强调了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实现以人为本、自觉全面协调和自觉统筹兼顾的‚四个自觉‛,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真正做到系统的、全面的、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平衡、全面发展。

‚八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对中国的国情给出了明确答案,明晰了十八大之后的奋斗方向,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两个同步‛: 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下载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

    十八大精神解读

    太石学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资料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一、大会召开时间:2012年11月8日 二、大会主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

    十八大精神解读5则范文

    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

    1.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1、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精神解读[合集5篇]

    十八大精神解读 1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一、党代会的基本知识 1.党代表大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权力机关, 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 员会负责召集。如中央委员会认为......

    十八大精神解读[精选5篇]

    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

    十八大精神要点及解读(两篇)

    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 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

    十八大精神解读(一)

    十八大精神解读(一) 十八大报告蕴含重要信息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